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皮膚(skin)皮膚即皮[1]。是指被覆人體表面,直接與外界環境相接觸的組織[2]。有保護機體,防御外邪,排泄汗液,調節體溫,輔助呼吸的作用[2]。《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皮者,肺之合也。”
皮毛為體表皮膚和附著于皮膚的毫毛的合稱[1]。《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論》:“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皮毛與肺敷布的衛氣有密切關系,肺衛之氣足,則肌表固密,身體抵抗力強,不易受外邪侵襲[1]。肺衛之氣虛,則皮毛腠理疏松,易受風寒侵襲,而出現呼吸系統癥狀[1]。肌表不固,津液外泄,還可以發生自汗、盜汗等癥[1]。
皮膚覆蓋在人和動物體表,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的部分,是軀體中最大的器官之一。皮膚由表皮和真皮構成。表皮在外,沒有血管,是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其基底層細胞有分裂增殖能力,稱為生發層。新增殖的細胞向表面推移并逐漸分化成其他各層細胞。最表層的細胞為角化細胞,不斷脫落。所以,從生發層細胞到表面角質層細胞是表皮自我更新一個動態過程。人類表皮細胞的更新期約21天。在生發層細胞之間還夾雜有黑色素細胞,能生成黑色素,黑色素的狀態和數量是決定皮膚顏色的因素之一。真皮位于表皮深面,較厚,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商品皮革就是各種動物的真皮經加工制成的。真皮內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和各種感受器。皮內注射就是將藥液注入真皮之中。真皮借皮下組織與深部的肌肉相連接。皮下組織由疏松結締組織和大最脂肪組織所構成。皮下注射時注射液即注入此層內。由于皮膚和外界環境直接接觸,因而產生了一系列適應性變化,形成許多附屬物,如毛、發、指(趾)甲、汗腺、皮脂腺等,在某些脊椎動物中還可形成角、棘、刺、羽、鱗、爪、蹄等。
皮膚有保護機體、感受刺激、調節體溫、分泌和排泄、滲透和吸收、參與代謝和免疫活動等多種功能。其中最突出的是保護作用,它是阻擋外物侵害和防止體內物質丟失的重要屏障。所以當皮膚遭到大面積損傷(如燒傷)時,應采取植皮手術以保護創面免受感染,并促使其早日愈合。但是皮膚的屏障作用并不是絕對的,皮膚還有一定的吸收、滲透透作用,即使完好的皮膚,有些物質仍然可以透過。在臨床上可借皮膚作為一種給藥途徑,在皮膚上涂敷藥物以治療某些疾病。在人們日常勞動、生活中接觸的許多化學物質,有的也能透過皮膚屏障而被吸收,如在果園、農田中噴灑有磷農藥時,若不注意皮膚保護,就會因皮膚吸收而中毒,嚴重時可導致生命危險。研究皮膚的屏障作用及其影響因素,可以為防止通過皮膚的化學中毒及合理應用局部藥物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皮膚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二經脈第十]附任脈歌
。津液者。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淖澤于骨節。潤澤于皮膚。氣不榮。則津液去皮節矣。津液去皮節。則爪枯毛折...
-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卷中]病機第三
搦。熱勝則腫。(癰瘍痤。)燥勝則干。(津液枯涸。皮膚皴揭。)寒勝則浮。(寒變為熱。神氣乃浮。)濕勝則...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五]血脈論第三十九
之精氣。從胃之大絡。注于臟腑之經隧。通于孫絡出于皮膚。以溫肌肉。此水谷所生之氣血。散于脈外者也。夫大...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八]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足陽明之脈。其上行者。挾口環唇下。交承漿。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髯美而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
- 《讀素問鈔》:[卷上之四]病能(病之形能也王注內作病形也)
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愿聞其說岐伯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續腠理開疏則邪氣入風氣入已...
- 更多古籍中的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