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nǎo mó zhōng dòng mài -dà nǎo zhōng dòng mài wěn hé shù
2 英文參考
middle meninge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astomosis
3 手術名稱
腦膜中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術
4 分類
神經外科/腦血管疾病的手術/腦缺血性疾病手術/其他顱外-顱內動脈吻合術
5 ICD編碼
39.2803
6 概述
1979年Miller和Nishikawa分別報告用腦膜中動脈代替顳淺動脈與大腦中動脈吻合,以治療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近側段狹窄、閉塞引起的腦缺血。腦膜中動脈為頸外動脈的分支,從顱底的棘孔進入顱內,分為額支和頂支。通常以額支較粗大,沿蝶骨大翼走行,其徑路相當于大腦中央前回的位置。頂支的徑路相當于顳葉和角回的位置。在可以進行顱內、外動脈吻合的部位,腦膜中動脈的管徑約為顳淺動脈的2/3,平均為1.1mm。在需要進行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的情況下,而又不能用顳淺動脈或枕動脈作為供血動脈時,可采用腦膜中動脈與大腦中動脈的分支吻合,向腦內提供側支供血。腦膜中動脈及大腦中動脈的解剖見圖4.4.8.5.1-1,4.4.8.5.1-2。
7 適應癥
腦膜中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術適用于:
1.顱外手術“不能達到”的頸內動脈閉塞或狹窄,并因側支循環不足而有腦缺血癥狀者。
2.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因側支循環不足而發生腦缺血癥狀者。
3.彌漫性低灌注壓綜合征:由于顱外手術“不能達到”的多發性腦動脈狹窄或閉塞,引起智力減退、暈厥、共濟失調、直立性腦缺血發作等癥狀者。
8 禁忌癥
1.高齡病人,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例如肺、心、腎、肝疾病,糖尿病等。
2.已有嚴重而持久的神經功能障礙者。
3.雖有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但無神經癥狀,腦血流量(CBF)也正常,表示側支循環充足者。
4.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或內囊處有廣泛腦梗死者,估計即使吻合術成功也難以改善癥狀者。
9 術前準備
1.應進行充分的腦血管造影,包括雙側頸動脈造影和至少一側的椎動脈造影,全面了解腦血管狹窄情況和側支循環狀態。
2.CT掃描,確定腦梗死的存在與否和范圍。
3.腦血流量測定。
4.按常規準備頭皮。
5.給以預防性抗生素。
10 麻醉和體位
全身麻醉,術中監測動脈壓,防止發生低血壓,不使用脫水藥物。病人仰臥位,頭偏向對側,頭顱矢狀面應與地面平行。
11 手術步驟
11.1 1.切口
額顳部馬蹄形切口。
11.2 2.開顱
額顳部骨成形瓣開顱。在翻開骨瓣時注意勿傷及下面的硬腦膜中動脈。此動脈的主干進入顱內后,在蝶骨嵴外側陷于骨內板的腦膜中動脈溝中,有的則為骨管,動脈從其中穿過,翻骨瓣時極易撕斷。
11.3 3.吻合動脈
沿選定的腦膜中動脈支的兩側各0.5cm處切開硬腦膜,腦膜中動脈即包含在此1cm寬的硬腦膜條中,用動脈夾暫時夾閉動脈,遠端切斷,硬腦膜切口出血用雙極電凝仔細止血(圖4.4.8.5.1-3)。
沿骨窗切開硬腦膜,翻開后在腦膜中動脈所及之處尋找大腦中動脈的分支作為受血動脈。分離出長約1cm的一段,在其下面墊入一條橡皮膜使與腦皮質隔開(圖4.4.8.5.1-4)。從腦膜的夾層中剝出長約5~7mm的一段腦膜中動脈,剝去動脈末端2~3mm長的旁外膜,末端剪成斜面以擴大其口徑(圖4.4.8.5.1-5)。用11-0單股尼龍線與大腦中動脈做端-側吻合,吻合方法與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術相同。缺損處的硬腦膜用一片骨膜或顳筋膜修補(圖4.4.8.5.1-6)。
11.4 4.關顱。
治療腦膜中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術的穴位
- 承光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穴區神經、血管:有顳淺動脈和耳顳神經的分支分布。當額神經外側支和枕大神經吻...
- 迎香
與眶下神經的吻合支。皮下組織內有面神經的分支和面動脈的鼻外側動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而達提上唇肌...
- 上昆侖
神經痛:用腧穴注射治療坐骨神經痛97例,用654-2注射液10mL,注入昆侖,將針頭刺入0.5~0...
- 頭臨泣
卒中風不識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淚。《針灸大成》: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淚,枕骨合顱痛,惡寒鼻...
- 下昆侖
穿經肌肉和小腿肌間膜至小腿前面,與脛前動脈的分支吻合。該吻合對于小腿側支循環的形成和血液供應有實際應...
- 更多治療腦膜中動脈-大腦中動脈吻合術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