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獻:
- 甲狀舌囊腫及瘺管
【概述】先天性甲狀舌囊腫及瘺管又名頸前正中囊腫及瘺管,是在甲狀腺發生過程中,甲狀舌管未退化或未完全退化消失而產生的。可發生于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跡之間的任何部位。甲狀舌瘺管的內瘺口位于舌盲孔,外瘺口在頸前正中線上或稍偏一側。囊腫位于舌骨下方時,連接囊腫和舌盲孔之間的瘺管可經舌骨前、舌骨內或舌骨后走行,以從舌骨后走行者多見。【診斷】瘺管或囊腫X線碘油造影有助于明確診斷。但應與鰓裂囊腫、皮樣囊腫及異位甲
- 對牙齦瘺管開口的診斷與治療
【摘要】目的明確鑒別診斷,避免將瘺管口附近健牙誤認為是患牙,對防止醫療差錯及醫療意外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方法對患有慢性化膿性根尖周炎,瘺管開口發生在牙齦表面位于唇頰側687顆牙,位于舌腭側93顆牙,其中發生在牙齦表面瘺管異位開口96顆牙。對患有牙周炎發生牙齦表面瘺管開口136顆牙,進行診斷治療臨床研究。結果對不同程度的患牙采取不同的根管治療術或瘺管通過術,塑化,瘺管搔刮術,消除根管內的感染源,使已
- 高頻彩色超聲結合過氧化氫瘺管超聲造影在復雜性肛瘺術前診斷中的臨床應用
【摘要】目的根據高頻彩超結合過氧化氫瘺管超聲造影檢查診斷復雜性肛瘺的聲像學特點,為復雜性肛瘺的手術做出指導性診斷的臨床研究。方法利用高頻彩超以及直腸腔內超聲結合過氧化氫瘺管超聲造影,對104例瘺管患者進行瘺管及支管走向、深度、交通、與周圍組織及括約肌的關系、內口定位等超聲診斷,并與常規專科檢查后進行手術的預后結果相比較,作高頻彩超結合過氧化氫瘺管超聲造影在復雜性肛瘺術前診斷的準確性和可行性分析。結
- 第三鰓裂瘺管的診斷與治療
【摘要】目的探討第三腮裂瘺管的臨床特點及診治方法。方法回顧分析1995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2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6例入院前曾經反復多次行瘺管摘除術。采用稀鋇食管造影及術前吞服美藍的方法明確瘺管根部,再行手術切除。結果經治療后隨訪1~8年,12例均未見復發。結論治療的關鍵是尋找瘺管的內外口,對腮裂瘺管術后復發可行功能性頸廓清掃術,以徹底切除病變、不損傷正常組織為原則。 關鍵詞腮裂瘺管外
- 鰓器瘺管及囊腫21例臨床報告
鰓器瘺管與囊腫是耳鼻喉科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疾病。在臨床上因對本病認識不足,誤診而盲目手術所造成治療失敗時有發生[1,2]。本文從1988~2003年對21例患者診治進行回顧性總結。從胚胎學、臨床特征、診斷及手術要點進行分析。結果21例患者19例一次手術治愈,2例術后復發經再次手術治愈,收到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科共收治21例患者(在外院誤診、切排、手術后反復發作
- 30%雙氧水治療瘺管型根尖周炎20例
我們自1998年以來應用30%雙氧水治療瘺管型根尖周炎20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20例。共21牙,13牙、21牙、31牙、44各1牙、62牙、61牙、77各1牙、44各1牙、62牙、61牙、72牙、72牙,病程最長5年,最短1個月。齦瘺管位于頰側19例,1例位于腭側。21牙全部行1次性根管充填。 2治療方法 常規根管預備完成后,從根管內注入生理鹽水與齦瘺管外口相通即可
- 鰓裂瘺管
【概述】鰓裂瘺管為鰓囊為鰓溝相通或鰓溝不消失而生成。鰓裂瘺管的外瘺口及全程位于頸部,故又稱頸側瘺管。鰓裂瘺管的形成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鰓溝與鰓囊間的隔膜破裂;②鰓溝閉合不完全;③鰓器官上皮殘留;④鰓器官發育異常;⑤頸竇未閉合。以上一種或幾種因素可同時存在。【診斷】根據病史和典型臨床表現較易作出診斷。第一鰓裂瘺管伴有耳內流膿,易誤診為化膿性中耳炎,因此應注意二者的鑒別。第二、三、四鰓裂瘺管在胸鎖乳突肌
- 預防甲狀舌管囊腫和瘺管術后復發的體會
【關鍵詞】預防甲狀舌管囊腫和瘺管術后復發甲狀舌管囊腫源于甲狀舌管的殘余上皮,好發部位為頸中線舌骨附近,多見于青少年,易引起反復感染、破潰或切開后形成瘺管。我院自2001年7月~2007年3月共收治甲狀舌管囊腫及瘺管33例,復發4例,為減少術后復發率,現總結并分析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33例中,男19例,女14例;最小年齡2歲,最大年齡48歲,平均年齡18.3歲;病程10天~5年。全部病
- 耳前瘺管切除術的體會
【摘要】耳前瘺管切除術是耳鼻喉科常見手術,要求術中徹底切除瘺管組織及肉芽病變組織,如有殘留易造成復發,需要提高手術技巧,認真手術方能避免。【關鍵詞】耳前瘺管;瘺管切除術 耳前瘺管合并感染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病,由于瘺管內分泌物不易清除,產生癢感,患者自行擠壓后產生細菌感染,局部出現紅腫,隨后產生皮下化膿,由于瘺管存在,炎癥往往反復發作,常常需要手術切除。對初學者而言,由于手術經驗不足,往往有可能出現
- 穿刺抽膿在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管膿腫過程中的效果
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畸形,為第一腮溝的遺跡,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尹言華和沈平江(1993)收集了12例患者的家族譜系,皆具有以下特點:不同性別患者均可以遺傳給后代,后代同胞中兩性均可發病;后代的瘺管顯性度大多超過1/3;大多數單側或雙側瘺管患者與后代相同。瘺管口常位于耳輪腳前,少數開口于腳屏間切跡與口角的連線上。先天性耳前瘺管常為盲管(竇管),深淺長短不一,自數毫米到3cm以上,可具分支,長者
- 加壓沖洗治療前牙根尖瘺管療效分析
加壓沖洗治療前牙根尖瘺管療效分析(pdf)【摘要】目的通過加壓沖洗根尖瘺管的治療效果與常規根管治療的療效進行比較。方法對4年389例進行臨床回顧分析。結果加壓沖洗治療根尖瘺管明顯縮短病程。結論保證瘺管通暢是縮短療效的前提。 【關鍵詞】沖洗;根尖周炎;瘺管 Theanalysisofcuringthefistulaofthefrontroottipwithhighpressurewashing
- 疝無張力修補術后瘺管形成1例
進入陰囊。擬“右腹股溝直疝復發”入我院,再次行右腹股溝直疝無張力修補術。術中采用上述相同疝補片。術后傷口甲級愈合。第2次手術后9個月,出現傷口流液。傷口處有0.3cm瘺口。經傷口泛影葡胺造影,考慮為瘺管形成,在局麻下行瘺管切除。術中順瘺管注入美蘭,見有線頭、1張疝補片染色,予以取出。患者1年后再次出現傷口流液,經外用藥物,傷口流膿時流時止,入院查體見手術瘢痕處有1個直徑0.2cm瘺口。泛影葡胺造影
- 第三節 肛門瘺管
第三節 肛門瘺管 肛門瘺管簡稱肛瘺,是肛管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內口位于齒線附近,外口位于肛門周圍皮膚上,長年不愈。 一、病因與分類 大部分肛瘺由肛門直腸膿腫破潰或切開排膿后形成。膿腫逐漸縮小,但腸內容物仍不斷進入膿腔,在愈合縮小的過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暢不易愈合,日久后腔道周圍有許多疤痕組織,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行走在內外括約肌附近,外口皮膚生長較快,常有假性愈性
- 先天性雙側頸側瘺管1例
完全型腮裂瘺管是頸部鰓源性囊腫或瘺的一種類型,約80%的患者于嬰兒期發作。Godin報道發生在左側者占90.3%,右側為8.0%,發生于雙側者極少[1]。筆者曾診治1例,現將該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1病歷摘要患者,男,11歲,出生后不久即被發現頸部兩側稍下方各有一小瘺口,間有水樣液體溢出,于2004年8月2日入院,入院后檢查:雙側頸部對稱,雙側胸鎖乳突肌內側,約平甲狀軟骨下緣下方,可見局部皮膚輕
- 肛門瘺管
概述肛門瘺管簡稱肛瘺,是肛管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內口位于齒線附近,外口位于肛門周圍皮膚上,長年不愈。病因病理病機大部分肛瘺由肛門直腸膿腫破潰或切開排膿后形成。膿腫逐漸縮小,但腸內容物仍不斷進入膿腔,在愈合縮小的過程中,常形成迂曲的腔道,引流不暢不易愈合,日久后腔道周圍有許多疤痕組織,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行走在內外括約肌附近,外口皮膚生長較快,常有假性愈性,引起反復發作。管道的感染
- 先天性耳前瘺管并耳后感染1例
1)。進一步詢問病史,此瘺孔自出世就有,從而明確診斷:先天性耳前瘺管并感染。予抗感染、傷口換藥、沖洗,炎癥基本控制后,于2006年4月行先天性耳前瘺管切除術。術中發現除經軟骨下向耳前延伸約1cm外,瘺管主干沿耳后溝向后延伸達3cm,至耳后溝中部還向軟骨下方伸入0.5cm至骨面膨大成囊狀并潰爛,與耳后潰爛區相通。徹底切除瘺管組織,刮除肉芽炎癥病變,從乳突區轉移皮瓣,縫合切口。術后愈合良好。 2討論
- 牙源性異位瘺管的診斷和治療
牙源性異位瘺管的診斷和治療(pdf)牙源性瘺管與患牙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在患牙相應的部位出現,在臨床上不難診斷。但有時瘺管還可以出現在遠離患牙的其他部位以及不常出現的部位[1],這種情況在本文稱為異位瘺管,臨床上易誤診誤治。自1986~2006年筆者發現了11例牙源性異位瘺管患者。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男7例,女4例,年齡25~60歲。前牙1例,后牙10例。上頜4例,下頜7例
- 先天性耳前瘺管伴結核感染1例
【關鍵詞】先天性耳前瘺管伴結核感染1病歷摘要患兒,女,8歲。因“右耳前瘺管反復流膿5年,伴皮膚紅腫破潰6個月,以“右先天性耳前瘺管并感染于2003年7月3日收入我科。患兒發病以來,精神、食欲及大小便正常,有長期家族結核病接觸史。檢查:右側耳廓上方耳輪腳前瘺管表面黑色結痂。取出結痂后,局部流稀薄黃色膿液,滲血,觸之易出血,皮膚破潰,可見肉芽組織,范圍約1.0cm×
- 耳前瘺管膿腫的治療技巧
【摘要】目的觀察耳前瘺管切開引流術后應用慶大霉素注射液和紅霉素眼膏換藥的傷口愈合時間,與單用油紗塊換藥的傷口愈合時間進行比較。方法將耳前瘺管膿腫周圍常規消毒后行耳前瘺管切開引流術后,用慶大霉素注射液沖洗膿腔,填入涂有紅霉素眼膏的油紗塊。術后填塞一定要壓緊,防止有死腔形成,以免繼續形成膿液,與單用油紗塊換藥進行比較。結果應用慶大霉素注射液和紅霉素眼膏行耳前瘺管膿腫切開引流術后換藥較用油紗塊換藥病程縮
- 鏡下小兒先天性耳瘺管摘除術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先天性耳瘺管摘除術理想的手術方法和美容效果。方法結合臨床病例(121例)改進傳統肉眼摘除方法,鏡下切除,術后追蹤對比效果。結果全部治療患兒均治愈Ⅰ期愈合,美容效果非常滿意,無一例殘管復發者。結論鏡下摘除術操作仔細,美藍指示,不遺留殘體。5-0可吸收線縫合,美容效果佳,是治療瘺管最為理想的方法。【關鍵詞】先天性耳瘺管摘除小兒先天性耳瘺管并不少見,感染和美容心理常給家長和患兒帶來很
- 復雜肛瘺彩超介入下瘺管切除縫合術的臨床研究(附73例報告)
【摘要】目的根據高頻彩色超聲波檢查復雜性肛瘺的聲像學特點,做術前定位分析,用瘺管切除縫合術治療復雜肛瘺的臨床研究。方法用高頻彩色超聲波做術前檢查肛瘺73例,并與常規專科檢查結果及切開掛線自行愈合時間相比較,作肛瘺瘺管切除縫合術的療效和可行性分析。結果依據肛周高頻彩超術前檢查肛瘺聲像圖的表現,肛瘺周圍區域未測及血流信號,掃查肛瘺瘺管及支管的數目及瘺口位置,為手術切除肛瘺瘺管,做一期縫合術,縮短手術后
- 隆鼻術后頭面部車禍傷致鼻根部慢性瘺管1例報告
于皮下、活動、略向右側偏移。鼻根部及假體有觸痛,輕壓鼻根部可見少許淡黃色液體自鼻根部左側小孔流出。探針自鼻根部小孔可觸及假體。處理:常規抗感染,鼻腔滴注氯霉素眼藥水,準備3天后行鼻模體取出術,鼻根部瘺管沖洗引流術。手術于局麻下右鼻孔內側緣做一弧形切口,于皮下潛行剝離鼻模假體后,自皮下取出一4.2cm×1.0cm×0.4cmL型硅橡膠假體,假體上附著有少許黃白色膿苔,仔細探查假體周圍已形成一完整包囊
- 經空腸造瘺管腸內營養在全胃切除術后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全胃切除術后以空腸造瘺行腸內營養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48例胃癌行全胃切除的病人,術中全部行空腸造瘺,術后第一、二天補足糖、水電解質,第二天自空腸造瘺管內滴入生理鹽水,第三天始改為能全力,20ml/h逐漸增加到120ml/h,進食后根據進食量逐漸減少能全力,一般用到術后10天。結果全組病人無吻合口瘺,無死亡,術后體重穩定,一周達基本氮平衡,白蛋白術后2周明顯高于術前(P<0.05)
- 右眼下淚小管瘺管1例
【關鍵詞】淚小管;瘺管1病歷摘要患者,女,19歲,學生,因“右眼下瞼緣內眥角處發現一個圓形小洞,按壓有少許液體滲出1天來診。查體:右眼視力5.2,右眼下瞼緣內眥角處可見一個圓形小洞,直徑約0.2mm,與下淚小點相距約4mm,洞口濕潤,周圍皮膚無充血、紅腫及膿痂,無觸壓痛,余();左眼視力4.9,各段檢查未見異常。筆者用棉簽按壓右側淚囊區,洞口無液體滲出,按壓其與下淚小點之間的區域,可
- 冠狀動靜脈瘺管
。4、總膽固醇:4.92mmol/L(3.35~6.45mmol/L);甘油三酯:1.07mmol/L(0.23~2.03mmol/L)。5、入院行冠狀動脈造影示:左冠狀動脈前降支近端發出冠狀動靜脈瘺管,瘺管中段可見2個血管瘤(6╳10mm;4╳5mm),瘺管遠端流入肺動脈(圖1),左、右冠狀動脈無狹窄,呈右冠狀動脈優勢分布。手術過程:1、送入JR4.0左冠導引導管,嘗試將直徑0.012inch的
- 慢性根尖周炎合并瘺管124例的治療體會
慢性根尖周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病,是由齲齒、牙髓病發展為慢性根尖周炎的病理過程,現將對124例有瘺管的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療體會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資料來源于2003~2005年間我院口腔門診患者,共124例,男84例,女40例,年齡21~65歲。臨床表現為病史長,牙痛反復發作。病情加重時患牙浮起感,伸長,牙周組織紅腫。咀嚼時疼痛加劇。口腔檢查,患牙頰部牙齦有瘺管、深齲、牙髓壞死
- 雙J支架管和腎造瘺管在復雜上尿路手術的應用
我院在2002~2003年對12例復雜上尿路手術中同時置入雙J支架管和腎造瘺管進行內、外引流,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臨床資料本組12例,男6例,女6例,年齡25~71歲,平均43歲。一側輸尿管上段結石、同側腎多發結石并重度積水8例,一側輸尿管上段結石伴腎中、重度積水、對側腎多發結石2例,腎盂輸尿管交界處病變術后狹窄并腎中度積水1例,腎盂結石術后漏尿并腎周積液1例。全部病例術前分別
- 甲狀腺舌管囊腫及瘺管患兒圍手術期護理
小兒甲狀腺舌管囊腫及瘺管是胚胎甲狀腺舌管閉合不全而形成的先天性發育異常,臨床表現為頸部正中部位發生囊腫或瘺管。我院自2000~2003年對15例甲狀腺舌管囊腫及瘺管患兒進行手術治療,予以精心護理,療效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5例患兒中男9例、女6例,1~3歲6例、4~7歲7例、8~14歲2例。本組病例均在基礎加頸淺叢神經阻滯麻醉下施行瘺管切除術,術后放置橡皮引流條1根,術后15
- 眼眶枯竹片刺傷后眶緣瘺管反復流膿1例
患者,女,60歲,農民,左眼因車禍被枯竹片刺傷,在當地鎮醫院眼科住院手術治療,取出一枯竹片長約2cm,術后經過抗感染藥物全身及眼部治療,傷口仍反復流膿,再轉到當地地區醫院眼科診治,再次入院手術清除瘺管和流膿,術后經過短時間抗感染藥物治療,但停藥不久眼眶緣又出現流膿,復診時,再行X線眼眶照片及彩色超聲波檢查,均報告未發現眼眶有異物滯留,再繼續全身和眼部抗感染藥物治療,始終無法解決眼眶流膿問題,最后
- 鄭州大學一附院破解封堵瘺管難題
便、安全,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目前,該支架在臨床上已應用上百例。 此外,韓新巍還研制成功了“支氣管殘端胸膜腔瘺覆膜封堵內支架”和“胃食管吻合口下緣瘺支架”等,可以用其分別治療不同位置、不同形狀的瘺管。這兩項研究成果也先后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技術專利。由于韓新巍教授不向廠家要專利費,同時要求廠家按普通價格銷售他研制的支架,因此他研制的支架每個僅為3000~4000元,而進口支架每個為兩萬元左右。
- 綜合治療肛門瘺管的體會
近年來,筆者對318例肛門瘺管采用手術切除、保守治療加中藥局部外敷,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經隨訪,無1復發。現介紹如下。1一般資料本病318例中,男289例,女29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為21天的嬰兒。平均38.5歲。病程最長為68天,最短為15天,平均41.5天。其中嬰幼兒為7例,全部采用保守治療。治愈率100%。2治療方法2.1手術切除側臥胸膝位,暴露肛門部。常規消毒,麻醉后沿管道外口端向內切除
- 前列腺開放術后膀胱造瘺管拔除時機的臨床分析
設備的不斷涌現,微創經尿道手術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在廣大基層醫院由于設備所限,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摘除術開展尤為普遍。我院自1999年至今已開展恥骨上經膀胱前列腺摘除術576例,本文探討術中留置膀胱造瘺管的拔除時機,現分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60g138例,中葉突入膀胱106例,術后病理報告均提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1.2手術方法 取下腹正中切口入路,暴露膀胱前壁,
- 長期留置膀胱造瘺管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
【關鍵詞】期留置膀胱 長期留置膀胱造瘺管的患者面臨著日常生活帶來的諸多不便,大都希望在帶管過程得到自我護理的基本知識和掌握健康所需的技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無法改變的生活障礙或疾病帶來的實際困難,從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參加身體力行的社會活動。正確、有效的健康教育,對預防感染有重要的意義。我科2006年2月~2007年2月對23例留置膀胱造瘺管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 保守治療小兒先天性肛門瘺管的體會
我院用保守治療方法治療小兒先天性肛門瘺管5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5例患兒全部為男性。年齡最大為11個月,最小為42天。5例中1例有2個外口,其它均為1個外口;5例中有1例來本院門診前膿腫尚未破潰,其余均已形成瘺管,有2例在外院治療后未愈而來本院就診。1.2方法與結果5例全部采用保守療法治愈。藥物為上海中藥制藥一廠生產的“九一散”。按瘺管的大小、長短用脫脂藥棉捻成適當大小
- 耳前瘺管的主要癥狀和治療方法是什么?
耳前瘺管或稱先天性耳前瘺管,為胚胎期第一腮溝的遺跡。多單側發病。瘺口常位于耳輪前腳,瘺管可形成分支或樹叉狀,管內表面襯以復層鱗狀上皮,管腔內有脫落的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敗可排泄出有臭味的豆腐渣樣分泌物。本病一般常無癥狀,偶爾在擠壓時有少量粘液或粘膿從瘺口溢出;感染時,局部可紅腫疼痛或形成膿腫,或膿性分泌物增多;反復感染化膿者,局部可形成膿瘺或瘢痕。一般來說,無癥狀者不需要治療。若有感染化膿,可給
- 先生性耳前瘺管
先天性耳前瘺管(congenitalauralfistula)是一種常見的先天耳畸形。為胚胎時期形成耳廓的第一、二鰓弓的6個小丘樣結節融合不良或第一鰓溝封閉不全所致。 臨床表現 耳前瘺管瘺口多位于耳輪腳前,另一端為盲管,深淺、長短不一,還可呈分枝狀。瘺管多為單側性,也可為雙側。管腔壁為復層鱗狀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故擠壓時有少量白色粘稠性或干酪樣分泌物從管口溢出。平時無癥狀,繼發感染
- 眼眶枯竹片刺傷后眶緣瘺管反復流膿1例
患者,女,60歲,農民,左眼因車禍被枯竹片刺傷,在當地鎮醫院眼科住院手術治療,取出一枯竹片長約2cm,術后經過抗感染藥物全身及眼部治療,傷口仍反復流膿,再轉到當地地區醫院眼科診治,再次入院手術清除瘺管和流膿,術后經過短時間抗感染藥物治療,但停藥不久眼眶緣又出現流膿,復診時,再行X線眼眶照片及彩色超聲波檢查,均報告未發現眼眶有異物滯留,再繼續全身和眼部抗感染藥物治療,始終無法解決眼眶流膿問題,最后
- 第四篇 耳疾病--第八章 外耳疾病--第一節 先生性耳前瘺管
第四篇 耳疾病第八章 外耳疾病第一節 先生性耳前瘺管 先天性耳前瘺管(congenitalauralfistula)是一種常見的先天耳畸形。為胚胎時期形成耳廓的第一、二鰓弓的6個小丘樣結節融合不良或第一鰓溝封閉不全所致。 臨床表現 耳前瘺管瘺口多位于耳輪腳前,另一端為盲管,深淺、長短不一,還可呈分枝狀。瘺管多為單側性,也可為雙側。管腔壁為復層鱗狀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故擠壓時有少量
-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創瘺管包埋法同時修補胰瘺和切口疝
中國醫藥報北京訊 日前,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普通外科主任李基業采用自行設計的瘺管包埋法,在一次手術中同時修補胰瘺和切口疝,讓與歹徒搏斗時全身多處受傷的英雄乘警邢先生,扔掉了隨身攜帶的胰液引流袋和捆扎腹壁切口疝用的布帶子,一身輕松地康復出院。 接受手術者去年5月在與歹徒搏斗時,身負胃貫通傷、橫結腸傷、胰頸部斷裂貫通傷、脾裂傷、膈肌裂傷,形成血胸,出現失血性休克,經當地醫院緊急手術搶救脫離生命危
- 治療克羅恩病肛周瘺管局部注射TNF-α單抗有效
發癥,大部分患者有效或緩解,無不良事件發生。[ScandinavianJGastroenterol2006,41(6)∶1064]CD肛周并發癥的治療目前仍十分困難。研究證實靜脈給予英夫利昔治療CD瘺管有效,Corrado等對局部應用的療效進行研究。研究者選擇2003-2004年期間的11例CD伴肛周并發癥門診患者。入選患者有單個或多個肛周和(或)肛門陰道瘺,患者病變引流通暢(無正在發生的膿腫),
- 乳房竇道和瘺管是怎樣形成的?
部處理,可望愈合。 發生在乳暈部的竇道多因乳腺導管擴張綜合征而引起。發病前常有乳頭先天性凹陷史及乳頭溢液史,繼之迅速在乳房內出現腫塊,腫塊形成膿腫,破潰后流出粉刺樣物或油脂樣物,常形成通向輸乳孔的瘺管,創口久不收斂,并反復潰破,病程遷延,可長達數月或數年,雖經治療,仍可反復發作,不易根治。 我們這里說的乳房竇道和瘺管應注意與晚期乳癌造成的皮膚潰瘍相鑒別。后者常為巨大堅硬的腫塊破潰,于破潰處滲血
- 優拓用于拔除腎造瘺管后填塞造瘺口的效果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優拓用于拔除腎造瘺管后填塞造瘺口的效果。方法將60例單側經皮腎術后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在拔除腎造瘺管后用優拓填塞腎造瘺口,然后以無菌敷料包扎傷口,2~3天后拔除填塞物換藥。對照組在拔除腎造瘺管后用凡士林油紗填塞造瘺口,2~3天拔除填塞物換藥。對兩組傷口有無漏尿、換藥時有無疼痛和傷口愈合時間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的漏尿率、疼痛程度、傷口愈合時間均低于對照組。結論優拓用于拔
- 耳前瘺管88例治療分析
耳前瘺管(Preauricularfistula)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畸形。盡管一般情況下無需處理,但部分患者因反復繼發感染或感染蔓延到外耳道及耳后,易誤診為急性乳突炎或其他并發癥,故不可輕視。現將耳前瘺管88例手術治療情況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8例耳前瘺管均為我院住院手術治療患者,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齡平均18±4.5(2~47)歲,以學生(46.40%)多見。復發少者1次
- 簡單肛瘺切除術
進流質飲食。 4.術前2~3小時用肥皂水灌腸。 [麻醉] 鞍麻、骶管麻醉、肛緣局麻。 [手術步驟] 1.體位 截石位⑴探查內口⑵顯示探針尖部 2.探查切口位置 觀察外口的位置和形態,估計瘺管的走向和深淺。先用探針由外口沿瘺管曲折方向輕輕探入,經過整個瘺管,直達內口。探查時可在肛管內插入手指,感覺探針經過的位置[圖1⑴]。待探針尖部經內口穿出后,即可用止血鉗將尖部夾住,或將探針彎曲,使其
- 肛瘺分幾種類型?
會議制訂的分類法 國內普遍采用的按1975年全國肛腸協作會議制訂的肛瘺診斷標準分類。 1.按病源分 化膿性肛瘺和結核性肛瘺。 2.按病變程度分 ①單純性肛瘺 a.低位單純性肛瘺:僅有一個瘺管,一個內口和一個外口之完全瘺。內口在齒線處,管道通過外括約肌淺部或淺部以下。 b.高位單純性肛瘺:僅有一個瘺管,內口在齒線或齒線以上,管道行徑在外括約肌深層以上,或穿行于直腸粘膜下,而不穿過肌肉者
- 甲狀舌骨囊腫與瘺
概述先天性甲狀舌囊腫及瘺管又名頸前正中囊腫及瘺管,是在甲狀腺發生過程中,甲狀舌管未退化或未完全退化消失而產生的。可發生于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跡之間的任何部位。甲狀舌瘺管的內瘺口位于舌盲孔,外瘺口在頸前正中線上或稍偏一側。囊腫位于舌骨下方時,連接囊腫和舌盲孔之間的瘺管可經舌骨前、舌骨內或舌骨后走行,以從舌骨后走行者多見。病因病理病機甲狀舌囊腫內多覆有復層柱狀上皮、復層扁平上皮或移行上皮。囊液為粘液性,
- 有瘺型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療療效觀察
據患者自覺癥狀及檢查結果,術前拍攝X線片檢查患牙根尖周組織的破壞情況、根管數量、長度、彎曲度及牙周支持組織情況。患牙常規開髓、拔髓,擴根至根尖孔部,并保持根管清潔通暢,常規消毒以后,用小刮匙輕輕搔刮瘺管,去除炎性肉芽組織,刮除根端病理性牙骨質,使瘺管通暢。用3%過氧化氫溶液自根管口處沖洗根管,直至瘺管口有白色泡沫出現,最后用0.5%甲硝唑溶液反復沖洗根管及瘺管,并用甲硝唑棉捻放入根管內,氧化鋅暫封
- 側壁腸瘺閉合術
。 3.暫時性人工肛門。 4.腹腔感染形成的腸瘺。 [術前準備] 1.靜脈輸液,必要時輸血或血漿,以糾正脫水和貧血。 2.控制感染,使腹腔內和腹壁造瘺處的感染、炎癥、水腫消退。 3.術前瘺管用12.5%碘化鈉或稀鋇等作X線檢查,查明腸瘺的位置、范圍及粘連程度。 4.造瘺下段腸管的病變應已完全愈合或已作過徹底的手術處理,不致因恢復糞流后疾病復發。 5.術前3~5日口服磺胺類藥物或抗生
- 化膿性耳前瘺一次性根治術的優越性
傳統的化膿性耳前瘺治療方法是先作切開引流,多次換藥,并結合抗菌治療,待膿腫痊愈后,作耳前瘺管切除術,這種治療方法被國內外同道普遍采用,至今尚無更簡單、治愈更快的方法。而筆者近3年來采用一次性根治術治愈化膿性耳前瘺收到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受術者78例,男48例,女30例,最大年齡58歲,最小4歲,痊愈時間10~15天,均系門診手術,無一例收住院。 2手術方法 2.1膿
- 不斷肛門括約肌高位肛瘺切除術的治療體會
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膚。大多數肛瘺起自肛管直腸周圍膿腫。膿腫引流后,膿腔逐漸縮小,但糞便中的細菌經常由內口進入膿腔。感染的管道多迂曲,引流不暢反復流膿,而膿腫周圍的肉芽組織和纖維組織增生組成管壁,形成瘺管,使感染經久不愈。治療肛瘺的方法很多,筆者采用不斷肛門括約肌一期切除高位肛瘺82例,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現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我院自1998年1月~2004年1月共收治不斷肛門括約肌一
- 牙源性面頰瘺15例臨床分析
頜面部的皮膚瘺管主要是牙源性感染的并發癥,與相應部位的患牙關系密切,常因基層醫院的診治不當或延誤治療,或是患者不重視引起。筆者現將1998年以來所遇到的15例牙源性面頰瘺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齡13~65歲,平均39歲,其中11例來自農村。15例中,上頜尖牙1例,下前牙2例,下頜第二雙尖牙1例,下頜第一磨牙3例,下頜第三磨牙8例。15例中下頜阻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