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目眥為解剖名稱。見《黃帝內經靈樞·癲狂》。又名眥,俗稱眼角[1]。為上下眼弦的聯合處[1]。外眼角稱外眥;內眼角稱內眥[1]。兩眥內應于心,為五輪之血輪[1]。因心與小腸相表里,故眥部疾患,常與心或小腸有關[1]。如心經有熱,常見兩眥紅赤,治宜清心瀉火,方用導赤散等加減。
4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目眥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總綱]兩眥赤脈歌
條文:眥赤病屬心經火,大眥多實小眥虛,實者洗心散歸芍,麻黃連芥大黃梔, 虛者九仙芩芥芍,菊芎歸...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訣]周身名位骨度
內眥【注】[1]目內眥者,乃近鼻之內眼角,以其大而圓,故又名大眥也。目外眥【注】[1]目外眥者,乃近...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膽經循行歌
條文:足脈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眥生,抵頭循角下耳后,腦空風池次第行,手少陽前至肩上,交少陽右上缺...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總綱]八廓所屬歌
是,水谷地廓胃家鄉, 關泉雷廓命門主,抱陽內眥火小腸,外眥三焦清凈澤,會陰山廓包絡疆。 方...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總綱]八廓部位歌
條文:瞳人水廓黑睛風,天廓白睛部位同,內眥火雷外山澤,上下胞屬地廓宮。方劑:【注】[1]八廓者,水...
- 更多古籍中的目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