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miàn shén jīng má bì
2 英文參考
facial paralysi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Bell’s palsy
facial paralysis
facioplegia
prosopoplegia[朗道漢英字典]
3 西醫·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麻痹是以顏面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臨床常見病,本病又稱為面癱。由面神經麻痹引起的損害所發生的部位不同,它可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 病損在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為一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時稱為中樞性或核上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稱為周圍性(即核性或核下性)面神經麻痹。由局部損傷或炎癥所引起的面神經麻痹以及單純性面神經損害所造成的麻痹稱為貝爾氏(Bells)麻痹。貝爾氏麻痹是指臨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明顯的其他體征或癥狀的單純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3.1 臨床表現
1.發病急,少有自覺癥狀,有所謂“昨夜完好,今晨得病”之說。
2.口角下垂,健側向上歪斜,不敢緊閉口唇、不能鼓腮、吹氣,飲水時漏水。
3.臉裂擴大,上下臉不能閉合,結膜外露,用力緊閉時眼球轉向外上方,出現貝爾氏征。
4.淚溢 。
5.前額皺紋消失,不能蹙眉是貝爾氏面癱的重要臨床特征。
3.2 診斷依據
1.突發性口角歪斜,表情痛苦。
3.額紋消失。
4.淚溢
5.說話不利索,喝水漏水。
3.3 治療原則
1.急性期:起病1-2周,治療主要是控制炎癥、水腫,改善局部回圈,減少神經受壓為原則。具體可選用藥物、理療、針炙等治療;
2.恢復期:從2周-2年,此期主要使神經傳導恢復和加強肌肉收縮。采用方法:(1)電刺激、電按摩、離子導入。(2)針刺療法。(3)保護角膜的措施。(4)中藥:活血化瘀,調氣補血為主。
3.后遺癥期:指2年后面癱仍不能恢復者,可按損傷性面癱處理。(藥物治療很少有效)。
3.4 用藥原則
對于貝爾氏面癱早期藥物治療,療效較好,約有80%的病人可在2~3月內恢復。無神經變性的病例,輕者,經2~3周治療,即可開始恢復,1~2月內痊愈。有神經變性者,3~6月內恢復。若神經變性嚴重者恢復慢,甚至有的不能恢復。由此可見,對于面癱患者應及早治療,多種藥物聯合應用,盡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利用肌電圖和電興奮性測驗,測出神經變性情況,借此及早用藥物治療。另外,一些外加因素,如耳后常受風寒,會妨礙神經功能的恢復。
3.5 輔助檢查
1.貝爾氏面癱的檢查,主要是體檢,它有“一目了然”的感覺,對疾病早期,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于病因不明者,檢查專案應包括檢查框限“A”、“B”、“C”三項檢查,以排除中耳病變,如炎癥、膽脂瘤病變,以及中耳癌、聽神經瘤等。
3.6 療效評價
1.治愈:治療后,無主觀癥狀和客觀體征,恢復正常的面神經功能,顏面外形正常。
2.好轉:治療后,無明顯癥狀和體征,作拙嘴、閉眼活動,不如常人反應快。
3.未愈:治療后,主觀癥狀和客觀體征無改善。
4 中醫·面神經麻痹
4.1 病名·面癱
面癱指單純性的一側面部肌肉癱瘓而言[1]。為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筋脈,經氣阻滯,肌肉縱緩不收而成[1]。面癱類似于現代醫學中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面神經炎[1]。
多表現為病側眼瞼閉合不全,流淚,口角向健側歪斜,流涎,不能皺眉、蹙額、鼓腮、示齒等,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1]。部分病人有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聽覺過敏等癥[1]。病程日久,可因患側面肌攣縮而使嘴角歪向病側,稱“倒錯”現象[1]。
4.2 癥名·面癱
面癱為癥名[1]。指伴發于他病中的面部肌肉癱瘓[1]。類似于現代醫學中的中樞性面癱[1]。患者多無眼部癥狀,常伴有同側偏癱或上肢癱[1]。
4.3 面神經麻痹的治療
4.3.1 針灸治療
4.3.1.1 體針
隨證配穴:不能蹙眉加攢竹;鼻唇溝平坦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乳突痛加完骨;舌麻、味覺減退加廉泉、海泉。中樞性的則加太沖、風府。初起針刺宜輕刺激,可配合艾條灸及濕熱敷[1]。
4.3.1.2 電針
取穴參照體針。面部穴針剌后,通電10~15分鐘,通電量以患者感到舒適,面部肌肉微見收縮為宜[1]。
4.3.1.3 皮膚針
輕叩陽白、太陽、四白、牽正等穴至微出血,然后加拔小火罐,適用于發病初期或面部板滯感等面癱后遺癥[1]。
4.3.1.4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應避免面部吹風受寒。眼瞼閉合不全者,每日須點眼藥水2~3次,以防感染。[1]
4.3.2 推拿療法
①用雙手食指輕輕按揉絲竹空1~3分鐘。
②用雙手食指輕輕按壓四白1~3分鐘。
③用雙手食指按揉地倉1~3分鐘。
④用食指指腹輕輕揉按翳風1~3分鐘。
5 參考資料
治療面神經麻痹的穴位
- 太陽
,目澀,齒痛,感冒,眩暈,牙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等。每日揉按5~10mi...
- 兌端
迷,昏厥,癔癥,黃疸,小便黃,口腔炎,癲癇,面神經麻痹,糖尿病等。兌端穴的別名:兌骨(《針灸甲乙經...
- 口禾髎
物從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主治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
- 長顪
物從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主治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
- 長頻
物從口入胃,穴在口旁骨隙中,故名口禾髎。主治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
- 更多治療面神經麻痹的穴位
治療面神經麻痹的方劑
- 大秦艽湯
養筋者。近代常用于缺血性腦中風、腦血栓形成、面神經麻痹等證屬風邪初中經絡,血不養筋者。主血弱不能養...
- 秦艽牽正湯
術12克。功能主治:養血祛風。主風痰阻絡。(面神經麻痹)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摘錄...
- 天蠶片
散結。用于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痹,皮膚瘙癢。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0.6~1....
- 祛風牽正湯
,甘草6g。功效:祛風通絡,益氣活血。主治:面神經麻痹發病初起。加減:若發病日久,或氣血較虛而身體...
- 疏痛安涂膜劑
斜,或跌打損傷所致的局部腫痛;頭面部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慢性軟組織損傷見上述證候者。用法與用量:...
- 更多治療面神經麻痹的方劑
治療面神經麻痹的中成藥
- 天蠶片
散結。用于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痹,皮膚瘙癢。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0.6~1....
- 疏痛安涂膜劑
斜,或跌打損傷所致的局部腫痛;頭面部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慢性軟組織損傷見上述證候者。用法與用量:...
- 玉屏風散
患者,經隨訪1年以上,均未見復發。(4)治療面神經麻痹:有人用3458玉屏風散治療面神經麻痹患者,...
- 復方丹參注射液
漿液性視網膜炎、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偏頭痛、酒渣鼻、面神經麻痹、肺結核、重癥胰腺炎等也有一定療效。...
- 珍寶丸
白脈病”,半身不遂,風濕,類風濕,肌筋萎縮,神經麻痹,腎損脈傷,瘟疫熱病,久治不愈等。珍寶丸的用法用...
- 更多治療面神經麻痹的中成藥
面神經麻痹相關藥物
- 硝酸一葉秋堿注射液
藥物經尿排出。【適應癥】用于小兒麻痹后遺癥和面神經麻痹。【用法用量】皮下或肌內注射。成人:一次2~...
- 地巴唑片
攣、胃腸平滑肌痙攣,脊髓灰質炎后遺癥,外周顏面神經麻痹。也可用于妊娠后高血壓綜合征。【用法用量】口...
- 托吡卡胺滴眼液
0.5%溶液可引起瞳孔散大;1%溶液可引起睫狀肌麻痹及瞳孔散大。【藥代動力學】本品系托品酸的合成衍生...
- 托吡卡胺滴眼液
0.5%溶液可引起瞳孔散大;1%溶液可引起睫狀肌麻痹及瞳孔散大。【藥代動力學】本品系托品酸的合成衍生...
- 丁溴東莨菪堿膠囊
痙攣及改善微循環;其對心臟、眼平滑肌(散瞳及調節麻痹)和唾液腺等腺體分泌的抑制作用較阿托品較小。其中...
- 更多面神經麻痹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面神經麻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一百二十穴玉龍歌]心腹滿痛
(附∶半身麻痹、手足不仁)中都原穴是肝陰,專治身麻痹在心。手足不仁心腹滿,小腸疼痛便須針。中都∶在足...
- 《衛生易簡方》:[卷之三]五痹
治皮膚麻痹瘙癢用莽草煎湯浴洗。治腰腳痹緩,急行履不穩用萆三兩,杜仲一兩,為末。每日溫酒服三錢匕,增至...
- 《金針秘傳》:[十五、針驗摘錄](七)中風
家。夜半睡醒,忽口眼歪斜,語言難出而半身肢體同時麻痹。延西醫王某治之,謂此病西法并無專藥。如延余診,...
- 《本經逢原》:[卷二]隰草部
有小毒,為祛風除濕而兼活血之要藥。丸治風濕,四肢麻痹,骨節冷痛,腰膝無力甚效。但脾腎兩虛,陰血不足,...
- 《本草易讀》:[本草易讀卷一]麻木部四十一
方三。)麻木疼痛(甘遂一百三十二,驗方七。)年久麻痹(烏頭一百三十八,驗方二。)手足痹痛(靈仙一百五...
- 更多古籍中的面神經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