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nèi fēng
2 英文參考
endogenous wind-evil[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ndogenous wind[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endogenous wind[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內風:1.古病名;2.病機。
4 古病名·內風
內風為古病名[1]。指因房勞汗出,風邪乘襲的病證[1]。《黃帝內經素問·風論》:“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內風》:“新房室竟,取風,為內風。其狀惡風,汗流粘衣被,此其候也,大補黃芪湯。”
5 病機·內風
內風為病機[1]。其并非由體外侵入,而是由于臟腑功能活動失調所產生的,能夠形成類似外風證候的邪氣,為了使之與外感六淫相區別,稱為內風[2]。指由臟腑機能失調而引起具有動搖、震顫特點之各種癥狀的病理變化,與肝臟關系最為密切[3]。故又稱“肝風內動”,“虛風內動”[3]。包括陰虛風動、肝陽化風、血虛生風、熱極生風等[3]。《臨證指南醫案·中風》華岫云按:“今葉氏發明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治以滋液息風,濡養榮絡,補陰潛陽。如虎潛、固本、復脈之類是也。”
5.1 內風的特點
風性輕揚,善行而數變,四時均可致病,故有“風為百病之長”之說。風性主動,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點,凡臨床所見眩暈、震顫、四肢抽搐,甚則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癥狀,多屬風的病變。[4]
5.2 內風所導致的疾病
內風主要是肝病變的一種表現,其見癥有頭暈目眩,四肢抽搐,肢麻、震顫、強直,乃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其癥大多關系于筋、目和精神異常,而肝主藏血,淫精于目,淫氣于筋,又和精神活動有關,故風從內生,主要責之于肝的功能失調,臨床又稱之為肝風內動,誠如《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肝風常與痰相夾為患,如內有痰火郁結,則更易生風;反之肝風內動,痰濁亦隨之上逆,易擊現卒中。
內風可由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血)虛風動所致。
5.2.1.1 肝陽化風
病機概要:肝腎陰虧,水不涵木,陰不潛陽,陽亢化風,風陽盛則灼液為痰,肝風夾痰上擾,蒙閉清竅。
主要脈證:眩暈欲仆,頭痛如掣,肢麻震顫,手足蠕動,語言不利,步履不穩,舌紅,脈弦細,若卒然昏仆,舌強不語,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則為中風。
大定風珠(《溫病條辨》):白芍藥、阿膠、生龜版、生地黃、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蠣、麥冬、炙甘草、雞子黃、生鱉甲
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淮牛膝、龍骨、生白芍、天冬、麥芽、代赭石、牡蠣、玄參、川楝子、茵陳蒿、甘草、龜版
5.2.1.2 熱極生風
病機概要:熱極生風多由邪熱亢盛,傷及營血,燔灼肝經,內陷心包,煽動內風所致。
主要脈證:高熱煩渴,抽搐項強,兩目上翻,角弓反張,神志昏迷,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法則:清熱涼肝熄風。
羚羊鉤藤湯(《通俗傷寒論》):羚羊角、桑葉、川貝、鮮生地、鉤藤、菊花、白芍藥、生甘草、鮮竹茹、茯神
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牛黃、郁金、犀角、黃連、朱砂、冰片、珍珠、山梔、雄黃、黃芩、麝香、金箔衣
5.2.1.3 陰(血)虛風動
病機概要:陰(血)虛風動由陰虧血少,筋脈失養所致。
治療法則:養血熄風。
補肝湯(《醫宗金鑒》):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酸棗仁、木瓜、炙甘草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9.
- ^ [2]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7-10.
治療內風的方劑
- 平熄內風劑
mingdowninternalwind)是指以重鎮熄風藥為主配伍組成,治療肝風內動等證的治風劑。...
- 人參辰砂丸
明佳者)半兩(細研,同人參末研勻)。功效:去骨髓內風冷,壯筋力,安神爽思,寬快膈脘,益胃進食。用法...
- 青礞石丸
用萊菔水煮化,去萊菔綿濾,令結入臘月牛膽內風化)5錢(或只風化消亦可),礞石2兩(捶碎,焰消2兩,同...
- 內府牛黃丸
附子2兩(為末,用狗膽6-7枚,取汁攪勻,仍入膽內風干),天麻2兩(生姜自然汁制),九節石菖蒲2兩...
- 薟至陰湯
5克。功能主治:養陰清熱,通經活血。主陰虛熱亢,內風暗動,經脈血滯。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 更多治療內風的方劑
治療內風的穴位
- 陽綱
,胃痙攣,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癥,心內膜炎,肌內風濕病,蛔蟲性腹痛等。出處:《針灸甲乙經》:食飲...
- 陽剛
良,胃痙攣,肝炎,膽囊炎;2.其它:心內膜炎,肌內風濕病,蛔蟲性腹痛。刺灸法:刺法:一般向椎體方向...
- 惺惺
風府穴是督脈、足太陽、陽維脈之交會穴,臨床擅長治內風、外風。對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項強、背痛,或外感風...
- 鬼穴
風府穴是督脈、足太陽、陽維脈之交會穴,臨床擅長治內風、外風。對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項強、背痛,或外感風...
- 曹溪
風府穴是督脈、足太陽、陽維脈之交會穴,臨床擅長治內風、外風。對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項強、背痛,或外感風...
- 更多治療內風的穴位
治療內風的中成藥
- 消痔軟膏
,消腫止痛。用于炎性、血栓性外痔及Ⅰ、Ⅱ期內痔屬風熱瘀阻或濕熱壅滯證。用法與用量:外用。用藥前用溫...
- 祛風濕藥酒
紅魚眼300g山風200g制法:以上四味,置容器內,加白酒10000g,密閉浸泡30天以上,濾過,...
- 豹骨追風膏
藤等十二味,酌予碎斷,取食用植物油4800g置鍋內,加熱至約180℃,先將豹骨炸枯,再將海風藤等十...
- 腫痛安膠囊
:孕婦慎用。腫痛安膠囊的用法用量:腫痛安膠囊即可內服也可外用。口服,一次2粒,一天3次,小兒酌減或...
- 正清風痛寧
等副作用時,停藥后即可消失。青藤堿的用法用量:肌內注射,1次1~2ml,2次/d,或遵醫囑。口服,...
- 更多治療內風的中成藥
內風相關藥物
- 消痔軟膏(每支裝5克)
,消腫止痛。用于炎性、血栓性外痔及Ⅰ、Ⅱ期內痔屬風熱瘀阻或濕熱壅滯證。【規格】每支裝5克【用法用量...
- 消痔軟膏
,消腫止痛。用于炎性、血栓性外痔及Ⅰ、Ⅱ期內痔屬風熱瘀阻或濕熱壅滯證。【規格】每支裝5克【用法用量...
- 消痔軟膏(每支裝2.5克)
,消腫止痛。用于炎性、血栓性外痔及Ⅰ、Ⅱ期內痔屬風熱瘀阻或濕熱壅滯證。【規格】每支裝2.5克【用法...
- 代溫灸膏
鎮痛。用于風寒阻絡所致腰背、四肢關節冷痛;及風寒內停引起的脘腹冷痛,虛寒泄瀉;慢性虛寒性胃腸炎,慢...
- 珍珠八寶眼藥
而致頭暈耳鳴、迎風流淚者慎用。3.本品為外用,忌內服。4.用藥時有異感或用藥3天后癥狀無改善者應到...
- 更多內風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內風
- 《臨證指南醫案》:[卷一]中風
錢偏枯在左。血虛不縈筋骨。內風襲絡。脈左緩大。(肝腎虛內風動)制首烏(四兩烘)枸杞子(去蒂二兩)歸身...
- 《臨證指南醫案》:[卷一]肝風
某內風。乃身中陽氣之動變。甘酸之屬宜之。(肝陰虛)生地阿膠牡蠣炙草萸肉炭王陽挾內風上巔。目昏耳鳴不寐...
- 《葉天士醫案精華》:中風
候。兼因平昔怒勞憂思。以致五志氣火交并于上。肝膽內風鼓動盤旋。上盛則下虛。故足膝無力。肝木內風壯火。...
- 《醫學課兒策》:正文
見癥?脫者何因?閉者何因?其次有中外風見癥、有中內風見癥、有風入腸胃見癥、有風入經絡見癥、有類中風見...
- 《臨證指南醫案》:[卷七]痙厥
熬者然。斯為暈厥耳。治法以清心益腎。使肝膽相火。內風不為暴起。然必薄味靜養為穩。連翹心元參心竹葉心知...
- 更多古籍中的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