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lǐ xū
2 英文參考
interior deficiency[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interior-deficienc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nterior deficienc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注解
里虛是指臟腑氣血陰陽虧虛,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1] 。包括虛寒、虛熱兩類[2]。表現為少氣懶言、心悸神疲、頭暈視蒙、食少肢倦、腰酸腿軟、失眠夢遺,舌淡嫩,脈虛弱等癥[3] 。
參見虛寒、虛熱:
虛寒為體內陽氣虛衰所致的一種證候。多因素體陽虛,元陽不足,溫煦功能減弱,或久病不愈損傷臟腑之陽而致。主要表現為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少氣乏力、舌淡嫩、脈微或沉遲無力。治以溫陽補虛為主。[4]
虛熱泛指陰、陽、氣、血不足而引起的發熱,分別稱為陰虛發熱、氣虛發熱、血虛發熱、陽虛發熱[4]。
4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5.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26.
治療里虛的方劑
- 白茯苓散
兩(炮裂,去皮臍)。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傷寒里虛,心下悸,腹中氣不和。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
- 清熱化膿湯
克,雙花20克。功能主治:益氣養血,清熱解毒。主里虛熱盛,正虛邪實。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
- 人參瀉心湯
黃芩各一錢五分,枳實一錢。主治:治上焦濕熱未清,里虛內陷,神識如蒙,舌滑脈緩。用法用量:水5杯,煮取...
- 陰濕湯
發熱,呼吸少氣,風濕風溫,表實里虛,或表虛里實,腠理開疏,氣道壅塞,虛汗盜汗,目黃身腫,小便不利,胸...
- 人參竹葉湯
米1撮。主治:《丹臺玉案》卷二方之人參竹葉湯主治虛煩,外亦發熱,有類傷寒初癥,但頭身不痛,不惡寒,...
- 更多治療里虛的方劑
治療里虛的穴位
- 虛里
thecollateralofstomach;虛里即心尖搏動處,相當于左乳根穴。又稱胃之大絡。出《...
- 下合穴
腑”的治療原則出發,按疾病所屬內腑的不同,而取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胃病取三里,大腸病取上巨虛等。...
- 少海
海。海為諸川之匯,深闊無量,在人身以少陰為六經之里。又穴在肘橫紋尺側端陷凹中,為手少陰脈之所入,如...
- 曲節
海。海為諸川之匯,深闊無量,在人身以少陰為六經之里。又穴在肘橫紋尺側端陷凹中,為手少陰脈之所入,如...
- 上三里
10)。出《針灸甲乙經》。代號LI10。別名稱三里、上三里、鬼邪。屬手陽明大腸經。手即上肢,三為數...
- 更多治療里虛的穴位
治療里虛的中成藥
- 四逆散
悸動,加桂枝以通陽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以淡滲之;里虛腹痛,加附子以補虛;泄利后重,下焦氣滯也,加薤白...
- 舒腹貼膏
可貼神闕、下脘、天樞、足三里。(3)食欲不振,脾虛胃弱者常貼足三里。成人每次選貼2~3個穴位,2~...
- 寶寶樂
的各項規定(附錄10頁)功能與主治:溫中補虛,和里緩急,開胃消食。有于脾胃虛寒,脘腹隱痛,喜溫喜按...
- 防風通圣散
氣與邪熱相合,并入于里,陽極似陰而戰,煩渴者;或虛氣久不已者。或風熱定注,疼痛麻痹者;或腎水真陰衰...
- 喘咳寧片
患者慎用,本品不宜長期服用。7.兒童、孕婦、體質虛弱者及脾胃虛寒者慎用。8.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
- 更多治療里虛的中成藥
里虛相關藥物
- 寶寶樂
為胃脘痛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溫中補虛,和里緩急,開胃消食。用于脾胃虛寒,脘腹隱痛,喜溫喜按...
- 舒腹貼膏
可貼神闕、下脘、天樞、足三里。(3)食欲不振,脾虛胃弱者常貼足三里。成人每次選貼2~3個穴位,2~...
- 防風通圣丸
診。7.孕婦慎用,兒童、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及脾虛便溏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8.嚴格按用法用量服用...
- 小兒雙清顆粒
38.5℃以上及重癥患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5.脾虛易腹瀉者慎服。6.服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
- 小兒腹瀉外敷散
用類別】本品為泄瀉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溫里散寒,燥濕健脾,止痛止瀉。用于脾胃虛寒性腹痛,腹...
- 更多里虛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里虛
- 《傷寒論輯義》:[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乃。玉函。作...
- 《注解傷寒論》:[卷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第六
,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經曰∶諸脈浮數...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四內經脈候]脈法部位表里虛實主病提綱
浮而有力主表邪盛。頭痛發熱,目赤澀,身疼或口干。里虛主病∶沉而無力主里虛。悸怖驚恐,惡人聲,精神恍惚...
- 《傷寒論條辨》:[卷之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編第一
反。而為反之互詞也。協。互相和同之謂。言誤下則致里虛。外熱乘里虛而入里。里虛遂協同外熱變而為利。利即...
- 《醫述》:[卷三·傷寒提鉤]傷寒
便赤澀。一陰一陽,天壤各殊也。(《傷寒大白》)表里虛實自汗為表虛,無汗為表實;下利為里虛,便閉為里實...
- 更多古籍中的里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