相關文獻:
- 第一節 耳穴減肥
耳舟:耳輪和對耳輪之間的凹溝; 耳屏:耳輪前面的瓣狀突起處,又稱耳珠; 對耳屏:對耳輪的下面,與耳屏相對的隆起處; 耳垂:耳廓下部,無軟骨的皮垂; 屏上切跡:耳屏上緣和耳輪之間的凹陷; 屏間切跡: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 輪屏切跡:對耳輪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 耳甲艇:耳輪腳以上的耳甲部; 耳甲腔:耳輪腳以下的耳甲部。 三、耳穴的分布 耳廓正面耳穴的分布,像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胎兒
- 聽會穴治面癱如何定位、操作,穴位解剖層次如何?
(1)定位:在面部,耳屏間切跡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2)操作方法:取正坐或側臥位,在屏間切跡前方,張口有凹陷處取穴。針法:直刺,張口微向后斜,進針1~1.5寸。感應:局部酸脹。可溫灸3~5分鐘。 (3)進針層次 ①皮膚:由耳顳神經和耳大神經分布。耳顳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的分支。耳大神經是頸叢的皮支,由第2~3頸神經纖維組成。 ②皮下組織:有上述神經和顳淺動、
- 高脂血癥的耳穴療法
王不留行子耳壓法穴位:胰小腸肝前列腺胰穴(在胰膽區和屏間切跡下線外側)操作步驟:王不留行子用膠布貼壓穴處,3天更換,5次為1個療程。作者:
- 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癥的耳穴療法
磁朱丸耳壓法穴位:毛細血管(位于耳甲腔和耳甲艇交接處的外側,呈人字形斜向耳甲艇內上方與耳甲腔內下方)中小動脈(位于三角窩內側和屏間切跡下緣)前列腺操作步驟:用直徑3毫米、500高斯的磁朱丸貼壓穴處,每天按壓4次,每次每穴40下,5天更換。作者:
- 聽會
聽會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聽呵、聽河、后關。屬足少陽膽經。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和顳淺動脈。主治耳鳴,耳聾,齒痛,口眼斜,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頜關節炎等。直刺0.5-1寸。艾條灸5-10分鐘。作者:
- 風門
之會。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第二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主治傷風咳嗽,頭痛發熱,胸背徹痛,項強,癰疽發背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②指小兒面部望診的部位。即耳屏間切跡相平處,相當于聽會的部位。《厘正按摩要術》:“風門在耳前,少陽經所主,色黑則為寒為疝,色青則為燥為風。”作者:
- 腮腺腫塊21例臨床分析
2治療方法根據腫塊大小、位置深淺、活動度及B超、CT等輔助檢查,所有腫塊均行手術治療,并結合手術中具體情況,考慮是腮腺腫瘤者行腮腺淺葉的次全切除或全切除術,其余則做單純腫塊摘除術。多形性腺瘤采用耳屏間切跡內切口的手術方法。2結果本組21例腮腺腫塊患者,術前診斷為非囊腫19例;術后經病理檢查診斷21例均為非囊腫,其中淋巴性病變8例,腮腺腫塊13例。淋巴結病變包括淋巴結炎伴反應性增生6例、良性淋巴上皮
- 先天性耳前瘺管并耳后感染1例
發育過程中融合不全的遺跡[1],是一種臨床上很常見的先天性外耳疾病。瘺管的開口很小,多位于耳輪腳前,少數可在耳廓之三角窩或耳甲腔部[1]。有學者統計,瘺管約90%開口于耳輪前方,亦可開口于耳輪腳與屏間切跡至口角的連線上或在耳廓各部位[2]。感染時,局部紅腫、疼痛、流膿液,重者,周圍組織腫脹,皮膚可以潰破成多個漏孔。瘺管深長者,可影響耳道軟骨部及耳廓,一般不波及耳后溝及耳道骨部。有感染者行局部抗感染
- 前庭蝸器(位聽器)
、中耳和內耳。內耳是聲波和位覺刺激的感器。第一節 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一、耳廓 耳垂、耳輪、耳輪腳、對耳輪、對耳輪腳、三角窩、耳舟、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門、耳屏、對耳屏、耳屏間切跡。 二、外耳道 外1/3軟骨部,內2/3骨部,方向由外向內為:前上、后、前下。耵聹腺。第二節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竇和乳突小房,傳導聲波。 一、鼓室: 鼓室壁、聽小骨、韌帶、肌、血
- 耳前瘺管88例治療分析
。 1 臨床資料 本組88例耳前瘺管均為我院住院手術治療患者,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齡平均18±4.5(2~47)歲,以學生(46.40%)多見。復發少者1次,多者達30次。發病部位中,耳屏間切跡15例(17.05%),耳輪腳前60例(68.18%),耳輪腳13例(14.77%);右側41例(46.59%),左側32例(36.36%),雙側15例(17.05%)。在88例中18例合并感染曾
- 耳針減肥的原理及如何選擇處方?
三焦:在口、內分泌、皮質下和肺穴之間。 大腸:在耳輪角上方內三分之一處。 脾:在左耳肝穴的下部分(此區在右耳為肝穴)。 胃:在耳輪角消失處。 饑點(外鼻):在耳屏外側面中央。 內分泌:在屏間切跡底部。 腎:在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小腸穴直上方。 腦點:在對耳屏的上緣、腦干穴和平喘連線的中點。 口:在耳甲腔中,緊靠外耳道口的后壁。 神門:在三角窩內靠對耳輪上腳的下、中三分之一交界處。
- 局部麻醉在外耳道膽脂瘤取出術中的應用
下進針12~15mm,注射麻藥1.5~2.0ml以麻醉耳內神經;(2)在耳輪腳耳屏上緣交界處向內向后下進針10~12mm,注射麻藥0.8~1.2ml,以麻醉迷走神經耳支;(3)在耳后溝乳突前緣與耳屏間切跡水平位向內前進針10~15mm,注射麻藥1.5~2.0ml以麻醉耳大神經注射麻藥后輕壓注射點5min后即可進行手術。 2結果76例外耳道膽脂瘤在局麻下全部一次性順利取出,有效率為100%,但3例
- 捏耳有利健康的耳穴療法
血液、淋巴循環和組織間的代謝,使整體機能逐步得到改善,若晨起后及晚睡前堅持按摩捏揉,可激發精氣,通經活絡,調理臟腑,補腎聰耳。點穴助聽取坐位,用兩手食指重按雙耳的聽宮穴(耳屏前凹陷中)、聽會穴(耳屏間切跡前凹陷中)和翳風穴(平耳垂后下緣凹陷中,在乳突前下方)1—3分鐘,使之有酸脹感。這三穴均為防治耳鳴、耳聾的重要穴位,經常按摩可保聽覺靈敏,也有助于聽力的恢復。聽覺不太靈敏者,或常用對聽覺有影響藥物
- 第三節 刺灸法
。 7.耳舟:對耳輪上、下角之間的三角形凹窩。 8.耳屏:耳廓前面的瓣狀突起,又稱耳珠。 9.屏上切跡:耳屏上緣與耳輪腳之間的凹陷。 10.對耳屏:對耳輪下方與耳屏相對的隆起部。 11.屏間切跡: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 12.屏輪切跡:對耳屏與對耳輪之間的稍凹陷處。 13.耳垂:耳部下部無軟骨之皮垂。 14.耳甲艇:耳輪腳以上的耳腔部分,又稱耳甲窩。 15.耳甲腔:耳輪腳以上的
- 顯微鏡下先天性耳前瘺管摘除術30例臨床觀察
2000年4月~2006年1月我院收治先天性耳前瘺管患者38例,行顯微鏡下先天性耳前瘺管摘除術者30例,年齡3~15歲14例,16~25歲16例;男12例,女18例;瘺管口位于耳輪腳部位18例,耳屏間切跡2例,均為反復感染病例,膿腫形成于耳屏前17例,耳后乳突區1例,耳廓后上皮下肉芽腫1例,耳道內1例,膿腫切開次數均在1~3次。1.2方法1.2.1麻醉小兒插管靜吸復合麻醉,成人采用1%利多卡因加少
- 穿刺抽膿在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管膿腫過程中的效果
了12例患者的家族譜系,皆具有以下特點:不同性別患者均可以遺傳給后代,后代同胞中兩性均可發病;后代的瘺管顯性度大多超過1/3;大多數單側或雙側瘺管患者與后代相同。瘺管口常位于耳輪腳前,少數開口于腳屏間切跡與口角的連線上。先天性耳前瘺管常為盲管(竇管),深淺長短不一,自數毫米到3cm以上,可具分支,長者可深入外耳道深部,或向后到達乳突表面,與咽部相通則形成完全性瘺管。管腔內為覆層鱗狀上皮,具有毛囊、
- 顱內段椎管內段椎動脈鈣化的CT表現分析
1例,出血及軟化各1例。 1.2檢查方法使用島津4800-TE型CT機,層厚5mm,層距5mm,視野210,120kV,280mAs,矩陣340×340,窗寬150~320,窗位20~40,自耳屏間切跡向上掃描,掃描線平行于聽眥線,CT值采用單像素(Pixel)法顯示。如果最高CT值介于50~70HU或100~149.8HU之間,則于感興趣區進行層厚2mm,層距2mm,視野120,連續掃描。
- 穴位注射加電磁波治療耳鳴、耳聾38例療效觀察
,調整生理機能。生物效應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溫熱作用使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供,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增強免疫細胞的活性,穴位注射后TDP照射,尚可達到增加針刺效果、促進藥物吸收的功效。聽會,位于耳屏間切跡前,微張口取穴,主治耳鳴、耳聾,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等;翳風,乳突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主治耳鳴、耳聾,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等。聽會、翳風二穴配伍為治療耳鳴、耳聾主穴。《針灸聚英》百癥賦:&l
- 周圍型小肺癌中血管切跡征的CT診斷價值
【摘要】 目的探討周圍型小肺癌中血管切跡征的CT診斷價值。方法本文回顧了36例肺周圍小結節的CT征象及病理結果。結果其中顯示血管切跡征19例,病理證實分別為腺癌、鱗狀細胞癌、乳頭狀腺癌、肺泡細胞癌和結核球。結論認為CT像上血管切跡征對周圍型小肺癌有重要的診斷價值。【關鍵詞】肺腫瘤;CT診斷;病理學 隨著病理學的發展和對肺癌血供認識水平的提高,肺癌和肺血管的關系重新得到評價。通過30例周圍型小肺
- 小腦幕切開術對治療重型顱腦損傷并小腦幕切跡疝的臨床研究
中顱窩。(5)清除硬腦膜下血腫、腦內血腫、腦挫裂傷徹底止血,必要時行顳(額)極部分切除內減壓。(6)對照組無活動性出血則常規關顱;治療組加行小腦幕切開即用腦壓板將顳葉底面上提,沿巖上嵴后緣到達小腦幕切跡緣,在小腦表面的小腦幕上,巖骨之后并與之平行方向直視下用尖刀切開小腦幕1.5~2cm,嚴密止血。顯露基底池蛛網膜并撕破,直視下見腦脊液涌出,疝出組織緩慢復位。環池內放一細而軟硅膠管引流,減張縫合硬腦
- 第五節 耳的解剖及生理
舟狀窩(scaphoidfossa)(或耳舟)、耳甲(concha)、耳甲艇(cymbaconchae)、耳甲腔(cavumconchae)、耳屏(tragus)對耳屏(antitragus)、耳屏間切跡(intertragicnotch)、耳垂(lobule)等標志(圖1-30)。圖1-30耳郭表面標志 (二)外耳道(externalauditorymeatus) 在成人平均長度約2.5~3
- 第七節 前庭蝸器
叫做耳舟。對耳輪的前方有一深凹叫耳甲,被耳輪的起始部耳輪腳分為上部的耳甲艇和下部的耳甲腔。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叫耳屏,從前方遮蓋著外耳門。對耳輪的下端突起,與耳屏相對應,叫做對耳屏,二者之間隔以屏間切跡。對耳屏的下方為耳垂。 2.外耳道externalacousticmeatus 為自外耳門向內延伸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長約2-2.5厘米,外側1/3為軟骨部與耳廓軟骨相續;內側2/3為骨性部。外
- 面部穴位按摩美容
大腸經。為手足陽明之會,有面神經、眶下神經分支。定穴:鼻翼旁0.5寸,鼻唇溝中。治:面癢浮腫,鼻塞,酒渣鼻,嗅覺失常,口眼歪斜等[2]。(18)聽會:屬足少陽膽經。有耳大神經和面神經分支。定穴:耳屏間切跡前凹陷處。:治:耳鳴,耳聾,耳痛,面肌痙攣等[2]。(19)翳風:屬手少陽三焦經。為手足少陽之會,有耳大神經和面神經分支。定穴:耳垂后,乳突和下頜骨之間凹陷處。治:口眼歪斜,耳鳴,耳聾,耳痛,牙痛
- 第二節 經絡腧穴各論
、瘧疾、頭痛、頜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腋下、胸脅、股及下肢外側、足外側痛等。 3主治概要: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癥。 4.常用腧穴: 聽會 [定位]耳屏間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后緣,張口呈凹陷處。(圖10-42) [主治]耳鳴耳聾、齒痛、口歪。 [操作]張口、直刺0.5-1寸。 陽白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圖10-42) [主治
- 急性結膜炎的耳穴療法
毫針刺入睛明穴4-6分,留針15分鐘。再用5分毫針在耳尖穴刺入1分許,捻轉數次,留針15分鐘,起針后放血數滴。再用膠布將萊菔子貼壓眼穴處,每隔2-3小時按壓數十次,以加強刺激。每天1次,重者每天2次。兒童不針睛明,僅耳尖放血及眼穴貼壓。2.牛黃消炎丸耳壓法穴位:心眼肝屏間(內分泌)操作步驟:將牛黃消炎丸用膠布貼壓穴處,按壓l-2分鐘。雙眼壓丸后當晚即覺眼痛減輕,次日紅腫消退,3天后雙目疾愈。作者:
- 高血壓的耳穴療法
1.王不留行子耳壓法方法一穴位:主穴取降壓點耳尖降壓溝下腳端(交感);配穴取神門腦(皮質下)心枕屏間(內分泌)主穴必用,配穴選2-3穴或全用。操作步驟:將王不留行子用麝香鎮痛膏貼壓在敏感點處,貼后連續按壓3-5次,有耳廓清涼、熱辣和受壓感為度。每天按壓3-5次,每次約10分鐘,隔天1次,血壓正常后改為每周1次,雙耳交替,10次為1個療程,休息1周繼續貼壓。貼壓前后測量血壓并記錄,貼壓期間停服降壓藥
- 什么叫椎弓根?
椎弓根是椎弓的一部分,起于椎體后上部,短而厚,與椎體方向垂直向后方突起,其外形呈弧性,與椎體、關節突和椎板融合在一起,椎弓根是組成椎間孔的組成部分,其上方有一較淺的切跡構成椎間孔的下壁,椎弓根下方有一較深的椎弓根下切跡構成椎間孔的上壁。作者:不明
- 常用針灸減肥方法有哪些?
陰交、陽陵泉等,同時配合耳穴的脾、胃。臨證加減:腸燥便秘體穴加天樞、支溝,耳穴加肺、大腸;易饑餓者,體穴加足三里(重瀉);自動發胖者,體穴加腎俞、三陰交,耳穴加腎;產后肥胖,體穴加曲泉、石門,耳穴加屏間;月經不調體穴加地機、血海,耳穴加屏間;下肢浮腫,體穴加水分,耳穴加三焦,每次留針20~30分鐘,隔日一次,15次為一療程。耳穴用王不留行籽或撳針埋藏。囑病人與每日進餐前半小時按壓1分鐘左右,酸痛為
- 房性期前收縮二聯律與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房阻滯的心電圖如何鑒別?
如果是未下傳的房性期前收縮呈二聯律,則出現長間歇,酷似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房阻滯。鑒別要點是如果發現T波變形(出現切跡、圓鈍、增高等),則應考慮為未下傳的房性期前收縮二聯律。作者:不明
- 幼單核細胞
幼單核細胞胞體:直徑15-25μ胞核:圓形或不規則形。有折疊之折痕,凹陷或切跡。染色質較原單核粗糙疏松些,絲網織狀結構或模糊不清,淡紫紅色,核膜不清楚,核仁0-3個,不太清楚,較大。胞漿:中等量,灰蘭色,無核周界,可見嗜天青顆粒,密集在部分胞漿中。作者:佚名
- 什么是肩胛上神經嵌壓癥?
肩胛上神經來自臂叢神經,向后外經肩胛切跡到岡上窩,再繞頸切跡到岡窩,分布到岡上、下肌,并有分支支配肩鎖關節和部分肩關節的感覺。肩胛切跡位于肩胛骨上緣,有肩胛橫韌帶跨過其上使成孔道,此韌帶有時可鈣化,使本來就薄而硬的孔道變得狹窄。肩胛骨活動時就可牽拉該神經并造成其在孔道上的磨損,甚至壓迫。作者:不明
- 50歲德國女生在杭攻讀中醫本科
本報記者 于偉拔火罐、艾灸、貼敷膏藥……在浙江省中醫院針灸科,一早,朱珊就忙開了,從一個一個隔屏間頻繁進出忙著給病人治病,她說周一到周五上午總是很忙碌,遇上晴好天氣病人特別多。朱珊原名叫SusanneFabian,來自德國,朱珊是她的中國名字。一直在浙江中醫藥大學攻讀五年制中醫本科的她,通過學校的安排來到附屬第一醫院——浙江省中醫院做實習醫生。跪著給病人施針灸“給病人治療時,病人放心嗎?”采訪朱珊
- 針灸治療糖尿病常選用哪些穴位?
。 (3)耳針選穴。耳針治療糖尿病常選用的穴位有:①胰、內分泌、腎、三焦、耳迷根、神門、心、肝。針法為輕刺激。每次取3~5穴,留針20分鐘,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②主穴為胰、膽、肝、腎、緣中、屏間、交感、下屏尖。配穴為三焦、渴點、饑點。根據主證及辨證分型,每次選穴5~6個。針法:捻轉法運針1分鐘,留針1~2小時,留針期間每30分鐘行針1次。隔日1次,兩耳交替,10次為1療程。療效:治療25例
- 怎樣用針刺、氣功及食療治療老年胃炎?
0次為1療程,一般用瀉法;虛證取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門、足三里、內關、三陰交等,每日或隔日1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療程,針用補法,酌情加灸。 ②耳針療法:胃、肝、脾、下腳端、耳、神門、腦、屏間。每次2~3穴,毫針法或者電針后配合壓丸法,每周2次。 ③穴位注射:選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或上巨虛等穴,用胎盤組織液或黃芪注射液、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注射液,每次選用2~3穴,每穴
- 怎樣用針刺、氣功及食療治療老年胃炎?
0次為1療程,一般用瀉法;虛證取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門、足三里、內關、三陰交等,每日或隔日1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療程,針用補法,酌情加灸。 ②耳針療法:胃、肝、脾、下腳端、耳、神門、腦、屏間。每次2~3穴,毫針法或者電針后配合壓丸法,每周2次。 ③穴位注射:選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或上巨虛等穴,用胎盤組織液或黃芪注射液、維生素B1、維生素B12等注射液,每次選用2~3穴,每穴
- 皮內針療法
:定喘、肺俞、腎俞、膻中、天突、豐隆。耳穴:肺、神門、平喘點、咽喉、氣管。9.麥粒腫耳穴:眼、目1、目2、肝、皮質下、神門。10.牙痛體針:合谷、內庭、痛點。耳穴:牙痛點1、牙痛點2、上頜、下頜、上屏間、神門。【注意事項】1.埋針部位及埋針針具應嚴格消毒,防止感染。埋針前,應對針體詳細檢查,以免發生折針。2.埋針要選擇易于固定和不妨礙肢體活動的穴位,防止移動脫落。3.埋針后感覺疼痛或妨礙肢體活動時
- 后側顯露病灶清除術
臀大肌附著部圖1 骶髂關節后側顯露途徑 1.體位、切口、顯露 見骶髂關節顯露途徑[圖1]。⑴翻開臀大肌,鑿開骨質,形成骨瓣⑵翻開骨瓣,清除病灶 2.鑿開關節,清除病灶 自髂后上棘的上外方至坐骨大切跡頂部的區域,大體相當于骶髂關節。通常在髂后上、下棘之間鑿一帶蒂的長方形骨瓣(約4×3cm2)。骨瓣僅鑿透上、下及外側3面,內側不鑿開,任其與后側的骶髂長韌帶相連,形成帶蒂的骨瓣,翻開骨瓣,即可顯露病
- 正常的腰椎解剖結構是怎樣的?
椎。腰椎共有5塊,腰椎的椎體較頸椎和胸椎大而厚,主要由松質骨組成,外層的密質骨較薄。椎體呈橫腎形,上下面平坦,周緣有環形的骺環,環中骨面粗糙,為骺軟骨板的附著處;前面較后面略凹陷。椎弓根粗大,椎骨上切跡較淺,椎骨下切跡寬而深,椎弓板較胸椎寬短而厚。椎孔呈三角形、橢圓形、近三葉草形或三葉草形。棘突為長方形的扁骨板,水平伸向后,上下緣略肥厚,后緣鈍圓呈梨形,有時下角分叉。關節突呈矢狀位,上關節突的關節
- 被動內旋膝關節的生物力學特性存在性別差異
r.com)4月14日消息-前交叉韌帶(ACL)是最常發生損傷的膝關節韌帶,其發生率在從事扭轉運動項目的女性運動員中最高。非接觸性ACL損傷最常發生于膝關節外旋和內旋時。在膝關節外旋時ACL撞擊髁間切跡的外側壁,而且外展也參與了損傷機制,但是很少有研究在體內對膝關節外旋和內旋時韌帶松弛與緊張的性別差異進行過評價。為此,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康復研究所的ParkHS及其同事在最近的研究中評價了這些差異
- 眶上神經痛
、感冒、外傷等因素有關。因眶上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一支的末梢支,較表淺,故易受累。起病多急性。表現為一側或兩側前額部陣發性或持續性針刺樣痛或燒灼感,也可在持續痛時伴陣發性加劇。查體可見眶上神經出口處眶上切跡有壓痛、眶上神經分布區(前額部)呈片狀痛覺過敏或減退。診斷根據上述臨床表現診斷不難但需注意與鼻竇炎及三叉神經痛鑒別。治療藥物治療性治療三叉神經痛相同,如用維生素B族藥物,疼痛時顯者可用大侖丁或卡馬西
- 上肢骨
三角、三緣和兩面。內上角平對第二肋。外上角較厚,形成關節盂,盂的上下方有盂上結節和盂下結節。關節盂內側較細處,為肩胛頸。下角與第七肋或第七肋間隙同高。內側緣又名脊柱緣。外側緣又名腋緣。上緣外側有肩胛切跡。切跡的外側有喙突。肩胛骨的前面為肩胛下窩。背面有肩胛岡,將背面分為岡上窩和岡下窩。肩胛岡的外側叫做肩峰。 二、自由上肢骨 1、肱骨 肱骨humerus是臂部的長管狀骨,分為一體兩端。 上端
- 上胸椎手術途徑探討(附21例報告)
【摘要】[目的]研究胸骨柄切跡與胸椎水平對應關系,并據此作為參考探討上胸椎的手術途徑。[方法]取800例站立位X線胸平片,男女各400例,按20歲以下、20~39歲,40~59歲、59歲以上4個年齡段各100例,觀測其胸骨柄切跡與上胸椎水平位置對應關系。據此參考進行上胸椎手術21例,骨折脫位7例,腫瘤9例,結核3例,后縱韌帶骨化2例;病變部位T16例,T27例,T32例,T43例,T1、22例,T
- 先天性眶距增寬癥術后護理
隨年齡的增長畸形無改善,并有淚溢,尤以感冒時為甚,曾于1994年1月行“雙手多指去除術”。專科檢查:顱周徑49cm,眼裂長3cm,寬1cm,內眥間距5cm,眶間距3.8cm,瞳孔間距7cm,外眥至耳屏間距6.5cm,鼻梁塌陷,鼻尖低平鼻翼基底寬約3.8cm。臨床診斷:先天性眶距增寬癥。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根據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學說[1],患兒處于潛在期,是成長過程中的決定階
- 壓耳穴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
歲;病程2個月至4年。對照組160例,年齡13~26歲,平均17.5歲;病程3個月至3年。兩組年齡與病程差異無顯著性(PO.05),具有可比性。1.3治療方法治療組取耳穴之子宮、神門、外生殖器、腎、屏間、下腳端、肝、腎、骶腰椎、腦等,予王不留行籽每穴1籽膠布固定,癥狀重者可取雙側耳穴,痛時或每日2~5次按壓刺激耳穴,以耳朵發脹發熱發痛為度,治療期間不服任何止痛藥物、肌注止痛針。下一月經周期再痛者繼
- 耳針結合TDP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
腰部神經痛7例,骶部神經痛5例,上肢神經痛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并經物理、X線和B超檢查均未發現惡性腫瘤。1.2治療方法1.2.1治療組(耳針配合TDP)(1)耳針取穴:肺、肝、下屏尖、屏間,腰骶部神經痛者加脊椎上1/3,肋間神經痛者加脊椎中1/3,上肢神經痛者加脊椎下1/3。操作:常規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針刺穴位,右手持30號1寸毫針,準確迅速輕巧刺入穴位,尤須注意針刺脊椎各段時
- 胃異位出口1例王林遲太升
能無異常。服鋇后見:食道走行自然,黏膜規則,管壁柔軟,賁門收縮良好,鋇劑通過順利。胃:失去正常形態,呈袋狀,有少量滯留液;小彎側變短,大彎側相對變長,幽門部解剖結構顯示不清;出口開在小彎側,相當于角切跡處,距賁門約9.5cm,呈圓形,寬約2.7cm,邊緣光滑,十二指腸在此與之相連并延續;出口平面以下的胃呈盲袋狀,蠕動較強,黏膜增粗,未見龕影及充盈缺損。鋇劑排出尚好。十二指腸位置無異常,呈“C”字形
- 藥線點灸治療原發性眶上神經痛52例
~66歲;病程最短5d,最長7年;雙眼22例,單眼30例。 診斷標準依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突然發作,陣發性劇烈疼痛,痛如電擊樣,可發生于一側的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眶上切跡有明顯觸痛。排除青光眼、鼻竇炎、虹膜睫狀體炎、屈光不正、眼眶腫瘤及顱內占位性病變等。2治療方法 觀察組:藥線點灸。治療所用的2號藥線(直徑0.7mm)由廣西中醫學院壯醫研究所提供,系用苧麻搓成并經藥
- 骨盆骨折致坐骨神經卡壓損傷1例
:右恥骨上下、支骨折已愈合,右骶髂關節分離、上移。診斷:右恥骨上下、支陳舊性骨折,右骶髂關節分離、上移,右坐骨神經卡壓。在硬膜外麻醉下于患側臀部顯露坐骨神經,由正常部位向坐骨神經出口處解剖,見坐骨大切跡上移,坐骨神經卡于坐骨大切跡及犁狀肌間,并有纖維瘢痕粘連,與梨狀肌肌腱呈弓狀卡壓。至病段神經組織時,首先徹底切除神經外瘢痕組織,松解被擠壓的神經,捫清骨性卡壓處,輕柔牽拉保護神經,輕輕鑿除卡壓骨壁,
- 胸骨柄的應用解剖學研究
【摘要】目的為經胸骨劈開徑路行脊柱上胸部等手術提供解剖學依據。方法在30例干燥胸骨柄標本和20例經福爾馬林固定的胸骨柄濕標本上測量胸骨柄的長、寬、厚度,在計算機上測定50例胸部X線片上胸骨柄頸靜脈切跡和胸骨角所平對的脊柱椎體平面。結果30例干燥胸骨柄標本的平均長度為(50.98±6.21)mm,平均最大寬度為(63.82±7.04)mm,平均最小寬度為(22.37±4.12)mm,平均厚度為(12
- 腦疝
概述當顱腔內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變時,該分腔的壓力比鄰近分腔的壓力高,腦組織從高壓區向低壓區移位,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綜合征,稱為腦疝。幕上的腦組織(顳葉的海馬回、鉤回)通過小腦幕切跡被擠向幕下,稱為小腦幕切跡疝或顳葉疝。幕下的小腦扁桃體及延髓經枕骨大孔被擠向椎管內,稱為枕骨大孔疝或小腦扁桃體疝。一側大腦半球的扣帶回經鐮下孔被擠入對側分腔,稱為大腦鐮下疝或扣帶回疝。病因病理病機顱內任何體積較大的占位病
- 面部美容按摩常用的穴位有哪些?
。 承泣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主治目赤腫痛,夜盲,迎風流淚,口眼歪斜。 睛明 目內眥上方1分處。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內眥癢痛,目眩,近視,色盲。 攢竹 眉毛內端,當眶上切跡處。主治視物不明,流淚,口眼歪斜。 魚腰 在眉毛的中點。主治目赤腫痛,眼瞼下垂,眉棱骨痛。 絲竹空 在眉梢的凹陷中。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齒痛,癲癇。 印堂 在兩眉連線的中點。主治頭痛,眩暈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