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皮膚針療法(cutaneous needle therapy)又稱皮刺療法、小兒針療法[1]。是指用皮膚針刺激機體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2]。皮膚針療法具有多針、淺刺及刺激面廣的特點[1]。因所用的針具不同,又分別有“七星針療法”、“梅花針療法”、“滾刺療法”等名稱[1]。臨床操作時,選定適宜針具和刺激部位予以消毒后,手持針柄以腕力進行彈叩或使滾筒來回滾動,先輕后重,著力均勻,由上而下,自內向外,直至皮膚潮紅充血或有微量出血為止[1]。每日或間日一次,7~15次為一療程[1]。本法適應范圍較廣,對頭痛、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痛經、近視、神經性皮炎等效果更佳[1]。
4 適應癥
神經衰弱,脫發,偏頭痛,肋間神經痛,胃腸疾患,皮神經炎,周圍神經炎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所致的皮膚感覺異常,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蕁麻疹,以及年老、體弱、小兒精神緊張、懼怕針刺者,均可用本法治療。
皮膚針療法適應范圍較廣,對頭痛、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痛經、近視、神經性皮炎等效果更佳[1]。
5 禁忌癥
6 方法及內容
1.患者取坐或臥位。暴露針刺部位,用75%乙醇消毒,術者以右拇、中、無名指握針柄,示指伸直壓在針柄上,運用手腕的彈力叩刺,針接觸皮膚后立即彈起,要求用力均勻,握針要穩。
2.一般先叩刺脊柱兩側(作為常規治療部位),從頸椎至骶尾椎,每側叩刺2-3行,行間距1-1.5cm,每行叩刺2-3遍,然后根據病情需要,叩刺病灶局部或有關穴位、經絡。叩針方向一般由上至下、由內向外進行。
3.刺激手法分輕、中、重三種,面部、老弱、婦兒、虛證用輕刺激;痛點、慢性皮膚病局部病灶、實癥用重刺激;一般情況用中等刺激。
4.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16次為一療程。
7 注意事項
1.治療前檢查針具,凡針面不平整、針尖有毛鉤、銹鈍者均不可用。
2.叩刺時針尖要垂直、避免斜、鉤、挑等,以減少患者疼痛。初次治療患者宜予輕叩刺。
3.針后如皮膚有過敏樣丘疹,應向患者解釋清楚,消退后可繼續治療。
4.重刺有出血者,先用干棉球將滲血擦凈,隨后再用乙醇棉球擦一遍,以防止感染。
8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皮膚針療法
- 《重訂廣溫熱論》:[第一卷溫熱總論]論溫熱兼癥療法
目力所不及。五、要備皮膚針∶以便射入血清,急解喉痧之毒,奏功最捷,此名血清療法。據上海工部局報告,...
- 更多古籍中的皮膚針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