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內閱 (最后修訂于2015/11/4 18:37:52)[共64字]
摘要:內閱為診斷學名詞。指通過七竅的望診,可以內察五臟;蓋因五臟的精氣,上達于七竅。《黃帝內經靈樞·脈度》:“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內閱
內閱 診斷學名詞。指通過七竅的望診,可以內察五臟;蓋因五臟的精氣,上達于七竅。《靈樞·脈度》:“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作者:
- 陽竅
陽竅 人體器官名。指人體面部的孔竅,眼、耳、口、鼻等。頭面為諸陽之會,故稱。《靈樞·脈度》:“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馬蒔注:“七竅者,陽竅也。”參七竅條。作者:
- 三十七難
曰:五臟之氣,于何發起,通于何許,可曉以不? 然:五臟者,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于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于口,口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于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于耳,耳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 邪在五腑,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
- 《內經評文》:[卷四]脈度第十七
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以上為第一節論脈度而以治法束之是實發題面之文)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
- 《類經》:[四卷藏象類]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氣聚
氣也。宗氣積于胸中,上通于鼻而行呼吸,所以能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濁氣,谷氣也。谷入于胃,氣達于唇舌,所以知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凡諸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如脈度篇曰∶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心氣通于舌,肝氣通于目,脾氣通于口,腎氣通于耳。此五臟之氣皆上通乎七竅,不獨諸陽經絡乃得上頭也。)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一身血氣既皆聚于頭面,故其皮濃
- 《靈素節注類編》:[卷二陰陽臟腑總論]經解
《靈樞·脈度篇》曰∶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上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為癰。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營也,故曰關;陽氣太盛
- 脈度第十七
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五藏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
- 《形色外診簡摩》:[卷上形診總義]身形內應臟腑部位篇
其性。六腑者,胃為之海,廣骸大頸張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唇濃人中長,以候小腸。目下裹大,其膽乃橫。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約。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臟安且良矣。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五臟別論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
- 七竅
七竅 人體部位名。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于七竅,五臟有病,往往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靈樞·脈度》:“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作者:
- 《類經》:[八卷經絡類]二十二、五臟之氣上通七竅陰陽不和乃成關格
(靈樞脈度篇)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閱,歷也。五臟位次于內而氣達于外,故閱于上之七竅如下文者。人身共有九竅,在上者七,耳目口鼻也;在下者二,前陰后陰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陰陽應象大論曰∶肺在竅為鼻,心在竅為舌,肝在竅為目,脾在竅為口,腎在竅為耳。故其
-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六(卷首缺)·臟腑之一]臟腑氣液
論》,又見《甲乙經》卷九第六。又按《素問·玉機真臟論》新校正云∶詳自黃帝問至帝曰善一段,全元起本在第四卷《太陰陽明表里》篇中,王冰移于此。據此,則《太素》與全元起本同,惜全本已亡,無從查究耳。五臟常內閱于上,在七竅。(閱,余說反,簡也。其和氣上于七竅,能知臭味色谷音等五物,各有五別也。平按∶在七竅《靈樞》作七竅也。)肺氣通于鼻,鼻和則鼻能知臭香矣。(肺脈手太陰正別及絡皆不至于鼻,而別之入于手陽明脈
- 七竅
七竅 人體部位名。指頭面部七個孔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于七竅,五臟有病,往往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靈樞·脈度》:“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作者:
- 《松峰說疫》:[卷之四·辨疑辨內傷寒認作瘟疫]內傷寒發斑
患內傷寒后,又兼之寒熱間作,鼻中微出血,兩手脈沉澀,皮膚按之殊無大熱,身上有斑三五點,此內傷寒斑也,調中湯主之。夾暑加香薷、扁豆。調中湯陳皮半夏(制)甘草桔梗蒼術(泔浸,炒)川芎(酒洗)白芍(酒炒)砂仁(炒研)藿香羌活白芷麻黃(或代蘇葉)桂枝枳殼生姜煎。《松峰說疫》清劉松峰公元1644年—1911年
- 《松峰說疫》:[卷之四·辨疑辨內傷寒認作瘟疫]內傷寒發黃
內傷寒發黃者,其人脾胃素虛,或食寒涼生冷之物,以致寒實結搏,停滯不散,中州變寒而發黃色。或嘔吐,或腹滿自利,小便短少者,宜調中湯(見前。)加茵陳,或理中湯加茵陳、枳實、草果,手足逆冷,脈沉者加附子。按∶內傷寒為病,本系雜癥,而采入瘟疫門中者,因瘟疫愈后不戒生冷,每患此癥。或再微發熱惡寒,昧者不察,往往誤認為瘟病之復,而以疫法治之,寒涼清解害人不淺,故特為拈出。再者,瘟疫之復,不能吃煙,內傷寒始終
- 第十章 神經免疫內分泌學引論--第一節 神經免疫內分泌學的發展簡史
第十章 神經免疫內分泌學引論 生物科學研究在廣度和嘗試上飛速發展,導致傳統的學科界限日趨模糊,并不斷衍生和分化出新的學科。神經免疫內分泌學(neuroimmunoendocrinology)的形成和建立即是如此。此學科橫跨神經、免疫和內分泌等三大系統,集中探討系統間的多重往返聯系及其生理或病理意義,著重研究系統間的信息交流和影響因素。本章擬簡述神經免疫內分泌學的歷史發展,神經、免疫和內分泌網絡
- 體內靶組織內生長抑素受體激動劑誘發sst2生長抑素受體內化的高效性
SOURCE:JournalofNuclearMedicine近期發表在《JournalofNuclearMedicine》上的一篇文章報道了體內激動極可以促使生長抑素受體亞型2快速、高效內化。利用肽受體顯像,如用于生長抑素受體,對于腫瘤診斷是成功的,這是基于在特定腫瘤組織中肽受體表達增加,受體親和力增加。盡管在體外研究有充分的證據配體-受體復合物的內化,但體內的證據缺乏。因此,來自瑞士的研究人
- 胸腔內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術并腔內化療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臨床價值
其具有積液生長迅速、代謝旺盛等特點[1]。可直接影響呼吸循環功能而危及生命。因此,控制胸腔積液生長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命的重要治療措施。宣化鋼鐵公司職工醫院自2003年9月~2007年2月采用胸腔內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術并腔內灌注白介素-2及順鉑治療肺癌合并惡性胸腔積液,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122例患者,其中男84例,女38例;男女之比為2∶1,年齡最大76歲,最小
- 聯合顱內支架和生物活性彈簧圈血管內治療顱內寬頸動脈瘤初步經驗
2005年10月27日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5Vol.31No.2P.147-14912(廣州)為了探討顱內寬頸動脈瘤新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初步評價該技術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者回顧其治療中心近9個月內收治的11例寬頸動脈瘤病人的臨床資料。對顱內Neuroform支架輔助生物活性Matrix彈簧圈栓塞寬頸動脈瘤技術特點進行探討,并通過對部分獲得血管造影隨訪病人的療效觀察,評價該技術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各四兩。熟地黃八兩(淮慶者佳。四兩用砂仁,四兩用白茯苓同入絹袋,用好酒二壺煮干,只用地黃),濃黃柏(去皮)八兩(二兩鹽水浸,二兩酒浸,二兩人乳浸,二兩蜜浸,俱曬干炒赤),知母(去毛)四兩(制與黃柏同)。上六味,和勻,平鋪三四分濃,夜露日曬三日夜,研細末,用真冬密一斤八兩,加水半碗,共煉至滴水成珠,再加水一碗,煎一滾,和前藥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下,冬《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鯽魚膽七個,人乳一盞,和勻,飯鍋上蒸一二次,點眼,其淚自收。《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怔忡不寐等癥。人參三錢,丹參二錢,麥冬三錢,甘草一錢,茯神三錢,生棗仁五錢,熟棗仁五錢,菖蒲一錢,當歸三錢,五味子一錢,水煎服。《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發厥口不能言,眼閉,手撒,喉中作酣聲,痰氣甚盛,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而死者,原素有痰氣而發也。生半夏五錢,菖蒲二錢,菟絲子一兩,甘草三分,茯神三錢,皂莢一錢,人參五錢,生姜一錢,水煎服。《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聞雷即昏暈不省人事,此氣怯也。人參、當歸、麥冬各二兩,五味子五錢,用水一斗,煎至二升,合熬成膏。每服三匙,白滾湯調服,盡一斤,聞雷自若。《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六味地黃丸一料,加麥冬四兩,炒棗仁五兩,黃連三錢,肉桂五錢,當歸三兩,白芍五兩,甘菊花三兩,白芥子二兩,各為末,蜜丸。每日飯前用白滾水送服五錢。老年人服至百歲,精力愈健。《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蟲蠱諸毒,并解一切藥毒。大山豆根五錢,雄黃一兩,朱砂一兩(研細),黃藥子、黃丹、麝香、斑蝥(去頭足)各二錢五分,糯米半升(炒黃),川巴豆(肥者取肉不去油)二錢五分,續隨子(生杵研末)二錢五分,赤蜈蚣二條(一生一炙)。上藥入乳缽研細末,和勻,用糯米湯和丸如龍眼核大,陰干,磁瓶收貯。每一丸,細茶吞服,不得嚼破,須臾毒物即下。《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荔枝一個(去核),將蜒蚰一條,放在荔枝肉內,加冰片三、四厘摻在蜒蚰上,即將荔枝肉裹好,仍放在殼內扎緊,令病患含在口內。有冷涎水滲出,可徐徐咽下,俟一時許蜒蚰已化,無水滲出,令病患連殼吐出。只服一次可以立進飲食,但不可令病患知之,恐有嫌穢,不肯下咽也。庚生按∶膈癥乃情志之病,治療甚難。予嘗以啟膈散治愈數人,因錄方于下∶北沙參、南沙參各三錢,川貝母二錢,茯苓一錢五分,砂仁殼、廣郁金各五分,荷葉蒂二枚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此惡疾勢不可救者,用此藥治之。皂角刺二斤(洗凈)研為粗末,蒸一、二次曬干,再研細濃煎,加大黃一錢,調白滾湯服,須發再生。《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時辰煎服。或吐或瀉,其病自愈。倘一劑未能全愈,再服一劑,無不立止。庚生按∶瘧疾纏綿,往往致敗。古方每用草果、常山以取速效,殊非善法。上元張立侯口傳一方∶用常山二、三兩為末,鴨蛋七枚,同藥末入砂鍋煮極熱,病發時取蛋握于手中,冷即更換,仍將握過之蛋再煮再握,俟瘧止方住。下次發時,照前煮握,二三次后即可止矣。不又方∶常山一兩,黑豆一合,同煮。撿去常山,專食豆,亦效。《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心脾氣痛,凡人胸膛軟處痛者,由于氣與寒結,或致終身子母相傳,俗名心氣痛,其實非也。乃胃脘有滯,以此治之立愈。香附(米醋浸略炒為末)、高良姜(酒洗七次略炒),俱各封收。因寒者,姜二錢,附一錢;因氣者,附二錢,姜一錢;因氣與寒者,各等分,和勻,熟米湯入姜汁一匙,鹽一捻,調服立止。不過七八次,可除根矣。《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牙關緊閉欲死者。蔥白五莖去皮須搗汁,以匙送入咽中,再灌麻油四兩,但得下咽即蘇。少頃蟲積皆化為黃水《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硫黃半斤,桑柴灰五斗,淋取汁。煮三周時,以鐵匙抄于火上試之,伏火即止,候干以大火之;如未伏,更煮以伏為度。好研末,穿地坑一尺二寸,投水于中,待水清,取和硫磺末,鍋內煎如膏,鐵匙抄出,細研飯丸如麻子大。每空心鹽湯服十丸,極有效驗。《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治久嗽暴嗽。雄黃一兩研末,用泥固濟令干,水調赤石脂封口,更以泥封待干,架在地上用炭火十斤簇。候火消三分之一,去火待冷,取出如鏡面光明紅色,在瓷缽內細研,蒸餅丸如米大。每服三丸或五丸,以甘草湯吞服,服后稍睡,良久即愈。庚生按∶此方似太猛峻,用時須審病患虛實為妥,予嘗以一方治久嗽頗效,方附后∶香櫞一枚去核切片,以清酒同搗爛,入砂罐,文火徐徐煮之,自黃昏至五更為度。用蜜拌勻,喚醒病患,屬其用匙挑服,服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小兒一切咳嗽,驚癇發搐發熱,喘痰涎上壅,痰厥猝倒等癥。全蝎一兩(去刺洗凈炒),南星一兩,朱砂四錢五分,珠子一錢,巴豆霜(去油凈炒)二錢五分。上為細末,糯米糊為丸,如菜子大,周歲者每服五十丸,二周歲者百丸,看小兒大小壯實,用燈心煎湯送服。此吳中陳氏治急驚風秘方也。《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頻慣墮胎,每三四月即墮者,于受孕兩月后服之。杜仲八兩(糯米煎湯浸透炒去絲),續斷二兩(酒浸焙干為末),以山藥五、六兩為末,作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目疾面上赤色,兩眼流淚,或痛或癢,晝不能視物,夜不能見燈,名為爛弦風。羯羊膽去其中脂而填滿好蜜,拌勻蒸之,候干,即入缽細研為膏,點之。以蜂采百花、羊食《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小蝎四十九個,生姜如蝎大四十九片,同炒,以姜干為度,研末,溫酒沖服,過一二時辰,再進一服,至醉不妨,次日耳中如聞笙簧即愈。腎虛者二服亦愈。庚生按∶此方用蝎至四十九枚,過于猛峻,切宜慎用。《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寒濕腰痛。附子尖、烏頭尖、南星、朱砂、干姜各一錢,雄黃、樟腦、丁香、麝香各五分。上為末,蜜丸如龍眼大,每次一丸,用姜汁化開如濃粥,烘熱置掌中,摩腰上令盡。粘著肉烘,綿布縛定,腰熱如火方妙。間三日用一丸,或加茱萸、肉桂更效。《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脾積黃腫。青礬四兩(成赤珠子)、當歸四兩(酒浸七日,焙)、百草霜三兩為末以浸藥酒,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湯下。一月后黃去病愈。《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腰痛。生姜一斤搗汁四兩,水膠一兩同煎成膏,濃紙攤貼腰眼甚效。《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男子陽虛精氣不足,小便白濁,余淋常流,夢寐多驚,頻頻遺泄;婦人白濁白帶等癥。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切塊,用豬苓二兩于器內同煮二十余沸,取出日曬,將豬苓揀出不用),以茯苓末溶黃蠟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津液咽下,以小便清為度;忌米醋等物,尤忌怒氣、勞力,并色欲等事。《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治羊癲癥,忽然臥倒,作羊馬之聲,口中吐痰如涌,痰迷心竅,因寒而成,感寒則發也。一劑即愈,永不再發。人參三錢,白術一兩,茯神五錢,山藥三錢,苡仁五錢,肉桂一錢,附子一錢,半夏三錢,水煎服。此癥得之小兒之時居多,內傷脾胃,外感風寒,結在胸膈之中,所以遇風寒便發。今純用補正之藥,不盡祛痰,轉能去其病根也。若作風痰治之,雖亦奏效,終不能一劑而不再發。《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藕節有須處,燒灰存性為末,吹患處。此方見養生經驗全集。《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明凈皮硝一盞,水三碗,煎融露一宿,濾凈澄清,朝夕洗目,三日紅即消散,雖年久亦愈。《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一]截藥內治門
巴豆仁、蓖麻仁各一百粒,五靈脂四兩,阿魏(醋煮化)、當歸各一兩,兩頭尖、穿山甲、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五錢,麝香三分,松香一斤半,芝麻油五兩。除乳香、沒藥、麝香、松香、阿魏之外,余藥俱切片浸油內三日,用砂鍋煎藥至焦黑色,去滓,入松香煎一飯時,再入乳香、沒藥、麝香、阿魏。然后取起入水中抽洗,以金黃色為度。煎時以桃柳枝用手攪勻,勿令枯,用狗皮攤貼患處,每日以熱襪底熨令藥氣深入為妙。庚生按∶兩頭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八月白露后,收糯稻上露,晚間服二次,即消。《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木鱉用碗片刮去皮毛,取仁切薄片,浸冷水內三時許,撬開病患口,連水滴下,潤至喉間,立時見效。《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荸薺汁涂上即愈。《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白蒺藜三錢,水煎洗之,三日即無星。附方∶目中起星,以人乳磨山慈菇汁滴目中,日三四次即退。《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田螺不拘多少,漂凈加香油一盞于水內,其涎自然吐出。取涎曬干為末,每服不過三分,酒調下。水自小便下,氣自大便出,腫即消散。再服養脾胃之藥即愈。庚生按∶水腫用前方治之,內有積熱者為宜。憶香祖筆記中,載一方頗簡便,予曾試用有效。方用老絲瓜絡三條(去子剪碎),巴豆四十九粒(去殼),將巴豆和絲瓜絡同炒,俟巴豆深黃色,去巴豆入黃米三合,同絲瓜絡同炒,至米黃為度。取米研粉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粒,用苡仁湯下
- 《內外傷辨》:[卷下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曲枳術丸
治為人所勉勸強食之,致心腹滿悶不快。枳實(麩炒,去穣)大麥(面炒)神曲(炒,以上各一兩)白術(二兩)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溫水下,食遠。《內外傷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4年
- 《串雅內外編》:[串雅內編卷四]單方內治門
掃帚子三錢炒黃研末,用黃酒沖服,即止。《串雅內外編》清趙學敏公元1759年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