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nèi cè rù lù qiē kāi fù wèi shù
2 英文參考
medial approach for open reduction of congenital dislocated hip
3 手術名稱
內側入路切開復位術
4 內側入路切開復位術的別名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內側入路切開復位術;medial approach for open reduction of CDH
5 分類
小兒外科/先天性髖關節和骨盆畸形的手術/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髖關節切開復位術
6 ICD編碼
79.85
7 概述
內側入路切開復位術用于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 內側切口入路的手術方法由Ludloff 1908年創用,1973年Ferguson等均認為這種手術方法具有組織損傷小、操作比較簡單、出血少的優點。但由于手術暴露不充分,不能很好地處理松弛的關節囊,并有損傷旋股內動脈的危險,因此,約有40%的病兒需要再次手術治療,如骨盆截骨、股骨上端截骨術。本手術在20世紀70年代甚為流行,近年來多為其他手術方法所代替。
8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25.1.1.1-1~12.25.1.1.1-3)。
9 適應癥
內側入路切開復位術適用于:
1.1歲以內的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者,其股骨頭向上脫位不多,髖臼無明顯骨性繼發病變。
10 禁忌癥
1.繼發病變嚴重,如關節囊過度松弛。股骨頭脫位較高,關節囊后壁與髂骨外板粘連。
2.畸胎型髖脫位者。
11 麻醉和體位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
患髖屈曲70°~80°并外展30°~45°,沿內收長肌后側做一縱形或斜形切口,從內收肌結節向下延長6~8cm(圖12.25.1.1.1-4)。
12.2 2.切斷髂腰肌
切開皮膚分離皮下組織及深筋膜,切斷內收長肌起點并向下翻轉,并將恥骨肌牽向下方,避免損傷閉孔神經分支及血管,鈍性分離內收肌間隙,直達股骨小粗隆及髂腰肌附著點,用彎鉗將髂腰肌挑起,在腱性附著點切斷骼腰肌(圖12.25.1.1.1-5)。
12.3 3.顯露關節囊
分離關節囊周圍組織,注意保護或結扎旋股內動脈分支,觸及股骨頭,沿股骨頸縱軸“T”形切開關節囊。清除髖臼內阻礙復位組織,如切除過長的圓韌帶,髖臼下緣橫韌帶亦可切斷。但內翻盂唇可不必切除。將髖關節外展30°,屈曲15°,內旋20°使股骨頭復位,然后用7號雙絲線重疊緊縮縫合關節囊(圖12.25.1.1.1-6)。
13 術后處理
內側入路切開復位術術后采用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8~12周,石膏去除后改用Dents-Brown外展架固定4個月,或者每天做外展內旋位功能鍛煉4~6個月,以利于髖關節與股骨頭恢復同心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