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術名稱
2 內翻子宮手法復位的別名
經陰道徒手復位術;manual replacement of inverted uterus;子宮內翻徒手經陰道復位;transvaginal manual replacement
3 分類
4 ICD編碼
75.9401
5 概述
內翻子宮手法復位用于子宮翻出的治療。子宮翻出是指子宮內膜面向外翻出,是一種罕見的嚴重的產科并發癥,可引起出血、休克及感染。急性子宮翻出未及時發現和搶救,母體死亡率甚高。一般發生在第三產程,極少數在產后24h內。主要是在宮縮不良、宮頸松弛的情況下、胎盤尚未剝離用暴力牽拉臍帶或強壓宮底所造成。亦偶見于臍帶過短,胎兒娩出時過度牽拉或子宮黏膜下肌瘤向宮頸外突出時,使子宮翻出。因此,正確處理第三產程是預防子宮翻出的關鍵。
子宮翻出可分急性和慢性。子宮翻出后立即發現,即為急性,如癥狀不明顯而被忽略或未能及時處理,數天后因宮頸口收縮,使翻出的子宮血運受阻,可發生水腫壞死,引起感染、敗血病,亦有少數因宮體逐漸復舊縮小,而轉變為慢性。按子宮翻出的程度不同,可分為三種類型:翻出的子宮底部在子宮下段或部分突出子宮頸口,稱為不完全子宮翻出;子宮內膜面全部翻出到陰道內,稱完全子宮翻出;翻出的子宮體脫垂于陰道口外,稱翻出子宮脫垂(圖11.2.17.1-0-1,11.2.17.1-0-2)。不完全子宮翻出的癥狀較輕,可有輕度腹痛,后兩者癥狀明顯,產婦感到劇烈腹痛,由于輸尿管、卵巢、韌帶及腹膜等被牽拉以及神經末梢受刺激,可出現疼痛性休克。因此,分娩后下腹劇痛伴不可解釋的休克應考慮子宮翻出。一般經腹部、陰道檢查可以確診。確診后應積極處理,在預防感染和積極防治休克的同時,可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復位。復位的方法有手法復位和手術復位,手術復位又有經陰道和經腹部復位。急性子宮翻出可用陰道徒手復位術,如復位失敗則可經腹手術復位,慢性子宮翻出均須手術治療。如發生嚴重感染、組織壞死,應控制感染后行子宮切除術。
6 適應癥
內翻子宮手法復位適用于急性子宮翻出。復位愈早效果愈好。
7 禁忌癥
宮頸形成的狹窄環緊縮,不能擴張。
8 術前準備
2.補液、輸血防治休克。如已出現休克者,應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以無菌溫鹽水紗墊覆蓋翻出的子宮,待一般情況好轉再施行手術。
3.宮頸較緊可在復位前用1∶1000腎上腺素0.5~1.0ml或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使宮頸放松。
9 麻醉和體位
10 手術步驟
10.1 1.子宮復位
嚴密消毒外陰、陰道及翻出的子宮,導尿。以一手握住翻出的子宮,指端置于宮體的四周,沿產道軸方向緩慢地、輕輕地向上推送,當宮體推入宮頸口后,將手指進入頸管與最后翻出的宮體部分之間,從四周均勻地、漸漸地向上逐步推入,使最后翻出部分最先推進。同時另一手放于下腹部協助翻出的子宮底完全復位(圖11.2.17.1-1)。
10.2 2.促使子宮收縮
復位成功后,進入宮腔的手呈握拳式抵壓宮底,留置3~5min(圖11.2.17.1-2),并注射宮縮劑,促使子宮收縮,減少出血,防止子宮再次翻出。必要時還可用紗布條填塞宮腔。
11 術中注意要點
1.子宮翻出時,如胎盤尚未剝離,應先復位而后剝離胎盤;如復位困難或胎盤部分剝離而有大量出血,則迅速剝離胎盤后再行復位術。
2.復位時應最后翻出的部分先復位,切勿先上推翻出之宮底中部,以免將宮底推成陷窩而阻礙復位。
3.術中動作須輕柔,以免損傷子宮黏膜及肌壁。
4.手術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嚴重感染。
12 術后處理
內翻子宮手法復位術后做如下處理:
1.密切觀察產婦一般情況,有無出血及再次子宮翻出。
3.如有紗布條填塞宮腔者,手術后24h取出。
13 并發癥
1.子宮損傷。
2.出血性休克。
3.術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