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簡介
分先天性或后天性,可由一種細胞或多種細胞組成,可為全身性或局部發生,良性和惡性。
3 疣
系表皮細胞發育過度,產生突出于皮膚表面的一種乳頭狀小瘤。多生于肢端,特別是手指或指甲下方,也見于面部。單個或多發,色灰黃或淡褐色,表面粗糙,基底部呈蒂狀,易斷裂,能自行消失但又可再生。疣生長緩慢,發生癌變者罕見。生于足底部者有疼痛,可影響步行。電灼、硝酸銀腐蝕、冷凍均有效,但可復發。手術切除最徹底。
4 皮樣囊腫
由外胚葉形成。囊內壁由上皮與皮脂腺、汗腺構成,腔內有脫落上皮細胞、皮脂及毛發。好發于眼瞼、眉外側、鼻根、枕部等處。常為單個無痛性圓形或半球形腫塊。位于皮下層,與皮膚無粘連,但與筋膜、骨粘連甚緊,較固定。需與皮脂囊腫、腦膜膨出鑒別。前者系皮脂腺管閉塞、皮脂郁積形成,成人多見,與皮膚粘連緊密而可與皮下組織游離,活動。后者受壓后體積可縮小,X線見顱骨缺損。治療為手術切除。
5 表皮樣囊腫
由于外傷致表皮植入皮內而成。多見于手或手指,圓形,表面光滑,無痛,與手指伸屈活動無關。可手術切除。
6 惡性黑色素瘤
小兒惡性黑色素瘤又稱幼年性惡性黑色素瘤。惡性程度較成人為低。大多來自交界痣的色素母細胞,含有黑色素顆粒。腫瘤位于表皮、真皮交界處,從黑痣惡變到惡性黑色素瘤病程有數月到數年不等。多發生于受摩擦部位,如足底、外陰、腰、頭頸部。良性黑痣如突然增大,色素加深,呈結節狀隆起時,提示惡變可能。擦破后可見黑色的肉芽組織,其四周皮下有色素沉著,早期就有區域淋巴結轉移。
原發灶及區域淋巴結一并切除預后良好。若原發灶距區域淋巴結很遠,則須作分期手術,效果不佳。常用抗癌藥有:①抗黑瘤素(DIC或DTIC):三嗪咪唑胺,對復發惡性黑色素有療效。②卡氮芥(BCNU)及氯乙環巴亞硝脲(CCNU):對惡性黑色素瘤有暫時療效。此外,激光刀或液氮冷刀治療都具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