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nǎo chū xuè
2 英文參考
intracerebral hemorrhae,ICH[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
cerebral hemorrhage[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
3 西醫·腦出血
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e,ICH,或為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1]。通常按ICH出血的部位、穩定與否及病因等分為不同類型腦出血[1]。
腦出血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的病因是因長期動脈硬化高血壓引起某一硬化的動脈破裂所致,少見的有先天性動脈瘤、老年性梭性動脈瘤、腦血管畸形、酶菌性動脈瘤、血液病、膠原病、腦梗塞后、抗凝或溶栓治療、腦動脈炎,血管炎等原因引起腦內動脈、靜脈或毛細血管破裂出血。臨床上以內囊區小動脈出血最為常見。出血性血腫(或血塊)可割裂、壓迫附近腦組織,破壞或影響它們的正常功能(運動、感覺、記憶、語言、精神活動等)而出現偏癱、偏身麻木、講話不清等癥狀;出血量大時引起顱內壓升高、腦組織移位元甚至腦疝。
腦出血為常見病,55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現起病急、發展快,早期出現偏癱、意識障礙等。病殘率、死亡率均較高,是引起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3.1 腦出血的病因
腦出血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的病因是因長期動脈硬化高血壓引起某一硬化的動脈破裂所致,少見的有先天性動脈瘤、老年性梭性動脈瘤、腦血管畸形、酶菌性動脈瘤、血液病、膠原病、腦梗塞后、抗凝或溶栓治療、腦動脈炎,血管炎等原因引起腦內動脈、靜脈或毛細血管破裂出血。臨床上以內囊區小動脈出血最為常見。
3.2 腦出血的病理改變
出血性血腫(或血塊)可割裂、壓迫附近腦組織,破壞或影響它們的正常功能(運動、感覺、記憶、語言、精神活動等)而出現偏癱、偏身麻木、講話不清等癥狀;出血量大時引起顱內壓升高、腦組織移位元甚至腦疝。
3.3 腦出血的診斷
3.3.1 診斷要點
1.中老年患者,特別是有高血壓患者在活動中或情緒激動時急性起病[1]。
2.迅速出現頭痛嘔吐或意識障礙,并伴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和體征者[1]。
3.3.2 病史及癥狀
多數有高血壓病史,中老年人多見,寒冷季節發病較多。大多在活動狀態時起病,突發劇烈頭痛伴嘔吐,多有意識障礙,發病時血壓較高,神經系統局灶癥候與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有關。病史詢問應注意對上述病史的了解。
3.3.3 體檢發現
1.有程度不同的意識障礙,早期多血壓顯著升高,重癥者脈洪緩慢,呼吸深緩,常伴中樞性高熱,病情惡化時呈現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瞳孔形狀不規則、雙側縮小或散大、雙側大小不等,光反應遲鈍或消失。腦膜刺激征陽性。眼底可見視網膜動脈硬化和視網膜出血,偶有視乳頭水腫。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心律不齊、肺水腫等。
2.局限性定位體征:
①殼核型出血主要有三偏征(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雙眼同向凝視,左側半球可有失語;
②丘腦型可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雙眼垂直性注視麻痹和會聚不能,瞳孔縮小;
③腦葉型意識障礙輕,抽搐發作和腦膜刺激征多較明顯,局灶體征因受損腦葉不同而異;
④橋腦型昏迷深瞳孔小、高熱、呈去大腦性強直或四肢癱(重型者),輕型者有交叉性麻痹和感覺障礙、眼球運動障礙(眼外肌麻痹、同向凝視麻痹、核間性眼肌麻痹);
⑤小腦型為眩暈、眼球震顫、共濟失調(輕型),重型者昏迷,四肢松軟等;
3.3.4 輔助檢查
1.顱腦CT可顯示出血部位、范圍、出血量,血液是否進入腦室系統,出血周圍水腫及中線移位情況;
3.急性期可出現 一過性的周圍血白細胞增高,血糖及血尿素氮增高,輕度蛋白尿和糖尿。
3.4 需要與腦出血鑒別的疾病
有意識障礙者,應與可引起昏迷的全身疾病鑒別;有神經系統定位體征者,應與其他顱內占位病變、腦膜腦炎、閉合性腦外傷鑒別;還應與腦梗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腦血管病鑒別。
3.5 腦出血的治療方案
3.5.1 治療原則
腦出血的治療原則為安靜臥床、脫水降顱壓、調整血壓、防治繼續出血、加強護理防治并發癥,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殘疾率和減少復發[1]。
3.5.2 一般支持治療
保持安靜,臥床休息,維持生命體征穩定和水電解質平衡,防治感染[1]。
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不必要搬動,嚴密觀察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吸氧及頭部局部物理降溫。
3.5.3 控制血壓
腦出血患者血壓的控制尚無統一標準,應視患者的年齡、有無高血壓史、有無顱內壓增高、出血原因以及發病時間等因素而定[1]。一般可選用鈣離子拮抗劑如:受體阻斷藥或ACEI類[1]。
1.腦出血患者不要急于降血壓,降低血壓應首先以脫水降顱壓治療為主,再根據血壓情況決定是否進行降血壓治療,即使降壓,也需避免使用強降壓藥,防止血壓下降過快引起腦低灌注[1]。
(1)血壓≥200/110mmHg時,應平穩降血壓治療,使血壓維持在略高于發病前水平[1]。
(2)收縮壓在180~200mmHg或舒張壓100~110mmHg之間時,暫時不必降血壓治療,先脫水降顱壓,嚴密觀察血壓情況,必要時再用抗高血壓藥[1]。
(3)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05mmHg,暫不使用降壓藥[1]。
2.血壓過低者(收縮壓<90mmHg)應及時補充血容量,適當升壓藥治療,以維持足夠的腦灌注[1]。
3.如急性期血壓驟降則提示病情危重,應及時給予多巴胺、間羥胺等[1]。
3.5.4 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腦出血后腦水腫是影響腦出血死亡率及神經功能恢復的主要因素[1]。腦出血3~5天,腦水腫達到高峰[1]。積極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是腦出血急性期治療的重要環節[1]。
可選20%甘露醇125~250ml.于30~60分鐘內快速靜脈滴注,每4~6小時根據需要可以重復給藥1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5~7天[1]。
3.5.5 止血藥物
止血藥如氨甲苯酸等對高血壓動脈硬化性出血的作用不大,一般不用[1]。
如有凝血功能障礙,例如肝素治療并發的腦出血可用魚精蛋白中和,50mg魚精蛋白以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緩慢滴注,速度不超過50mg/10min;華法林治療并發的腦出血可用維生素K1拮抗,時間不超過1周[1]。
具體藥物用法參見血液系統疾病章節。
3.5.6 防治并發癥
3.5.6.1 感染
3.5.6.2 應激性潰瘍
對重癥或高齡患者應口服或靜脈應用預防性抗酸藥或抗潰瘍病藥物,如雷尼替丁150mg,一日2次;法莫替丁20mg,一日2次;奧美拉唑20mg,一日2次[1]。出血則應按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規進行處理[1]。
3.5.6.3 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
應限制水攝入量在一日800~1000ml,補鈉一日9~12g[1]。低鈉血癥宜緩慢糾正,否則可導致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1]。
3.5.6.4 腦耗鹽綜合征
腦耗鹽綜合征系因心鈉素分泌過高所致的低鈉血癥,治療時應輸液補鈉[1]。
3.5.6.5 癲癇發作
有癲癇頻繁發作者,地西泮10~20mg靜脈緩慢推注或苯妥英鈉15~20mg/kg緩慢靜脈注射來控制發作,或采用卡馬西平等一線抗癲癇藥處理[1]。
3.5.6.6 中樞性高熱
大多采用物理降溫[1]。
3.5.6.7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應給予肝素100mg加入0.9%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500ml,靜脈滴注,速度維持在10~20滴,分內,一日1次,療程7~14天;低分子量肝素4000~5000IU,皮下注射,一日2次,療程7~14天。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基礎上,可根據情況繼續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1]。
使用抗凝劑應密切監測凝血功能,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劑量[1]。
3.5.6.8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者適當選用止血劑,立止血10μ1次/d,也可用冰鹽水100ml加正腎上腺素8mg鼻飼,甲氰咪呱200mg靜推,3-4次/d或洛賽克針40mg靜推1-2次/d;
3.5.7 其他治療
定位明確者,可經顱骨鉆孔行腦內血腫穿刺抽吸術(殼核出血),行側腦室前角穿刺引流術(丘腦型破入腦室者、小腦出血);殼核型、腦葉型、小腦型,可在腦疝前期或早期行開顱手術清除血腫;急性期可用輔酶Q10、腦復新、腦活素等腦細胞活化劑。
3.5.8 恢復期的治療
恢復期可配合中藥和針刺療法,加強肢體功能鍛煉,語言訓練,控制血壓治療。
3.5.9 注意事項
1.低鈉血癥宜緩慢糾正,否則可導致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
2.腦出血所致病性發作一般不需長期治療。
3.必要時手術治療,以盡快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挽救生命;其次是盡可能減少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降低致殘率。
4 中醫·腦出血
腦出血為急性腦血管疾病的一種[2]。又稱腦溢血[2]。指腦實質內的大量出血[2]。發病原因最常見的是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引致腦血管破裂[2]。
4.1 腦出血的診斷要點
①多在活動或激動中突然發病[2]。
②常迅速出現頭痛、嘔吐和意識障礙,腦局灶性癥狀因出血病灶不同而異,以基底節部位出血所致的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失語最常見[2]。
③多見于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史的中、老年人[2]。
4.2 腦出血的針灸治療
4.2.1 急性期
急性期以風池、風府、承漿、人中、十宣等穴為主,針用瀉法,不留針。同時應配合中西藥物積極搶救。
4.2.2 恢復期及后遺癥期
吞咽障礙加風池、廉泉、翳風;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語加金津、玉液。
操作上,先取主穴,據癥加用輔穴[2]。先直刺雙內關1.0~1.5寸,用提插捻轉手法(瀉法)1分鐘;繼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五分,用雀啄法(瀉法),至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斜刺(與皮膚呈45°角)三陰交,深1.0~1.5寸,用提插法(補法),至下肢抽動3次為度;分別直刺極泉、尺澤及委中,深1.0~1.5寸,用提插法(瀉法),至上肢或下肢抽動3次為度;分別刺風池、翳風,針尖向喉結,深2.5~3.0寸,采用快速捻轉手法,以吞咽部麻脹為度;合谷針尖宜指向三間處,第二掌骨下緣部位,用提插法(瀉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針點刺[2]。
每日可根據癥狀,針刺1~2次,不留針。另外,也可采用電針、頭針、耳針、眼針、芒針等方法來治療[2]。
5 參考資料
- ^ [1]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87-188.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5.
治療腦出血的穴位
- 商陽
痛、臂腫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腸炎,急性腹瀉,腦出血等。別名:絕陽(《針灸甲乙經》),而明(《醫心...
- 而明
痛、臂腫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腸炎,急性腹瀉,腦出血等。別名:絕陽(《針灸甲乙經》),而明(《醫心...
- 絕陽
痛、臂腫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腸炎,急性腹瀉,腦出血等。別名:絕陽(《針灸甲乙經》),而明(《醫心...
- 經始
疸,舌本痛,喉痹,喉炎,休克,小兒驚厥,癲癇,腦出血等。別名:經始(《針灸甲乙經》)。出處:《針灸...
- 少沖
疸,舌本痛,喉痹,喉炎,休克,小兒驚厥,癲癇,腦出血等。別名:經始(《針灸甲乙經》)。出處:《針灸...
- 更多治療腦出血的穴位
治療腦出血的方劑
- 豨薟至陽湯
10g。功效:溫補陽氣,通經活血。主治:陽虛血凝,腦出血(內囊出血)。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 燈盞花素注射液
l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使用,一日1次。注意腦出血急性期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禁用。使用本品后,偶見...
- 中風回春片
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或遵醫囑。注意:腦出血急性期患者忌服。規格:(1)薄膜衣片每片重0....
- 益脈康片
腦血循環,增加腦血流量,增加心肌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環的作用。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及腦出血...
- 黃芪桂枝五物湯
經遠端明顯。中風后遺癥:中風后遺癥一般是指腦栓塞及腦出血留下的后遺癥,主要指偏身癱瘓。腦栓塞是各種...
- 更多治療腦出血的方劑
治療腦出血的中成藥
- 中風回春丸
次1.2~1.8g,一日3次,或遵醫囑。注意:腦出血急性期患者忌服。規格:(1)每瓶裝16g(2)...
- 燈盞細辛注射制劑
射制劑靜脈滴注時不宜和酸性較強的藥物配伍。3.腦出血急性期禁用。4.燈盞細辛注射制劑為純中藥制劑,...
- 燈盞花素注射液
l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使用,一日1次。注意腦出血急性期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禁用。使用本品后,偶見...
- 艾腸泥
拼音:àichángní處方藏瓜姜糟60錢,熟地黃60錢,生姜(擦)12錢,艾15錢。制法置擂盆內...
- 中風回春片
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或遵醫囑。注意:腦出血急性期患者忌服。規格:(1)薄膜衣片每片重0....
- 更多治療腦出血的中成藥
腦出血相關藥物
- 胸腺肽腸溶片
Tablets漢語拼音:XionɡxiɑntɑiChɑnɡronɡPiɑn【性狀】(由企業視具體情...
- 注射用三磷酸腺苷二鈉
,以免引起頭暈、頭脹、胸悶及低血壓等。心肌梗死和腦出血在發病期患者慎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尚...
- 三磷酸腺苷二鈉注射液
,以免引起頭暈、頭脹、胸悶及低血壓等。心肌梗死和腦出血患者在發病期慎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尚...
- 胸腺肽腸溶膠囊
apsules漢語拼音:XionɡxiɑntɑiChɑnɡronɡJiɑonɑnɡ【性狀】【藥理毒...
- 桂利嗪片
【適應癥】用于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動脈硬化、腦出血恢復期、蛛網膜下腔出血恢復期、腦外傷后遺癥、內...
- 更多腦出血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腦出血
- 《養生導引法》:一、中風門
遂的病癥。大致相當于西醫所說的腦血管意外,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血管痙攣、腦栓塞等疾病及其后遺...
- 《證類本草》:[卷第二十五]生大豆
喉痹卒不語,煮大豆汁含之。又方∶從高墜下,頭破腦出血,勿使太熱,杵末,蒸之氣遍,令甑下盆中,以酒一...
- 《保嬰撮要》:[卷十六]腦骨傷損
風著水,更用蔥杵爛炒熱,頻罨患處為佳。一小兒傷腦出血過多,發熱煩躁,肉筋惕,殊類風癥,欲作風治。余...
- 《普濟方》:[卷三百十二折傷門]從高墜下(附論)
辛寒)一錢匕。和水服之。即瘥。治從高墜下。頭破腦出血。中風口噤。用黑豆(味甘平)一升炒去腥。勿使太...
- 《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龍腦香
(《唐本草》)【釋名】片腦(《綱目》)、羯婆羅香(《衍義》),膏名婆律香。時珍曰∶龍腦者,因其狀加...
- 更多古籍中的腦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