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概述
- 4 腦滲的病因病機
- 5 腦滲的癥狀體征
- 6 腦滲的診斷
- 7 腦滲的治療
- 7.1 辨證治療
- 7.1.1 肺經風熱
- 7.1.2 膽腑郁熱
- 7.1.3 脾胃濕熱
- 7.1.4 肺氣虛寒
- 7.1.5 脾氣虛弱
- 7.2 針灸治療
- 7.3 腦滲患者的護理
- 7.4 醫案
- 8 腦滲患者日常保健
- 9 腦滲患者飲食宜忌
- 10 參考資料
- 附:
1 拼音
nǎo shèn
2 英文參考
acute and chronic sinus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rhinorrhea with turbid discharge,persistent turbid nasal discharg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inusitis[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鼻淵(sinusitis)鼻淵為病名[2]。出《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俗稱腦漏(見《景岳全書·鼻證》)、又稱腦崩(見《外科大成》卷三)、腦滲(見《醫學準繩六要》)、腦瀉(《普濟方》卷五十七)、歷腦[3]、控腦痧[3]、控腦砂(見《醫宗金鑒》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濁涕,量多不止為主要表現的鼻病[4]。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2]。是鼻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3]。
《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膽熱移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不止也。”繼《黃帝內經素問》之后,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論述也較多,并根據《黃帝內經素問》對其病機、病位、癥狀及“腦滲為涕”的論述,故又有“腦漏”、“腦滲”、“歷腦”、“控腦痧”等病名[3]。
《外科正宗》卷四:“腦漏者,又名鼻淵。總由風寒凝入腦戶與太陽濕熱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濁涕,或流黃水,點點滴滴,長濕無干,久則頭眩虛暈不已。”
腦滲與西醫的急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類似[3]。多見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急性副鼻竇炎、慢性副鼻竇炎,亦可見于重癥慢性鼻膜炎。
腦滲發病率高,影響工作、學習,甚至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導致不良后果,故應積極防治[3]。
4 腦滲的病因病機
腦滲多由外感風寒,寒邪化熱或肺火風熱蘊郁及膽熱上移所致[2][5]。鼻淵病位主要在鼻竅,與肺、脾胃、膽密切相關[6]。
《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陰之復,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雜病源流犀燭·鼻病》:“由風寒凝入腦戶,與太陽濕熱交蒸而成。或飲酒多而熱熾,風邪乘之,風熱郁不散而成。”。
4.1 實證
4.1.1 肺經風熱
肺主皮毛,開竅于鼻,若風熱邪毒,襲表犯肺;或風寒侵襲,郁而化熱,風熱壅遏肺經,肺失清肅,致使邪毒循經上犯,結滯鼻竅,灼傷鼻賽肌膜而為鼻淵[3]。
4.1.2 膽腑郁熱
膽為剛臟,內寄相火,其氣通腦,若情志不暢,恚怒失節,膽失疏泄,氣郁化火,膽火循經上犯,移熱于腦,傷及鼻竇,燔灼氣血,腐灼肌膜,熱煉津液而為涕[3]。或邪熱犯膽,膽經熱盛,上蒸于腦,迫津下滲而為鼻淵[3]。
《濟生方·鼻門》:“熱留膽府,邪移于腦,遂致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蠛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4.1.3 脾胃濕熱
脾胃互為表里,胃脈循于鼻側。若素嗜酒醴肥甘之物,濕熱內生,郁困脾胃,運化失常,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濕熱邪毒循經上蒸,上犯于鼻,停聚竇內,灼損竇內肌膜而致鼻淵[3]。
《景岳全書》卷二十七:“此癥多由酒醴肥甘,或久用熱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濕熱上熏,津汁溶溢而下,離經腐敗。”
4.2 虛證
虛證多因肺、脾臟氣虛損,邪氣久羈,留滯鼻竅,以致病情纏綿難愈[6]。
4.2.1 肺氣虛寒
久病體弱,病后失養,肺臟虛損,肺氣不足,衛陽虛弱,則易為邪毒所犯,且因正虛,清肅不力,邪毒易于滯留,上結鼻竅,凝聚于鼻竇,傷蝕肌膜而為病[3]。
4.2.2 脾氣虛弱
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思慮郁結,損傷脾胃,致使脾胃虛弱,運化失健,氣血精微生化不足,清陽不升,鼻竅失于氣血之養,邪毒久困,肌膜敗壞,而成濁涕,形成鼻淵[3]。
或因脾虛生濕,濕濁上泛,困結鼻竅,浸淫鼻竇,腐蝕肌膜而為鼻淵[3]。
5 腦滲的癥狀體征
腦滲患者鼻流濁涕,如泉下滲,量多不止[3]。常伴有頭痛目脹、鼻塞不聞香臭、嗅覺減退,日久則頭暈易倦、健忘、反應遲鈍等[3][5][5]。
鼻內肌膜紅赤或淡紅腫脹,眉間或顴部有壓痛。
6 腦滲的診斷
7 腦滲的治療
腦滲有實證與虛證之分,實證多因外邪侵襲引起,起病急,流膿涕,常伴發熱等全身癥狀,病程短,以邪實為主,包括肺經風熱、膽腑郁熱、脾胃濕熱等證;虛證多因久病誤治失治而成,病程長,癥狀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以肺、脾臟虛損為主,包括肺氣虛寒、脾氣虛弱等證[3]。
初起應治以清熱、宣肺、開竅為主,如防風散、辛夷散、藿香散加減;久病者應注意從虛治之,選加味逍遙散、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等加減化裁[2]。慢性反復發作者應作專科檢查,及時排除腫瘤。
7.1 辨證治療
7.1.1 肺經風熱
鼻淵·肺經風熱證(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經風熱,以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黃稠,嗅覺減退,頭痛,鼻黏膜充血腫脹,中鼻道或嗅溝見黏性分泌物,或伴發熱惡寒、咳嗽,舌質紅,舌苔薄白,脈浮數等為常見癥的鼻淵證候[4]。
7.1.1.1 癥狀
病變初起,間歇或持續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黃稠,從鼻道上方流下,嗅覺減退,鼻黏膜充血腫脹,中鼻道或嗅溝見黏性分泌物,眉間或顴部有叩壓痛,全身癥狀可見發熱惡寒、頭痛,胸悶,咳嗽,痰多,舌質紅,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4][3][6]。
7.1.1.2 證候分析
風熱邪毒,襲肺犯鼻,邪毒蒸灼竇內肌膜,肌腐為涕,故見鼻流黃涕而量多[3]。
風熱初襲,熱勢不甚,故亦可為白粘涕[3]。
風熱邪毒,郁滯鼻道,燔灼肌膜,故鼻內肌膜紅腫,兼之涕液壅阻,鼻道不遙,故鼻塞,嗅覺減退[3]。
眉間及顴部為鼻竇之內在部位,風熱內郁,氣血壅阻,故該處有疼痛及叩壓痛[3]。
風熱犯肺,肺失清肅,衛失宣暢,清竅不利,故見發熱、惡寒、頭痛、咳嗽痰多等,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在表,尚未傳里之證[3]。
7.1.1.3 方藥治療
7.1.1.3.1 治法
7.1.1.3.2 方藥
可選用蒼耳子散[備注]蒼耳子散(《濟生方)):白芷30g、薄荷15 g、辛夷花15 g、蒼耳子8g,研為細末。加黃芩、菊花、葛根、連翹進行治療:方中以蒼耳子散辛散風邪,芳香通竅,黃芩、菊花、連翹、葛根清熱解毒,使風熱之邪得以從表解[3]。
7.1.1.4 草藥治療
7.1.1.4.1 治法
7.1.1.4.2 草藥
可用魚腥草30 g,入地金牛根6g,豆豉姜15 g,野菊花24g,東風桔30 g,金絲草15 g,水煎服[3]。
或用絲瓜藤近根處30 g,燒存性,每次3g,每日2次,水沖服[3]。
7.1.1.5 飲食療法
7.1.1.5.1 食療方法
疏風清熱,宣肺通竅[6]。
7.1.1.5.2 推薦食材
7.1.1.5.3 食療方
辛夷馬齒莧粥:辛夷10g,煮汁去渣,再加入粳米50g煮粥,將熟時入馬齒莧30g,再煮數沸即可,早餐食用[6]。
桑菊杏仁粥:桑葉9g,菊花6g,加水適量煎取汁,入甜杏仁9g,粳米60g煮粥,早晚食用[6]。
金銀花薄荷茶:菊花10g,梔子花10g,薄荷6g,沸水浸泡,代茶飲[6]。
7.1.1.6 外治法
1)選用滴鼻靈[備注]滴鼻靈(經驗方):鵝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藥液混合,濃縮成1500 ml,加鹽酸麻黃素粉3.75 g、葡萄糖粉15 g,過濾消毒,瓶裝備用。、蔥白滴鼻液或1%麻黃素液等滴鼻[3]。
或用冰連散[備注]冰連散(經驗方):黃連3g、辛夷花3g、冰片0.6 g,共研細末。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風清熱通竅,改善鼻腔通氣,使鼻竇分泌物易于排出[3]。
2)上頜竇炎,可于穿刺沖洗后,注入魚腥草液[備注]魚腥草液(經驗方):將魚腥草干品切碎,置蒸餾器內加水過藥面,加熱蒸餾,以每3 ml相當原干藥1g計算,收集第一次蒸餾液,再行蒸餾,以每1 ml相當于原干藥3g計算,收集第二次蒸餾藏,每1000 ml加入0.8g氯化鈉使溶解,再加入適量吐溫-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過濾,濾液灌裝,以流通蒸氣滅菌30 min,備用。,以清熱解毒[3]。
7.1.1.7 針灸治療
7.1.1.7.1 針刺
選用迎香、印堂、太陽、合谷、風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強刺激[3]。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內庭、風池等穴為主[5]。頭痛加上星、百會;眉棱骨痛加攢竹[5]。
治法:清熱瀉火,宣肺通竅
處方: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穴。取列缺、合谷為遠部表里配穴,以清瀉肺熱;迎香挾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兩側,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熱而通鼻竅之功效。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1.1.7.2 穴位注射
取肺俞穴,進針3~5分,注入魚腥草注射液0.5 ml,隔天1次[3]。
7.1.2 膽腑郁熱
鼻淵·膽腑郁熱證(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是指膽腑郁熱,以鼻涕量多色黃,鼻塞,嗅覺減退,頭痛劇烈,眉棱骨或頜面部有壓痛,鼻黏膜充血腫脹,中鼻道、嗅溝見膿性分泌物,伴煩躁易怒、口苦、咽干、寐少夢多、小便黃赤,舌質紅,舌苔黃或膩,脈弦數等為常見癥的鼻淵證候[4]。
7.1.2.1 癥狀
鼻涕黃濁粘稠如膿樣,色黃或黃綠,量多,從鼻腔上方流下,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覺減退,鼻粘膜腫脹,尤以紅赤為甚,中鼻道、嗅溝見膿性分泌物。頭痛劇烈,眉棱骨或頜面部有壓痛。全身或伴有發熱、煩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耳鳴耳聾、寐少夢多、小便黃赤。舌質紅,舌苔黃或黃膩,脈弦數。[4][6][3]
7.1.2.2 證候分析
膽腑郁熱,循經上炎,攻犯腦竅,蘊結于鼻竇,燔灼氣血,熏腐肌膜,故見涕黃粘稠如膿樣,量多而有臭味[3]。
火熱較盛,蒸灼鼻內肌膜,瘀阻脈絡,故腫脹,紅赤尤甚,鼻塞及嗅覺減退等癥狀也較甚[3]。
膽經火熱,上攻頭目,清竅不利,故頭痛劇烈,發熱,目赤,耳鳴,耳聾[3]。
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皆為膽經火熱之象[3]。
7.1.2.3 方藥治療
7.1.2.3.1 治法
7.1.2.3.2 方藥
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備注]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生地黃、甘草加減治療:該方以龍膽草、黃芩、柴胡、山梔子清泄膽熱,澤瀉、車前子、木通利濕,引熱下行,當歸、生地黃活血涼血,益陰制火,甘草調和藥性[3]。
若鼻塞甚者,加蒼耳子、白芷、鵝不食草,以芳香通竅[3]。
若肝膽火熱塞盛,頭痛劇烈,急躁易怒,便秘尿赤者,可用當歸龍薈丸加減,以清瀉肝膽之火[3]。
也可用奇授藿香丸[備注]奇授藿香丸(《醫宗金鑒》):藿香連枝葉研細束,雄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大。,以木通,茵陳煎水送服:奇授藿香丸中以藿香芳香行氣,辟濁化濕,豬膽苦寒,入膽經除膽熱,配以木通、茵陳以清利膽經濕熱[3]。
7.1.2.4 飲食療法
7.1.2.4.1 食療方法
清瀉膽熱,利濕通竅[6]。
7.1.2.4.2 推薦食材
7.1.2.4.3 食療方
絲瓜飲:經霜絲瓜1條,切碎,沸水浸泡,代茶飲[6]。
絲瓜根蕺菜飲:絲瓜根30g,魚腥草30g,煎水,加白糖調味,代茶飲[6]。
苦瓜泥:生苦瓜1條搗爛如泥,加白糖60g搗勻,兩小時后將水濾出,去渣,分2~3次服用[6]。
7.1.2.5 外治法
1)選用滴鼻靈[備注]滴鼻靈(經驗方):鵝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藥液混合,濃縮成1500 ml,加鹽酸麻黃素粉3.75 g、葡萄糖粉15 g,過濾消毒,瓶裝備用。、蔥白滴鼻液或1%麻黃素液等滴鼻[3]。
或用冰連散[備注]冰連散(經驗方):黃連3g、辛夷花3g、冰片0.6 g,共研細末。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風清熱通竅,改善鼻腔通氣,使鼻竇分泌物易于排出[3]。
2)上頜竇炎,可于穿刺沖洗后,注入魚腥草液[備注]魚腥草液(經驗方):將魚腥草干品切碎,置蒸餾器內加水過藥面,加熱蒸餾,以每3 ml相當原干藥1g計算,收集第一次蒸餾液,再行蒸餾,以每1 ml相當于原干藥3g計算,收集第二次蒸餾藏,每1000 ml加入0.8g氯化鈉使溶解,再加入適量吐溫-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過濾,濾液灌裝,以流通蒸氣滅菌30 min,備用。,以清熱解毒[3]。
7.1.2.6 針灸治療
7.1.2.6.1 針刺
選用迎香、印堂、太陽、合谷、風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強刺激[3]。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內庭、風池等穴為主[5]。頭痛加上星、百會;眉棱骨痛加攢竹[5]。
治法:清熱瀉火,宣肺通竅
處方: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穴。取列缺、合谷為遠部表里配穴,以清瀉肺熱;迎香挾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兩側,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熱而通鼻竅之功效。
隨證配穴:行間,頭痛加風池、太陽。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1.2.6.2 穴位注射
取肺俞穴,進針3~5分,注入魚腥草注射液0.5 ml,隔天1次[3]。
7.1.3 脾胃濕熱
鼻淵·脾胃濕熱證(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是指脾胃濕熱,以鼻塞重而持續,鼻涕黃濁而量多,嗅覺減退,鼻黏膜紅腫,尤以中鼻甲腫脹更甚,中鼻道、嗅溝或鼻底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伴頭昏頭重、倦怠乏力、胸脘痞悶、納呆食少、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為常見癥的鼻淵證候[4]。
7.1.3.1 癥狀
鼻塞重而持續,鼻涕黃濁而量多,從鼻腔上方,涓涓流出,嗅覺減退甚至消失,鼻黏膜紅腫,并有脹痛,尤以中鼻甲腫脹更甚,中鼻道、嗅溝或鼻底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4][6][3]。
全身癥狀可見頭昏頭重、頭痛較劇,倦怠乏力、胸脘痞悶、納呆食少、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或脈滑數[4][6][3]。
7.1.3.2 證候分析
脾胃濕熱,循經上蒸,蘊結鼻竅,熏灼鼻竇,腐膜成液,故見鼻涕黃濁,量多不止,涓涓流出[3]。
濕熱滯鼻,壅阻脈絡,濕勝則腫,熱盛則紅,故鼻內肌膜紅腫甚,鼻塞重而持續,嗅覺消失[3]。
濕熱阻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頭重頭痛[3]。
濕困脾胃,運化失健,精微不布,故脘脹納呆,肢體倦怠[3]。
7.1.3.3 方藥治療
7.1.3.3.1 治法
7.1.3.3.2 方藥
可選用黃芩滑石湯[備注]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黃芩、滑石、通草、茯苓、豬苓、大腹皮、白豆蔻加減治療:該方以黃芩、滑石、木通清熱利濕,茯苓、豬苓、大腹皮、白蔻仁化濕祛濁,行氣醒脾[3]。
鼻塞甚者,加白芷、辛夷花、薄荷,以芳香通竅[3]。
也可選用加味四苓散[備注]加味四苓散(經驗方):茯苓、豬苓、澤瀉、白術、厚樸、陳皮或甘露消毒丹[備注]甘露消毒丹(《溫病條辨》):白豆蔻、藿香、綿茵陳、滑石、木通、石菖蒲、黃芩、川貝母、射干、薄荷、連翹加減治療[3]。
7.1.3.4 飲食療法
7.1.3.4.1 食療方法
清熱利濕,化濁通竅[6]。
7.1.3.4.2 推薦食材
7.1.3.4.3 食療方
薏苡冬瓜湯:薏苡仁30g,煎湯去渣,放入切成薄片的冬瓜肉煮湯,加鹽少許,一次食用[6]。
煮全冬瓜:全冬瓜(不去子)半個切碎,加水和蜂蜜煮至爛熟,分2~3次食用[6]。
薏苡荷葉粥:煮薏苡仁30g,如常法做粥,粥將熟,覆以荷葉1張再煮,至熟放入淀粉少許,再加少許白砂糖、桂花,作早點或夜宵食用[6]。
7.1.3.5 外治法
1)選用滴鼻靈[備注]滴鼻靈(經驗方):鵝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藥液混合,濃縮成1500 ml,加鹽酸麻黃素粉3.75 g、葡萄糖粉15 g,過濾消毒,瓶裝備用。、蔥白滴鼻液或1%麻黃素液等滴鼻[3]。
或用冰連散[備注]冰連散(經驗方):黃連3g、辛夷花3g、冰片0.6 g,共研細末。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風清熱通竅,改善鼻腔通氣,使鼻竇分泌物易于排出[3]。
2)上頜竇炎,可于穿刺沖洗后,注入魚腥草液[備注]魚腥草液(經驗方):將魚腥草干品切碎,置蒸餾器內加水過藥面,加熱蒸餾,以每3 ml相當原干藥1g計算,收集第一次蒸餾液,再行蒸餾,以每1 ml相當于原干藥3g計算,收集第二次蒸餾藏,每1000 ml加入0.8g氯化鈉使溶解,再加入適量吐溫-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過濾,濾液灌裝,以流通蒸氣滅菌30 min,備用。,以清熱解毒[3]。
7.1.3.6 針灸治療
7.1.3.6.1 針刺
選用迎香、印堂、太陽、合谷、風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強刺激[3]。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內庭、風池等穴為主[5]。頭痛加上星、百會;眉棱骨痛加攢竹[5]。
治法:清熱瀉火,宣肺通竅
處方: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穴。取列缺、合谷為遠部表里配穴,以清瀉肺熱;迎香挾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兩側,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熱而通鼻竅之功效。
隨證配穴:陰陵泉,頭痛加風池、太陽。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1.3.6.2 穴位注射
取肺俞穴,進針3~5分,注入魚腥草注射液0.5 ml,隔天1次[3]。
7.1.4 肺氣虛寒
鼻淵·肺氣虛寒證(sinusitis with lung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氣虛寒,以鼻塞時輕時重,鼻涕黏白,稍遇風冷則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嗅覺減退,鼻黏膜淡紅腫脹,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中鼻道或嗅溝見有黏性分泌物,伴頭昏、氣短乏力、語聲低微、面色蒼白、自汗畏風寒、咳嗽痰多,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等為常見癥的鼻淵證候[4]。
7.1.4.1 癥狀
鼻塞時輕時重,鼻涕黏白,稍遇風冷則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噴嚏時作,嗅覺減退,鼻黏膜淡紅腫脹,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中鼻道或嗅溝見有黏性分泌物[4][6][3]。
全身癥狀可見頭昏、頭脹、氣短乏力、語聲低微、面色蒼白、自汗畏風寒、咳嗽痰多,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4][6][3]。
7.1.4.2 證候分析
肺氣虛弱,邪滯于鼻,結聚竇竅,侵蝕肌膜,津敗為涕,故見鼻涕白粘而無臭味[3]。
鼻內肌膜失養,故腫脹淡紅,肺氣不足,衛表不同,御邪力弱,外邪易于侵襲,故遇風冷則鼻塞,流涕癥狀加重[3]。
肺虛則清陽之氣不升,體失充養,肌腠疏松,故頭昏腦脹,自汗惡風,氣短乏力,懶盲聲低[3]。
肺氣虛弱,宣降失職,故咳嗽痰稀[3]。
舌淡苔薄白,脈緩弱為肺氣虛寒之象[3]。
7.1.4.3 方藥治療
7.1.4.3.1 治法
7.1.4.3.2 方藥
可選用溫肺止流丹[備注]溫肺止流丹(《瘍醫大全》):人參、荊芥、細辛、訶子、甘草、桔梗、魚腦骨加蒼耳子、辛夷花、白芷進行治療:溫肺止流丹以細辛、荊芥疏散風寒,人參、甘草、訶子補肺斂氣,桔梗、魚腦石散寒除涕[3]。加辛夷花、蒼耳子、白芷,以芳香通竅[3]。
若易感外邪,常罹感冒者,可加玉屏風散[備注]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黃芪、白術、防風,以益氣固衛,也可選用溫肺湯[備注]溫肺湯(《證治準繩》):升麻、黃芪、丁香、葛根、羌活、甘草、防風、麻黃、蔥白,以補氣升陽,散寒通竅[3]。
7.1.4.4 飲食療法
7.1.4.4.1 食療方法
溫補肺臟,散寒通竅[6]。
7.1.4.4.2 推薦食材
人參、胡桃、黃芪、細辛等[6]。
7.1.4.4.3 食療方
人參胡桃飲:生姜、蔥白各10g煎水取汁,入人參3g、胡桃仁3個共煎,一次飲用后將人參、胡桃仁嚼食[6]。
黃芪冬瓜湯:黃芪30g煎湯去渣,加入去皮子、切成塊的冬瓜半個,如常法熬湯,作正餐湯食用,分3次[6]。
7.1.4.5 外治法
1)滴鼻靈滴鼻,每天3~4次,以疏風散寒通竅,利于膿涕排出[3]。
2)魚腦石散吹鼻,每日2~3次,以散寒通竅除涕[3]。
3)孩兒茶60g、鵝不食草30 g、冰片15 g,共研末用香油調成稠漿,納鼻內,每日2~3次[3]。
4)上頜竇炎,采用上頜竇穿刺沖洗,沖洗出竇內積膿并盡量排清竇內積液,灌入鼻竇灌注液2~3 ml,以達到辛溫祛風,消炎解毒,調和氣血,培補正氣等作用[3]。
5)鼻痔堵塞,妨礙膿涕流出,應手術摘除(見鼻息肉摘除術條)[3]。
7.1.4.6 針灸治療
7.1.4.6.1 針刺
配穴:攢竹、通天、風池[3]。
刺灸法: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一,強刺激,留針10~15 min,每天1次[3]。
7.1.4.6.2 艾灸
7.1.5 脾氣虛弱
鼻淵·脾氣虛證(sinusitis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氣虛弱,以鼻涕白黏或黃稠,量多,嗅覺減退,鼻塞較重,鼻黏膜淡紅,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中鼻道、嗅溝或鼻底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潴留,伴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脘腹脹滿、肢困乏力、面色萎黃、頭昏重、或頭悶脹,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等為常見癥的鼻淵證候[4]。
7.1.5.1 癥狀
鼻涕白黏或黃稠,量多而無臭味,嗅覺減退,鼻塞較重,鼻黏膜淡紅或紅,腫脹較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樣變,中鼻道、嗅溝或鼻底見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潴留[4][6][3]。
全身癥狀可見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脘腹脹滿、肢困乏力、面色萎黃、頭昏重、或頭悶脹,舌淡胖,苔薄白,脈細弱或緩弱[4][6][3]。
7.1.5.2 證侯分析
脾氣虛弱,升降失常,濕濁滯留,困結鼻竇,浸淫肌膜,濕濁腐物相雜而下,故見鼻涕白粘而稠,臭味不著[3]。
脾虛濕困,清竅不利,故見鼻內肌膜淡紅,腫脹較甚,鼻塞較重,而嗅覺減退[3]。
勞則傷脾,脾虛不耐勞倦,故遇勞則諸癥加重,脾虛失運,氣血不足,精微不布,肌體失養,故頭重眩暈,倦怠,面色萎黃,食少便溏[3]。
舌淡苔白,脈緩弱者皆為脾氣虛弱之象[3]。
7.1.5.3 方藥治療
7.1.5.3.1 治法
7.1.5.3.2 方藥
可選用參苓白術散[備注]參苓白術散(《太早惠民和劑局方》):炒扁豆、黨參、白術、茯苓、陳皮、淮山藥、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加北黃芪、澤瀉治療:本方以北黃芪、黨參、白術、甘草、山藥、蓮子補益脾氣,扁豆、茯苓、澤瀉、薏苡仁健脾除濕,助以砂仁、桔梗行氣化濕清涕[3]。
也可用補中益氣湯[備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黃芪、炙甘草、黨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加木通、澤瀉治療[3]:
若濕濁盛者,加薏苡仁、茯苓、澤瀉以化濕祛濁[3];
鼻塞甚者,加白芷、辛夷花以芳香通竅[3];
若濕欲化熱者,加黃連、車前子、木通以清熱利濕[3]。
若濕熱偏勝者,證見涕稠黃,鼻內肌膜紅,苔白膩,治宜扶正祛邪,補托排膿,選用托里消毒散[備注]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黃芪、皂角刺、金銀花、炙甘草、桔梗、白芷、川芎、當歸、白芍、白術、 茯苓、黨參治療[3]。
7.1.5.4 飲食療法
7.1.5.4.1 食療方法
健脾利濕,益氣通竅[6]。
7.1.5.4.2 推薦食材
黃芪、當歸、黨參、山藥等[6]。
7.1.5.4.3 食療方
歸芪雞:雞1只,去毛及內臟,將當歸30g、炙黃芪50g紗布包,同雞共煮至雞熟爛,以鹽調味,分3次佐餐食用[6]。
參苠山藥粥:黨參15g、黃芪30g煎水取汁,入粳米100g煮粥,將山藥50g研末加入,調味,分2次食用[6]。
苠橘皮荷葉湯:先將黃芪15g、橘皮15g煎湯去渣,加入荷葉1張熱浸,取湯,佐餐飲用,或代茶飲[6]。
7.1.5.5 外治法
1)滴鼻靈滴鼻,每天3~4次,以疏風散寒通竅,利于膿涕排出[3]。
2)魚腦石散吹鼻,每日2~3次,以散寒通竅除涕[3]。
3)孩兒茶60g、鵝不食草30 g、冰片15 g,共研末用香油調成稠漿,納鼻內,每日2~3次[3]。
4)上頜竇炎,采用上頜竇穿刺沖洗,沖洗出竇內積膿并盡量排清竇內積液,灌入鼻竇灌注液2~3 ml,以達到辛溫祛風,消炎解毒,調和氣血,培補正氣等作用[3]。
5)鼻痔堵塞,妨礙膿涕流出,應手術摘除(見鼻息肉摘除術條)[3]。
7.1.5.6 針灸治療
7.1.5.6.1 針刺
主穴:迎香、百會、上星、合谷[3]。
配穴:攢竹、通天、風池[3]。
刺灸法: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一,強刺激,留針10~15 min,每天1次[3]。
7.1.5.6.2 艾灸
顱會、前頂、迎香、上星,懸灸至患者覺焮熱、皮膚潮紅[3]。
7.2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有一定效果,對牙緣性上頜竇炎繼發鼻淵者注意原發病的治療。
7.2.1 針刺
7.2.1.1 方一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內庭、風池等穴為主[5]。頭痛加上星、百會;眉棱骨痛加攢竹[5]。
7.2.1.2 方二
7.2.1.2.1 治則
清熱瀉火,宣肺通竅
7.2.1.2.2 處方
列缺 合谷 迎香 上迎香 印堂
7.2.1.2.3 方義
取列缺、合谷為遠部表里配穴,以清瀉肺熱;迎香挾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兩側,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熱而通鼻竅之功效。
7.2.1.2.4 隨證配穴
肺熱—少商點刺出血,肝膽郁熱—行間,脾經濕熱—陰陵泉,頭痛—風池、太陽。
7.2.1.2.5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7.2.2 耳針療法
7.2.2.1 方一
取內鼻、下屏尖、肺、額等穴為主,中等刺激[5]。也可用埋針法[5]。
7.2.2.2 方二
7.2.2.2.1 選穴
內鼻 額 肺 腎上腺
7.2.2.2.2 方法
毫針刺,中等刺激強度,每次留針20~30min,留針期間運針2次。每日1次,雙耳交替。亦可撳針埋藏,每3~5日更換1次。
7.2.3 穴位注射療法
合谷、迎香二穴交替使用[5]。每次注射復合維生素B注射液0.2~0.5毫升、隔日1次[5]。
7.3 腦滲患者的護理
清潔鼻腔,去除積留的鼻涕,保持鼻道通暢,可讓患者多做低頭、側頭運動,以利竇內涕液排出。鼻內有息肉者,也應加以治療。
7.4 醫案
《續名醫類案》卷十七:吳孚先治一人,患鼻淵十載,乃脾肺氣虛下陷,須用補中益氣湯,百劑方愈,不信,用白芷、防風、辛夷、川芎等味,病轉甚,復求治,與前方百帖而愈。
《續名醫類案》卷十七;魏玉橫曰:沈晉培,年三十許,患鼻淵,黃濁如膿,時醫以為風熱上浮于腦,與薄荷、辛夷、川芎、蒼耳、白芷、蔓荊古方治之,不效,反增左邊頭痛,所下涕亦唯左鼻孔多,就診曰:此肝火上炎為疾耳,與生熟地、杞子、沙參、麥冬,十余劑而愈。是癥由傷風用力去涕而得者易愈,若因火盛而成,必由水虧而致。蓋肝脈上絡巔頂,督脈會腦為髓海,為龍火郁蒸,故膿濁腥穢,源源而下,有若淵然。久之督脈之髓亦隨輸泄,致成勞損者有之。
8 腦滲患者日常保健
注意擤鼻方法,鼻塞甚者,不可強行擤鼻,以免邪毒逆入耳竅,導致耳竅疾病[3]。
對本病應積極、及時地治療,以免使急性轉為慢性,遷延日久難愈,或變生它疾[3]。
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預防感冒,積極治療鄰近器官的疾病[3]。
9 腦滲患者飲食宜忌
飲食不當會使鼻淵患者病情加重或延長病程[6]。
腦滲患者宜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如柑橘類水果、葡萄、黑莓等;多吃全谷類、豆類、堅果,以攝取B族維生素,有助于增強機體抵抗力,抵御外邪入侵[6]。
腦滲患者需戒除煙酒,忌食辣椒、大蒜、煎炸等辛辣燥熱食物[6][3]。
10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6.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95.
-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9-52.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5.
- ^ [6]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231-233.
治療腦滲的穴位
- 腦空
GB19;nǎokōng;G19;GB19概述:腦空為經穴名(NǎokōngGB19)。出《針灸甲...
- 腦干
ogàn;AT3、4i;brainstem概述:腦干:1.解剖結構名;2.耳穴名。解剖結構名·腦干...
- 顳颥
3~0.5寸。經穴別名·顳颥:顳颥為經穴別名,即腦空。出《針灸甲乙經》。腦空為經穴名(Nǎokōn...
- 腦戶
brain;nǎohù;GV17;DU17概述:腦戶:1.經穴名;2.人體部位名。經穴名·腦戶:腦...
- 匝風
述:匝風為經穴別名,即腦戶穴。出《針灸甲乙經》。腦戶為經穴名(NǎohùGV17,DU17)。出《...
- 更多治療腦滲的穴位
治療腦滲的方劑
- 兔腦散
ùnǎosǎn《名家方選》:方名:兔腦散組成:兔腦(霜)。主治:產后血暈。用法用量:上為末,白湯飲...
- 腦疳丸
《幼科指掌》卷四:方名:腦疳丸組成:蘆薈功效:殺腦疳蟲,止鼻中癢。主治:小兒腦疳。頭皮光急,滿頭生...
- 涼頂散
內搐之。次用黃連為末,煎濃汁,熱渫漬搭漚浸目上,滲半錢汁。口中覺苦,疼痛自消,昏翳漸退。摘錄:《醫...
- 飛蛇散
克樟腦3克冰片3克制法:上藥研末攪勻,裝入罐內備用。功能主治:主治急性濕疹。用法用量:患部糜爛滲水,...
- 雙虎腫痛寧
搜山虎等六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有的滲漉法(附錄17頁),用65%乙醇作溶劑,浸漬48...
- 更多治療腦滲的方劑
治療腦滲的中成藥
- 雙虎腫痛寧
搜山虎等六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有的滲漉法(附錄17頁),用65%乙醇作溶劑,浸漬48...
- 腦血康顆粒
拼音:nǎoxuèkāngkēlì英文:腦血康顆粒說明書:藥品名稱:腦血康顆粒劑型:顆粒劑:每袋2...
- 傷痛酊
根、雪上一枝蒿等五味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17頁),用85%乙醇作溶劑,浸漬24...
- 活血解痛膏
、獨活、甘松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17頁),用90~95%乙醇作溶劑,浸...
- 銀杏酮酯
黃酮醇甙9.6mg。銀杏酮酯的藥理作用:1.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改善腦學管循環功能。2....
- 更多治療腦滲的中成藥
腦滲相關藥物
- 碘曲倫注射液
腦室造影。(3)CT檢查腦脊液循環狀況,尤其用于腦積水的檢查。(4)用于CT腦池造影。(5)其他體...
- 碘曲倫注射液
腦室造影。(3)CT檢查腦脊液循環狀況,尤其用于腦積水的檢查。(4)用于CT腦池造影。(5)其他體...
- 碘曲倫注射液
腦室造影。(3)CT檢查腦脊液循環狀況,尤其用于腦積水的檢查。(4)用于CT腦池造影。(5)其他體...
- 濃氯化鈉注射液
細胞內液的滲透壓。【用法用量】嚴重低滲性失水時,腦細胞內溶質減少以維持細胞容積。若治療使血漿和細胞...
- 濃氯化鈉注射液
細胞內液的滲透壓。【用法用量】嚴重低滲性失水時,腦細胞內溶質減少以維持細胞容積。若治療使血漿和細胞...
- 更多腦滲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腦滲
- 《醫燈續焰》:[卷十八(補遺)鼻]附方
月加麻黃二分,姜、棗、蔥白煎服。防風散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流不止。防風(五分)黃芩人參甘草川芎麥門冬...
-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一諸證門]鼻淵證
論》)膽移熱于腦,則辛鼻淵,濁涕不止,如涌泉,不滲而下。久不已,衄血為患。防風湯主之∶治鼻淵,腦熱...
-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九鼻門(附論)]鼻通治方
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防風(去蘆,一兩半)黃芩人參麥門冬(去心)川芎甘草(...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四]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為汗。為溺。為唾。為淚。為髓。五癃者。液不滲于腦而下流。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而津液...
- 《成方切用》:[卷八下瀉火門]蒼耳散
涕不止,名鼻淵。乃風熱爍腦,而液外滲也。經曰∶腦滲為涕。又曰∶膽移熱于腦,則辛鼻淵。即山根,辛,酸...
- 更多古籍中的腦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