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偏癱 (最后修訂于2018/6/4 9:45:16)[共4646字]
摘要:
偏癱俗稱半身不遂,是指同一側上肢及下肢肌肉癱瘓,有時伴有同側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癱瘓。
腦中風后遺癥(偏癱)是指急性腦血管疾病治療后脫離生命危險,但留下肢體功能障礙的病證。表現為意識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協調運動,口齒不清,吞咽不利,關節強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
中風患者中大部分會留下后遺癥,主要表現有半身不遂,關節僵硬、攣縮,說話不清楚,智力減退或癡呆,并容易發生肺炎、尿路感染、褥瘡等并發癥,只有少數人可以基本痊愈。中風后遺癥影響人的運動與語言,給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很大的痛苦,使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何謂偏癱型偏頭痛,其癥狀有哪些?
偏癱型偏頭痛臨床少見,有散發性和家族遺傳性兩類。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此類偏頭痛尚可伴有震顫及眼球震顫、視網膜變性、耳聾及共濟失調等癥狀。 偏癱可做為頭痛發作的先兆癥狀之一,持續20~30分鐘,偏癱癥狀恢復伴有頭痛發作。偏癱尚可在頭痛消失后持續數小時、數天或數周時間不等。 頭痛通常在偏癱后出現,大約1/3的病人頭痛與偏癱同側,經常伴有惡心、嘔吐。偏癱發作時約50%左右的病人發生
- 小兒交替性偏癱1例
1病歷摘要 患兒,男,18個月。主因反復發作交替性偏癱14個月就醫。患兒于4個月時起出現交替性左右側肢體偏癱,每次發病之前多有癲癇發作,表現為陣攣性驚厥,意識不清。多于清醒或活動后發病,深睡后消失。發病時偏癱側肢體軟弱、肌張力低,同時多汗。平時生長發育正常,14個月會行走,但不穩,可開始叫爸、媽等單字,聽力正常。每次偏癱發作1天至數天自然緩解,數日至10余日后對側出現類似發作。患兒父母無頭痛病史
- 偏癱
概述同一側上肢及下肢肌肉癱瘓稱為偏癱。有時伴有同側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癱瘓。病因病理病機自大腦皮質運動區開始經內囊、腦干至脊髓前角細胞之間的神經徑路的任何部位病變,均可產生偏癱,起病隱襲,呈緩慢進行性發展的偏癱,病因多為顱內占位性病變,如腦腫瘤、腦膿腫、顱內血腫、腦寄生蟲等,如表現為脊髓特點的進行偏癱其病因多為脊髓腫瘤、脊柱結核、脊柱增生性病變、肥厚性硬脊膜炎等。突然起病,急速發展的偏癱多由腦血管病
- 小兒急性偏癱病因與臨床分析
小兒急性偏癱是逐漸或突然出現一側上肢或下肢活動受限,可伴有失語、面癱或吞咽困難及肢體癱瘓綜合征,目前認為此綜合征主要是腦血管閉塞造成局部腦組織缺血及壞死而引起的后果。現將我院兒科1999~2004年共收治小兒急性偏癱56例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56例均系住院患兒,男36例,女20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13歲,6個月~1歲8例,1~6歲30例,6~13歲18例。有前驅
- 如何判斷昏迷病人有無偏癱?
昏迷病人有無偏癱,是區別腦血管病與其他昏迷疾病的主要依據之一。但是由于病人意識障礙,無法取得合作,給判斷帶來困難,而作以下檢查,有助于偏癱的診斷。 (1)頭面部 病人有面癱時,可見偏癱側鼻唇溝變淺,眼裂增寬,口角下垂。呼氣時,偏癱側面頰鼓起;吸氣時,癱瘓側面頰下陷,此稱為“船帆征”。患者常有頭及眼向一側偏斜。在中腦以上病變,則是注視病灶側,頭也略偏向病灶側;中腦以下、橋腦部位的病變時,則是注視偏
- 兒童交替性偏癱會影響小兒智力嗎?
兒童交替性偏癱特點是交替性偏癱頻繁發作,常伴短暫的眼肌麻痹、眼球震顫,不完全癱瘓的肢體有舞蹈動作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進行性智能障礙也是本病的突出特征。 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理尚不清楚。有研究認為,本病與偏頭痛有一定的關系,發病機理可能是因為腦內神經代謝通路或產能系統的異常或缺陷,這種異常影響到皮層和基底節而產生彌漫性腦病,這種缺陷間斷性惡化引發了發作性偏癱等癥狀。興奮、啼哭、生氣、接觸強光、洗澡、
- 早期功能訓練對偏癱患者肩痛的影響
【摘要】目的通過早期功能訓練,觀察偏癱患者肩痛的發生及疼痛狀況。方法對20例肩痛患者進行早期功能訓練,并與20例接受常規治療的肩痛患者對照。結果3個月后,兩組間顯效率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早期功能訓練對偏癱肩痛的患者有效。 【關鍵詞】偏癱;肩痛;功能訓練肩痛是偏癱患者常見的合并癥之一,發生率很高。肩痛不僅影響患者的情緒,而且影響功能和能力的恢復,本文對40例偏癱合并肩痛的患者進行治療
- 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康復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研究及評估康復訓練對偏癱患者的療效。方法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康復前及康復結束后分別進行Fugl-Meyer評分。結果康復結束后Fugl-Meyer評分明顯高于康復前。結論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積極進行康復鍛煉。 【關鍵詞】急性腦卒中偏癱;Fugl-Meyer評分;康復訓練 近年來,我國中風發病率逐年上升,絕大多數中風患者均或多或少地遺留下了肢體活動障礙,給患者、家庭、
- 偏癱患者上肢康復治療中的心理問題
【摘要】偏癱是許多神經系統疾病常見的功能障礙,偏癱患者上肢的預后如何對日常生活活動(ADL)的恢復與改善和生活質量的高低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偏癱患者上肢的功能恢復不僅涉及到運動功能問題,而且還涉及心理問題,偏癱上肢的心理問題除涵蓋一般偏癱病人的心理問題外,還因偏癱患者上肢的功能障礙特點而有其特殊性。其中主要包括由于偏癱患者上肢的運動功能恢復較下肢緩慢,偏癱患者上肢伴發的失認、失用以及肩手綜合征等引起
- 站立重心偏移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
【摘要】目的研究站立時重心的偏移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方法4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根據站立時重心的偏移情況分為重心偏向健側組(即非癱瘓側組,簡稱健側組)和重心偏向患側組(即癱瘓側組,簡稱患側組),對兩組患者的平穩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住院時間進行評測。結果健側組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明顯優于患側組;健側組住院時間明顯比患側組短(P0.001),說明健側組比患側組的功能恢復
- 康復訓練、中藥和穴位針刺治療腦卒中偏癱的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綜合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將8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41例)和對照組(41例),進行臨床對照研究,前者采用康復訓練、中藥和穴位針刺三聯療法,后者采用中藥和針刺二聯治療,治療前后分別以Brunnstrom法評價運動功能。結果康復組治療前后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相比,運動功能均有顯著提高。2組治療前后相比,康復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早期康復
- 腦血管病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
【摘要】目的通過對腦血管病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訓練和心理康復,使偏癱患者早日康復,重新走向社會。方法將80例腦血管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護理組和對照組。康復護理組40例患者進行早期肢體被動康復護理,進行日常護理及心理康復;對照組40例按常規神經內科治療及護理。結果康復組與對照組比較,康復護理組偏癱的恢復率和生活質量均有明顯的提高,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結論在做好常規護理工作的同時,及早實施早
- 分期治療腦血管意外后偏癱療效觀察
腦血管意外后偏癱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腦血管痙攣、閉塞或破裂,造成急性發展地腦局部循環障礙,得以改善后出現以偏癱為主的肢體功能損害。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如何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對改善患者的生活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整個社會都有重要的意義。腦血管意外因病變部位、性質、范圍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偏癱在各個不同時期隨病理變化有相應的改變。在針灸治療過程中,依據病情輕重、病程長短,因病因癥分期
- 上肢偏癱者康復治療中的心理問題
摘要 偏癱是許多神經系統疾病常見的功能障礙,偏癱上肢的預后如何對ADL的恢復與改善和生活質量的高低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偏癱上肢的功能恢復不僅涉及運動功能問題,而且還涉及心理問題,偏癱上肢的心理問題除涵蓋一般偏癱病人的心理問題外,還因偏癱上肢的功能障礙特點而有其特殊性。其中主要包括由于偏癱上肢的運動功能恢復常較下肢緩慢,偏癱上肢伴發的失認、失用,以及肩-手綜合征等引起的心理問題,正確地處理好這些心理問
- 反復發作偏癱1例治驗
反復發作性偏癱,臨床很少報道。筆者治愈1例,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男,48歲,造紙廠職工。因“反復發作偏癱9個月”,于1999年6月21日來我科就醫。主訴:于1998年9月某日突發右半身癱瘓,約20min自然恢復正常,1999年2~3月又多次發作偏癱,每次幾十秒至十幾分鐘不等,發作時頭痛甚,恢復后痛減,有時血壓偏高,經多次頭部CT檢查未發現異常,住院治療3個多月未見好轉。現在每天都有
- 兒童交替性偏癱腦血流量的改變
【摘要】兒童交替性偏癱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少見綜合征,是一種以頻繁發作的交替性偏癱伴錐體外系癥狀和智能低下為臨床特征的疾病。以往的研究認為,它是一種偏頭痛的等位發作,或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癲癇,或是一種運動障礙性疾病;但是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發病機制也缺乏一致的結論。目前,機體本身潛在的腦血管機能障礙等致病因素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本文就關于該疾病發病時患者腦血流量的變化進行綜述。關鍵詞兒童交替性偏癱腦血
-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偏癱的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偏癱的臨床效果。方法對近3年來我院康復治療的10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現代康復療法和按摩療法進行綜合治療。結果中西醫結合康復組的療效優于單純現代康復療法組。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卒中偏癱是切實有效的方法。關鍵詞偏癱康復療法按摩腦卒中腦卒中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腦卒中偏癱后出現運動功能下降使患者生活質量降低,也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國家、社會的生活水平受到重大
- 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
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pdf)腦卒中是主要致殘疾病之一,腦卒中所致軀體功能障礙可引起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甚至使生活自理能力喪失,因此恢復偏癱患者軀體功能是提高生活質量,促使其重返社會的前提。本文觀察針刺與藥物、早期康復相結合的綜合康復方法對偏癱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1.1研究對象的選擇1.1.1入選標準(1)急性腦卒中患者;(2)
- 針刺配合護理治療120例中風偏癱的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配合護理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本文從臨床實踐出發,總結了中醫頭針、體針配合中醫護理治療中風偏癱120例,療程3個月。結果痊愈36例,顯效42例,好轉3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3.3%。結論中風后遺癥患者,采取中醫頭針、體針配合護理等綜合治療,是當前治療中風后遺癥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廣。【關鍵詞】針刺;護理;中風;療效觀察中風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為
- 腦卒中多功能康復訓練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
或混合存在,也可反復發作,腦卒中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約70%~80%的幸存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致殘,及早接受康復治療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從2005年2月~2006年2月對本科收治1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制訂了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的選擇標準 (1)腦卒中患者;(2)全部病例均經頭顱MRI/CT檢查證實;(3)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會義診斷標
- 血塞通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血塞通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8例患者分兩組運用不同藥物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治療組46例,應用血塞通注射液;對照組22例,應用維生素B1注射液和維生素B12注射液。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從患者肌力恢復程度上,治療組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有效率為77.27%,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P0.01)。結論血塞通注
- 腦卒中后偏癱異常運動模式與外傷事件因果探討
腦卒中住院患者康復期間常常遇到一些安全方面的問題,發生一些外傷事件如墜床、摔倒、燙傷、撞傷等。我們對腦卒中住院患者的身體外傷事件進行了回顧性調查,分析了危險因素,發現這些外傷事件的發生與偏癱異常運動模式密切相關。提出欲減少外傷事件發生,必須要充分認知偏癱異常運動模式并在康復訓練中采取正確措施,糾正偏癱異常運動模式,預防腦卒中后外傷的發生。1對象與方法觀察2000年1月~2003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4
- 針刺與康復運動療法治療偏癱痙攣狀態的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對比研究單純針刺和針刺與康復運動療法對中風偏癱痙攣狀態的影響。方法55例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的患者,隨機分為單純針刺組和針刺與康復運動療法組,4周后,根據Ashworth痙攣評級和Fugl-Meyer肢體功能評分表(FMA)評定兩組療效。結果兩組治療后對偏癱痙攣狀態及運動功能均有明顯的改善,但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結論針刺與康復運動療法可抑制患者痙攣,改善痙攣狀態,且優于單純針刺組。關鍵詞針
- 偏癱湯治療缺血性中風60例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自擬偏癱湯治療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療效。方法120例中治療組60例,對照組60例,治療前后分別進行神經功能、血液流變學的測定,綜合評價偏癱湯的臨床療效。結果經臨床驗證采用偏癱湯治療缺血性中風總有效率為91.7%,西藥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1.6%,差異有顯著性(P0.01)。治療組在改善血液流變、調降血脂及神經功能恢復程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中藥治療缺血性中風,辨證施
- 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療效觀察
【摘要】目的觀察早期綜合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復的療效。方法選擇腦梗死偏癱患者86例,隨機分觀察組44例,對照組42例,兩組藥物治療基本相同。其觀察組在藥物治療同時早期進行系統綜合康復訓練,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訓練護理。并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個月、3個月評價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指數。結果治療后1個月、3個月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數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早期綜合康復訓練
- 老年偏癱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圍麻醉期處理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常見的骨科手術,而老年偏癱患者因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決定了圍麻醉期處理的特殊性。本文就8例老年偏癱患者在硬膜外麻醉結合全身麻醉下,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圍麻醉期處理進行分析討論。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8例老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齡76~86歲,體重55~73kg,偏癱史均在1年以上。均由于偏癱恢復期活動不當、跌倒造成股骨頸骨折,經骨牽引治療,患者不能耐受而強
- 中風偏癱臨床針灸治療的體會
我國腦中風的患病率為719/10萬,每年發病率為217/10萬。據有關資料報道,中風發病后1周的病人73%~86%有偏癱,71%~77%有行動困難,46%不能獨立坐。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如何盡快提高患者肢體運動能力,對改善患者生活狀況及整個社會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現就中風偏癱臨床針灸治療淺述體會如下。 1中風偏癱的針灸治療宜盡早介入 大多數神經醫學專家都認為早期康復治療不僅可以促進運動
- 穴位透刺結合張力平衡針法治療中風偏癱70例療效觀察
中風,又名“腦卒中”,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其病死率、致殘率均很高,給病人及家屬帶來極大痛苦和負擔。筆者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在張力平衡針法的啟發下,采用穴位透刺法治療中風偏癱70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70例中男45例,女25例;年齡43~75歲;病程1~6個月。所有患者均經上級醫院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 1.2治療方法 1.2.
- 腦卒中偏癱肢體的康復護理
腦卒中患者常因偏癱而影響生存質量,產生悲觀等負性情緒。因此,盡最大努力促使腦卒中患者肢體康復成了當今醫務工作者的重要課題。我科2004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腦卒中偏癱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齡42~88歲,平均53歲),經CT檢查,腦梗死偏癱患者18例,腦出血偏癱患者40例。我科采取了綜合的康復護理方法,并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評價評價包括初期評價、中期評價
- 催眠暗示配合點穴推拿在腦中風偏癱康復治療中的應用
【摘要】催眠、暗示的心理療法對治療一些病癥、癖癥有較好的療效為不爭的事實。自95年以來我們對腦中風后偏癱曾做兩組實驗治療,第一組50例(軟、硬癱),第二組51例(硬癱),有效率分別為60%和64.71%。并提出相關理論假說:“腦中風后大腦病變區和周圍組織可能有部分中樞神經元由于自我保護性抑制而進入休眠狀態”。通過點穴、推拿放松機體,進一步在催眠、語言暗示狀態下,激活或喚醒休眠神經元,而迅速恢復原有
- 第三節 偏癱的康復
第三節 偏癱的康復 概述 腦卒中—是指發展迅速,具有血管源性腦功能局灶性障礙,并且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的臨床征候群,又稱腦血管意外(CVA)。 由于臨床對本病診斷,搶救和治療水平的提高,使腦血管病的急性期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國內<30%),伴隨著急性期死亡率下降人群中的總患病率和致殘率則大大上升。 在中風(Stroke)的急性期后(通常指2~3周內)約2/3患者殘留某些大腦功能障礙,如認
- 腦卒中偏癱的早期電針治療及護理(附25例效果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采用電針治療配合護理康復效果的觀察。方法25例患者均來自2002年5月~2004年10月住院期間的病例,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早期采用電針治療和康復護理,經過3個療程治療后的療效觀察。結果治愈8例,顯效15例,好轉2例,顯效以上達92%。結論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采用電針治療和康復護理指導有助于患肢盡快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關鍵詞】腦卒中偏癱;早期電針治
- 毫針加巨針透穴療法治療偏癱54例
偏癱大多是由腦卒中所致的后遺癥。治療難度大,恢復緩慢。近年來筆者在用毫針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巨針透穴治療該病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將1984年1月~2004年12月治療的54例偏癱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54例中男36例,女18例。其中40歲以下2例,41~50歲4例,51歲以上48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78歲。腦出血18例,腦血栓形成34例,腦栓塞2例。左側肢體癱瘓29例,
- 綜合康復治療偏癱患者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觀察綜合康復治療偏癱患者的療效。方法60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多種康復技術對偏癱患者進行治療,對照組僅使用常規的內科治療。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肌肉功能均有改善,但治療組患者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可取得較好療效。 【關鍵詞】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綜合康復 Clinicalr
- 分期整體針灸法對63例腦梗死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2006年01月12日中醫雜志2005年第6期 11(廣州)為了觀察分期整體針灸法對腦梗死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影響。研究者將113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隨機分為整體針灸法組(治療組)63例和傳統針灸法組(對照組)50例,比較兩組治療后ADL的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在提高患者ADL、降低殘疾率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可見分期整體針灸法是治療中風偏癱的有效方法,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作者:
- 中西結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偏癱60例
腦卒中發病率越來越高。隨著急救技術的提高,生存率亦明顯提高,但存活者多數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需要康復治療。因此腦卒中康復日益成為我們研究的重點,我們從1999年開始,采用中西結合康復手段,治療腦卒中偏癱6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1],并經顱腦CT或MRI確診的初發者,均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年齡40~75歲,無嚴
- 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
隨著腦卒中的診斷治療水平不斷提高,極大提高了患者存活率的同時,約有80%~9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增加了家庭社會的負擔。因此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有重要意義。 1心理護理 腦卒中發病急、恢復較慢,并且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增加了家庭負擔,約有70%~8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負擔,約50%左右的患者出現焦慮和抑郁
- 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減重平板步行訓練中的平板速度調節
2006年06月21日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Vol.20No.10P.756-75712(北京)為了探討早期腦卒中偏癱患者減重平板步行訓練平板速度的調節對步行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者將腦卒中偏癱患者3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在個體最大平板速度上加速,維持一段時間后再減慢平板速度。對照組逐漸有限的增加平板速度。在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用Fugl-Meyer法評定下肢運動功能、進行步行功能分級和最大步行速
- 預防偏癱患者發生褥瘡的護理
褥瘡是臥床病人的常見并發癥,因偏癱長期臥床,大小便失禁,在肩胛骨、骶尾骨、股骨大轉子、坐骨結節、膝、踝、足跟等部位極易發生褥瘡,我科于2001年10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偏癱病人80例,平均住院天數20天,無1例發生褥瘡,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1加強護理工作的力度1.1提高護理人員對預防褥瘡意義的認識近年來,組織全科護理人員學習預防褥瘡的重要性及有關知識,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責任感,認識到做好褥瘡
- 優降糖引起低血糖致偏癱1例
頭顱五官大致正常,淺昏迷。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遲鈍。左側鼻唇溝略變淺。頸無抵抗,頸靜脈無怒張,頸動脈無異常搏動。雙肺呼吸音正常。心率80次/min,律齊,未聞雜音。腹平軟,肝脾未觸及。左側肢體偏癱,肌張力減低,肌力Ⅰ級,腱反射略偏低。左巴彬氏征陽性。急查尿糖、酮體(-),血糖2mmol/L,血鉀3.8mmol/L,血鈉140mmol/L,氯化物110mmol/L,CT示頭部未見異常。診斷為優
- 上肢圓周運動及反饋儀對偏癱患者的作用分析
2006年08月30日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Vol.20No.12P.912-91412(南京)為了證實上肢圓周運動反饋儀在左、右側肢體偏癱評定和治療中的作用。研究者選擇正常人及左、右側偏癱患者各10例,均接受上肢圓周運動反饋儀測定,其中偏癱患者均接受30min/d共1個月的儀器訓練,訓練結束后再次接受儀器測定,獲取綜合力向量值、時間、頻率參數,與正常人進行比較。結果左側肢體偏癱患者在三區的力向
- 低血糖偏癱1例報告
14日由120救護車轉送本院急診。患者晚餐前注射常規胰島素10U治療。既往有2型糖尿病20余年,近10年來使用胰島素治療,每年發生低血糖癥1~2次,發作時血糖在1.15~1.80mmol/L間,均無偏癱發生。體格檢查:體溫36℃,脈搏85次/min,血壓140/80mmHg,呼吸16次/min,神志模糊,懶言,全身濕冷,雙瞳孔3mm,光反射存在,雙側鼻唇溝對稱,頸軟無抵抗,雙肺呼吸音清,心音正常,
- 以癲癇合并偏癱為首發表現的糖尿病2例
,復查頭顱CT正常。診斷為非酮性高血糖性癲癇。給予口服降糖藥,2個月后因停用降糖藥上述癥狀再次出現,經降糖治療恢復正常。隨訪8個月,血糖控制良好,無癲癇發作。 2討論 非酮性高血糖性癲癇并一過性偏癱臨床不多見,容易誤診,其發病機理目前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神經生理方面:糖尿病易出現微小血管病變,血管狹窄,無氧代謝和酸性產物增加,繼而神經元的軸索、髓鞘及大腦皮質廣泛受損;神經生化方面,糖尿病
- 早期康復對急性腦卒中偏癱肢體的影響
對全部患者分別于訓練前和病情恢復出院前進行兩次Brunnstrom分級和Barthel指數評定。結果顯示: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有顯著提高。 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36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為2002年4月~2003年4月本院收治的住院病人。納入標準:發病48h以內,經頭顱CT確診為腦梗塞或自發性腦出血患者,有一側肢體癱瘓,肌力0~2級(6級分類法),無精神障礙,無嚴重合并癥,能理
- 偏癱一側肢體腫脹是什么原因?
偏癱一側肢體為什么會腫脹,是臨床醫生經常遇到和病人家屬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究其原因與下列因素有關。 (1)靜脈回流障礙 人體的血液供應是由循環系統完成的。循環系統包括心臟和血管。全身的血管由動脈和靜脈兩部分組成。動脈向組織細胞內灌注新鮮血液;靜脈把機體利用過的血液重新返回心臟。動脈血流的動力來自心臟每一次有力的收縮和血管壁的彈性;而靜脈回流主要靠它與心臟之間的壓力差,以及肌肉收縮對血管壁的擠壓力
- 偏癱一側肢體為什么會發生疼痛?
腦血管病進入恢復期后,如不及時進行康復鍛煉,偏癱側肢體就會發生攣縮、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劇烈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引起癱瘓肢體疼痛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肩關節半脫位 上肢完全癱瘓后,使肩關節周圍肌肉松弛,在重力的影響下,肩關節往往會受牽拉而發生半脫位。病人經常感疼痛或不適,尤其是在給患肢被動運動時,疼痛就更厲害。 肩關節為什么容易半脫位呢?這是由于肩關節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我
- 強化運動治療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運用與臨床研究
2005年08月18日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Vol.20No.1P.51-529(溫州)為了觀察強化運動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并與常規運動治療作對比分析,研究者42例病程6個月內無合并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的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成強化運動治療組(21例)和常規運動治療組(21例)。強化運動治療組為每天3h,每周5天,常規運動治療組為每天1h,每周5天。結果兩組患者康復治療1個月后
- 針灸治療中風后偏癱的體會
根據中醫“經絡通、氣血行”的理論,三十多年來,筆者用針灸治療中風后偏癱(半身不遂)20例,收到較好的效果。現將治療體會簡介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例患者中,女12例,男8例;50~60歲8例,60~70歲6例,70歲以上4例,50歲以下2例;腦溢血4例,腦血栓11例,腦血管痙攣5例;(發病后經西醫治療,病情穩定)1個月內針灸的9例,1~2個月內治療的8例,3個月以后治療的3例。
- 干細胞技術顯神威韓國偏癱患者20年后再站起
新華報業網訊據澳大利亞新聞網報道,一位偏癱患者在20年后重新站起,在過去或者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可是在干細胞技術的幫助下,奇跡在一位韓國患者的身上確實發生了。 這名韓國婦女今年37歲,自從20年前在一起事故中背部受傷后就一直臥床不起。科學家們利用干細胞技術修復了她受損的脊椎,并使她象正常人一樣成功的走動起來。 “這絕對是一個奇跡,”這名婦女激動的說,“我從來沒有幻想有朝一日能重新站起來。” 科
- 改進的大腦半球切除術治療嬰兒性偏癱伴頑固性癲癇療效觀察
2006年05月26日中華外科雜志2005Vol.43No.21P.1410-141313(成都)為了探討大腦半球切除術治療嬰兒性偏癱伴頑固性癲癇的療效。研究者采用改進的大腦半球切除術治療嬰兒性偏癱伴頑固性癲癇18例,隨訪臨床療效并分析原因。結果16例患者癲癇發作停止,2例基本控制,行為異常改善,神經功能障礙無加重。患者健側大腦腳明顯增粗,與患側及正常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8.32,P<0
- 淺談偏癱患者的健康教育
偏癱俗稱“半身不遂”,屬中風后遺癥,多見于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偏癱特點是肢體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隨意運動消失,腱反射、肌張力增加,上臂內收緊靠身體,下肢強直等,本病中老年居多,但也有青壯年。通過臨床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恢復到最佳活動狀態,軀體活動能力增強,學會擺放癱瘓肢體的位置,恢復身體平衡,生活能力逐步自理或恢復到原來的日常生活水平。1健康教育的方法根據患者病情、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