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luǒ lì
2 英文參考
scroful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ervical scroful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adenosis scrofulosa[朗道漢英字典]
crewels[朗道漢英字典]
king’s evil[朗道漢英字典]
lymphoid tuberculosis[朗道漢英字典]
scrofula[朗道漢英字典]
struma[朗道漢英字典]
3 國家基本藥物
與瘰疬有關的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信息
注:
1、表中備注欄標注“*”的劑型規格為代表品。
2、表中備注欄加注“△”的劑型規格,及同劑型的其他規格為臨時價格。
3、備注欄中標示用法用量的劑型規格,該劑型中其他規格的價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藥品差比價規 則》計算的。
4、表中劑型欄中標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瘰疬(cervical scrofula)為病名[1][2]。是指以頸部緩慢出現豆粒大小圓滑腫塊,累累如串珠,不紅不痛,潰后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易成竇道為主要表現的癆病[3]。因其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故名瘰疬。瘰疬俗稱瘰子頸、老鼠瘡[1]。又名鼠瘺、鼠瘡、九子瘡、鼠疬、走鼠瘡、螻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瘡等[4]。小的為瘰,大的為疬[4]。又因其所發生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各異,如生于頸前屬陽明經者,名為痰疬;生于頸項兩側屬少陽經者,名為氣疬;生于腋下連及胸脅者,名為馬刀俠癭等[5]。瘰疬因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灼津為痰,結于頸項而發病,以結核累累成串、潰后膿出清稀、瘡口經久不愈為特征[5]。多見于體弱兒童或青年,好發于頸部及耳后,起病緩慢。初起時結核如豆,皮色不變,不覺疼痛,以后逐漸增大,并可串生,潰后膿液清稀,夾有敗絮樣物質,往往此愈彼潰.形成竇道。
《薛氏醫案·瘰疬》:“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頊腋間,結聚成核,初覺憎寒發熱,咽項強痛。”
《河間六書·瘰疬》:“夫瘰疬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后;,連及頸頜,下連缺盆,皆為瘰疬,”
5 瘰疬的病因病機
瘰疬多因肺腎陰虛,肝氣久郁,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邪毒,結于頸、項、腑、胯之間[4]。
瘰疬常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滯傷脾,以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結于頸項而成。日久痰濕化熱,或肝郁化火,下爍腎陰,熱勝肉腐成膿,或膿水淋漓,耗傷氣血,漸成虛損。亦可因肺腎陰虧,以致陰虧火旺,肺津不能輸布,灼津為痰,痰火凝結,結聚成核。
瘰疬多因肝氣郁結,氣滯痰凝,或陰虛火旺,灼津為痰,結于頸項而發病。日久結核潰爛,氣血兩虛,正虛邪戀[5]。
5.1 氣滯痰凝
肝郁傷脾,脾不運濕,痰濁內生,阻于少陽、陽明脈絡,結于頸項、腋下遂成瘰疬[5]。
5.2 陰虛火旺
肝郁化火,久則下爍腎陰,或素體肺腎陰虧,均可導致陰虛火旺,痰火日增,搏于少陽、陽明脈絡,結于頸項、腋下[5]。
5.3 氣血兩虛
若久病不愈,漸致結核潰爛,膿水淋漓,耗傷氣血,正虛邪戀,難以祛腐生肌,致竇道經年不愈[5]。
6 瘰疬的癥狀
瘰疬多發于頸項及耳的前后,圓核累累如串珠[1]。臨床見圓核三、五枚串生,位于一側頸項及耳后,甚至連及胸腋[1]。
初生如豆,數目不等,不紅不痛無熱,漸大如李增大串生,堅硬但可推動[1]。
將潰時皮色紫紅,潰后流出膿汁,稀薄而夾有敗絮樣物,收口緩慢,常此愈彼潰,久難收口而形成瘺道[1]。
7 瘰疬的診斷
瘰疬好發于頸項及耳前、耳后的一側或兩側,也有延及頜下、鎖骨上及腋窩等處者。
7.1 初期
頸部一側或雙側,結塊腫大如豆,較硬,無疼痛,推之活動,不熱不痛,膚似正常。可延及數日不潰。一般無全身癥狀。
7.2 中期
結塊逐漸增大,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粘連,結塊亦可相互粘連,融合成塊,形成不易推動的結節性腫塊。若液化成膿時,皮膚微紅,或紫暗發亮,捫之微熱,按之有輕微波動感。部分患者有低熱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
7.3 后期
液化成膿的結塊經切開或自行潰破后,膿液稀薄,或夾有敗絮樣壞死組織。瘡口呈潛行性空腔,創面肉色灰白,瘡口皮色紫暗,久不收斂,可以形成竇道。此時部分患者出現低熱、乏力、頭暈、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癥;或出現盜汗、咳嗽、潮熱等癥:如膿水轉稠,肉芽轉成鮮紅色,表示將收口愈合。
7.4 輔助檢查
結核菌素試驗呈陽性,紅細胞沉降可增快。膿液涂片檢查可找到結核桿菌,必要時可作活組織病理檢查,有助于確診本病。
8 需要與瘰疬鑒別的疾病
失榮:多見于中、老年人;有口腔、鼻咽部的惡性腫瘤,可轉移至頸部淋巴結;腫塊堅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固定不移;潰破之后如石榴樣,血水淋漓;常伴頭痛、鼻衄。
9 瘰疬的治療
9.1 辨證治療
初期宜疏肝解郁,軟堅化痰,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或服消瘰丸[4]。后期以滋補肺腎為主,用六味地黃丸加沙參、麥冬等[4]。如屬風熱結毒,應以祛風清熱為主,佐以軟堅散結,服防風清毒飲[4]。
9.1.1 氣滯痰凝
瘰疬·氣滯痰凝證(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氣滯痰凝,以腫塊堅實,無明顯全身癥狀,舌苔薄膩,脈弦滑為常見癥的瘰疬證候[3]。
9.1.1.1 癥狀
結塊腫大如豆粒,一個或數個不等。皮色不變,按之堅實,推之能動,不熱不痛;無明顯全身癥狀;苔膩,脈弦滑。
多見于瘰疬初期(結節期)。腫塊堅實,全身癥狀不明顯,苔薄膩,脈弦滑[5]。
9.1.1.2 辨證分析
情志內傷,肝氣不舒,脾失健運,痰熱內生,隨經絡循至頸部,痰凝氣結而成結塊;病在初期,尚未化熱,故皮色不變,不熱不痛;苔膩、脈弦滑為氣滯痰凝之象。
情志不暢,肝郁及脾,脾失健運,蘊濕生痰,阻于少陽、陽明經脈,聚而成塊,故腫塊堅實。此時正氣未虛,邪勢尚輕,故全身癥狀尚不明顯。苔薄膩、脈弦滑,為氣滯痰凝之象。[5]
9.1.1.3 方藥治療
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
9.1.1.4 針灸治療
選穴:以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穴為主。取肩井、天井、章門、豐隆、肘尖、阿是穴[5]。
隨證配穴:若結核發于頸項兩側及腋下者,加翳風、足臨泣。若結核發于頜下、項前者,加臂臑、大迎。若伴有胸脅脹痛者,加陽陵泉。伴脘痞納呆者,加中脘、足三里。[5]
方義:取手少陽經合穴天井,以疏通三焦經氣,開郁散結,為治療瘰疬的經驗穴。肩井可疏通少陽經氣,以達行氣散結化痰之功。章門為足少陽和足厥陰經的交會穴,又為脾的募穴,既能疏泄肝膽經氣,又能化痰散結而消瘰疬,故《針灸甲乙經》載有:“章門主治馬刀腫瘺”。豐隆能運濕化痰散結。肘尖是經外奇穴,為少陽經所過,用灸法可化痰通絡,《瘡瘍經驗全書》載有“肘尖治瘰疬已成未成,已潰未潰”,為治療瘰疬的經驗穴。阿是穴疏通局部氣血。[5]
9.1.2 陰虛火旺
瘰疬·陰虛火旺證(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陰虛火旺,以核塊逐漸增大,與皮膚粘連,皮色轉暗紅,午后潮熱,夜間盜汗,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為常見癥的瘰疬證候[3]。
9.1.2.1 癥狀
結塊逐漸增大,皮膚粘連,皮色暗紅;全身見潮熱、盜汗、咳嗽或痰中帶血絲,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
多見于瘰疬中期(膿腫期)。核塊逐漸增大,與皮膚粘連,皮色轉暗紅,伴有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5]。
9.1.2.2 辨證分析
肺腎陰虛,陰虛火旺,灼津為痰,痰與虛火互結而成結塊;陰虛火旺,則潮熱;虛熱迫津外泄,則盜汗;虛火傷肺絡,故咳嗽,痰中帶血絲;虛火內擾心神,則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肝郁日久化火,未得及時治療,灼傷腎陰;或素患肺癆,肺腎陰虛,均可導致陰虛火旺,虛火煎液成痰,痰火搏于少陽、陽明脈絡,結于頸項、頜下等處,致結核日趨增大。濕痰屬陰,其性粘滯,與虛火相搏,則結核皮色暗紅而與皮膚粘連。陰虛火旺,虛熱內蒸,迫液外泄,故見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5]
9.1.2.3 方藥治療
治法:滋陰降火。
9.1.2.4 針灸治療
選穴:以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陰腎經穴為主,取天井、少海、三陰交、太溪、百勞[5]。
隨證配穴:若伴有潮熱盜汗者,加陰郄、膏肓。兼見咳嗽者,加列缺、肺俞。[5]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5]。
方義:三陰交、太溪用補法以滋陰降火,乃“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意。天井用瀉法,能清熱化痰,散結消瘰。百勞為經外奇穴,少海為手少陰經穴,均用平補平瀉法,能補虛降火除煩,止盜汗而化痰濁,為治療瘰疬的經驗穴。[5]
9.1.3 氣血兩虛
瘰疬·氣血兩虛證(cervical scrofula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氣血兩虛,以瘡口膿出清稀,夾有敗絮樣物,形體消瘦,精神倦怠,面色無華,舌質淡嫩,舌苔薄,脈細為常見癥的瘰疬證候[3]。
9.1.3.1 癥狀
潰后或經切開后膿出清稀,淋漓不盡,或夾敗絮樣物,創面灰白,形成竇道,不易收口;兼見面色蒼白,頭暈,精神疲乏,胃納不香;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弱。
多見于瘰疬后期(破潰期)。瘡口膿出清稀,夾有敗絮樣物,形體消瘦,精神倦怠,面色無華,舌淡質嫩,苔薄,脈細。[5]
9.1.3.2 辨證分析
氣血不足,不能釀化為膿,故膿出清稀,淋漓不盡;氣血虧虛,不能上榮于面,則見面色蒼白,頭暈;脾失健運,則胃納不香,精神疲乏;舌質紅、苔薄、脈細弱為氣血兩虛之象。
瘰疬久延,局部潰爛,膿水淋漓,久不愈合。此時邪毒已衰,正氣已耗,氣無所主,血無所生,陰陽俱虛,故雖瘡破膿出,但膿出清稀,且夾有敗絮樣物。久病氣血虧耗,形體失養,神氣不充,故消瘦神疲。氣血兩虛,不能上榮于面,則面色無華。舌淡質嫩、苔薄、脈細,均為氣血兩虛之象。[5]
9.1.3.3 方藥治療
治法:益氣養血。
香貝養營湯加減。
9.1.3.4 針灸治療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穴為主,取足三里、三陰交、膏肓、百勞、氣海、膈俞[5]。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或加灸[5]。
方義:足三里、三陰交,以加強氣血生化之源。膏肓、百勞可療諸病百虛。膈俞為血會,配氣海補氣血兩虛。加灸氣海、膏肓可振奮元氣,扶正祛邪,祛腐生肌。[5]
9.1.4 肺腎陰虛
瘰疬·肺腎陰虛證(cervical scrofula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腎陰虛,以結核累累成團塊,移動性差,久則皮色轉暗紅,成膿潰破,膿稀薄,形成竇道,伴身體羸瘦,咳嗽痰紅,潮熱盜汗,口干顴紅,遺精、經閉,舌質紅,光亮少津,脈細數為常見癥的瘰疬證候[3]。
9.2 外治法
中期外敷沖和膏,如膿成未熟可用千捶膏。若膿已熟宜切開排膿,創口宜大。
后期用七三丹或八二丹摻于藥棉納入潰口,外敷紅油膏或沖和膏。如肉芽紅活,膿腐已盡時,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如有空腔或竇道時,可用千金藥線,也可用手術方法將壞死組織清除。
拔核療法:適用于腫核較小,不能內消。體質尚好者。用白降丹少許摻于太乙膏上,蓋貼于結塊處,每3天1次,結核小的7天左右脫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將結塊拔去。待結核脫落后,可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因所用藥物有很大刺激性,故使用時必須嚴格掌握適應癥,對結塊較大而深在的,或與周圍組織粘連的,或年老體弱的,均不宜使用本法。
9.3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本病有一定療效,其中火針與灸法治療效果較為滿意。但火針針刺不宜太深,《針灸大成》有“切勿太深、恐傷經絡”的記載,應慎之[1]。
對已化膿者,局部不宜直接針刺;對已破潰者,應配合外敷藥物;久不收口者,局部配合溫和灸,有利瘡口收斂[1][1]。
9.3.1 體針
取天井、百勞、肘尖等穴為主,瘰疬局部用隔蒜灸[1]。頸部瘰疬者加臂膈透曲池、手三里;耳項部瘰疬者加翳風、支溝、足臨泣;腋下瘰疬者加肩井、少海、陽輔[1]。
直接刺入腫大的結塊,配肝俞、膈俞,每日1次,中等刺激。對已成膿的不宜應用。
9.3.2 火針
方一:火針加熱后自結核正中刺入核心,每核1針,隔2~3日1次[1]。
方二:肩井、天井、手三里、足三里、四花穴、結核點。按火針操作方法,每次選2~4穴,采用速刺疾出方法,每周1次,3~5次為1療程。[5]
方三:取病灶局部,腫塊結節型者,于最早出現或最大結節腫塊的上、中、下各刺1針,快刺疾出,刺入核心或基底部;腫塊已化膿未潰者,用粗柄火針直刺病灶中心,使膿液盡快排出;已潰破者,在破口周邊0.5cm處用火針淺圍刺;有竇道滲出形成瘺管時,用相應長的火針直刺管腔。每周1次,3~5次為1療程。[5]
9.3.3 挑治法
方一:在肩胛下角以下的背部脊柱兩側尋找小米粒大,略高于皮膚的紅色小點或壓痛點,用粗針挑破并挑出皮下纖維樣物的根[1]。隔3~5日1次[1]。
方二:先在肩胛下方、脊柱兩旁找尋結核點(略高于皮膚,色紅,指壓不褪色的即為結核點)進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進行挑治。
方三:取正坐位,從胸6~9旁開1.5寸的區間內尋找陽性反應點。常規消毒,局麻,用手術刀橫向切開皮膚約0.5cm,再用消毒三棱針于切口處將白色纖維逐一挑斷,直至脂肪處。術畢縫合切口,涂上碘酒,覆蓋消毒紗布,膠布固定。每周1次,10次為1療程,間休1周。本法適用于結節期,皮膚有炎癥者禁用。[1]
9.3.4 割治法
選膈俞、肝俞兩穴,消毒后在局麻下用手術刀切開穴位表皮1~2厘米長,取出皮下脂肪少許,術畢縫合[1]。每周1次,每次1對穴[1]。
9.3.5 瘢痕灸
取瘰疬穴(定位:以患者中指末端至肘橫紋長度為標準,從長強穴沿脊柱正中線向上量至標準長度的端點,再作垂直于該線的水平線,其長度以患者的口角間距為準,水平線左右等距,其端點即是瘰疬穴),按瘢痕灸法程序操作。用黃豆粒大小的艾炷5~10壯直接灸,灸后用硼酸軟膏外敷,以防感染。每灸1次需間休2個月。[5]
9.4 抗癆治療
進行正規抗癆治療,持續1年左右。可口服異煙肼1~2年,或配合肌注鏈霉素1~2月。
10 瘰疬患者日常保健
2.適當增加營養,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積極治療其他部位的結核病變。
11 醫案
例1.己巳歲,尚書王西翁乃愛,頸項患核腫痛,藥不愈,召予問其故。曰頸項之疾,自有各經原絡井俞會合之處。取其原穴以刺之,后果隨針而愈,更灸數壯,永不見發。大抵頸項乃橫肉之地,經脈會聚之所,凡有核腫,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則流竄之勢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針灸大成)
例2.張××,男,17歲。左頸項瘰疬急性發作,引起高熱,腫塊直徑1.5cm。白細胞計數13.8×109/L,白細胞分類計數:中性分葉核粒細胞0.85。患者神清煩悶,兩脈弦滑,苔薄白。脈證合參為少陽風熱與厥陰郁火互結而成。治療:取手足少陽之會穴翳風、肩井,用瀉法久留針,以疏風熱而散郁火;再取經驗穴百勞溫針灸法,以散結通絡。治療8次,腫塊軟化并明顯縮小,經2個療程(每療程針灸12次)治療,腫塊完全消失告愈。(古今針灸醫案醫話薈萃)
12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8.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95.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55.
- ^ [5] 石學敏主編. 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03-205.
治療瘰疬的穴位
- 大肘尖
,名肘尖。在肘后部,屈肘,當尺骨鷹嘴的尖端。主治瘰疬,癰疽,腸癰,癰疔,疔瘡,癰腫,霍亂等。拼音:z...
- 后腋下
述:后腋下為經外奇穴名。《備急千金要方》:“一切瘰疬,……灸患人背兩邊腋下后紋上,隨年壯。”《類經圖...
- 淵腋
淵腋。淵腋穴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滿,腋腫,脅痛,瘰疬,臂痛不舉,胸滿,上肢痹痛,口苦,腋下腫,現代又...
- 泉液
淵腋。淵腋穴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滿,腋腫,脅痛,瘰疬,臂痛不舉,胸滿,上肢痹痛,口苦,腋下腫,現代又...
- 泉腋
淵腋。淵腋穴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滿,腋腫,脅痛,瘰疬,臂痛不舉,胸滿,上肢痹痛,口苦,腋下腫,現代又...
- 更多治療瘰疬的穴位
治療瘰疬的方劑
- 洞天救苦丹
子(立冬后者佳)各等分。制法:研細末。功能主治:瘰疬延爛至肩胸脅下,不堪之極者;乳癰、乳癌及瘰疬破爛...
- 神效瘰疬方
oluǒlìfāng《金鑒》卷六十四:方名:神效瘰疬方組成:白膠香、海螵蛸、降真香(心無土氣者)各等...
- 瘰疬丸
拼音:luǒlìwán《瘍醫大全》卷十八:瘰疬丸:處方:牡蠣(煅)元參(炒)各150克土茯苓(炒)7...
- 追毒斑蝥膏
巴豆20枚(去皮心,漿水煮),松脂3分。主治:小兒瘰疬結核,久不愈。用法用量:熱貼在瘰疬上,藥力盡別...
- 瘰疬疏肝丸
lìshūgānwán《飼鶴亭集方》引繆仲淳方:瘰疬疏肝丸:處方:昆布120克海石川貝牡蠣各60克天...
- 更多治療瘰疬的方劑
治療瘰疬的中成藥
- 消瘰丸
性,《名醫別錄》謂其散頸下核,《開寶本草》調其主鼠瘺,二藥皆善消瘰疬可知。摘錄:《衷中參西》上冊消瘰...
- 芋艿丸
項規定(附錄8頁)。功能與主治消痰軟堅。用于痰核瘰疬。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兒童酌減。...
- 五海癭瘤丸
。功效:軟堅化核,消腫散瘀,活血舒氣。主治:癭瘤瘰疬,氣脖乳核,無名腫毒。用法用量:大人每服1丸,9...
- 獨角膏
能與主治:化毒消腫,活血止痛。用于疔毒惡瘡,瘰疬鼠瘡等。用法與用量:加溫軟化,貼敷患處。規格:每張凈...
- 內消瘰癘片
各項規定(附錄6頁)。功能與主治:軟堅散結。用于瘰疬痰核或腫或痛。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4~8片,一...
- 更多治療瘰疬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瘰疬
- 《普濟方》:[卷二百九十三瘰門]鼠
滓。黍米二升釀熟飲。日三。一方有皮一具。又方治老鼠瘡久不瘥。用臘月八日。醋浸川烏五個。五月初五日午...
- 《瘍醫大全》:[卷十八頸項部]瘰門主論
,或缺盆,或肩上脅下,有串走之狀,故名鼠瘡,又名串瘡,如鼠之穿也。人謂食鼠竊余以成此證,而不盡然也。...
- 《外科心法要訣》:[卷四項部]瘰
,名門閂。形如荔枝者,名石。如鼠形者,名鼠,又名鼠瘡。以上諸,推之移動為無根,屬陽,外治宜因證用針灸...
- 《外科精義》:卷下
樣。每用一丸,粘在瘡頭上,以膏貼之。治瘰,并馬老鼠瘡。銅碌斑蝥砒霜(以上各五分)上為細末,醋糊為丸...
- 《靈樞識》:[卷六]寒熱篇第七十
故名篇。寒熱瘰(止)不去者也馬云。瘰者瘡名。一名鼠瘡。生于頸腋兩脈間。乃陽明少陽兩經之所屬也。正以鼠...
- 更多古籍中的瘰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