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經外奇穴名·腦清
腦清為經外奇穴名。出《常用新醫療法手冊》。位于小腿伸側遠端,脛骨前嵴外緣,踝關節前橫紋中點直上2寸。左右計2穴。主治嗜睡、頭暈、健忘、小兒麻痹后遺癥、足下垂等。一般直刺0.5~0.8寸。[1]
5 擬腎上腺素藥布酚寧的別名·腦清
布酚寧為擬腎上腺素藥,興奮β受體,有較強的擴張血管作用。用于治療閉塞性動脈內膜炎、肢端動脈痙攣癥、閉塞性動脈硬化、高血壓性腦血管障礙、腦出血后遺癥、血管痙攣性頭痛、凍瘡、手足發紺與周圍血管病。也用于冠狀動脈功能不全、冠狀動脈硬化及內耳眩暈癥以及其他內耳病、中心性脈絡網膜炎、視網膜色素變性癥等。成人最小致死量為2g,兒童最小致死量為200mg。
5.1 布酚寧說明書
5.1.1 藥品名稱
布酚寧
5.1.2 英文名稱
Buphenine
5.1.3 腦清的別名
芐丙酚胺;布福寧;地洛特;腦清;鹽酸芐丙酚胺;Arlidin
5.1.4 分類
5.1.5 劑型
1.片劑:6mg;
2.注射液:1ml∶5mg。
5.1.6 布酚寧的藥理作用
布酚寧為一擬腎上腺素藥物,主要是興奮β受體,其擴張支氣管和興奮心臟的作用明顯弱于異丙腎上腺上腺上腺素,只保留較強的血管擴張作用。動物實驗證明,布酚寧增加周圍血流量的作用主要是由于直接舒張小動脈和骨骼肌微血管所致,對腦血管和冠狀血管也有擴張作用,并能增加腦及冠脈血流量。經測定其促使腦血管流量的增加達32%~43%,增加心臟輸出量達34%。 布酚寧對心肌具有興奮作用,可增加心臟瞬間血流量,穩定動脈血壓,對毛細血管床作用較強,降低毛細血管張力,促進周圍血管內血液循環,從而加強新陳代謝,促進受損傷部位的恢復并加速其新組織的生長。
5.1.7 布酚寧的藥代動力學
5.1.8 布酚寧的適應證
適用于腦栓塞、腦動脈梗化、腦血管痙攣引起的頭痛,高血壓引起的彌散性腦病、大腦皮層回溝缺血、腦血管狹窄、偏頭痛、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曲張潰瘍、凍瘡、動脈硬化型的視網膜病變、早產和先兆性流產,手術后胎盤出血以及移植組織的生長和血管、神經損傷后的恢復。 經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院等7個臨床單位試用于167例患者,療效肯定,尤其對輕度缺血性腦血管病、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等療效較好。臨床試驗表明,布酚寧生效迅速、毒性低微、安全系數高、劑量小、生理活性高、擴張血管而不降低血壓和不增加心率,故優于其他血管擴張藥。
5.1.9 布酚寧的禁忌證
急性心肌梗急性心肌梗死者忌用。
5.1.10 注意事項
新近心肌功能障礙、陣發性心動過速。嚴重心絞痛、中毒性甲狀腺腫以及消化道潰瘍者慎用。
5.1.11 布酚寧的不良反應
布酚寧有類似罌粟堿樣的不良反應。如偶見心悸、無力、眩暈、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面紅等反應,但一般均不增加心率。
5.1.12 布酚寧的用法用量
每次4~6mg,3次/d或遵醫囑。肌內注射或靜脈、動脈注射:每次2.5mg,1次/d。
5.2 布酚寧中毒
布酚寧(芐丙酚胺、布福寧、地洛特)為擬腎上腺素藥,興奮β受體,有較強的擴張血管作用。用于治療閉塞性動脈內膜炎、肢端動脈痙攣癥、閉塞性動脈硬化、高血壓性腦血管障礙、腦出血后遺癥、血管痙攣性頭痛、凍瘡、手足發紺與周圍血管病。也用于冠狀動脈功能不全、冠狀動脈硬化及內耳眩暈癥以及其他內耳病、中心性脈絡網膜炎、視網膜色素變性癥等。口服每次3~6mg,3~4/d,極量每次12mg。肌注每次2.5~5mg,l/d或每日數次。成人最小致死量為2g,兒童最小致死量為200mg。小鼠口服LD50為0.25g/kg。[2]
5.2.1 臨床表現
1.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食欲缺乏、心悸、眩暈、神經過敏、無力等。
2.中毒表現可誘發心絞痛,加重心肌梗死,出現陣發性心動過速;誘發或加重甲狀腺功能亢進及消化性潰瘍。
5.2.2 治療
布酚寧中毒的治療要點為[2]:
對癥治療。
6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腦清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六十四齒候門]藥方
及甚者,宜從治之,以此。川椒蓽茇薄荷荊芥穗細辛朝腦清鹽(各等分)上為末,擦痛牙。齊峰花椒散治諸牙痛。...
- 《重訂通俗傷寒論》:[第二章·六經方藥]第二節·和解劑
。凡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投無不效。【廉勘】青蒿腦清芬透絡。從少陽膽經領邪外出。雖較疏達腠理之柴胡力...
-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龍腦香
、蒼龍腦等稱,皆因形色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清者名腦油,《金光明經》謂之羯恭曰∶龍腦是樹根中干...
- 《經穴匯解》:[卷之一]頭面部第一
上星。一寸囟會。囟會。百會中間。置前頂。從百會至腦戶。四寸五分。水熱穴論曰。頭上五行。行五。王冰注...
- 《醫學入門》:[外集·卷六]雜病用藥賦
防風、白術、當歸、麥門冬、黃芩各一兩半,羚羊角、腦麝各一兩,人參、神曲、蒲黃各二兩半,阿膠一兩七錢...
- 更多古籍中的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