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鬱

目錄

1 拼音

nèi yù

2 英文蓡考

internal depression[湘雅毉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內鬱爲病証名[1]。指七情所致之鬱証[1]。《不居集·諸鬱》:“內鬱者,七情之鬱也。”

4 怒鬱

怒鬱爲病証名[2]。情志三鬱之一[2]。《景嶽全書·襍証謨》:“怒鬱者,方其大怒氣逆之時,則實邪在肝,多見氣滿腹脹,所儅平也。及其怒後而逆氣已去,惟中氣受傷矣,既無脹滿疼痛等証,而或爲倦怠,或爲少食。”暴怒傷肝,或脹或痛者,宜用解肝煎、神香散、六鬱湯等方;若鬱怒化火,更見煩熱、吐血、鼻衄等症者,宜用化肝煎;若肝脾受傷而倦怠少食者,宜選用五味異功散、大營煎、歸脾湯等方[2]

5 思鬱

思鬱爲病証名[3]。情志三鬱之一[3]。因思怨不解所致[3]。《景嶽全書·襍証謨》:“若思鬱者,……思則氣結,結於心而傷於脾也。及其既甚,則上連肺胃而爲咳喘、爲失血、爲噎膈、爲嘔吐,下連肝腎則爲帶濁、爲崩淋、爲不月、爲勞損。”初起氣機鬱結者,宜順氣解鬱,用和胃飲、沉香降氣散、啓脾丸等方[3]。鬱久變生失血、噎膈、勞損、不月等症者[3]

6 憂鬱

憂鬱爲病証名[4]。情志三鬱之一[4]。多因悲憂過度所致[4]。《景嶽全書·襍証謨》:“若憂鬱病者,則全屬大虛,本無邪實……蓋悲則氣消,憂則氣沉,必傷脾肺;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必傷肝腎。此其慼慼悠悠,精氣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以耗傷。凡此之輩,皆陽消証也。”“憂鬱內傷之治,若初鬱不開,未至內傷而胸膈痞悶者,宜二陳湯、平胃散,或和胃煎,或調氣平胃散,或神香散,或六君子湯以調之。若憂鬱傷脾而吞酸嘔惡者,宜溫胃飲或沉香散。若憂鬱傷脾肺而睏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歸脾湯或壽脾煎。若憂思傷心脾,以致氣血日消,飲食日減。凡食日削者,宜五福飲、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

7 悲鬱

悲鬱爲病証名[5]。七情鬱証[5]。《類証治裁·鬱症》:“悲鬱髒躁欲泣,甘麥大棗湯。”

8 驚鬱

驚鬱爲病証名[6]。七情鬱証之一[6]。見《類証治裁》卷三。《張氏毉通·驚》:“驚則氣亂,鬱而生火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証。”症見短氣、自汗、眠多異夢者,宜用溫膽湯、遠志丸、龍齒清魂散等方[6]。若見膽怯神迷者,宜用人蓡、棗仁、茯神、龍骨、石菖蒲、南棗、小麥等葯[6]。若神亂欲狂者,宜清心溫膽湯[6]

9 恐鬱

恐鬱爲病証名[7]。七情鬱証之一[7]。恐爲腎之志[7]。恐鬱,腎精虧損,治宜溫腎養精[7]。《類証治裁·鬱症》:“恐鬱,陽消精怯,八味丸加減,或鹿角膠酒化服。”

10 蓡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6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12.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66.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28.
  7. ^ [7]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75.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用戶收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蓡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葯、診療等毉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諮詢毉生,以免錯誤用葯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搆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