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內耳眩暈灸治法為內耳眩暈治療方法之一。選百會,按艾炷著膚灸法操作。穴位取準后,用龍膽紫標記,并將穴位處頭發從根部剪去,以利于施灸。施灸時,患者坐矮板凳,醫者坐患者正前方較高位置。所用艾炷視病情而定,大炷如黃豆,中炷如綠豆,小炷如麥粒。將艾炷直接放置于百會穴上,從炷頂點燃灼燒至無煙為止。用厚紙片將艾炷壓熄,壓的力量從輕到重,患者有熱力從頭皮滲入腦內的舒服感覺。一般每次灸25~30壯即可。灸傷處一般不成膿,勿需處理,2~4周灸痂自行脫落[1]。
3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內耳眩暈灸治法
- 《證治匯補》:[卷之四上竅門]耳病
。研末浸酒中。三日。令病患醉飲。復以綿裹磁石一塊內耳中。覆頭一臥。酒醒即愈。又治虛癥。又方。用斑蝥三...
- 《錢氏秘傳產科方書名試驗錄》:安胎
各一服,不妊。室女月水凝滯,腹脅脹滿,血氣攻上,眩暈不省,必用丹皮散之。又方∶劉寄奴、牡丹皮、熟地...
- 《醫學綱目》:[卷之二十九·腎膀胱部]耳聾
,入二仁與蒜同搗爛為丸,如棗核大。每用一丸,綿裹內耳,如微痛則出。〔世〕治耳聾久不效者。大蒜一瓣,一...
- 《證治準繩·傷寒》:[卷七四時傷寒不同]夏為暑病
暑傷五臟為證不同陳氏曰暑入心則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噴滿痿入腎則消渴徐氏曰...
- 《類經圖翼》:[卷七經絡(五)]足太陽膀胱經穴
步行不得,動足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尋此穴針。增治法云∶治目KTKT如脫,頭熱鼻衄,肚脹痛不得息,霍...
- 更多古籍中的內耳眩暈灸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