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彌漫性蜂窩織炎(cellulitis)為廣泛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彌漫性化膿性炎癥,病原菌多為溶血性鏈球菌,有時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也可因化學物質侵入軟組織引起[1]。大部分為原發,因皮膚創傷引起,也可因其他部位化膿性感染擴散而來[1]。
彌漫性蜂窩織炎好發于下肢、足背、顏面、外陰、肛周等部位。初起時為境界不明顯的彌漫浸潤性斑塊,以后發炎的癥狀迅速擴展和加重,局部紅、腫、熱、痛,有顯著的指壓性水腫,有壓痛。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腫硬的斑塊,以后軟化形成膿腫,潰破后排出膿液及壞死組織。可給予大量抗生素,支持療法,加強營養、多種維生素及止痛或退熱等治療。
2 疾病名稱
彌漫性蜂窩織炎
3 英文名稱
cellulitis
4 彌漫性蜂窩織炎的別名
phlegmon;phlegmona diffusa;蜂窩發;蜂窩組織炎;蜂窩織炎
5 疾病分類
6 ICD號
B95.4
7 彌漫性蜂窩織炎的病因
引起彌漫性蜂窩織炎的常見病原菌為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少數亦可由流流感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引起。后者常引起壞疽,較嚴重。本病亦可為局部化膿性炎癥的并發癥,或深部化膿灶穿破后所致。局部外傷、血運不良、擠壓癤腫以及放射療法均可作為本病誘因。化學物質直接注入皮內也可導致急性彌漫性蜂窩織炎。
8 彌漫性蜂窩織炎的發病機制
真皮及皮下組織可見廣泛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改變,浸潤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
9 彌漫性蜂窩織炎的臨床表現
彌漫性蜂窩織炎好發于下肢、足背、顏面、外陰、肛周等部位,發生于指、趾的彌漫性蜂窩織炎稱為瘭疽。臨床表現由于致病菌不同、毒性不同以及發病部位和其深淺的不同,而有輕重之別。一般病變淺者,初起時為境界不明顯的彌漫浸潤性斑塊,以后發炎的癥狀迅速擴展和加重,局部紅、腫、熱、痛,有顯著的指壓性水腫,有壓痛。皮疹中央部分先是腫硬的斑塊,以后軟化形成膿腫,潰破后排出膿液及壞死組織。由葡萄球菌引起者膿液較稠,鏈球菌引起者膿液較稀。病變位置深者,紅腫多不明顯,有深部壓痛。
急性病人都有高燒、寒戰、頭痛、全身不適等。常伴有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壞疽、轉移性膿腫,甚至發生敗血癥。但局部不產生水皰。患者可有高熱、寒戰、全身不適等癥狀。
慢性彌漫性蜂窩織炎常呈板樣硬化、色素沉著或潮紅、灼熱,疼痛不明顯,可見有皮膚萎縮,頗類似硬皮病。好發于踝上部,亦可見于頸、腹或上肢。本型為硬結性彌漫性蜂窩織炎,較罕見。
復發性彌漫性蜂窩織炎上述病情反復發作,紅斑明顯或不明顯,也可完全沒有。全身癥狀很輕或沒有,但反復腫脹,最后可導致慢性淋巴水腫。
10 彌漫性蜂窩織炎的并發癥
彌漫性蜂窩織炎常伴有淋巴結炎、淋巴管炎、壞疽、轉移性膿腫,甚至發生敗血癥。
11 彌漫性蜂窩織炎的診斷
根據有境界不清的紅腫,有指壓性水腫及壓痛,皮疹中央先腫后軟,波動、潰破等特點可診斷彌漫性蜂窩織炎。
11.1 診斷要點
1.損害為局部大片狀紅、腫、熱、痛,邊界不清,嚴重者可出現大皰和深在性膿腫[1]。
2.急性期常伴高熱、寒戰和全身不適[1]。
3.常發生于四肢、面部、外陰、肛周等部位,發生于指、趾處的稱為瘭疽[1]。口底及頜下彌漫性蜂窩織炎可引起呼吸困難或窒息[1]。
4.復發性彌漫性蜂窩織炎損害反復發作,全身癥狀可能較輕[1]。
11.2 實驗室檢查
11.3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真皮及皮下組織可見廣泛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改變,浸潤細胞主要是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血管和淋巴管擴張或栓塞,后期可見肉芽腫形成。毛囊、皮脂腺、汗腺被破壞,晚期可見由纖維母細胞、組織細胞及巨細胞形成的肉芽腫。
12 需要與彌漫性蜂窩織炎鑒別的疾病
12.1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有接觸史,皮損境界清楚,自覺灼癢,一般不伴有全身癥狀,白細胞計數不高。
12.2 丹毒
丹毒為淺層炎癥,浸潤較輕,皮損鮮紅,境界清楚,不形成深在性膿腫,可發生水皰,但不化膿。
12.3 血管性水腫
血管性水腫僅有水腫,無紅斑,不化膿,無全身癥狀,消退快。
13 彌漫性蜂窩織炎的治療
彌漫性蜂窩織炎的治療包括給予大量抗生素,支持療法,加強營養、多種維生素及止痛或退熱等。
13.1 全身療法
早期應用足量有效抗菌藥物,首選青霉素,一日640萬~960萬單位,分2次靜脈滴注,連續治療至少10天,也可選用芐星青霉索;其他藥物,如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等也可選用[1]。
過敏者可用紅霉素1~1.5g/d靜點。或選用環丙氟哌酸0.2g/次,每日2次靜點。口服氟嗪酸0.2g/次,每日2次。也可用先鋒V號6g/d靜點,或選用抗菌譜較廣的頭孢類抗生素。一般療程10~14天,在皮損消退后應維持一段時間。
13.2 局部療法
(1)已化膿者,明顯膿腫時應及時切開引流[1]。
(2)局部濕敷,用50%硫酸鎂或生理鹽水,然后外用10%魚石脂軟膏包扎。
(3)患肢休息,局部可熱敷和紫外線照射或超短波等物理療法。
14 彌漫性蜂窩織炎的預防
1.在易于發生膿皮病的單位(如某些工廠、農機站、小學校等)中廣泛進行有關防治化膿性皮膚病的宣傳教育工作,定期進行預防檢查,盡可能消滅一切發病因素。
2.注意皮膚衛生,加強身體鍛煉,增進皮膚的抵抗力。
3.保持皮膚機能的完整性。對于皮膚病,尤其是瘙癢性皮膚病,應及時進行合理治療。防治皮膚損傷,避免搔抓及皮膚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觸傳染,對患者適當進行隔離。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觸物要嚴格消毒或焚毀。在患病期間,除應用藥液清洗皮損外,禁止用自來水洗滌患部,以防擴延。
5.發病時應禁飲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15 相關藥品
青霉素、紅霉素、環丙氟哌酸、氟嗪酸、先鋒V號、硫酸鎂、硫酸鎂溶液
16 參考資料
治療彌漫性蜂窩織炎的穴位
- 靈臺
治療支氣管炎,哮喘,肺炎,肺結核,膽道蛔蟲癥,蜂窩織炎等。靈臺穴的別名:肺底(《醫學原始》)出處:《...
- 肺底
治療支氣管炎,哮喘,肺炎,肺結核,膽道蛔蟲癥,蜂窩織炎等。靈臺穴的別名:肺底(《醫學原始》)出處:《...
- 更多治療彌漫性蜂窩織炎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