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nǜ xuè
2 英文參考
non-traumatic hemorrhag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bleeding from five sense organs or subcutaneous tissue[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bleeding from five aperture or subcutaneous tissu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衄血:1.病證名;2.經外奇穴名。
4 病證名·衄血
衄血為病證名[1]。
4.1 非外傷性所致的頭部諸竅及肌表出血
衄血指非外傷性所致的頭部諸竅及肌表出血[1]。
《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陽絡[備注]指在上或屬表的絡脈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
4.2 專指鼻出血
衄血專指鼻出血[1]。《丹溪心法·咳血》:“衄血者,鼻中出血也。”
衄血多由血熱妄行、陰虛火盛迫血妄行、瘀血內阻血不歸經、陽虛不能固陰、脾虛不能攝血所致[1]。治療可用瀉火、清熱、涼血、滋陰等法,并可采用補氣攝血、導火歸元以及活血止血等法[1]。
詳見鼻衄條。
5 經外奇穴名·衄血
5.1 定位
5.2 主治
主治鼻衄[2]。
5.3 刺灸法
6 參考資料
治療衄血的穴位
- 少陰郄
陰郄。主治心痛,心絞痛,驚恐,驚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語,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盜汗,頭痛,眩暈,驚...
- 大骨空
障,風眩爛眼等各種眼病,急性胃腸炎,嘔吐,泄瀉,衄血,鼻出血等。拼音:dàgǔkōng代號:EX-U...
- 手少陰郄
陰郄。主治心痛,心絞痛,驚恐,驚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語,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盜汗,頭痛,眩暈,驚...
- 隱白
,崩漏,月經過多,癲狂,多夢,驚風,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納呆,腹痛,暴泄,尸厥,煩心...
- 陰中之陰
,崩漏,月經過多,癲狂,多夢,驚風,昏厥,胸痛,衄血,吐血,下血,呃逆,納呆,腹痛,暴泄,尸厥,煩心...
- 更多治療衄血的穴位
治療衄血的方劑
- 法紙散
拼音:fǎzhǐsǎn處方:紙。制法:病人衄血時,以紙接血,候滴滿紙,于燈上燒作灰,每1張作1服。功...
- 衄血丸
拼音:nǜxuèwán《葉氏女科》卷二:方名:衄血丸組成:牡丹皮、白芍(酒炒)、黃芩(酒炒)、蒲黃(...
- 茜梅丸
法:上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衄血。用法用量:每服30丸,烏梅湯下。摘錄:《普濟本...
- 定衄散
甘草1兩4錢,桂心1兩4錢。功能主治:婦人心肝受邪而衄血。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女科萬金方》卷一...
- 都梁香散
制法:上藥治下篩。功能主治:汗出如水漿,及汗血、衄血、吐血、溲血殆死。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水送下。...
- 更多治療衄血的方劑
治療衄血的中成藥
- 四紅丹
定(附錄8頁)。功能與主治:清熱止血。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婦女崩漏下血。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丸...
- 八寶治紅丸
頁)。功能與主治: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咳血。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
- 三七止血片
)。功能與主治:行瘀止血,消腫,定痛。用于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產后流血不止,月經過多及外傷出血。用...
- 濃縮水牛角片
,定驚。用于溫病高熱,神昏譫語,發斑發疹,吐血,衄血,驚風,癲狂。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5~10片,一...
- 犀角地黃丸
血止咳。用于肺胃積熱,肺經火旺,引起咳嗽吐血鼻孔衄血,咽干口渴,煩躁心跳,腸熱便血,大便秘結。用法與...
- 更多治療衄血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衄血
- 《本草綱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藥]吐血衄血
出于鼻;血行濁道出于口。嘔血出于肝,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耳血曰,眼血曰,膚血曰血汗,口鼻并出曰腦...
- 《普濟方》:[卷一百八十九諸血門]吐血衄血附論
四錢,水一盞半,姜五刺薊散(出《圣惠方》)治吐血衄血,及大小便下血不止。刺薊白芍藥白術人參(去蘆頭)...
- 《普濟方》:[卷一百八十九諸血門]鼻衄(附論)
陰陽錯而浮必細赤脈如發,直陽衄,從秋至冬慧,而僅衄血者生,浮大而牢亡血。設令微赤者,即以龍骨末則衄,...
- 《醫學綱目》:[卷之十七·心小腸部諸見血門]衄血
燒亂發細研,水服方寸匕。須臾吹鼻中瘥。〔《保》〕衄血,先服朱砂、蛤粉,次服木香、黃連。大便結者下之,...
- 《雜病廣要》:[諸血病]血衄
,陽盛則陰虧,經所謂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諸血衄血,由陽氣侵陰,陰氣被傷,血失常道,或從口出,或從...
- 更多古籍中的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