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mǎ dōu líng
2 英文參考
Aristolochia contorta, fructus aristolochiae, radix aristolochiae[朗道漢英字典]
aristolochiae,fruct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ructus Aristolochiae(拉)[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utohmanspipe frui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馬兜鈴
馬兜鈴為中藥名,出自《藥性論》[1]。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或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的干燥成熟果實[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成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Fructus Aristolochi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dutohmanspipe fruit(《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馬兜鈴的別名
7 來源及產地
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或馬兜鈴A. debilisSieb.et Zucc.的果實。主產遼寧、黑龍江、河北、山東、陜西等地。[1]
8 植物形態
多年生纏繞草本,全株無毛,有香氣。莖細長,扭曲,有棱。葉三角狀狹卵形、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3~8cm寬2~4cm,中部以上漸狹窄,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心形,兩側具圓的耳片。花單生于葉腋,花被斜喇叭狀,長3~4cm,基部膨大成球形,中間收縮成管狀,緣部卵狀披針形,全緣,上部暗紫色,下部綠色。蒴果近球形。花期7~8月,果期10月。
9 生境
生于路旁、溝邊陰濕處及山坡叢林中。
10 采制
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收,干燥。
11 性狀
蒴果廣卵形或長圓形,長3~7cm,直徑2~4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棱線12條,由棱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頂端平鈍,基部有果梗,裂為6條。果實6室,易裂為6瓣,每室種子多數。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橫向脈紋。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異,味微苦。
12 性味歸經
13 功能主治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治肺熱咳喘,咯血失音,痔瘡腫痛,水腫。[1]
14 馬兜鈴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1]。
15 化學成分
馬兜鈴果實含馬兜鈴酸及馬兜鈴次酸(Aristolochinic acid)等[1]。
果實及種子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馬兜鈴次酸(aristolochinic acid)、木蘭堿(magnoflorine)、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等。
16 藥理作用
煎劑口服對麻醉兔有弱的祛痰作用;對離體豚鼠支氣管有一定的解痙作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菌作用。馬兜鈴次酸能抗動物腫瘤及增強免疫作用。[1]
17 馬兜鈴藥典標準
17.1 品名
馬兜鈴
Madouling
ARISTOLOCHIAE FRUCTUS
17.2 來源
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contortaBge.或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收,干燥。
17.3 性狀
本品呈卵圓形,長3~7cm,直徑2~4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棱線12條,由棱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頂端平鈍,基部有細長果梗。果皮輕而脆,易裂為6瓣,果梗也分裂為6條。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較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6室,每室種子多數,平疊整齊排列。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l0mm,寬8~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異,味微苦。
17.4 鑒別
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馬兜鈴對照藥材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馬兜鈴酸Ⅰ對照品[3],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水一甲酸(20:10:1: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條斑。
17.5 馬兜鈴飲片
17.5.1 炮制
17.5.1.1 馬兜鈴
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17.5.1.2 蜜馬兜鈴
取凈馬兜鈴,搓碎,照蜜炙法(2010年版藥典一部附錄ⅡD)炒至不粘手。
17.5.2 性味與歸經
苦,微寒。歸肺、大腸經。
17.5.3 功能與主治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于肺熱咳喘,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
17.5.4 用法與用量
3~9g。
17.5.5 注意
本品含馬兜鈴酸,可引起腎臟損害等不良反應:兒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婦、嬰幼兒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17.5.6 貯藏
置干燥處。
17.6 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8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7.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國家藥典委員會.關于勘誤《中國藥典》2010年版有關內容的通知(國藥典綜發〔2010〕246號).2010-09-28.
用到中藥馬兜鈴的方劑
- 馬兜鈴丹
:mǎdōulíngdān別名:馬兜鈴丸處方:馬兜鈴1兩,紫蘇子1兩,人參1兩,款冬花半兩,木香半...
- 馬兜鈴飲
《博濟》卷三,名見《圣濟總錄》卷六十五:馬兜鈴飲:別名:馬兜鈴散處方:馬兜鈴半兩,桂(去粗皮)1分...
- 芫花餅子
芫花1兩,桑白皮1兩,陳橘皮1兩,吳茱萸1兩,馬兜鈴2兩,白牽牛半兩。主治:喘嗽上氣。用法用量:每...
- 馬兜鈴根湯
āng《圣濟總錄》卷一四七:馬兜鈴根湯:處方:馬兜鈴根1兩。制法:上銼細。功能主治:五種蠱毒。用法...
- 馬兜鈴丸
wán《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馬兜鈴丸:處方:馬兜鈴1兩半,柴胡1兩半,茯苓1兩半,黑參1兩,桔梗...
- 更多用到中藥馬兜鈴的方劑
用到中藥馬兜鈴的中成藥
- 止嗽化痰顆粒
或遵醫囑。注意事項:1.止嗽化痰顆粒原料中含有馬兜鈴藥材,該藥材含有馬兜鈴酸,馬兜鈴酸可引起腎臟損...
- 肺安片
杏仁16g甘草膏10g麻黃160g旋覆花40g馬兜鈴40g制法:以上十三味,知母、橘紅、桔梗、川貝...
- 止嗽青果片
85-98處方:甘草100g半夏(制)100g馬兜鈴(蜜炙)50g青果l00g紫蘇子(炒)50g百...
- 胃福顆粒
白及黃芪蠶砂延胡索(制)沉香威靈仙地榆沒藥陳皮馬兜鈴木香馬齒莧性狀:本品為棕褐色或褐色的顆粒;味苦...
- 二十五味竺黃散
g豆蔻15g草果15g甘草50g葡萄25g木香馬兜鈴25g檀香25g降香40g訶子40g毛訶子40...
- 更多用到中藥馬兜鈴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馬兜鈴
- 《普濟方》:[卷一百六十三喘門]喘嗽(附論)
散治喘嗽。脅肋刺痛。不得眠睡。杏仁(去皮尖炒)馬兜鈴(炒)漢防己茯苓陳皮桔梗(各一兩)葶藶(一分)...
- 《普濟方》:[卷一百六十三喘門]總論
神氣。甜葶藶(焙香)桑白皮(炒)天門冬(去心)馬兜鈴半夏(制)紫菀杏仁(去皮尖)貝四片。大棗神秘湯...
-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馬兜鈴
,作葛根氣,亦似漢防己。二月、八月采根。頌曰∶馬兜鈴今關中、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皆有之。...
- 《兒科要略》:[第六章·咳嗽論治]第三節·內傷咳嗽
冒,動輒咳嗽有汗者,宜玉屏風散加北沙參、百合、馬兜鈴之屬,或合四君子湯治之。其由過飲不化,水停心下...
- 《普濟方》:[卷二十八肺臟門]肺氣面目四肢浮腫(附論)
一處疼痛。背膊勞倦。面目浮腫杏仁葶藶(隔紙炒)馬兜鈴柴胡(去苗)麻黃(去根節煮去沫)射干貝母(去心...
- 更多古籍中的馬兜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