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腦血管畸形 (最后修訂于2010/3/24 21:30:07)[共1001字]
摘要:腦血管畸形亦稱血管瘤,非真性腫瘤,系先天性腦血管發育異常,臨床上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動靜脈畸形多見,根據畸形血管團直徑的大小,臨床分為大、中、小型病變。本病多見于男性,青年多見。臨床表現以畸形血管破裂出血為最常見癥狀,部分病人以癲癇為首發癥狀;由于“盜血”現象,局限性腦缺血可致腦萎縮,智力減退、精神不正常可存在。如出血嚴重,出現腦疝,如不及時救治,常可致死。本病治療方法較多,其中手術切除病源最為理想。血管內介入治療與γ-刀治療是一種全新治療方法。臨床表現1.一般癥狀:搏動性頭痛,位于病側,可伴顱內血管雜音。2.出血:常為首發癥狀,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內血腫。3.癲癇:可為首發癥狀或見于出血后,多為全身性發作或局限性發作,局限性發作有定位意義。4.局源癥狀:幕上病變者可有精神異常,偏癱、失語、失讀、失算等。幕下者多見眩暈、復視、眼顫及步態不穩等。診斷依據1.青少年患者,有頭痛、癲癇和蛛網腔下腔出血史。2.臨床表現有急性顱內自發出血、或癲癇發作、或明顯局源體征者。3.頭部CT:平掃病變常為低密度、周圍亦有低密度,若腦內出血可見高密度,增強后血管區呈高密度,有時可見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4.......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低場核磁診斷顱內血管畸形的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顱內血管畸形的低場MRI表現。方法回顧分析28例常見腦血管畸形患者,其中腦動靜脈畸形(AVMs)18例(64%);海綿狀血管瘤(CAs)7例(25%);靜脈血管瘤(VMs)3例(11%)。結果這三類常見腦血管畸形在低場MRI均有特征性表現。結論低場MRI完全能夠準確定性診斷這三類腦血管畸形病變。【關鍵詞】顱內血管畸形;低場核磁共振;血管成像Valueofdiagnosisonin
- 早孕合并腦血管畸形并發腦出血1例
等搶救治療。術后第5天患者心率、血壓持續下降,經搶救無效死亡。術后病理回報:(右顳)含血塊的壞死腦組織約20ml,鏡下見部分血凝塊,其內見較多血管,血管腔大小不一,管壁厚薄不均,符合血管畸形。2討論2.1腦血管畸形是一種腦血管的先天性發育異常。國內缺乏本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宗尸檢材料,難以確定正確的發病率。臨床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齡高峰為20~39歲,平均發病年齡25歲[1]。出血、癲癇發作和頭痛
- 以頭痛為突出表現的腦血管畸形1例報告
【關鍵詞】腦血管畸形 1病歷摘要 患者,男,19歲,飛行學員。因頭痛、頭暈伴惡心5天于2004年12月21日入院。緣于5天前感冒后出現頭痛、頭暈,同時伴有惡心,自服“撲熱息痛等藥物,頭痛略有緩解,為進一步診治入院。既往健康,否認遺傳病史及外傷史。入院查體:T36.0℃,P80次/min,R18次/min,BP120/75mmHg,一般狀態尚可,查體合作,營養佳,自動體位,步入病房
- 磁共振FE序列對腦血管畸形的診斷價值
【摘要】目的總結常見腦血管畸形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探討MRI場回波(FE)序列對腦血管畸形的診斷價值。方法收集我院經DSA或MRA及手術病理證實的100例腦血管畸形患者,采用0.5T超導MR機行常規T1WI、T2WI及FE序列檢查,部分病例加用MRA成像序列,統計觀察各序列的病變性質及數目,評價FE序列的診斷價值。結果FE序列發現病灶明顯優于T2WI和T1WI。結論磁共振成像是診斷腦血管
- 隱匿性腦血管畸形的診斷和治療(附2例報告)
隱匿性腦血管畸形(occultintracranialvascularmalformations,OVMS)是指動脈血管造影不能發現的血管畸形,這類病變可以引起嚴重的出血或因少量出血導致癲癇及神經功能障礙,故這一直為神經外科醫生所重視。本文報告2例行DSA全腦血管造影未發現病灶,但手術及病理證實為腦血管畸形的病例,并結合文獻討論OVMS的診斷和治療方法。1臨床資料例1,患者,男,16歲,因突發性
- 介入栓賽法突破手術禁區 根治腦血管畸形破裂
近日,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院腦外科采用先進的手術方法,應用新型液體栓塞劑ONYX成功地為一位腦血管畸形的患者進行了栓塞介入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目前,該院已經成功地進行了30余例神經系統疾病的栓塞治療,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家住望奎縣的張強今年20歲。兩年前,由于腦出血進行過手術治療。一個月前,該患者持續性頭痛、惡心和嘔吐,遂來哈醫大二院檢查。經腦血管造影檢查診斷為腦出血,原因為
- 腦血管畸形手術
腦血管畸形手術轉自37度醫學網 腦血管畸形是胚胎早期階段的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根據其形態的不同可分為5類,即動靜脈畸形、靜脈血管瘤、靜脈曲張、毛細血管擴張癥和海綿狀血管瘤。在腦血管畸形中以動靜脈畸形最為常見。腦血管畸形又稱腦血管瘤、腦動靜脈血管畸形。它不是真正的腫瘤,但習慣上常把它包括在顱內腫瘤內,占1.5%~4%。腦動靜脈血管畸形手術目的是防止再出血,解除癲癇、治療或改善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 短期內反復岀血的隱匿性腦血管畸形1例
【關鍵詞】反復出血;隱匿性腦血管畸形 1病歷摘要 患者男,21歲,因頭痛發作2次,伴嘔吐入院。以突發頭痛起病,持續1天,口服鎮痛藥緩解,7天后再次出現頭痛,伴噴射性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無咖啡樣物。頭痛前無劇烈活動。既往無高血壓病史,無全身血液系統疾病,當地醫院腦CT示右顳葉占位,形態規則,密度不均,周圍水腫帶(圖1),MRI示右側顳葉類圓形占位,T1WI、T2WI均呈高低混雜信號,周圍水腫
- 什么是腦血管畸形,它與腦血管病有什么關系?
腦血管畸形是先天性血管病,該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多見,男性居多。 腦血管畸形既可以是動脈性的,也可以是靜脈性的,還可以是動靜脈性的或毛細血管性的。腦血管畸形與血管性腫瘤有時候難以區別。一般地說,血管畸形是一團異常的成熟的血管有一定的占位性質,其危害主要是由于破裂出血,或血管栓塞。血管性腫瘤則被認為是從胚胎性血管成分生成起來的腫瘤,有十分豐富的血管,其危害主要是由于不斷生長擴大,壓迫腦
- 顱內腦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的誘因與護理對策
腦血管畸形包括動靜脈畸形(AVM)、海綿狀血管畸形、靜脈畸形、毛細血管畸形。AVM是一團發育異常的病理腦血管,是由一支或幾支動脈供血,不經毛細血管床,直接向靜脈引流。畸形血管團小的直徑不及1cm,大的可達10cm,內有腦組織,體積可隨人體發育而增長,其周圍腦組織可因缺血而萎縮,呈膠質增生帶,有時伴有陳舊性出血。AVM出血的誘因大多數可歸納為:(1)各種劇烈運動;(2)情緒激動;(3)排便用力;(
- 年輕人腦出血臨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年輕人腦出血特點。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年輕人腦出血患者。結果年輕人腦出血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壓、腦血管畸形和腦瘤卒中。出血部位以基底節為主。主要危險因素是高血壓、高血脂、吸煙、飲酒。結論年輕人腦出血的病因和危險因素,大多數是可以干預的。【關鍵詞】年輕人腦出血病因危險因素干預ClinicalanalysisofcerebralhemorrhageinyoungpeopleDU
- 105例腦動靜脈畸形并出血的外科治療
mprovethesecurity.Keywords:cerebr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hemorrhage;microsurgery;embolization腦血管畸形(cerebral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是胎兒期腦血管形成異常的一種先天性疾病,由一團異常的動脈和動脈化的靜脈血管組成,動脈直接與靜脈交通,其間無毛細血管[1
- 腦動靜脈畸形伽瑪刀治療的臨床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伽瑪刀治療腦血管畸形的機制、效果及可能產生的并發癥。方法對4年多來收治的120例中獲隨訪的89例AVM病人的臨床資料、發病部位、治療方法及隨訪情況等資料進行收集、分析,隨訪間期3~12個月。結果89例至少獲得1次隨訪,畸形血管1年內完全閉塞34例占38.2%,兩年內完全閉塞69例占77.5%,其中畸形血管團直徑≤4cm、4cm1年血管閉塞率分別為42.7%、28.6%,2年
- 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研究進展
次出血、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嚴重并發癥而引起神經內外科等專業的重視。 1病因 1.1動脈瘤是SAH最主要的病因,由其引起的SAH占85%。先天性顱內動脈瘤約80%~90%發生在腦底動脈環的前半部,幾乎均發生在動脈分叉或接近動脈分叉處,而動脈粥樣硬化性動脈瘤則以椎-基底動脈和頸內動脈的主干分叉處多見[1]。另外,還可見到由感染、外傷等原因所致動脈瘤破裂而導致的SAH。 1.2腦血管畸形臨床上以
- 顱內靜脈血管瘤的影像學診斷
原發育停滯的胚胎髓靜脈的再發育,造成白質原始靜脈存留,它們引流入單個的大引流靜脈[3]。顱內靜脈血管瘤的發生率不是很清楚,各種著作及文獻論述對其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在所有顱內血管畸形中其最常見,占腦血管畸形的60%[1];也有的認為其占腦血管畸形的第二位,僅次于腦動靜脈畸形[4],以往在常規影像學檢查中,對其認識很少,只有DSA檢查才能發現及確診,隨著MRI技術的不斷提高及普及利用,對其發現越來越
- 腦動靜脈畸形介入栓塞術圍手術期護理
【摘要】對30例腦血管畸形患者采用介入栓塞術治療,充分及時的術前和術后的觀察及護理,使治療達到了一個最佳的效果,因此腦血管畸形栓塞術術前和術后的觀察和護理是至關重要的。【關鍵詞】腦動靜脈畸形;介入栓塞;護理 腦動靜脈畸形(AVM)是一團多余的發育異常的腦血管,雖然不是瘤,但可隨人體發育而漸漸長大。AVM由一支或幾支彎曲擴張的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而形成的一個血管團,小的直徑不及1cm,大的可達10c
- 腦出血趨向于年輕化及健康指導
5例,平均年齡59.3歲,年齡最小11歲。上述資料結果表明,腦出血不僅整體平均年齡出現下降,個體年齡也趨向于年輕化。 2病因分析 本組病例中腦血管畸形1例,腦動脈病1例,高血壓性腦出血73例,可見高血壓病是腦出血最常見、最重要的原因。 2.1腦血管畸形腦血管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發育異常,由于腦動脈畸形,血管壁薄弱發育不完善,當大量血流沖擊畸形血管時,引起該血管破裂導致出血。 2.2腦動
- 微創術治療腦內血腫116例分析
;尿纖溶酶原激活物 2001年12月~2004年10月我院采用顱內穿刺針治療顱內血腫116例,其中高血壓性腦出血95例,外傷性腦內血腫18例,原發性腦室系統出血1例,肺癌腦轉移瘤破裂出血1例,腦血管畸形破裂出血1例,取得良好效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116例中男66例,女50例,年齡16~81歲,平均48.5歲,95例高血壓腦出血中位于基底節區56例,其中9例破入側
- 對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治療與預防
木52例,無任何癥狀121例。發病及就診時間最短1h,最長75h。 1.2出血部位和血腫大小腦干出血8例,丘腦出血20例,小腦出血32例,殼核出血30例,基底節出血92例,大腦半球出血54例,腦血管畸形出血4例,內囊出血8例,橋腦出血4例。手術治療118例,保守治療134例。其中手術治療小腦出血8例,殼核出血12例,基底節出血64例,大腦半球出血24例,腦血管畸形4例,內囊出血6例。出血量10
- 哪些癲癇病人適合手術治療?
在癲癇的治療上,對于顱內占位性病變、腦血管畸形等器質性疾病,以及那些經充分而合理的抗癲癇藥物治療達2年以上,仍然頻繁發作,明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者,都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其中,對只有單個局限的小癲癇灶又不累及重要生理功能的病例效果最好。作者:不明
- 手術治療顳葉癲癇36例臨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顳葉癲癇的手術治療效果及其病理改變。方法對36例手術治療顳葉癲癇患者的療效及病理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全部病例均行前顳葉切除術治療,總有效率97.2%;病理報告:腦腫瘤5例、腦血管畸形6例、膠質細胞增生2例、瘢痕5例、蛛網膜囊腫2例,不明性質1例,同時伴有顳葉內側硬化9例,僅為顳葉內側硬化12例,無病理發現4例。結論顳葉癲癇手術治療療效滿意,多數顳葉癲癇有明確的病理改變。 【
- 表現為TIA的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
血性腦血管病。由腦底部或腦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的,稱為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所說即為此類。臨床還可見繼發性和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因很多,以先天性動脈瘤最常見,其次為腦血管畸形、高血壓動脈硬化性動脈瘤等。典型臨床表現為突發劇烈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征及血性腦脊液,多在活動中或活動后出現。發病的數小時內絕大多數患者出現腦膜刺激征,也可有腦神經癱瘓、輕偏癱等神經系統局灶損害
- 腦動靜脈畸形的影像對比研究
yraphy 腦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屬先天性中樞神經系統血管發育異常,是顱內最常見的血管畸形。臨床主要以自發性腦出血為主要表現,有報道認為50%~69%的AVM合并腦出血[1]。影像檢查是診斷腦血管畸形最常用的診斷方法。本研究主要分析不同影像手段對AVM診斷價值的比較及與病理的相關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自2000年1月
- 腦動靜脈畸形應用Onyx膠栓塞治療的觀察和護理
形的可能及比率增加[1],使血管內介人栓塞治療逐漸成為腦動靜脈畸形的主要治療手段。Onyx是一種新型非黏附性液體栓塞劑,2004年Onyx正式獲準在中國使用,我院2005年起正式運用Onyx治療腦血管畸形。 現將我院從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應用Onyx膠栓塞治療的21例CAVM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男12例,女9例。年齡12~48歲,平均32.5歲
- 腦蛛網膜下腔出血
征,主要為腦膜刺激征。少數有某一肢體輕癱或感覺障礙,一側動眼神經麻痹。眼檢查可見玻璃體下片狀出血,部分病例可見視乳頭水腫。偶見后組顱神經及腦干癥狀等。極個別重型者可迅速進入深昏迷,呈去大腦強直。腦血管畸形者,有時可在局部聞及血管雜音。三、輔助檢查:1.腰穿腦脊液壓力增高,呈均勻血性;2.顱腦CT示腦表蛛網膜下腔、腦池含血,靜脈注射增強劑部分可顯示出畸形血管,對有無腦內血腫、血管痙攣和阻塞性腦積水
- 腦海綿狀血管瘤的臨床治療
腦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ma)簡稱CM,是腦血管畸形的一種類型,它并非真正的腫瘤,而是一種缺乏動脈成分的血管畸形。我科于2003年收治該病例7例,總結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本組CM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齡19~56歲,平均年齡34歲。發病部位:幕上5例,其中額葉、顳葉各2例,右基底節區1例,幕下2例為小腦半球。臨床表現為頭痛、嘔吐3例,昏迷2例,持續性癲癇發作2例,
- 腦動靜脈畸形
概述腦動靜脈畸形是腦血管畸形中最多見的一種,位于腦的淺表或深部。畸形血管是由動脈與靜脈構成,有的包含動脈瘤與靜脈瘤,腦動靜脈畸形有供血動脈與引流靜脈,其大小與形態多種多樣。多見于額葉與頂葉,其它如顳葉、枕葉、腦室內、丘腦、小腦與腦干也有發生。按病變的大小:直徑7.5cm為特大型。此類動靜脈畸形也可發生在硬腦膜。癥狀常表現為癲癇與自發性腦出血,可有肢體不全癱瘓,部分病例有顱內壓增高,類似腦瘤,較大
- 淺析頭部伽瑪刀術患者的心理治療
術有機結合的臨床工程綜合性邊緣學科。由于它與傳統手術相比安全、有效、無痛苦、無后遺癥,控制率高,復發率低,又能介入傳統手術不能進入的禁區,所以目前得到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青睞,在腦部腫瘤、腦血管畸形和功能性疾病方面,有效地補充了神經科一般治療的缺陷。本院在對病人進行器質性疾病治療的同時,把心理治療貫穿始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1良好的溝通、扎實的專業基礎是獲取病人的信任的第一步對
- 血管內栓塞治療腦動靜脈畸形369例
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液體膠,根據微導管超選擇造影供養動脈血流速度,將NBCA和碘苯酯調配成17%~33%的濃度[1]。采用Seldinger經皮穿刺技術股動脈插管,DSA全腦血管造影明確為腦血管畸形后,微導管超選擇性造影充分顯示血管畸形病變,而無正常供血動脈出血,然后經1ml注射器抽取調配好的NBCA液體膠在監視屏路圖下注入畸形血管團內。27例巨大腦AVMs栓塞1周后行手術全切除,
- 第三節 出血性腦血管病
血系指腦實質內的血管破裂引起大塊性出血所言,約80%發生于大腦半球,以底節區為主,其余20%發生于腦干和小腦。 [病因及發病機理] 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腦出血的主要因素,還可由先天性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腦瘤、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感染、藥物(如抗凝及溶栓劑等)、外傷及中毒等所致。 其發病機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腦內小動脈的病變,表現腦內小動脈分叉
- “不明原因”單側側腦室積水的影像學診斷與臨床分析
言障礙2例,單側肢體活動不靈6例,走路不穩4例。肌力下降(0~Ⅲ級)8例,病理征陽性12例。46例有明顯的頭部外傷史(其中40例既往做過顱腦CT檢查,當時CT顯示腦挫裂傷16例,硬膜下血腫6例,腦血管畸形并腦及腦室內出血4例,單純腦室內出血2例,CT檢查未見異常12例),14例有頭痛、頸項抵抗及發熱史。1.2方法CT掃描使用GESpeedNX/i及GELightspeedVCT64層螺旋CT機,
- 谷胱甘肽S-轉移酶π、DNA拓撲異構酶Ⅱ及P-糖蛋白在難治性癲癎患者腦內的表達
NA拓撲異構酶Ⅱ(TopoⅡ)及P-糖蛋白(P-gp)在難治性癲癎(RE)患者腦內的表達及意義。研究者取32例RE患者手術切除標本,采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GST-π、TopoⅡ及P-gp表達。8例腦血管畸形患者作為對照。結果對照組正常腦組織內星形膠質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中有少量GST-π表達(2.2),癲癎組GST-π表達明顯增強(10.9,P0.05)。對照組中P-gp只在腦內血管內皮細胞中少量表
- 自發性顱內出血的急診治療
o.12P.835-837(杭州)為探討自發性顱內出血(SICH)急診治療的方法和時機,研究者回顧性分析201例自發性顱內出血患者,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分別采取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的臨床資料。結果本組高血壓腦出血124例,腦血管畸形或動脈瘤出血77例,其中采用內科藥物治療45例,死亡11例;手術治療156例,死亡23例。可見經過及時適當的急診治療,可以挽救大部分自發性顱內出血患者的生命。作者:自動采集
- 癲癇患者ECoG與術前MEG、V-EEG及MRI對比性研究
3%,其中單側22例,雙側13例(其中以單側癲癇波占優勢10例)。 2.4MRI檢查結果122例MRI檢查結果發現腦部有結構異常103例,基本正常19例,MRI陽性率84.4%,其中腫瘤5例,腦血管畸形10例,腦軟化15例,囊腫7例,腦萎縮7例,大腦發育不全4例,腦葉膠質增生5例,顳葉灰質異位1例,海馬硬化67例(包括合并囊腫、腫瘤、腦血管畸形、腦軟化灶等14例),其中單側54例,雙側13例。
- 顱內出血微創清除術18例報告
月采用顱內出血微創清除術,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男17例,女1例,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34歲。病程大部分在3~8h,超過1天1例,超過4天1例。高血壓、腦出血16例,腦血管畸形出血2例。臨床表現:頭痛、極度煩躁、嘔吐、一側肢體全癱11例,嗜睡、反應遲鈍、癲癇、昏迷2例。僅有頭痛,一側肢體輕癱、麻木,能配合操作5例。1.2出血部位與出血量一側基底節區血腫,向外擴張到外囊
- 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腦出血(附102例報告)
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102例,男63例,女39例,年齡最小者22歲,最大81歲,平均58.6歲。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病史者94例,腦血管畸形3例,不明原因5例。幕上血腫86例,其中破入腦室者17例,幕下血腫16例。1.2臨床表現入院時意識狀態清醒12例,嗜睡或朦朧15例,淺昏迷38例,昏迷30例。深昏迷7例。GCS計分5分21例,6
- 自發性小腦出血28例臨床分析
1例,出血量30ml者2例。1例手術治療者好轉出院。 2討論 2.1病因及部位自發性小腦出血約占腦出血的10%,本組資料為5.6%(28/502)。其常見病因為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腦腫瘤、腦血管畸形、血液病等,其中半數以上是由于高血壓動脈硬化所致。本組資料平均年齡68.4歲,28例中高血壓病史16例(57.1%),腦梗塞病史3例,腦出血病史1例,冠心病史2例,并且在動態下發病占78.6%,
- 第二節 腦出血的急救
第二節 腦出血的急救 腦出血是指腦實質內出血。腦出血有外傷性和自發性兩類,本節專討論后者。高血壓動脈硬化、腦瘤、腦血管畸形、敗血癥、腦動脈炎、血液病、子癇等均能引起腦出血。本節重點討論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的腦出血,多見于50歲以上的病人。 腦出血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在美國占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日本占第二位,我國占第一位。據Mutlu報告225例腦內大量出血的尸檢資料,其中60%高
- 腦出血癱瘓患者骨關節和軟組織廣泛骨化
1病例報告 圖1骨盆及雙側髖關節X線片略 圖2左膝關節X線片 略 男性,36歲。因四肢活動不利,發音障礙3年余來院就診。患者于3年前在家中突發嘔吐和昏迷,經頭顱CT檢查診斷為腦血管畸形引起的腦出血,在廣州某醫院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及“左側顱骨修補術”后患者逐漸清醒。但認知、發音障礙,智力下降,不能翻身、獨坐、站立及行走。查體:被動體位,左、右顳后部及左、右下腹部均見手術疤痕。頸強直,左
- 小兒顱內出血的CT診斷價值
上掃描,層厚10mm,必要時薄層5mm掃描,躁動不安的小兒掃描前5~30min給予水合氯醛50~100mg/kg灌腸。 2結果 2.1出血原因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26例,顱腦損傷11例,腦血管畸形及其他先天性畸形病變8例。 2.2典型CT表現 新生兒期顱內高密度影像多為顱內出血所致,CT值約50~80Hu,分為以下幾種出血方式。 2.2.1硬膜下出血 表現為沿顱骨內板下方新月形高
- 中科院Cell子刊解析致病基因作用機制
這是周兆才研究組今年發布的多篇結構生物學研究成果中的最新一項成果,此前這一研究組與趙允研究組合作,闡述了支架蛋白MO25對STE20家族激酶MST4的激活機制。 腦海綿狀血管瘤(CCM)是一種腦血管畸形疾病,與其相關的三個致病基因分別是CCM1,CCM2和CCM3。CCM3基因突變會引發海綿狀血管畸形,導致神經功能障礙、癲癇和出血性腦中風等多種疾病。 小鼠和斑馬魚動物實驗表明CCM3在早期胚
- 腦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治體會
ebralcavernoushemangioma;diagnosis;surgicaltreatment 腦海綿狀血管瘤是指由眾多薄壁血管組成的海綿狀異常血管團,它非真性腫瘤,按組織學分類屬于腦血管畸形。且是一種缺乏動脈成分的血管畸形。我科于1996年1月~2005年3月共收治該病例9例,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齡19~58歲,平均年
- 腦源性猝死1例分析
破裂,血液流入腦實質內,與外傷無關。自發性腦出血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干出血,約80%發生于大腦半球,以基底節區為主,其余20%發生于腦干和小腦。自發性腦出血最常見的病因是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其次是腦血管畸形和腦動脈瘤破裂,有資料顯示,約70%~80%的腦出血是由于高血壓細小動脈硬化。持續性高血壓容易導致腦動脈硬化,繼而血管壁發生玻璃樣變,因而削弱血管壁的強度,加之腦血管壁的結構特點,血管中膜平滑肌
-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心理護理技巧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主要由腦血管畸形、先天性動靜脈瘤的破裂引起,其治療手段主要依靠及時、正確的內科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由于該病的特殊性,其預后情況受病人的情緒、思想重視程度等心理因素影響很大。臨床中很多病人由于思想上輕視,不遵從醫務人員的指導,導致了嚴重的后果,在內科保守治療工作中表現尤為明顯。所以,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對病人的心理護理極為重要。現將筆者對這類病人的心理護理技
- 什么叫腦出血?
粒樣大小的瘤體擴張,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當血壓突然升高時,就會使微小動脈瘤破裂而發生腦出血。長期的高血壓,還可使腦小動脈內膜受損,脂質沉積,透明樣變,管壁脆性增強,更易破裂出血。此外,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也是腦出血的常見原因。凡是能使血壓驟然升高的因素如情緒激動、劇烈活動、飲酒過度、大便用力等,都是腦出血的誘發因素。 腦出血可以發生在腦實質的任何部位,可以單發,也可為多發。但大多數高血壓、腦動
- 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的優點與伴發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不準,穿刺針位于血腫邊緣造成穿刺損傷出血。(4)抽吸時負壓過大,抽吸血腫速度快。(5)血腫擴大,短期內進行性擴展。(6)有酗酒史,肝功能嚴重障礙(7)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有明顯出血傾向者。(8)因腦血管畸形或顱內動脈瘤并發的顱內血腫者。 2具體防治措施 2.1針對病因做好相應的預防性處理術前嚴格把關術前檢查、準備、手術指征應在術前盡量做好診斷與鑒別診斷,排除手術禁忌證,周密設計手術方案,仔細手
- 應用可吸收合成縫線縫合帽狀腱膜251例分析
我院神經外科自1996年起,對251例去骨瓣減壓術病人,采用可吸收合成縫線替代絲線縫合帽狀腱膜,效果良好。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251例,其中男187例,女64例。其中顱腦外傷164例,腦血管畸形破裂出血18例,高血壓腦出血57例。大面積腦梗死去骨瓣減壓12例。1.2手術方法術前頭皮表面做好標記,縫合頭皮前傷口徹底止血,先用0號絲線將皮瓣與其相對應的骨緣頭皮全層縫合固定數針,可避免在連續縫
- 21例腦出血患者術后護理
我院自2004年至2006年共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21例。現將腦出血患者術后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共21例,男15例,女6例,年齡最大61歲,最小33歲。其中高血壓腦出血19例,腦血管畸形破裂出血2例。均行血腫清除,去骨瓣減壓術,手術成功率89%。 2術后護理 2.1臥位術后去枕平臥,行去骨瓣減壓術者頭偏向健側,防止腦受壓,待血壓平穩后取半坐位,以減輕腦腫脹。 2.2飲食術
- 自發性小腦出血20例臨床分析
清楚者藥物治療病死率50%,手術治療病死率25%。昏迷者藥物治療病死率95%,手術治療病死率75%。本組內科治療死亡6例,手術后死亡2例。2討論自發性小腦出血以老年患者多發,常見病因為高血壓病、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血液病、腫瘤及原因不明等。由于小腦位于后顱窩,與腦干、第四腦室緊密相鄰,它的三支主要供血動脈均有分支供應腦干。因此,小腦出血不僅有其本身受損的癥狀、體征,如步態不穩、共濟失調等,還可
- 腦出血
概述腦出血系指腦實質內的血管破裂引起大塊性出血所言,約80%發生于大腦半球,以底節區為主,其余20%發生于腦干和小腦。病因病理病機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是腦出血的主要因素,還可由先天性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腦瘤、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感染、藥物(如抗凝及溶栓劑等)、外傷及中毒等所致。其發病機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腦內小動脈的病變,表現腦內小動脈分叉處或其附近
- 神經疾病影像學圖鑒——臨床影像學圖鑒系列
制度改革。本系列的大部分作者均參與了《考試大綱》、《考試指南》及命題的工作,幫本系列可以作為該類人員參考的重要輔助材料。目錄:第一章器官源性顱腦先天性發育異常第二章組織源性顱腦先天發育異常第三章腦血管畸形第四章缺血性腦血管病第五章出血性腦血管病第六章煙霧病第七章膠質細胞瘤第八章腦神經瘤第九章腦膜瘤第十章顱咽管瘤第十一章生殖細胞瘤第十二章垂體腺瘤第十三章胚胎殘余組織腫瘤第十四章其他腫瘤第十五章轉移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