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迷走神經(vagus nerve)是第10對腦神經,為混合性神經。在人體是腦神經中行程最長、分布范圍最廣的腦神經,含有副交感纖維、一般內臟感覺纖維、一般軀體感覺纖維、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四種纖維成分。迷走神經自延髓發出,在頸部走行于頸內動脈、頸內靜脈之后,在胸腔走行于肺根之后,然后隨食道穿過膈肌到達腹部。迷走神經在頸、胸、腹部都發出許多分支,分布于呼吸道、心、肺、脾、腎、胰、肝及胃腸道等處。這些分支中有副交感神經成分,控制內臟活動;也有感覺纖維控制內臟的感覺。還有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分布于喉粘膜及喉肌,控制發音。迷走神經損傷后,表現出許多生理功能失調,尤其對發音、舌咽和心跳影響更為顯著。
4 迷走神經纖維成分
迷走神經含有四種纖維成分:
①副交感纖維,起于迷走神經背核,主要分布到頸、胸和腹部的多種臟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
②一般內臟感覺纖維,其胞體位于下神經節(結狀神經節)inferior ganglion內,中樞突終于孤束核,周圍突分布于頸、胸和腹部的臟器;
③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其胞體位于上神經節superior ganglion內,其中樞突止于三叉神經脊束核,周圍突主要分布于耳郭、外耳道的皮膚和硬腦膜;
④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于疑核,支配咽喉肌。
迷走神經纖維成份及分布
5 迷走神經的分布
舌咽、迷走、副神經
迷走神經以根絲自橄欖后溝后部出腦,經頸靜脈孔出顱,在此處有膨大的上、下神經節。迷走神經干在頸部位于頸動脈鞘內,在頸內靜脈與頸內動脈或頸總動脈之間的后方下行達頸根部,由此向下,左、右迷走神經的行程略有差異。左迷走神經在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間,越過主動脈弓的前方,經左肺根的后方至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細支,構成左肺叢和食管前叢,在食管下端延續為迷走神經前于anterior vagal trunk。右迷走神經過鎖骨下動脈前方,沿氣管右側下行,經右肺根后方達食管后面,分支構成右肺叢和食管后叢,向下延為迷走后干posterior vagal trunk。迷走前、后干再向下與食管一起穿膈肌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分布于胃前、后壁,其終支為腹腔支,參加腹腔叢。
迷走神經在顱、胸和腹部發出許多分支,其中較重要的分支有:
(一)頸剖的分支
1.喉上神經superior laryngeal nerve起自下神經節,在頸內動脈內側下行,在舌骨大角處分內、外支。外植支配環甲肌。內支與喉上動脈一同穿甲狀舌骨膜入喉,分布于聲門裂以上的喉粘膜以及會厭、舌根等。
2.頸心支有上、下兩支,下行入胸腔與交感神經一起構成心叢。上支有一支稱主動脈神經或減壓神經,分布至主動脈弓壁內,感受壓力和化學刺激。
(二)胸部的分支
l.喉返神經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右喉返神經在右迷走神經經過右鎖骨下動脈前方處發出,并勾繞此動脈,返回至頸部。左喉返神經在左迷走神經經過主動脈弓前方處發出,并繞主動脈弓下方,返回至頸部。在頸部,兩側的喉返神經均上行于氣管與食管之間的溝內,至甲狀腺側葉深面、環甲關節后方進入喉內稱為喉下神經inferior laryngeal nerve,分數支分布于喉。其運動纖維支配除環甲肌以外所有的喉肌,感覺纖維分布至聲門裂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經在行程中發出心支、支氣管支和食管支,分別參加心叢、肺叢和食管叢。
2.支氣管支和食管支 是左、右迷走神經在胸部分出的一些小支,與交感神經的分支共同構成肺叢和食管叢,自叢發細支至氣管、肺及食管,除支配平滑肌和腺體外,也傳導臟器和胸膜的感覺。
(三)腹韶的分支
l.胃前支anterior gastric branches和肝支hepatic branches在賁門附近發自迷走前干。胃前支沿胃小彎向右,沿途發出4~6個小支,分布到胃前壁,其終支以“鴉爪”形的分支分布于幽門部前壁。肝支有1~3條,參加肝叢,隨肝固有動脈分支分布于肝、膽囊等處。
2. 胃后支 posterior gastric branches在賁門附近發自迷走后干,沿胃小彎深部走行,沿途發支至胃后壁。終支與胃前支同樣以“鴉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門竇及幽門管的后壁。
迷走神經胃部分支圖解
3.腹腔支celiac branches發自迷走神經后干,向右行,與交感神經一起構成腹腔叢,伴隨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及腎動脈等分布于脾、小腸、盲腸、結腸、橫結腸、肝、胰和腎等大部分腹腔臟器。迷走神經主干損傷所致內臟活動障礙的主要表現為脈速、心悸、惡心、嘔吐、呼吸深慢和窒息等。由于咽喉感覺障礙和肌肉癱瘓,可出現聲音嘶啞、語言困難,發嗆、吞咽障礙、軟腭癱瘓及腭垂偏向患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