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Pifubin Xuedu Wan
2.2 標準編號
WS3-B-1320-93
2.3 處方
茜草 30g 桃仁 30g 荊芥穗(炭) 30g 蛇蛻(酒炙) 15g 赤芍 30g 當歸 30g 白茅根 60g 地膚子 30g 蒼耳子(炒) 30g 地黃 30g 連翹 30g 金銀花 30g 苦地丁 30g 土茯苓 30g 黃柏 ? 30g 皂角刺 30g 桔梗 30g 益母草 30g 苦杏仁(去皮炒) 30g 防風 15g 赤茯苓 60g 白芍 30g 蟬蛻 15g 牛蒡子(炒) 30g 牡丹皮 30g 白鮮皮 30g 熟地黃 30g 大黃(酒炒) 30g 忍冬藤 30g 紫草 15g 土貝母 30g 川芎(酒炙) 15g 甘草 30g 白芷 15g 天葵子 30g 紫荊皮 15g 雞血藤 30g 浮萍 15g 紅花 ? 15g
2.4 制法
以上三十九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干燥。每 100g丸 藥用滑石粉 250g,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2.5 性狀
本品為白色的水丸,除去處衣后顯黑褐色;味微苦。
2.6 鑒別
(1)取本品約 7g,研碎,加乙醇25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15分鐘,濾 液,濾液補加甲醇使成 52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黃柏對照藥材 0. 1g,同法制成對 照藥材溶液。再取鹽酸小檗酯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 每 1ml含 0.5mg的溶液,作為對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57頁)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 1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 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異丙醇-氨試液(6:3:1.5:1.5:0.5) 為展開劑,置氨 蒸氣飽和的層析缸內,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一個黃色熒光斑點。
(2)取本品約 3g,研碎,加乙醇 5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 加水10ml使溶解,加鹽酸 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20ml,分 2次 提取,合并乙醚液,蒸干,殘渣加醋酸乙酯 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 照藥材0. 1g,加甲醇20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57頁)試驗, 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2μl ,分別點于同一含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 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 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 顯相同的五個橙色熒光斑點;置氨氣中熏后,斑點變紅色。
2.7 檢查
2.8 功能與主治
清血解毒,消腫目癢。用于經絡不和,溫熱血燥引起的風疹,溫 疹,皮膚刺癢,雀斑粉刺,面赤鼻齄,瘡瘍腫毒,腳氣疥癬,頭目眩暈,大便燥結。
2.9 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20粒,一日 2次。
2.10 注意
感冒期間停服。孕婦忌服。
2.11 規格
每 100粒重 18g
2.12 貯藏
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古籍中的皮膚病血毒丸
- 《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二)清熱涼血、退骨蒸
退則風息,此與外感之風不同耳。春日飲其湯,可防皮膚病。地骨皮乃除熱之劑,中寒者勿服。《本草征要》明...
- 《瘍科綱要》:[卷上第一章·外瘍總論]第四節·論癢
未達,膿猶未成,頗有肌里作癢,淫溢四散者。此則疔毒之走散,最為危候。茍非收束其根圍,透達其膿毒,惟...
- 《瘍科綱要》:[卷上第一章·外瘍總論]第十一節·論瘍科之外感六淫
而津枯液耗者,每有肌膚皴揭,血燥風生之患,則又皮膚病之因于燥淫者也。若夫寒淫所勝,氣滯血凝,則又有...
- 《針灸易學》:[卷上二認癥定穴]奇經八脈
骨縫兩筋陷中,伏手取之。針一寸二分,主風寒經絡皮膚病,與臨泣主客相應。治病∶〔西江月〕肢節腫疼膝冷...
- 《醫學入門》:[內集·卷二本草分類]治寒門
沉也,陰中陽也。味輕辛散,能充皮毛發,去寒氣及皮膚病疹,胸中虛熱,消食下氣,治一切霍亂,心腹疼痛,...
- 更多古籍中的皮膚病血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