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nóng ěr miàn tān ·rè dú zhuó luò zhèng
2 英文參考
facial paralysis 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toxin scorching collateral[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膿耳面癱·熱毒灼絡證(facial paralysis 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toxin scorching collateral)是指熱毒灼絡,以口眼㖞斜、耳內流膿,耳痛劇烈,鼓膜充血、穿孔,流膿稠厚味臭,完骨部有叩壓痛,伴發熱頭痛、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等為常見癥的膿耳面癱證候[1]。
4 癥狀
膿耳面癱·熱毒灼絡證患者口眼㖞斜、耳內流膿,耳痛劇烈,鼓膜充血、穿孔,流膿稠厚味臭,完骨部有叩壓痛,伴發熱頭痛、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數[1]。
5 證候分析
手足少陽之脈,均入于耳中,循行于耳之前后,經眼、頰、口等部位。由于膿耳邪毒,犯及耳部脈絡,經脈閉塞,氣血阻滯,便可出現相應部位的肌膚萎僻,運動失靈,故皺額,閉瞼障礙,出現額頭平坦無皺紋、眼露白睛等[2]。
患側萎僻無力,被健側所牽拉,故口角、人中溝偏向健側,鼻唇溝變淺[2]。
因是膿耳變生,膿耳未愈,故耳內流膿[2]。
6 膿耳面癱·熱毒灼絡證的治療
6.1 治法
6.2 方藥治療
可用龍膽瀉肝湯[備注]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甘草加桃仁、全蝎、僵蠶等治療:方中以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苦寒清熱瀉火,當歸、生地、桃仁涼血活血祛瘀,合全蝎、僵蠶之類以祛風通絡,車前、澤瀉、木通滲濕解毒,引熱下行[2]。
6.3 外治法
1)應以積極根治膿耳為主,耳內處理同膿耳[2]。
6.4 針灸治療
6.4.1 體針/電針/灸法
以翳風、地倉、合谷為主穴,配用陽白、太陽、人中、承漿、頰車、下關、四白、迎香、大椎、足三里等,每天取主、配穴各1~2個,中等刺激,或用電針治療。氣血虛者,可用灸法。[2]
6.4.2 電磁療法
以翳風、地倉、合谷為主穴,配用陽白、太陽、人中、承漿、頰車、下關、四白、迎香、大椎、足三里等,行電磁療法,每天1次[2]。
6.4.3 梅花針
用梅花針叩擊患處,每天1次[2]。
6.4.4 穴位敷貼
蓖麻仁搗爛如黃豆大,敷貼下關、頰車、地倉、太陽、陽白、聽宮等穴,每次1~2穴,各穴輪流使用,每次敷24 h[2]。
6.4.5 穴位注射
取頰車、地倉、下關、大迎、曲池、翳風、外關等穴,每次取1~2穴,針刺有痠麻感后,注入當歸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1 ml,隔天1次[2]。
6.5 手術治療
7 關于膿耳變證
膿耳變證(deteriorated case of purulent ear)是指膿耳變生的耳后附骨癰(耳根毒)、膿耳面癱(膿耳口眼㖞斜)、膿耳眩暈及黃耳傷寒等病證[1]。
膿耳變證多因膿耳邪毒熾盛,或治療不當,邪毒久蘊,腐蝕骨質,膿汁流竄,邪毒擴散而變生他證。故病情更為復雜、嚴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3]。
膿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為病證名[4][5]。又稱聤耳[5]、耳疳[6]、纏耳[7]、耳底子[6]、耳癰[6]、耳濕[6]、耳中生毒[6],為五般聤耳之一[4]。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為主要表現的耳病[1][7][8]。有急慢、虛實之分[6]。膿耳是耳科常見病、多發病,尤多發于小兒。常致聽力損害,影響患者學習、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現并發癥,危及生命,應積極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為耳內流出膿水臭穢也。書有云:出黃膿為聤耳;紅膿為風耳;白膿為纏耳;青膿為震耳。”
《馮氏錦囊秘錄》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停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者,謂之囊耳。”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耳疳》:“此證耳內悶腫出膿,因膿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膿者,名耳疳;出青膿者,名震耳;出白膿者,名纏耳;出黃膿者,名聤耳,俱由胃濕與肝火相兼而成。”
8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2]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24.
-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8.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7.
- ^ [6]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6.
- ^ [8]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膿耳面癱·熱毒灼絡證的方劑
- 柴胡疏肝散
散,氣悶脅痛皆可暢。出處:《醫學統旨》《證治準繩·類方》卷四引《統旨》方之柴胡疏肝散:組成:陳皮(...
- 龍膽瀉肝湯
各家論述:惱怒傷肝,肝膽火逆,而濕熱不消,循經徹絡,故面腫漫連兩頤焉。生地滋陰以降膽火,膽草直折以...
- 更多治療膿耳面癱·熱毒灼絡證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