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募穴(alarm point)為經穴分類名[1]。或稱腹募[2]。指位于胸腹部,為臟腑之氣結聚之處的特定穴[3]。《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腹暴滿,按之不下,取……胃之募也。”是有關募穴的最早記載,但未及穴名[1]。以后《脈經》《針灸甲乙經》等逐步補出[1]。募穴共12個,每一臟腑各有一個募穴[1]。臨床上主要用以治療和診斷相應臟腑的病證[1]。《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隱隱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臨床上募穴可與背俞穴配合應用,稱“俞募配穴”。
募穴表[1]
五臟、心包絡及六腑各有募穴一個,如肺為中府,心為巨闕,肝為期門,脾為章門,腎為京門,心包為膻中,胃為中脘,膽為日月,大腸為天樞,膀胱為中極,小腸為關元,三焦為石門穴等。
4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7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古籍中的募穴
- 《針灸大成》:[卷九]東垣針法
。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門、中脘。因足大陰虛者,于募穴中導引之,于穴中有一說,腑俞去腑病也。胃虛而致太...
- 《針灸聚英》:[卷二]東垣針法
。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門、中脘。因足太陰虛者。于募穴之。如氣逆為霍亂者。取三里。氣下乃止。不下復始。...
- 《醫學綱目》:[卷之七·陰陽臟腑部]刺灸通論(刺虛實刺寒熱入治寒熱法)
氣。故曰∶從陰引陽。若元氣愈不足,治在腹上諸府之募穴。若傳在五臟,為九竅不通,隨各竅之病,治其各臟之...
- 《脾胃論》:[卷中]陰病治陽陽病治陰
元氣,故曰從陰引陽。若元氣愈不足,治在腹上諸腑之募穴;若傳在五臟,為九竅不通,隨各竅之病,治其各臟之...
- 《脾胃論》:[卷中]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論
,取之三里(章門、中脘、三里)。因足太陰虛者,于募穴中導引之于血中。有一說,腑輸、去腑病也,胃虛而致...
- 更多古籍中的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