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是公共衛生中的一個重要科目,是研究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影響因素,探討如何預防控制疾病、促進健康的一門學科,它是預防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流行病學不僅研究傳染病,其他如慢性病(像癌癥、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精神疾病、自殺、與意外事件等等健康議題,甚至各種疾病的危險因子(如抽煙、肥胖、營養攝取狀態、生活型態等),都可成為流行病學研究的主題。
3 歷史
1854年,倫敦爆發霍亂,10天內奪去了500多人的生命。根據當時流行的觀點,霍亂是經空氣傳播的。但是約翰·斯諾(John Snow)醫師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認為霍亂是經水傳播的。斯諾用標點地圖的方法研究了當地水井分布和霍亂患者分布之間的關系,發現在寬街(Broad Street,或譯作布勞德大街)的一口水井供水范圍內霍亂罹患率明顯較高,最終憑此線索找到該次霍亂爆發的原因:一個被污染的水泵。人們把水泵的把手卸掉后不久,霍亂的發病明顯下降。 約翰·斯諾在這次事件中的工作被認為是流行病學的開端。
1948年-1952年期間,理查·多爾(Richard Doll)和布拉德福·希爾(Bradford Hill)合作進行了一項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通過對癌癥患者吸煙史的調查,他們宣布吸煙和肺癌之間有因果聯系。其后20多年,他們進行的隊列研究(Cohort Study)進一步加強了這一結論。 他們的成果為控煙行動提供了科學依據。
4 研究方法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分為觀察法和實驗法兩大類:
4.1 觀察法
描述性研究
通過調查,了解疾病和健康狀況在時間、空間和人群間的分布情況,為研究和控制疾病提供線索,為制定衛生政策提供參考。
分析性研究
通過觀察和詢問,對可能的疾病相關因素進行檢驗。分析性研究主要包括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和世代研究(cohort study)(也叫定群研究或隊列研究)
病例-對照研究選取一組患某病的人(病例),再選取另一組沒有患某病的另一組人(對照),收集兩個組人中某一或某幾個因素存在的情況,再以統計學方法來確定某一因素是否和該疾病有關及其關聯的程度如何。
世代研究則是選取一組曝露于某種因素的人和另一組不曝露于于該因素的人,再經過一段時間后以統計學方法比較兩組人患某病的情況(如肺癌),以確定某因素是否和某病有關。
一般來說,世代研究比病例-對照研究的結論較可靠,但世代研究耗時很長(如研究吸煙和肺癌的關系要數十年的時間),需要更多的資源。
4.2 實驗法
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后,在實驗組實施干預措施,在對照組中不采取措施或者應用安慰劑,通過一段時間的隨訪后,觀察各組實驗結果的差異,以此評估該干預措施的效果。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該方法分為臨床實驗(clinical trial)和社區實驗(community trial)兩種。
5 用途
描述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分布 研究疾病的病因及危險因素 評估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