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內傷出自《黃帝內經素問·疏五過論》:1.病因之一類;2.病名。
4 病因之一類·內傷
內傷為病因之一類[1]。泛指內損臟氣的致病因素[1]。如七情不節、飲食饑飽、勞倦損傷、房事過度等致病因素導致氣機紊亂,臟腑受損而發病的過程[2] [1]。
5 病名·內傷
內傷為病名[1]。指創傷損及肢體深部組織及臟腑、氣血的病患[1]。見《外臺秘要》卷二十九。又名內損[1]。因跌打、墜墮、碰撞、用力舉重、旋轉閃挫等外力過重所致,好發于胸及腹部[1]。一般有傷氣、傷血及傷臟腑之分[1]。若傷處腫痛不明顯,痛無定處則為傷氣;若傷處疼痛顯著,皮色發紅或青紫,甚則血溢妄行,出現發熱、寒戰、嘔吐、便血、尿血、咯血等癥者為傷血;若胸脅或腹中疼痛劇烈,伴有昏厥、吐血、便血等癥者為傷臟腑[1]。若傷頭部,損及腦髓,則癥見頭暈目眩、額部有冷汗、言語不清、惡心嘔吐、甚至口眼㖞斜[1]。治宜手法外治;合并傷氣者,服復元通氣散;傷血及損傷內臟者,以活血化瘀為主,可服桃仁承氣湯[1]。
參見傷氣、傷血、傷臟腑及腦骨傷:
傷氣指外傷后由于氣閉、氣滯引起的病[3]。多因跌仆、擠壓、墜墮、打擊,致使體內氣機閉阻或凝滯不行所致[3]。氣閉者,可見人事不省;氣滯者,可見胸脅脹悶竄痛,痛無定處,甚則呼吸牽掣作痛,心煩、氣急、咳嗽,但胸腹觸診無異常,脈多沉[3]。治宜行氣開閉,疏通氣機為主,內服復元通氣散[3]。局部施治舒筋通絡手法[3]。
傷血指外傷后瘀血和失血的病證[4]。前者多見瘀血腫塊,脹痛固定不移;后者或因體內某部出血,或血自諸竅溢于體外,并見頭暈、心悸、口干等癥[4]。根據“血為氣守”的理論,治以復元活血湯為主,酌加補氣之品[4]。
傷臟腑為外傷引起內臟損傷的總稱[5]。見《世醫得效方》卷十八。因跌仆、碰撞、擠壓所致[5]。臨床多見有胸脅及腹部內臟受傷[5]。前者證見胸脅疼痛或竄痛、脹滿,呼吸、咳嗽均牽掣疼痛,甚或咳血、吐血,喘促不能平臥,煩躁不安,口唇發紺,膚色蒼白等危重癥;后者可見腹痛、腹脹、發熱、便血及尿血,嚴重者出現惡心、嘔吐、煩躁不安、口干、心悸、面色蒼白,神疲氣短、四肢厥冷和暈厥[5]。治宜行氣活血止痛為主,內服復元活血湯或復元通氣散;有內出血者,應益氣補血,止血化瘀,內服當歸補血湯,獨參湯加參三七,云南白藥等,必要時應中西醫結合搶救[5]。各個臟腑的損傷,尚有其各自的特征[5]。
腦骨傷為病名[6]。見《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腦骨包括囟骨、顛頂骨、凌云骨、山角骨、后山骨等[6]。多因跌打、碰撞等暴力所致[6]。一般常有頭顱骨折和腦髓損傷[6]。傷處可伴有局部腫脹,甚則顱骨凹陷,眼結合膜出血,或流出腦脊液,昏睡不知人事[6]。輕者傷后出現暫時性昏迷,逐漸清醒,但以后多留有頭昏、頭痛、惡心、嘔吐和嗜臥一類后遺癥;重者清醒一段時間,再度陷入昏迷,麗瞳孔不對稱,或伴有抽搐、驚厥、偏癱、脈數而弱,呼吸不規則,漸趨危亡;嚴重者可立即死亡[6]。初起昏迷時,治宜宣竅開閉,內服八厘散、蘇合香丸、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伴高熱時用紫雪丹;外敷混元膏;傷重顱骨凹陷者,應即配合手術急救處理[6]。清醒后,宜接骨散瘀,服八厘散、正骨紫金丹,仍有抽搐者,宜平肝息風,兼服天麻鉤藤飲;頭暈,惡心,嘔吐者,和胃降逆、活血化瘀,服柴胡細辛湯、玉樞丹[6]。后期恢復時,益氣養陰,用補中益氣湯、杞菊地黃湯、八珍湯等[6]。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0.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39.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0.
-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2.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7.
治療內傷的穴位
- 地五會
里、足臨泣,治乳癰。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地五會。《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 三陽絡
上舉,上肢痹痛,頭痛,臂痛,暴喑卒聾,齲齒牙痛,內傷,腦血管后遺癥等。三陽絡為針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
- 通門
上舉,上肢痹痛,頭痛,臂痛,暴喑卒聾,齲齒牙痛,內傷,腦血管后遺癥等。三陽絡為針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
- 陰癍
陽散寒。選用附子理中湯、大建中湯、八味湯等方。若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而發陰癍,用調中湯等方。經外奇穴名...
- 通間
上舉,上肢痹痛,頭痛,臂痛,暴喑卒聾,齲齒牙痛,內傷,腦血管后遺癥等。三陽絡為針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
- 更多治療內傷的穴位
治療內傷的方劑
- 藿香正氣散
煎劑除對上述大部分腸道細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外,還對傷寒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變形桿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 柴胡二陳湯
tāng處方:二陳湯加柴胡。功能主治:內傷發熱。用法用量:內傷飲食發熱,加枳實、山楂、神曲;房勞內...
- 內傷發熱方
ngfārèfāng《傅青主男女科》卷二:別名:內傷散邪湯組成:當歸1錢,柴胡1錢,陳皮1錢,梔子1...
- 養胃湯
白術、半夏;脾泄中滿,加炒蒼術、炒白芍,去半夏;內傷元氣而痞滿者,宜大補氣也。制備方法:上銼1劑。《...
- 土七
芍、澤蘭、玄胡索、紅花、陳皮、烏藥、獨活。主治:內傷兼痧。臨床應用:內傷兼痧:曹洪宇子之外戚,爭奪家...
- 更多治療內傷的方劑
治療內傷的中成藥
- 午時茶顆粒
茶。具有祛風解表,化濕和中的功效。用于外感風寒、內傷食積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胸脘滿悶、惡心嘔...
- 加味藿香正氣丸
。功能與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胸隔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
- 藿香正氣丸
。功能與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
- 琥珀抱龍丸
4mg。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鎮靜安神。用于飲食內傷所致的痰食型急驚風,癥見發熱抽搐、煩躁不安、痰喘...
- 五積丸
)。功能與主治:發表、溫中、消積。用于外感風寒或內傷生冷,頭痛、身痛、腹痛、胸滿、厭食、嘔{惡}以及...
- 更多治療內傷的中成藥
內傷相關藥物
- 午時茶膠囊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化濕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食積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胸脘滿悶、惡心嘔...
- 午時茶顆粒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化濕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食積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胸脘滿悶、惡心嘔...
- 午時茶膠囊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化濕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食積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胸脘滿悶、惡心嘔...
- 午時茶顆粒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化濕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食積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胸脘滿悶、惡心嘔...
- 四正丸
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濕止瀉。用于內傷濕滯,外感風寒,頭暈身重,惡寒發熱,惡心嘔吐,...
- 更多內傷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內傷
- 《周慎齋遺書》:[卷六]內傷
外感、內傷,病之關鍵,于此昧焉,何足言醫?夫外感張仲景言之詳矣,內傷李東垣言之詳矣,至于內傷夾外感,...
- 《張氏醫通》:[卷二諸傷門]勞倦
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與外感風寒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則有余...
- 《醫宗金鑒》:[卷四雜病心法要訣]內傷外感辨似
2.內傷脈大見氣口,外感脈大見人迎,頭疼時痛與常痛,惡寒溫解烈火仍,熱在肌肉從內泛,熱在皮膚捫內輕,...
- 《雜病心法要訣》:[卷二]內傷外感辨似
內傷脈大見氣口,外感脈大見人迎,頭疼時痛與常痛,惡寒溫解烈火仍,熱在肌肉從內泛,熱在皮膚捫內輕,自汗...
- 《辨證錄》:[卷之九]內傷門(二十三則)
遇風邪,便覺氣塞不通,人以為傷風之外感也,誰知是內傷于食,因而外感乎。凡人胃氣若強,則土能生金,肺氣...
- 更多古籍中的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