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六六之節 (最后修訂于2015/12/1 13:53:45)[共88字]
摘要:“六六之節”的“節”意指度數。古人以甲子紀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為一節,六節為六個甲子,即六個六十天,合為一歲,故稱。《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六]六微旨大論第七十篇
承上編五營運,而論天道六六之節,地理應六節,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歲數始終,萬物生化之道。本經第九篇《六節藏象大論》,為六氣之大綱,此則闡明其旨,以悉其微,故曰《六微旨大論》。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愿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數,音朔,藏,如字。嗚呼,嘆詞。遠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二]六節臟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天以六六之節者。十干主天。六十日甲子一周而為一節。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也。人以九九制會者。人之九竅九藏。以會合生五氣三之數也。靈樞經曰。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言人亦有六六之節。以應天六六之數也。按下文曰。地以九九制會。蓋人有九竅九藏。地有九州九野。以合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
- 《類經》:[二十三卷運氣類]六、天地六六之節標本之應亢則害承乃制
(《素問·六微旨大論》)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此甚言天道之難窮也。疏五過論亦有此數句,詳論治類十八,但彼言醫道,此言天道也。)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愿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因天道之序更,所以成盛衰之時變也。)帝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五]六微旨大論
六氣,人有三陰三陽,上下相應,變化于是乎生,疾病于是乎起,其旨甚微,故曰六微旨大論也。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按∶喻六氣之本于天而未易測識也。)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愿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帝曰∶愿聞天道,六六之節
-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三]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此篇分論六節應天。六節應地。主歲主時及加臨之六氣。故曰六微旨大論。言陰陽之數。其旨甚微。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天之道者。陰陽之道也。言陰陽之道。高遠而淵深也。夫有形者尚可測。在天之為氣者。莫知其極也。張玉師曰。天包乎地。六氣繞地環轉。故不曰在地而曰在泉。視深淵尚可測者。喻六氣之在泉也。)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
- 《醫學綱目》:[卷之四十·《內經》運氣類注]五運六氣總論
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
- 《素問識》:[卷二]六節臟象論篇第九
馬云。篇內。首問六六之節。后又問臟象何如。故名篇。高。論上。加大字。云。大論二字。舊本。誤傳四氣調神下。今各改正。簡按此篇論運氣。與天元紀大論等義同。故高云爾。不可從也。篇內。自岐伯對曰昭乎以下。至孰多可得聞乎。七百一十八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注本。及太素并無。疑王氏之所補也。今考篇中。多論運氣。他篇所無。且取通天論。自古通天者云云。其氣三三十一字。與三部九候論。三而成天云云四十五字。湊合為說。其意
- 《醫經讀》:平集
平平人也即不病患也經有平人氣象篇蓋取諸此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天真論)乃問于岐伯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對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曰馮乎對曰大氣舉之也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素五營運)寒暑六入謂五氣從上下四旁而入非六氣也六氣乃后人偽造詳辨于后帝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歲人以九九制會何謂也岐伯曰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按六六之節即三百六十日法也九九制會者用九九之法以
-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愿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帝曰:愿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
- 《傷寒論條辨》:傷寒論條辨或問
問經何十二。曰。應十二辰數也。曰六而本之三陰三陽者。道生于三。一陰一陽之推也。是故。言六。則十二在其中。言十二。則五臟六腑。四體百骸。周身內外所有。無一物不在其中矣。經在人身中。一定而不移。無時而不然。病發于人身。舍經何言哉。昧者不察。但醉生夢死于傷寒傳六經之一語。六經豈獨傷寒之一病為然哉。病病皆然也。又若小智。則亦知一不知二。舍手而言足。愎彼而迷此。殊不知人身之陰陽。天地之陰陽也。陰陽之在天地。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大小合參卷首上內經纂要]六節臟象論篇
《六節臟象論》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六六之節,謂六竟于六甲之日,以成一歲之節限。九九制會,謂九周于九野之數,以制人形之會通也,言人之三百六十五節,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久矣。)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六六之節,天之度也。九九制會,天之數也。所謂氣數者,生成之氣也。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節氣均之,則氣有
- 《瘍醫大全》:[卷一《內經》纂要]六節臟象論篇
《六節臟象論》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六六之節,謂六竟于六甲之日,以成一歲之節限。九九制會,謂九周于九野之數,以制人形之會通也。言人之三百六十五節,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久矣。)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六六之節,天之度也。九九制會,天之數也。所謂氣數者,生成之氣也。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節氣均之,則氣有三
- 馬文輝:“六經”當為“六病”
□馬文輝 山西中醫學院第二中醫院 最早提出六經之說的是宋朝朱肱,他在《活人書》中指出:六經就是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并說:“治傷寒先須識經絡,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要討論太陽、陽明等是“六經還是“六病的問題,還得從《傷寒論》原著上做一番研究。 在現行之趙開美本的398條中,粗略統計:言“太
- 《素問經注節解》:[內篇卷之一]六節臟象論
六節臟象者,謂天以六節成歲,而人之臟腑與之相應也。然細閱之,通篇約分七段∶首三段,俱言節氣。第四段,言五氣更立,各有所勝,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所謂病因時變,為本篇之要旨,醫家之綱領也。第五段,言天生五味以養人,而人得之以化精液。第六段,言五臟之象,而并解六腑之妙用,與五臟相應,總取決于膽。末段言脈太盛則為關格,啟玄云“物不可以久盛,極則衰敗”,是矣。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標本者。六氣之化。病傳者。五臟相傳。此篇承上章而言六氣為病。有四時之順逆。而又有標本之逆從。五臟受傷。有刺中之死期。而又有病傳之日數。是以靈樞原屬二篇。本經合而為一。蓋謂五臟六氣。外內相合。始病在六氣而不亟治之。則傳入五臟而為不救之死證矣。)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后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陰陽者。三陰三陽之六氣也。少陽標陽而本火。太陰標陰而本濕
- 《類經》:[二十三卷運氣類]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歲氣立
(《素問·六節藏象論》)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天有上下四方,是為六合,地有正隅中外,是為九宮,此乾坤合一之大數也,凡寰中物理,莫不由之。故節以六六而成歲,人因九九以制會。且人有三百六十五節,正以合天之度數,復有九歲以應地之九野,此其所以為天地人也。六六九九,義如下文。)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
- 《類經》:[二十四卷運氣類]八、六步四周三合會同子甲相合命曰歲立
(《素問·六微旨大論》)帝曰∶愿聞其步何如?(此連前章,而詳求其六步之數。六步,即六氣之位數也。)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一日一度,度即日也。周歲共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六步分之,則每步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故曰有奇也。)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二十四步,合四歲之步也。積者,積二十四個八十七刻半,共得二千一百刻,是為二十一日。以四歲全數合之,正得一千四百六十一日。此共以二十四步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八]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此篇論六氣司天。六氣在泉。有正化。有勝復。有主客。有邪勝。至真者謂司天在泉之精氣。乃天一之真元。要者謂司歲備物以平治其民病。無傷天地之至真。乃養生之至要也。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此承上章而言五運六氣。互相交合。各有太過不及。彼此勝制。已詳論于前矣。今欲分論六氣之司天在泉。其氣至之何如也。)岐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王冰
- 《內經博議》:[卷之一天道部]天道六氣中見論
帝曰。愿聞天道六氣之節盛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之也。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八十六老老余編(上)]太上玉軸六字氣訣
《道藏》有《玉軸經》,言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灼不和,六欲七情積久生疾,內傷臟腑,外攻九竅,以至百骸受病,輕則痼癖,甚則盲廢,又重則喪兇。故太上憫之,以六字氣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以呼而自瀉出臟腑之毒瓦斯,以吸而自探天地之清氣。當日小驗,旬日大驗,年后萬病不生,延年益算。衛生之寶,非人勿傳。呼有六,曰∶呵、呼、、噓、嘻、吹也。吸則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氣,以呼字治脾氣,以字治肺氣,以噓字治肝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二]六節藏象大論第九篇
大論二字,舊本誤傳四氣調神下,今各改正。六節者,天以六為節,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天有六六之節,地則以九九制會也。藏象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神藏五,開竅于耳目鼻口,形藏四,開竅于前后二陰,竅雖有九,其位惟六,又神藏形藏,合于三陽三陰之六氣,猶之以六為節,以九制會,故曰藏象。此篇為《六微旨大論》提綱,故曰《六節藏象大論》。黃帝問曰∶余聞天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八]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此篇論六氣主司天于上。在泉于下。五運六氣運化于中。間氣紀步。為加臨之六氣以主時。五六相合以三十年為一紀。再紀而為一周。故名六元正紀大論。黃帝問曰。六化六變。勝復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六化、謂司天在泉。各有六氣之化。六變、謂勝制之變也。勝復者。謂五運之氣。亦復其歲。有相勝制。而治之不全也。甘苦辛咸酸淡。謂五味所資。生化有濃薄。成熟有多少。先后之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也。此承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七]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此論六氣之內合于五臟也。曰厥陰、少陰、太陽、少陽。論六氣之為病也。曰皮肉筋骨脈者。因六氣而及于五臟之外合也。曰心肝脾肺腎者。因六氣而及于五臟之次也。有余者。多氣少血。不足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痹者。閉也。血氣留著于皮肉筋骨之間而為痛也。氣病之謂疝。血病之謂積。蓋氣盛而生熱。則為疝痛。血多而凝泣。故成積
- 《古本難經闡注》:正文
一難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此章總冒五臟六腑十二經動脈。俱會于寸口。下文分晰十二經脈。一日夜五十會于寸口。榮衛血氣。一日夜會于寸口也。十二經者。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陽為陽六經。從手走頭。從頭走足。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為陰六經。從足走胸。從胸走手。此十二經脈所行之直路也。手太陰者。肺也。肺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二內經要旨(下)]運氣篇第九
六節藏象篇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謂也。六六謂六甲之日,以成一歲之節限;九九制會,謂九同于九野之數,以制人形之會通也。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六六之節,天之度也。九九之制會,天之數也。所謂氣數者,生成之氣也。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節氣均之,則氣有三百六十日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五運氣易覽]運氣說
五運六氣之說,不見于儒者之六經,而見于醫家之《素問》。夫《素問》乃先秦古書,雖未必皆黃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戰國之際,有如和、緩、秦越人輩,雖甚精于醫,其察天地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則其言雖不盡出于黃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從授矣。且夫寒濕暑燥風火者,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者,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而五營運于其間,則五之化氣也。天數終于五,六居之;地數終于六,七居之。戊己
- 《證治準繩·雜病》:[第七冊七竅門上]目
收斂。土臟萬物而主靜,故睥合則萬有寂然而思睡,此臟納歸靜之應也。土為五行之主,故四輪亦為睥所包涵,其色黃,得血而潤,故黃澤為順也。華元化云∶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晚西北也。內有大絡六,謂心、肺、脾、肝、腎、命門各主其一。中絡八,謂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細絡,莫知其數,皆懸貫于腦下,連臟腑,通暢血氣往來,以滋于目。故凡病發則有形色絲絡顯見,而可驗內之何臟腑受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八]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篇
《天元紀大論》鬼臾區曰∶謹奉天道,請言真要。此篇論六氣司天,六氣在泉,有正化,有勝復,有標本寒熱,有調治逆從,五味陰陽,制方奇偶,謹奉天道,合于人身,故曰《至真要大論》。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更,平聲,下同。盈虛,即太少也。五運與六氣交合,甲、丙、戊、庚、壬為太,主盈;乙、丁、己、辛、癸為少,主虛;子、寅、辰、午、申、戌為太,主盈;丑、卯、巳、未、酉
- 《醫述》:[卷六·雜證匯參]中風
不收,《經》稱為痱病,世稱為風懿,亦中倒后之證也。(《得效方》)《寶鑒》云∶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內有中風之疾。宜先服愈風湯、天麻丸,此治未病之法也。薛己云∶預防之理,當養氣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可也。若服前方,以為預防,適所以招風取中也。(《證治準繩》)自古論中風者,悉主于外感,而劉、李諸子,則主于內傷。今詳此病,蓋因先傷于內,而后感于外,相兼成病者也。但有標本輕重不同
- 《醫述》:[卷三·傷寒提鉤]傷寒
經義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盛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以其脈經頭項循腰脊,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八]五營運大論篇第六十七
鬼臾區所論。五運六氣相合而主治者。是明天地陰陽之道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所謂人中之陰陽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以應天六六之節。此人中之陰陽。與天地相合。其所合之數。可得而數者也。若夫天地之陰陽者。數之可十可百。推之可萬可千。難以數推。止可以象推之。象者。即下文之丹蒼素元之天象。南面北面之圖象是也。)帝曰。愿聞其所始也。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五運氣易覽]六氣標本論
夫經之立法,意溢言表者多矣。余嘗觀運氣微旨篇、六化圖序,及夫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云云之說,經旨既秘而未發,而擇者又謬言滋惑。但其曰∶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又有從本從標、從本從中之治,昭然三氣分疊,則微旨猶有可究者。于是援引經旨,參以己見,附以標本同異從舍之治。未敢自以為是也,然亦可為迷心傳注者之一悟也。《素問·六微旨篇》帝曰∶愿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
- 《養生類要》:[前集]鄒樸庵玉軸六字氣訣
道藏有玉軸經言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灼不和又六欲七情積久生病內傷臟腑外攻九竅以致百骸受疾輕則痼癖甚則肓廢又重則喪亡故太上憫之以六字氣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以呼而自瀉出臟腑之毒瓦斯以吸而自采取天地之清氣以補之當日小驗旬日大驗一年后萬病不生延年益壽衛生之寶非人勿傳呼有六曰呵呼噓嘻吹也吸則一而已呼有六者何以呵字治心氣以呼字治脾氣以字治肺氣以噓字治肝氣以嘻字治膽氣以吹字治腎氣此六字氣訣分主五臟六腑也凡天地之
-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九]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愿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帝曰∶愿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
- 《類經》:[二十三卷運氣類]三、天元紀
志喜;肝化木,其志怒;脾化土,其志思;肺化金,其志憂;腎化水,其志恐,而天人相應也。《陰陽應象大論》思作悲,見陰陽類一,又詳見疾病類二十六。)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愿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論,即前六節藏象論也。終期之日,周而復始,謂期年一周而復始也。三陰三陽,六氣也。言氣有五運,復有六氣,五六不侔,其將何以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四]六元正紀大論
(元者,大也。六元者,謂風火燥濕寒熱六者,為天地之大道。五運六氣之義,本篇論之獨詳,故曰正紀也。)黃帝問曰∶六化六變,勝復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運之化,或從天氣,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或從地氣而逆天氣,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紀,從地之理,和其運,調其化,使上下合德,無相奪倫,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運宣行,勿乖其政,調之正味,從逆奈何?(氣同謂之從,氣異謂之逆
- 《素問六氣玄珠密語》:[卷之三]觀象應天紀篇
凡六氣之降升得位氣至觀之有候氣之盛衰逆順吉兇皆在五星形象之變異日月氣候天象預報之皆自司天之氣候占應者也或氣至而星不見或氣未至而先星見或失度而離位或前或后或當大而反小或小暗而卻明盛或見一而見二或氣應而星不應或應見而卻不見或日月之失度或日月之明大或日月之昏暗或與氣候同見或異星之相附或星與月相并而異氣撓之或同月度或犯月角或二星相刑而一星乃小或二星光芒而相射皆主吉兇之兆下合上符應之明顯萬化民病時令并未來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卷六]辨太陰病脈證并治全篇
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以人之形有濃薄,氣有盛衰,臟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臟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譬諸水火,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物盛從化,理固然也。誠知乎此,又何疑乎?陽邪傳陰,變寒化熱,而遂以為奇耶!自后漢迄今,千載以來,皆謂三陰寒邪不傳,且以傷寒傳經陰邪,謂為直中,抑知直中乃中寒之證,非傳經之邪耶!是皆未曾熟讀仲景
- 《溫病正宗》:[下編·正宗輯要第四章·分癥]七、燥病
雷少逸曰∶推六氣之中,燥金主氣,自秋分而至立冬,喻嘉言以燥令行于秋分之后,所以謂秋不遽燥,確與氣運相合也。沈目南云∶《性理大全》謂燥屬次寒,奈后賢悉謂屬熱,大相徑庭。如盛夏暑熱炎蒸,汗出,肌肉潮潤而不燥也。深秋燥令氣行,人體肺金應之,肌膚干槁而燥,乃火令無權,故燥屬涼,謂屬熱者非矣。豐細玩之,誠非謬也。凡治初患之燥氣,當宗屬涼擬法。夫秋燥之氣,始客于表,頭微痛,畏寒,咳嗽,無汗,鼻塞,舌苔白薄者
- 《類經》:[四卷藏象類]二十九、身形候臟腑
(靈樞師傳篇)黃帝曰∶本藏以身形支節肉,候五臟六腑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誰可捫循之而后答乎?(本藏,即前本經篇名。捫,摸也。循,摩也。言王公之尊貴,誰可得而摩摸?將何所據而相答也?捫音門。,劬允切。)岐伯曰∶身形支節者,臟腑之蓋也,非面部之閱也。黃帝曰∶五臟之氣閱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身形支節,與面不同,此欲以體貌之形,察其臟腑之侯也。)岐伯曰∶五臟六腑
- 《素問要旨論》:[卷第一]彰釋玄機篇第一(新添)
六元之數者,乃天真之一氣也。言一氣之用者,得之為神,失之則喪真,故知一氣為天地萬物神應之母也。是故玄一真人,傳庚桑楚六衍之法也。一衍之道,窮通混玄變化之真源也。二衍之神,曉了造化神明之法用也。三衍之氣,明辨升降動靜之精微也。四衍之天,知天道營運萬象也,以政剛健之德也。五衍之地,知地之化生萬物也,以政柔順之德也。六衍之萬物,衍萬物者,可以明神氣之變動,可以曉天地之逆從,然后可以知萬物盛衰、吉兇征兆
- 班秀文六經辨治婦科病
前賢有曰:“病變無常,不出六經之外,《傷寒論》之六經,乃百病之六經,非傷寒所獨也。柯琴亦謂:“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諸位醫家的論述皆說明:《傷寒論》之六經辨證,當是所有疾病(包括雜病)辨證的基礎。國醫大師、廣西中醫藥大學教授班秀文將六經辨證運用于婦科疾病治療中,對提高中醫理論,充實和發展仲景學說,解放廣大中醫師的學術思想
- 《類經圖翼》:[卷二運氣(下)]司天在泉圖解
\r司天在泉左右間氣圖\pt13a29.bmp\r司天歌子午少陰為君火,丑未太陰臨濕土,寅申少陽相火王,卯酉陽明燥金所,辰戌太陽寒水邊,巳亥厥陰風木主,初氣起地之左間,司天在泉對面數。司天、在泉、四間氣者,客氣之六步也。凡主歲者為司天,位當三之氣。司天之下相對者為在泉,位當終之氣。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右為天之右間。在泉之左為地之左間,右為地之右間。每歲客氣始于司天前二位,乃地之左間,是為初氣,以
- 治陰虛勞熱方
脈虛數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生山藥(一兩)玄參(五錢)于術(三錢)生雞內金(二錢,搗碎)牛蒡子(三錢,炒,搗)熱甚者,加生地黃五六錢。脾為后天之本,能資生一身。脾胃健壯,多能消化飲食,則全身自然健壯,何曾見有多飲多食,而病勞瘵者哉?《內經》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在女子為不月,其傳為風,以其先不過陽明,胃腑不能多納飲食也,而原其飲食減少之故。曰發于心脾,原其發于心脾之
-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四]天元紀大論
天者,道也。元者,大也。天元紀者,紀天之大道也。天有六氣,地有五行,天符應天,歲直承歲,應合不合,千變萬化,盛衰分焉,損益見焉,人物由此而生,亦由此而病,大矣哉其此論乎。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愿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
-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六]天元紀大論第六十八篇
此篇引《天元玉冊》之言,以明五運六氣,上下相召,五六相合,三十歲為一紀,六十歲為一周,周而復始,無有終時,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故曰《天元紀大論》。《太始天元玉冊·運氣微旨篇》曰∶太虛寥廓,肇其化元,虛皇轉運,變易淵玄,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十二流精,五氣橫天,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天以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地以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 全球六分之一癌癥由可防治感染引起
新一期英國學術刊物《柳葉刀—腫瘤》刊登報告說,一項調查顯示全球癌癥病例中約六分之一由可預防或治療的感染引起,這凸顯了通過防治感染來減少癌癥發病率的重要性。這份報告由位于法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完成,該機構調查了2008年全球184個國家的27種癌癥的數據。當年總計有1270萬個新發癌癥病例,分析顯示,其中約200萬個病例是由可預防或治療的感染引起的。在感染原因中,位居前列的有幽門螺桿菌、乙肝和丙肝
- 六分之一新發癌癥患者由感染引起
來自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公布了一項癌癥腫瘤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他們通過分析2008年全球184個國家的27種癌癥的數據,指出大約200萬,或者說六分之一的世界新發癌癥患者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并且這些感染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這對于癌癥研究來說無疑意義重大,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LancetOncology雜志上。這項研究由總部設在法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主導完成,文章通訊作者MartynPlum
- 調查顯示我國有六分之一人口患風濕病
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被抽樣調查的我國106678人當中,風濕病患者達到18552人,比例高達17.39%,超過總數的六分之一。這項調查是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于1990年開始著手進行的。調查的目的是掌握風濕類疾病的發病規律,從而研究預防及其治療的有效途徑,調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到目前,已有黑龍江、吉林、遼寧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完成了調查工作。調查的對象分為自然人群和特定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