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簡介
鑒定內分泌腺(或組織)功能試驗的方法,隨科學發展而逐漸進步。目前可歸納為兩類,一類為測定血或尿中激素濃度,以反映腺體或組織功能;另一類是從生理生化理論基礎上鑒定內分泌腺或組織的功能。
3 測定血或尿中激素濃度
有以下幾種方法。
3.1 生物鑒定法
為最古老的一組,目前漸趨淘汰,其中如卵泡刺激素的鑒定用小白鼠子宮單位法近代尚有臨床實驗室應用,但已被放射免疫法替代。
3.2 化學鑒定法
不少激素的血及尿中濃度可用化學法鑒定,如測定24小時尿中17-羥類固醇,17-酮類固醇等以反映腎上腺皮質功能;測定24小時香草扁桃酸(VMA)排泄以鑒定腎上腺髓質等分泌兒茶酚胺類的功能。
3.3 放射性核素法
可測定微量成分,目前臨床應用者有下列三種:
(1)直接攝取法: 如131I甲狀腺攝取率測定可反映甲狀腺攝碘功能。
(2)放射性核素免疫法測定: 可測定許多微量激素達ng/ml或pg/ml水平者如甲狀腺激素(T4、T3)、促甲狀腺激素(TSH)、生長激素(G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激素(LH)、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胰島素、胰高糖素、甲狀旁腺激素(PTH)、胃泌素等等。
(3)放射核素掃描法: 如用131I、125I、99mTc掃描甲狀腺,用標記膽固醇掃描腎上腺等。
3.4 其他
(2)精子計數: 可反映精細管造精功能。
(3)抗體測定:如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甲狀腺微粒體抗體等測定可反映甲狀腺濾泡細胞內球蛋白及微粒體入血漿后形成的抗體。甲狀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可與TSH競爭作用于TSH受體釋放T4、T3,從而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微粒體抗體等可能作用于受體引起甲狀腺上皮細胞發生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而功能減退。
從生理生化基礎上鑒定內分泌腺功能 可分下列四組:
4 代謝紊亂的證據
(1)測定尿及血中葡萄糖、鈉、鉀、鈣、磷等物質濃度或24小時排出量。血中蛋白質及脂類水平等。
(2)各種物質代謝平衡試驗,如水、鈉、鉀、鈣、氮平衡試驗等。
(3)糖耐量試驗,鈣負荷試驗等。
此組僅能從內分泌調節失常的后果探索內分泌功能,屬間接性,但在臨床上尚廣泛應用以助診斷許多內分泌病。
5 分泌激素異常的證據
(1)血清激素濃度,如T4、T3、TSH、GH、PRL、LH、FSH、ACTH、PTH、胰島素、胰高糖素濃度的測定等。
(2) 24小時尿中激素代謝產物,如24小時17-羥皮質類固醇、17-酮類固醇、17-生酮類固醇、醛固酮、VMA、雌二醇、孕二醇、C肽、游離皮質醇、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等。
6 內分泌腺或組織功能試驗
(1) 興奮試驗,如ACTH、TSH、TRH、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 (LRH)興奮試驗等。
(3)激發試驗,如皮質素葡萄糖激發試驗,組胺激發試驗、D860試驗、亮氨酸試驗、精氨酸試驗、胰高糖素試驗。
(4)負荷試驗,如水負荷試驗,鈉、鉀、鈣、NH4Cl負荷試驗等。
(6)其他試驗,如禁水試驗,饑餓試驗、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
7 受體功能試驗
如注射抗利尿激素(ADH)、PTH等后觀察其效果,如無反應者可能由于腎小管上皮細胞上受體不敏感而發生的腎性尿崩癥,或腎小管及骨細胞對PTH不敏感而發生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