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納支法 (最后修訂于2015/6/12 16:35:29)[共606字]
摘要:納支法為子午流注方法之一。是一種以一天十二時辰配合十二臟腑推算按時開穴的子午流注針法。因十二地支以子為首,所以也稱納子法。《難經-七十二難》丁德用注:“其經絡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時,皆相合。此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內針,出針捫穴,名日隨而濟之。”<大全》載《十二經納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臨床應用,又可分補母瀉子法和一日開六十六穴法兩種。前者以經脈的五行屬性與五輸穴的五行屬性為基礎推算母子關系,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進行取穴。后者以十二經脈配合十二地支,遇陰經開井滎輸經合五穴,遇陽經開井滎輸原經合六穴。納支法指十二經配合十二地支,又稱納子法。因地支以子為首,故名。《難經·七十二難》丁德用注:“其經絡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時,皆相合。此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內(納)針,出針捫穴,名曰隨而濟之。”十二經脈按流注順序挨配十二時辰,當其時針刺其母穴為補,過其時針刺其子穴為瀉。《針灸大全》載《十二經配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納支法
納支法 子午流注針法內容之一。指十二經配合十二地支,又稱納子法。因地支以子為首,故名。《難經·七十二難》丁德用注:“其經絡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時,皆相合。此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內(納)針,出針捫穴,名曰隨而濟之。”十二經脈按流注順序挨配十二時辰,當其時針刺其母穴為補,過其時針刺其子穴為瀉。《針灸大全》載《十二經配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
- 納子法
納子法 即納支法。見該條。作者:
- 劉世瓊教授運用“子午流注”配合無煙灸治療兒科病舉隅
【摘要】介紹了劉世瓊教授運用子午流注“納甲法”、“納支法”配合自制的“無煙灸條”施灸,治療小兒復感、小兒腹瀉、小兒遺尿等疾病的經驗,此法將傳統的灸法和時間療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明顯地提高了臨床療效。且自制的“無煙灸條”煙霧小、火力大,操作容易,對環境無污染。容易被患兒及家長接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附案例3則以資驗證。【關鍵詞】兒科疾病;無煙灸條;時間療法;劉世瓊導師劉世瓊教授從事針灸教學、臨床
- 大腸癌術后時辰化療聯合中醫擇時用藥的觀察及護理
脾胃虛弱型的病理基礎是化療藥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引起惡心、嘔吐,治療應以調理脾胃為主。另一方面,中醫時間醫學有幾千年的歷史,中醫時辰用藥可根據藥物的性質、方劑的類型和子午流注納支法等來擇時用藥[3]。子午流注納支法認為在某經脈處于功能活動的“旺時,是其驅除本臟腑外邪最有利及最有效之時,此時服藥最有效[4],所以筆者選擇上午10時脾經“旺時為服藥時間以
- 大腸癌術后時辰化療聯合中醫擇時用藥的觀察及護理
脾胃虛弱型的病理基礎是化療藥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引起惡心、嘔吐,治療應以調理脾胃為主。另一方面,中醫時間醫學有幾千年的歷史,中醫時辰用藥可根據藥物的性質、方劑的類型和子午流注納支法等來擇時用藥[3]。子午流注納支法認為在某經脈處于功能活動的“旺時”,是其驅除本臟腑外邪最有利及最有效之時,此時服藥最有效[4],所以筆者選擇上午10時脾經“旺時”為服藥時間以補其脾胃不足,因此,
- 時辰化療結合中醫擇時用藥治療對減輕腸癌術后化療不良反應的臨床研究
脾胃虛弱型的病理基礎是化療藥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胃人和降、胃氣上逆而引起惡心、嘔吐,治療應以調理脾胃為主。另一方面,中醫時間醫學有幾千年的歷史,中醫時辰用藥可根據藥物的性質、方劑的類型和子午流注納支法等來擇時用藥[4]。子午流注納支法認為在某經脈處于功能活動的“旺時”,是其驅除本臟腑外邪最有利及最有效之時,此時服藥最有效[5],所以我們選擇上午10時脾經“旺時”為服藥時間以補其脾胃不足。 我
- 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
射性及血管性腰腿痛,如盆腔內疾病、血管源性疼痛等。(6)不能堅持完成觀察療程治療者。 1.4治療方法 1.4.1觀察組根據明代徐鳳《針灸大全》中的“子午流注納甲法逐日按時開穴法結合納支法取穴,時間以本地時間為準,依“陽日陽時開陽經之穴,陰日陰時開陰經之穴的原則,于每日申時或酉時按納甲法按時開穴,配合辨證、循經取穴。(1)按子午流注納甲法進行按時取穴,取每日申時、酉時開
- 針灸治療肥胖癥研究進展
47.2%,無效5.5%。張忠用賀普仁的“賀氏三通針方法治療,總有效率96.3%。古典針法:樸聯友等用飛騰八法治療30例,顯效6例,有效1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76.7%。李勝吾等用納支法中按時循經取穴法治療58例,于每日巳時進行治療,總有效率86.2%。肖龍焰等取“華佗夾脊穴(第2胸椎至第5腰椎)用毫針向正中斜刺或成45。角,捻轉瀉法,15次為一療程。治療30例,3個
- 針灸學(第二版)——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
容的介紹。“現代研究”部分為第十二章,較詳細地介紹了有關針久灸方面的各項研究進展情況。“歌賦選解”部分為第十三章,選輯9個歌賦進行了注釋。“子午流注針法”部分為第十四章,主要介紹了子午流注納干法、納支法與靈龜八法,附有飛騰八法。最后“古代人體部位名詞解釋”為第十五章。根據目前針灸學術發展形勢、教學實際需要,本書此次修訂對原書部分內容作了修改。在腧穴學方面,去掉重復的引文,增加了現代臨床對腧穴的應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