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疾病分類
4 疾病概述
腦膜炎球菌感染在臨床上有三種表現,即腦膜炎、急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癥及慢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癥,此三種皆有典型的皮膚表現,且常為診斷的重要指征。
5 癥狀體征
(一)腦膜炎及急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癥 初起有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及上呼吸道癥狀,進而譫妄和昏迷。急性腦膜炎者出現頸項強直、抬頸試驗及抬腿試驗陽性等腦膜刺激癥狀,并可有脾臟腫大及皮疹。其皮損常為多形性,但主要是瘀點,且常為早期診斷的依據。在發生瘀點之前,可見有一過性細小的紅斑。其瘀點很小,呈污穢色,形狀不規則,中心可稍隆起,可有灰白色小水皰或膿皰。從此種皮損的中心取其血清涂片檢查,可發現Gram陰性雙球菌。皮疹主要發生于軀干或四肢,其次見于面部、掌跖及眼結膜等處。皮疹多不對稱。在暴發型者,短期內全身皮膚粘膜可出現廣泛性瘀點、瘀斑,數目不斷增多,迅速融合成片,且可發生壞死,稱為華佛氏綜合征。
(二)慢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癥 起病緩慢,常經過幾周或幾個月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其特點為周期性發熱,發熱期中,可伴有肌肉酸痛、關節痛、輕度頭痛、食欲減退、體重減輕以及各種不同的皮疹。皮疹常好發于疼痛的關節或壓迫的部位,體溫持續數日即可下降,其皮疹亦常隨體溫的下降而逐漸消退。但隔幾周或幾月后,又可再發熱,此時皮疹亦隨之而起,皮疹形態多樣,且每次發作其皮疹性狀亦各不相同,可以有以下幾種:
1.斑疹,灰白色至玫瑰紅色,此最常見,占總數的30%。
3.大小不等的瘀點,中心可有小水皰或膿皰。
4.四周繞以灰白色紅暈的出血點。
5.大片瘀斑,中心為灰藍色。
6.深在性、出血性、痛性結節。
6 疾病病因
病原菌為腦膜炎雙球菌,屬奈瑟氏菌屬,為厭氧性Gram陰性腎形雙球菌。本癥經飛沫傳染。腦膜炎雙球菌自上呼吸道侵入人體后,其發展過程取決于機體和病原體之間相互斗爭的結果。它首先侵入鼻咽腔,形成帶菌狀態或產生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當人體抵抗力弱或細菌毒力強時,病原體就從鼻咽部粘膜侵入血液,隨血行播散而產生腦膜炎,少數病人(約1%)發生急性腦膜炎球菌菌血癥。
7 病理生理
急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癥的皮膚瘀點及瘀斑處真皮血管內有纖維蛋白及血小板所組成的血栓。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血管壁發生損傷,甚至壞死,在組織內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區。此外,在真皮內可見有嚴重的血管炎,有很多中性粒細胞及核塵,在血管內皮細胞及其四周的中性粒細胞的細胞內外,皆可見到很多Gram陰性腦膜炎雙球菌。
慢性腦膜炎球菌菌血癥皮損的病理改變與急性者完全不同,皮損區無細菌,甚至用直接熒光試驗也不能見到,也無血栓形成或壞死。而血管周圍有大量淋巴樣細胞及少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在瘀點處除血管周圍有限局性出血外,尚有大量中性粒細胞,血管壁內也有纖維蛋白樣物質,以致其組織象與變應性血管炎很相似。
8 診斷檢查
腦膜炎及急性腦膜炎球菌菌血癥:凡在流行季節有突然高熱、頭痛、嘔吐伴神志改變,體檢有皮膚粘膜瘀點,腦膜刺激癥狀,臨床診斷可初步成立,血液、腦脊液發現有腦膜炎球菌即可確診。
實驗室檢查: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數皆增高。腦脊液壓力增高,渾濁,呈米湯樣或膿樣,細胞數增多,多為中性粒細胞,糖和氯化物減少,蛋白質顯著增加。瘀點涂片、腦脊液涂片或培養、血培養均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
慢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癥:可根據間歇性發熱、發疹、關節痛及血培養等,進行診斷,但必須與急性風濕熱、過敏性紫癜、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鼠咬熱以及多形紅斑等疾病進行鑒別。
9 治療方案
(三)中醫藥治療 以清熱解毒為主,可用銀花、連翹、生石膏、黃連、鉤藤、板藍根、龍膽草、知母、甘草等。
腦膜炎球菌感染相關藥物
- 硫酸卡那霉素滴眼液
菌所致結膜炎、角膜炎、淚囊炎、眼瞼炎、瞼板腺炎等感染。【用法用量】滴入眼結膜囊內,一次1~2滴,一日...
- 硫酸卡那霉素滴眼液
菌所致結膜炎、角膜炎、淚囊炎、眼瞼炎、瞼板腺炎等感染。【用法用量】滴入眼結膜囊內,一次1~2滴,一日...
- 磺胺嘧啶片
耐藥,故僅用于敏感細菌及其他敏感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磺胺嘧啶(不包括該類藥與甲氧芐啶的復方制劑)的...
- 磺胺嘧啶片
耐藥,故僅用于敏感細菌及其他敏感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磺胺嘧啶(不包括該類藥與甲氧芐啶的復方制劑)的...
- 注射用磺胺嘧啶鈉
、肺炎鏈球菌和其他鏈球菌所致的急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2.星形奴卡菌病。3.對氯喹耐藥的惡性瘧疾治療...
- 更多腦膜炎球菌感染相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