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木香化滯湯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首。
3 《內外傷辨惑論》卷下方之木香化滯湯
3.1 處方
半夏一兩,草豆蔻仁、炙甘草各五錢,柴胡四錢,木香、橘皮各三錢,枳實(麩炒)、當歸尾各一錢,紅花五分[1]。
半夏30克 草豆蔻仁 甘草(炙)各15克 柴胡12克 木香 橘皮各9克 枳實(麩炒,去瓤)當歸梢各6克 紅花1.5克
3.2 制法
上藥為粗末[1]。
上藥銼如麻豆大。
3.3 功能主治
《內外傷辨惑論》卷下方之木香化滯湯主治郁怒食滯,結于中脘,腹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1]
3.4 木香化滯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3.5 使用注意
服藥期間,忌酒及濕面。
4 《古今醫統大全》卷三十六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木香化滯湯
4.1 組成
木香7分,檳榔1錢,人參1錢,陳皮1錢,澤瀉1錢,黃連1錢,白術1錢半,枳殼1錢半(麩炒),厚樸1錢半(姜制),白芍藥1錢半,茯苓1錢半。
4.2 功能主治
《古今醫統大全》卷三十六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木香化滯湯主治體質虛弱,患痢赤白,腹中(疒丂)痛,里急后重,多熱多滯。
4.3 木香化滯湯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1服。水2鐘,煎8分,食前服。
5 《嵩崖尊生》卷七方之木香化滯湯
5.1 組成
枳實2分,柴胡4分,木香3分,陳皮5分,甘草1分,半夏1錢,草蔻5分,當歸2分,紅花1分,香附5分。
5.2 功能主治
《嵩崖尊生》卷七方之木香化滯湯主治氣郁。
5.3 加減
胸滿,加枳殼、桔梗、砂仁、香附;腹脹,加厚樸、枳實;小腹病,加青皮、木香、檳榔;怒者,加炒梔、柴胡;有熱,加梔子;氣痛,加木香、烏藥。
6 參考資料
古籍中的木香化滯湯
- 《古今醫鑒》:[卷之六]痞滿
麥芽、山楂以助化之,或以保和丸、枳實導滯丸,木香化滯湯主之。有傷寒下早而作痞,桔梗湯、小陷胸湯主之...
- 《醫學入門》:[外集·卷四雜病分類]外感
濕同治。七情氣郁成痞,不思飲食,食之不散者,木香化滯湯,或順氣導痰湯。中虛如刺瘀礙阻,有稟受中虛,...
- 《醫學正傳》:[卷之三]痞滿
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消痞湯(一名木香化滯湯,東垣)治因憂氣郁結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
- 《醫學入門》:[外集·卷四雜病分類]外感
蒲、半夏、枳殼,或人參養胃湯加肉桂、吳萸,或木香化滯湯、感應丸。凡心痛,數日不食無妨,痛止恣食即發...
- 《明醫指掌》:[卷三]諸氣證一
,水二盞,煎一盞服。氣滯氣滯者,郁而不伸也,木香化滯湯主之。破滯氣在上,枳殼、桔梗、砂仁、香附。在...
- 更多古籍中的木香化滯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