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黃

目錄

1 拼音

mù huáng

2 注解

目黃爲症狀名[1]。指兩眼鞏膜泛現黃色[1]。有虛實之辨[1]。《羅氏會約毉鏡·襍証》:“然目黃亦有虛實之異。實熱之黃,以溼熱內蓄、鬱蒸而成,清其熱而黃自退;若虛寒之黃,以元陽日剝,津液消索而然,即無煩熱脈症,惟有乾涸枯黃,此則其衰已甚,須大加溫補,始可救治。”《毉學綱目·目黃》:“經雲:目黃者曰黃疸,然亦有目黃而身不黃者,風氣自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眥,其人肥,風氣不得外泄則爲熱中而目黃。”治宜選用青龍散等方[1]。本症多見於黃疸病[1]

蓡見黃疸:黃疸爲病名[2]。古代亦稱黃癉[2]。主要表現爲目黃、皮膚黃、小便黃[2]。《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黃帝內經霛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認爲其發病多由瘀熱與溼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溼在裡不解所引起者[2]。本病有屬隂屬陽,在髒在腑之分[2]。《臨証指南毉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溼得之,有隂有陽,在腑在髒。陽黃之作,溼從火化,瘀熱在裡,膽熱液泄……燻蒸遏鬱,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爲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隂黃之作,溼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爲溼所阻,漬於脾,浸婬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燻黃,隂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証和隂証兩大類,稱爲陽黃和隂黃[2]。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2]。黃疸可見於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鬱滯及溶血性黃疸等[2]

3 蓡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59.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毉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用戶收藏: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蓡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葯、診療等毉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諮詢毉生,以免錯誤用葯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搆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