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麻風桿菌 (最后修訂于2010/3/17 0:31:13)[共904字]
摘要:麻風桿菌形態上麻風桿菌與結核桿菌酷似,難以區別,亦表現明顯的抗酸染色特性,常在病人潰破皮膚滲出液的細胞中發現,呈束狀排列。麻風桿菌是至今唯一仍不能人工培養的細菌。以麻風桿菌感染小鼠足墊或接種至犰狳可引起動物的進行性麻風感染,為研究麻風的一種動物模型。麻風桿菌口侵害人,可通過皮膚接觸,或由飛沫傳播,細菌由病人鼻分泌物及其他分泌物、精液或陰道分泌液中排出而感染他人。疾病潛伏期長,發病慢,病程長,遷延不愈。根據臨床表現、免疫病理變化、細菌檢查結果等可將麻風病分為瘤型麻風和結核樣型麻風。瘤型麻風為疾病的進行性和嚴重的臨床類型,如不進行治療,往往發展至最終死亡。細菌侵犯皮膚、粘膜及各臟器,形成肉芽腫病變。用抗酸染色法檢查,可見有大量的麻風桿菌集聚,含菌量多,且各臟器均有發現,傳染性強。本型麻風病人的t細胞免疫應答有所缺陷,表現為細胞免疫低下或免疫抑制,巨噬細胞活化功能低,故麻風桿菌能在體內繁殖。細胞免疫的低下或抑制是由于細菌感染后的結果。變態反應皮膚試驗(麻風菌素試驗)陰性,血清中抗體含量高,有免疫復合物沉積,導致出現肉芽腫病變,形成結節性紅斑或疣狀結節,如獅面。結核樣型麻風常為自限性疾病,較穩......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二、犱狳的選擇與應用
二、犱狳的選擇與應用 1971年Kirehheimer報告,給九帶犰狳接種麻風桿菌獲得成功,這是麻風病研究繼1960年Shepard建立了小鼠足墊感染模型后的又一成就。接種麻風桿菌14個月后,60%以上的犱狳出現播散性瘤型麻風損害,幾乎遍及全身,而且組織中含菌量極高。每克病變組織中可含麻風桿菌108~1010個。因此,犰狳麻風感染模型對于麻風病的治療、免疫學及流行病學研究都有很大的應用價值。從犰
- 麻風病
概述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病因病理病機病原菌是麻風桿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為直棒狀或稍有彎曲,長約2~6微米,長約0.2~0.6微米,無鞭毛、芽孢或莢膜。非完整者可見短棒狀、雙球狀、念珠狀、顆粒狀等形狀。數量較多時有聚簇的特
- 氯法齊明
藥物名稱氯法齊明藥物別名氯苯吩嗪,LAMPRENE,B-663英文名稱Clofazimine說 明膠丸(油蠟或聚乙二醇基質):每丸50mg。功用作用對麻風桿菌和其他的一些分支桿菌有抑菌作用。口服吸收不完全,吸收程度與藥物粒度和劑型密切有關。吸收后,迅速進入各組織,在血流中濃度甚低,自組織中釋放很慢,其消除半衰期約為70天。有約1%的藥物由尿排出,有少量藥物自汗腺、乳腺和皮脂腺排出。 對于瘤型麻
- 第九章 麻風病
第九章 麻風病 Leorsy,Lepra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也可侵犯深部組織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甚廣,據估計全世界現有麻風病人約一千萬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病因及發病機理 病原菌是麻風桿菌。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為直棒狀或稍有彎曲,長約2~6微米,長約0.2~0.6微米,無鞭毛、芽孢或莢膜。非完整者可見短棒狀、
- 六、其它動物的選擇與應用
六、其它動物的選擇與應用 家犬可以自發全身性紅斑狼瘡疾病,國外現在研究它的遺傳性病變、發病學、臨床表現和誘發因子。朝鮮花栗鼠對麻風桿菌的易感性比較高,麻風桿菌能在接種的組織中繁殖,并出現特征性的麻風病變。近年來,德國及英國均曾用歐洲刺猬進行麻風桿菌接種試驗,建立麻風病變模型,國內已有單位開展這項研究工作。 豚鼠是研究實驗性接觸性變態反應的常用實驗動物,并為研究接觸性變態反應的最佳動物。豚鼠易于
- Cell公布年度最佳論文CRISPR技術上榜
ReprogrammingAdultSchwannCellstoStemCell-likeCellsbyLeprosyBacilliPromotesDisseminationofInfection麻風桿菌(Mycobacteriumleprae)已折磨人類上百年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已經揭示它的所有秘密。在小鼠體內開展的一項新研究提示著這種能夠讓人毀容的致病菌利用一種生物詭計來施加傷害:它將某些
- 麻風病2例誤診分析
麻風病(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近年來,其發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且臨床表現多不典型,極易誤診。王標[1]報道其誤診率91.27%。現將近期我科收治的2例麻風誤診病例總結如下。 1病例資料 例1:男,36歲,以“反復發熱,皮疹4個月”為主訴入院。體溫最高達39.4℃,熱型不規則,伴全身廣泛皮疹,熱退后可消退。既往無“麻風”接觸史。查體:T38.6℃,全身皮膚見散在斑丘疹,直
- 第二節 麻風
第二節 麻風 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后由于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病因及傳染途徑 本病由麻風分支桿菌感染引起,從染色特性而論,麻風菌和結核桿菌一樣,是一種抗酸菌。麻風菌
- 二、生物醫學的研究中的應用
二、生物醫學的研究中的應用 犰狳對人的麻風桿菌易感,給犰狳腹部皮內、耳皮內、帶間皮內、足墊或靜脈接種0.1ml麻風桿菌(含菌量約為8.9×107/ml,形態指數為3%)即可引起發病。在接種部位可以出現結節性內芽腫,為類瘤型麻風感染。因此犰狳是研究人類瘤型麻風病和制造麻風疫苗的重要動物模型。除麻風病外,犰狳對回歸熱、斑疹傷寒、鼠性斑疹傷寒、旋毛蟲病、血吸蟲病、非洲睡眠病等人類疾病也很敏感,因此,也
- 氨苯砜
藥物名稱氨苯砜藥物別名Diaminodiphenylsulfone,DDS英文名稱Dapsone說 明片劑:每片50mg;100mg功用作用對麻風桿菌有抑制作用。口服吸收緩慢而完全,每日服用200mg,經過8日血藥濃度平均2.3μg/ml,t1/2因人不同,由10至50小時,平均為28小時,但在同一人身上,重復試驗的結果是相等的。短半衰期者,口服本品每日50~100mg,其血濃度也可超過常需的最
- 結核樣型麻風
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后由于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病因及傳染途徑 本病由麻風分支桿菌感染引起,從染色特性而論,麻風菌和結核桿菌一樣,是一種抗酸菌。麻風菌的形態和結核菌相
- 第九節 皮膚病學研究中實驗動物的選擇與應用--一、無胸腺裸鼠的選擇與應用
第九節 皮膚病學研究中實驗動物的選擇與應用 一、無胸腺裸鼠的選擇與應用 (一)麻風病研究 裸鼠對麻風桿菌具有高度易感性,1975年發現麻風桿菌接種于裸鼠足墊后能大量繁殖,并擴散至全身,引起瘤型麻風。以往麻風桿菌只有在背上長夠九條紋的犰狳身上才能生長,而這種產于南美等地的動物難于尋找,也不易飼養和操作。現在可以在裸鼠身上接種麻風桿菌,并且生長良好,這樣就給研究麻風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無特
- 昆明動物所等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leprae)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人類是麻風分枝桿菌的天然宿主。患者通常會出現肢端殘疾、畸形、失明甚至毀容等癥狀,飽受社會的歧視。雖然麻風早在兩千多年前或更早就已在我國和世界其他地區流行,這一古老疾病的病因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具體的致病機理至今尚未闡明。近年來對麻風的研究發現:麻風的發生與個體的遺傳背景以及免疫
- 麻風病能引起面癱嗎?
麻風是麻風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在過敏或結核型麻風中常侵犯周圍神經。典型病變是麻風肉芽腫即麻風結節,由內含麻風桿菌結締組織巨細胞所組成,周圍有上皮樣細胞、漿細胞及成纖維細胞。周圍神經被侵入,神經束間結締組織增生,許旺細胞中可以找到麻風桿菌。神經的病變先有軸突變性,繼有髓鞘變性。 在斑狀感覺缺失中,感覺缺失與皮膚病變有關。亦有多發性單神經炎型而無皮膚病變者,好發神經為尺、正中、橈、坐骨、脛
- 麻風病1例誤診分析
麻風病(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黏膜、周圍神經和淋巴結,亦侵犯骨骼和內臟。如治療不及時,有可能造成眼、面、手、足的殘疾。此病在我國已流行兩千多年,解放前頗為多見,近數十年來,隨著麻風防治工作力度加大,麻風發病率明顯下降。由于麻風病例極為少見,很多醫務人員從未收治過麻風病人,因此,很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為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現將誤診1例進行分析。 1典型病例
-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發PNAS文章
術研究所的司書毅,蔣建東,以及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YanchangWang,其中司書毅研究員主要從事醫藥生物技術研究,在微生物來源的化合物藥效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與麻風桿菌是分枝桿菌屬中的主要病原菌,其中結核桿菌每年會奪取兩百萬人的生命,并且逐漸發展的耐藥性也是死亡率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耐藥結核病是當今全球結核病控制領域中的迫切課題,由
- 利福噴丁
藥物名稱利福噴丁藥物別名環戊哌利福霉素英文名稱Rifapentine說 明片(膠囊)劑:每片(膠囊)150mg、300mg。功用作用抗菌譜性質與利福平相同,對結核桿菌、麻風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某些病毒、衣原本品的外文名為Rifandin。國外,類似名稱Rifadin系利福平的一種商品名(美國MerrellDow藥廠),注意區別。體等微生物有抗菌作用,其抗結核桿菌的作用比利福平強2~10倍。
- 三、裸鼠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時,對檢出這些細胞潛在的致癌性、某些制品引起的異常發應及其發生機理、對藥物致癌性或抗癌藥物的研究等諸方面,先天性胸腺機能缺陷的裸鼠是很好的動物模型和實驗手段。 (六)微生物學上的研究 以往人類麻風桿菌只有背上夠九條紋的犰狳(Armadillo)身上才能生長,而這種產于南美等地的動物難于尋找,也不易飼料和操作。1975年Colston等將麻風桿菌接種于裸鼠足掌,發現麻風桿菌可大量繁殖,全身擴散,
- 中藥梔子勝奇散為主治療角膜基質炎47例
開始呈圓盤狀混濁,逐漸漫掩整個黑睛,致黑睛晦暗無華如毛玻璃,病程長或反復發者可有赤脈自黑睛邊際漫入中心,障礙視力,還可發生瞳神緊小或干缺。西醫認為該病可能與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有關,梅毒螺旋體、麻風桿菌、結核桿菌和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是常見的病因,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抗梅毒、結核、麻風治療,及局部消炎、散瞳,皮質類固醇點眼。但筆者臨床所遇角膜基質炎患者均無上述病因,且單用皮質類固醇點眼治療該病效果欠佳
- 中藥梔子勝奇散為主治療角膜基質炎47例
開始呈圓盤狀混濁,逐漸漫掩整個黑睛,致黑睛晦暗無華如毛玻璃,病程長或反復發者可有赤脈自黑睛邊際漫入中心,障礙視力,還可發生瞳神緊小或干缺。西醫認為該病可能與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有關,梅毒螺旋體、麻風桿菌、結核桿菌和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是常見的病因,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抗梅毒、結核、麻風治療,及局部消炎、散瞳,皮質類固醇點眼。但筆者臨床所遇角膜基質炎患者均無上述病因,且單用皮質類固醇點眼治療該病效果欠佳
- 研究證實:改變基因是是阻止傳染病遺傳的關鍵
離麻風病人。到1985年,歐美的麻風患者已極為罕見,就連拉代西拉德島上的麻風診所也已關閉了25年。島上有1600名原住民,大部分是原麻風患者的健康后代,但仍有50人罹患麻風病。在麻風病治療與預防大幅進步的情況下,這里冠絕全球的發病率讓亞伯懷疑是否有遺傳的因素從中作祟。在此前越南麻風病高發群體的研究基礎之上,亞伯利用流行病調查并輔以分子生物學手段,歷經近20年的研究,終于克隆得到導致人體對麻風桿菌易
- 六、常見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藥物選擇參考表
慶磊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第三代頭孢菌素霍亂弧菌、副霍亂弧菌霍亂、副霍亂吡哌酸、四環素、復方氯化鈉注射液增效磺胺、氯霉素耐酸性菌結核桿菌各種結核病異菸肼、鏈霉素對氨基水楊酸鈉、乙硫異菸胺、丙硫異菸胺麻風桿菌麻風病氨苯砜、氨苯砜十利福平二乙酰氨苯砜、乙硫異菸胺、丙硫異菸胺真菌深部真菌病、陰道及腸道真菌病、皮膚指甲真菌病二性霉素、制霉菌素灰黃霉素克霉唑、球紅霉素螺旋體鉤端回歸熱青霉素四環素、紅霉素立克次
- 合理應用利福平
而且對其他抗結核藥耐藥的菌株也有效。能殺滅巨噬細胞、纖維空洞、干酪樣病灶中的結核桿菌。對革蘭陽性球菌如金葡菌、鏈球菌、肺炎球菌有強大抑制作用。對革蘭陰性球菌如腦膜炎球菌、淋球菌也有較強抑制作用。對麻風桿菌有強大抑制作用。高濃度利福平對天花病毒、沙眼衣原體有抑制作用。利福平單用易產生耐藥性,常與其他一線藥合用于重癥的初治或復治患者,可增強療效及延緩耐藥性的產生。利福平與其他抗結核藥間無交叉耐藥性。利
- 改變基因是是阻止傳染病遺傳的關鍵
離麻風病人。到1985年,歐美的麻風患者已極為罕見,就連拉代西拉德島上的麻風診所也已關閉了25年。島上有1600名原住民,大部分是原麻風患者的健康后代,但仍有50人罹患麻風病。在麻風病治療與預防大幅進步的情況下,這里冠絕全球的發病率讓亞伯懷疑是否有遺傳的因素從中作祟。在此前越南麻風病高發群體的研究基礎之上,亞伯利用流行病調查并輔以分子生物學手段,歷經近20年的研究,終于克隆得到導致人體對麻風桿菌易
-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
定嚴格消毒后處理; (三)實驗動物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第十六條 傳染病的菌(毒)種分為下列3類: 一類:鼠疫耶爾森氏菌、霍亂弧菌;天花病毒、艾滋病病毒; 二類:布氏菌、炭疽菌、麻風桿菌;肝炎病毒、狂犬病毒、出血熱病毒、登革熱病毒;斑疹傷寒立克次體; 三類:腦膜炎雙球菌、鏈球菌、淋病雙球菌、結核桿菌、百日咳嗜血桿菌、白喉棒狀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破傷風梭狀桿菌;鉤端螺旋體、
-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
定嚴格消毒后處理; (三)實驗動物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第十六條 傳染病的菌(毒)種分為下列3類: 一類:鼠疫耶爾森氏菌、霍亂弧菌;天花病毒、艾滋病病毒; 二類:布氏菌、炭疽菌、麻風桿菌;肝炎病毒、狂犬病毒、出血熱病毒、登革熱病毒;斑疹傷寒立克次體; 三類:腦膜炎雙球菌、鏈球菌、淋病雙球菌、結核桿菌、百日咳嗜血桿菌、白喉棒狀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破傷風梭狀桿菌;鉤端螺旋體、
- 第四十二章 人工合成抗菌藥--第一節 喹諾酮類藥物
活性;7位引進哌嗪環可提高對金葡菌及綠膿桿菌的抗菌作用(如諾氟沙星),哌嗪環被甲基哌嗪環取代(如培氟沙星),則脂溶性增加,腸道吸收增強,細胞的穿透性提高,半衰期延長。在8位引進第二個氟原子,可進一步提高腸道吸收,延長半衰期(如洛美沙星等),N-1修飾以環丙基團(環丙沙星)或噁嗪基團(氧氟沙星)可擴大抗菌譜,增強對衣原體、支原體及分支桿菌(結核桿菌與麻風桿菌等)的抗菌活性,噁嗪環還可提高水溶性,使
- 第三節 脊髓空洞癥
但無淺感覺分離,根性疼痛多見,肌萎縮常較輕,一般無營養障礙,頸椎X光片可見骨質半生及椎間孔變窄等征象。 三、麻風 可引起手及前臂的痛觸覺分離、肌萎縮及皮膚潰瘍。但感覺障礙范圍不符合節段性分布,體表皮膚可有散右脫屑和色素斑,受累神經變粗,并有麻風接觸史,皮膚、粘膜及神經活檢可查見麻風桿菌。 [治療] 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可選擇性作手術治療,如椎板切除減壓、脊髓空洞與蛛網膜下腔分流術、枕骨大孔減
- 第二節 抗細菌感染的免疫
作用。尤以lgM的作用更強,此作用在感染的早期特別重要,因為此時lgM抗體占優勢。 (二)胞內寄生菌的抗感免疫 凡侵入人體后大部分時間停留在宿主細胞內并繁殖的病原菌稱胞內寄生菌。例如結核桿菌、麻風桿菌、布氏桿菌等均屬此類。由于抗體不能進入細胞內,所以體液免疫對這類細菌感染的作用受到限制,對胞內感染的防御功能主要靠細胞免疫。例如機體初次感染結核桿菌,由于細胞免疫尚未建立,吞噬細胞雖可將它們吞噬,
- 利福平注射液治療結核性胸膜炎的療效觀察
效率對比兩組治療效果(有效=痊愈+好轉)統計見表2。經統計學處理,P<0.05,提示對照組與觀察組之間差異有顯著性。表2兩組有效率對比3討論利福平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麻風桿菌、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均有殺菌作用。利福平對結核分枝桿菌和其他分枝桿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為0.39~1.56μg/ml,最低殺菌濃度(MBC)0.78~3.125μg/ml,對
- 試述喹諾酮類藥物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
母核的3位均有羧酸基,6位引入氟原子可增強抗菌作用并對金葡菌有抗菌活性;7位引進哌嗪環可提高對金葡菌及綠膿桿菌的抗菌作用,哌嗪環被甲基哌嗪環取代,脂溶性增加,腸道吸收增強,細胞的穿透性提高,半衰期延長,N-1修飾以環丙基團或嗪環可擴大抗菌譜,增強對衣原體、支原體及分支桿菌(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等)的抗菌活性,嗪環還可提高水溶性,以原形經尿排泄。某些不良反應與喹諾酮母核的取代基有關,特別是光毒性,8
- 二、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體數目和類型都很相似。 (三)微生物學研究 長爪沙鼠對多種病毒、細菌敏感,如流行性出血熱病毒、西方型馬腦炎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白質炎病毒等;肺炎雙球菌、布氏桿菌、結核分葉桿菌、炭疽桿菌、支氣管敗血鮑特氏桿、鼠麻風桿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氏桿菌、鼠傷寒沙門氏菌等。經浙江省防疫站實驗證實,沙鼠對來自黑線姬鼠、褐家鼠或病人的流行性出血熱病毒(EHFV)均敏感。與大鼠相比,具有對EHFV敏感性高,適
- 變應性血管炎
】本病發病因素較多而復雜,一般認為主要是由于藥物及感染引起,最常見的致病藥物有巴比妥酸鹽類、酚噻嗪類、磺胺類、青霉素、碘化物類、阿斯匹林及異體蛋白等。感染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病毒、鏈球菌、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等。真菌及原蟲認為也是一種致病因素。殺蟲劑、除草劑及石油產物也與本病有關。此外有內在性的疾病,如冷凍蛋白血癥,高球蛋白血癥、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也可引起本病。大多數因子均非直接致病
- 2015年我國疫苗行業技術特點分析
機理:通過不同途徑把微生物抗原提呈給免疫系統,來彌補或激發機體的免疫反應(特別是細胞毒性T細胞,CTL的殺傷活性),從而達到清除病毒的治療作用。 舉例: (1)細菌型治療性疫苗:結核桿菌治療性疫苗、麻風桿菌治療性疫苗、幽門螺桿菌治療性疫苗。 (2)病毒型治療性疫苗:單純皰疹治療性疫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治療性疫苗、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治療性疫苗。 (3)腫瘤型治療性疫苗:以腫瘤細
- 一氧化氮的生理作用
則可誘導基因突變和腫瘤。 誘生或外源性NO能滅活RNA還原酶,從而抑制蛋白質合成與DNA復制及細胞增殖,發揮其對單純皰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鼠疫病毒的抑制作用。NO并介導活化巨噬細胞殺傷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產單核細胞李斯特菌、土拉弗朗西斯菌。NO能抑制培養基中新隱球菌的生化反應,是機體抵抗白色念珠菌、新隱球菌感染的一個重要效應分子[8]。NO在體內外均可殺傷阿米巴、利什曼原蟲、錐蟲、弓形蟲,并
- 賴仞博士抗菌肽研究新突破
種類繁多的微生物的挑戰。對應于微生物的多樣性,昆蟲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樣的抗菌肽以抵御各種微生物的侵襲。昆蟲種類的巨大多樣性意味著昆蟲資源庫同時也是一個豐富的抗菌多肽資源庫。目前,人類正受到艾滋病毒,肝炎病毒,SAS病毒,禽流感病毒,結核桿菌以及麻風桿菌等微生物的嚴重干擾。希望通過對昆蟲的主要由抗菌多肽組成的免疫系統的研究,對人類及其他高級動物的微生物感染相關疾病的防治有所啟示和應用。作者:
- 第二節 抗麻風病藥
肝乙酰化,并有肝腸循環,消除緩慢,70%~80%經尿排泄,故易蓄積,宜周期性地作短暫停藥。苯丙砜較難吸收,用量較大。 【臨床應用】砜類的抗菌機制和磺腦類相似,但對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無抗菌活性,對麻風桿菌有較強的直接抑制作用。患者服用3~6月后,癥狀即可改善,粘膜病變好轉,細菌逐漸消失,皮膚及神經損害的恢復,瘤型患者細菌消失則需要較長時間。麻風桿菌對砜類可產生耐藥性,因而須采用聯合療法以減少或延緩
- 利福定
藥物名稱利福定 藥物別名異丁哌利福霉素英文名稱Rifandin說 明膠囊:每膠囊150mg、75mg。功用作用抗菌譜與利福平相似,對結核桿菌、麻風桿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用量為利福平的1/3時,可獲得近似或較高的療效。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良好作用,對部分大腸桿菌也有一定抗菌活性。此外,對沙眼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口服吸收良好,2~4小時血藥濃度達峰。體內分布廣,以肝臟和膽汁中為最高,其余依次為腎
- 利福平
3g;0.45g;0.6g。口服混懸液:20mg/ml。 復方制劑:RIMACTAZIDE(含利福平及異煙肼);RIMATAZIDE+Z(含利福平、異煙肼及吡嗪酰胺)。功用作用對結核桿菌和其他分支桿菌(包括麻風桿菌等),在宿主細胞內、外均有明顯的殺菌作用。對腦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鏈球菌、肺炎軍團菌等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對某些病毒、衣原體也有效。 口服吸收可達90%~95
- 新研究揭示麻風病傳播路線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借助基因分析方法揭示了麻風病菌的起源地和病菌伴隨人類遷徙而傳播的路線。他們表示,這一“追本溯源”將加深對麻風病的理解,幫助公共衛生機構更好地防治這種惡性皮膚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這種病菌傳染能力不強,但能嚴重侵蝕皮膚和神經系統,毀壞手指、腳趾和四肢,造成永久性殘廢或肢體變形。全球目前每年仍有約50萬人感染麻風病,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麻風病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 麻風與其他疾病存在此消彼長關系
山東省皮膚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張福仁教授及其科研團隊在對麻風遺傳學研究中發現,感染麻風桿菌會增加麻風發病基因變異的幾率,麻風患病風險與自體免疫性疾病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該研究成果2月3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遺傳學》雜志上。 麻風病是由麻風分枝桿菌感染易感個體累及皮膚和外周神經、晚期可致殘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如果不治療,會造成皮膚、神經和呼吸道炎癥,從而因為失去疼痛的感受帶來嚴重的損傷,目前中國累計登記
- 第二節 其他引起人類感染的分枝桿菌
桿菌----局部膿腫偶發分枝桿菌--+-類似結核病(稀少)恥垢分枝桿菌----無致病性 三、麻風分枝桿菌 麻風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侵犯皮膚、粘膜和外周神經組織,晚期還可侵入深部組織和臟器,形成肉芽腫病變。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我國不少地區亦可見,但經大力開展防治工作后,病例已逐漸減少。 (一)麻風桿菌的特性 形態上麻風桿菌與結核桿菌酷似,難以區別,亦表現明顯的抗酸染色特性,常在病人潰破皮膚滲
-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
定嚴格消毒后處理; (三)實驗動物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第十六條 傳染病的菌(毒)種分為下列3類: 一類:鼠疫耶爾森氏菌、霍亂弧菌;天花病毒、艾滋病病毒; 二類:布氏菌、炭疽菌、麻風桿菌;肝炎病毒、狂犬病毒、出血熱病毒、登革熱病毒;斑疹傷寒立克次體; 三類:腦膜炎雙球菌、鏈球菌、淋病雙球菌、結核桿菌、百日咳嗜血桿菌、白喉棒狀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破傷風梭狀桿菌;鉤端螺旋體、
- 二、國內發展情況
年形成腫瘤總數的45.5%。已形成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淋巴細胞及白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纖維瘤、腦瘤、睪丸瘤、大腸癌、食管癌等腫瘤。研究了云芝多糖的抗癌作用;白地雷誘發前胃癌的機理;用裸鼠培養麻風桿菌,接種人類腫瘤,研究腫瘤的發生和藥物治療作用。 在寄生蟲學方面,研究了家犬中華分枝睪吸蟲;不同品系小鼠對瘧原蟲的感染率;放射鈷照射對寄生蟲的影響。 研究激素對神經介質的影響,可用大鼠研究乳品鐵
- 結核樣型麻風
麻風(leprosy)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病因及傳染途徑本病由麻風分支桿菌感染引起,從染色特性而論,麻風菌和結核桿菌一樣,是一種抗酸菌。麻風菌的形態和結核菌相似,但較粗短,人工培養迄今尚未成功。本病的傳染途徑尚未十分明了,其傳染源為瘤型和界限類患者,患者的鼻、口分...作者:自動采集
- 結核桿菌耐多藥性分析
一種廣譜抗菌藥物,利福平與依賴DNA的RNA多聚酶的b亞單位牢固結合,抑制細菌RNA-的合成,防止該酶與DNA連接,從而阻斷RNA轉錄過程,使DNA和蛋白的合成停止。對結核桿菌和其他分枝桿菌(包括麻風桿菌等),在宿主細胞內、外均有明顯的殺菌作用,對腦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鏈球菌、肺炎軍團菌等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對某些病毒、衣原體也有效。利福平自1971年發明以來,一直是結核化
- 第二節 白細胞檢查
較成人稍多,平均為9%,出生后2周的嬰兒可呈生理性單核細胞增多,可達15%或更多。 (2)病理性增多: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防御作用是通進以下3個環節來完成的:①對某些病原體如EB病毒、結核桿菌、麻風桿菌、沙門菌、布魯勞動保護菌、瘧原蟲和弓形體等,均有吞噬和殺滅的作用;②能清除損傷或已死亡的細胞,在炎癥組織中迅速出現多數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前三天中性粒細胞占優勢,以后或更晚則以單核細胞為主,由于
- 三、近交系小鼠和大鼠的選擇與應用
三、近交系小鼠和大鼠的選擇與應用 (一)近交系小鼠 常選用CFW小鼠建立鼠麻風足墊感染模型。過去在篩選抗麻風藥物、驗證耐藥菌珠、判斷細菌活力、開展實驗化療等方面常被應用。在正常小鼠足墊中的麻風桿菌繁殖有限,到一定數量后即不再增加,這和正常小鼠在足墊感染后期出現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有關。如用胸腺摘除并經X線照射的免疫抑制鼠進行足墊接種,麻風桿菌在足墊中的對數生長期延長到接種后13個月,且菌量比
- 多菌型麻風聯合化療期滿后麻風菌的活性及復發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多菌型麻風聯合化療(MDT)后麻風菌的活性及復發的關系。方法用熒光素乙酰乙酸鹽(FDA)和溴乙啡啶(EB)雙熒光染色法檢測麻風菌的活性,抗酸染色(AFB)記錄細菌指數(BI)及形態指數(MI)。結果檢測多菌型麻風患者共29例,其中初治MDT期滿22例,復發MDT期滿7例,共檢出綠染菌4例。抗酸染色查菌陽性者中復發患者平均BI高于初治患者平均BI,兩者間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 揚州市近20年新發現麻風病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新形勢下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方式及策略。方法通過分析揚州市1985~2004年發現的97例新患者,就性別、年齡、型別、病期、發現方式、傳染史、畸殘情況、初發部位及癥狀等進行總結,并與歷史發現患者相比較。結果近20年新發現患者中男女之比為2.46:1,平均年齡45.98歲,多菌型與少菌型之比為2.23:1,平均病期12.67個月,畸殘率為42.27%,發現方式以皮防所門診及綜合醫院皮膚科
- 麻風病低流行狀態下如何開展麻風病防治工作
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消滅了麻風病,在此低流行狀態下,如何開展麻風病防治工作是擺在我們麻風病防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歷城區于1991年基本消滅麻風病,1993年現癥病人全部治愈,2001年又發生1例新病人,此后連續4年未再新發。近幾年雖未發生新病人,但發生新病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鞏固基本消滅麻風病的成果,早期發現病人,最終徹底消滅麻風病還需要一個艱難的漫長過程。當前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多種形式發現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