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六經病解
摘要:《六經病解》為書名。清·徐大椿撰。參見《徐靈胎醫學全書》:《徐靈胎醫學全書》為書名,清·徐大椿撰。16種。此書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醫書六種》基礎上增輯而成。計有《難經經釋》、《醫學源流論》、《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傷寒論類方》、《蘭臺軌范》、《洄溪醫案》、《慎疾芻言》、《內經詮釋》、《洄溪脈學》、《脈訣啟悟注釋》、《六經病解》、《傷寒約編》、《舌鑒總論》、《雜病源》、《女科醫案》。徐氏學識淵博,其著述頗為后世所重。
查看全文 [ 最后修訂于2015/12/1 14:46:16 220字 ]
相關詞條:
- 六經病
強,身痛,腰痛,骨節煩疼,發熱,惡寒,此皆太陽經之見癥。如無汗而脈浮緊,此營衛俱強而表實也,用麻黃湯以發表,使營衛之邪,從皮毛而出,則諸癥自除矣;如脈浮而弱,汗自出者,此營強衛弱而表虛也,用桂枝湯以解肌,使營衛和,而邪自解矣。”《傷寒醫訣串解·太陽篇》:“太陽為寒水之經,主一身之表。何謂太陽經證?曰頭痛、項強、發熱、惡寒是也。……何謂太陽腑證?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
- 六經病解
拼音:liùjīngbìngjiě英文:《六經病解》為書名。清·徐大椿撰。參見《徐靈胎醫學全書》:《徐靈胎醫學全書》為書名,清·徐大椿撰。16種。此書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醫書六種》基礎上增輯而成。計有《難經經釋》、《醫學源流論》、《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傷寒論類方》、《蘭臺軌范》、《洄溪醫案》、《慎疾芻言》、《內經詮釋》、《洄溪脈學》、《脈訣啟悟注釋》、《六經病解》、《傷寒約...
- 再經
再者,再傳陽明經也。謂其邪已傳經盡,熱盛不衰,欲再轉屬陽明故也。”傷寒一日傳一經,六日傳至厥陰,七日再傳太陽,八日再傳陽明·再經:再經指傷寒一日傳一經,六日傳至厥陰,七日再傳太陽,八日再傳陽明。《注解傷寒論》卷二:“傷寒自一日至六日,傳三陽三陰經盡,至七日當愈。經曰:“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則太陽之邪,再傳陽明。”另說,如《傷寒論淺注·太陽篇》:“何以謂發于陽者七日愈?請言其所以愈...
- 傳經
是三陽。如太陽病而脈反沉,便合少陰;少陰病而反發熱,便合太陽;陽明脈遲,即合太陰;太陰脈緩,即合陽明;少陽細小,是合厥陰;厥陰微浮,是合少陽。雖無合并之名,而有合并之實。”并病:并病指傷寒一經證候未解,而另一經證候已見。出《傷寒論》。《傷寒論大全·傷寒合病并病》:“并病者,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者,為并病。”《景岳全書·傷寒典》:“并病與合病不同,合病者,彼此齊病也;并病者,一經先病,然后漸...
- 傷寒論本義
拼音:shānghánlùnběnyì英文:《傷寒論本義》為傷寒著作。十八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魏荔彤撰于1724年。魏氏注解《傷寒論》,除前有總論外,對六經病、瘥后勞復、霍亂等篇,亦各有總論提要鉤玄。卷首并附方有執《陰陽表里圖》,閔芝慶《傳經論》以及作者對方、閔二家學說的評價。編次方面,將合病、并病、壞病、痰病、過經不解等內容置于三陽經病和三陰經病之間。詮釋頗詳,但附會的觀點亦復不少。本書...
- 徐靈胎醫學全書
。清·徐大椿撰。16種。此書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醫書六種》基礎上增輯而成。計有《難經經釋》、《醫學源流論》、《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傷寒論類方》、《蘭臺軌范》、《洄溪醫案》、《慎疾芻言》、《內經詮釋》、《洄溪脈學》、《脈訣啟悟注釋》、《六經病解》、《傷寒約編》、《舌鑒總論》、《雜病源》、《女科醫案》。徐氏學識淵博,著述甚豐,且頗為后世所重。現存多種清刊本及上海廣益書局鉛印本。...
- 女科醫案
名。清·徐大椿撰。《徐靈胎醫學全書》為書名,清·徐大椿撰,16種。此書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醫書六種》基礎上增輯而成。計有《難經經釋》、《醫學源流論》、《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傷寒論類方》、《蘭臺軌范》、《洄溪醫案》、《慎疾芻言》、《內經詮釋》、《洄溪脈學》、《脈訣啟悟注釋》、《六經病解》、《傷寒約編》、《舌鑒總論》、《雜病源》、《女科醫案》。徐氏學識淵博,其著述頗為后世所重。...
- 傷寒約編
胎醫學全書》之一。《徐靈胎醫學全書》為書名。清·徐大椿撰。16種。此書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醫書六種》基礎上增輯而成。計有《難經經釋》、《醫學源流論》、《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傷寒論類方》、《蘭臺軌范》、《洄溪醫案》、《慎疾芻言》、《內經詮釋》、《洄溪脈學》、《脈訣啟悟注釋》、《六經病解》、《傷寒約編》、《舌鑒總論》、《雜病源》、《女科醫案》。徐氏學識淵博,其著述頗為后世所重。...
- 雜病源
《雜病源》為《徐靈胎醫學全書》系列叢書之一。清·徐大椿撰。16種。此書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醫書六種》基礎上增輯而成。計有《難經經釋》、《醫學源流論》、《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傷寒論類方》、《蘭臺軌范》、《洄溪醫案》、《慎疾芻言》、《內經詮釋》、《洄溪脈學》、《脈訣啟悟注釋》、《六經病解》、《傷寒約編》、《舌鑒總論》、《雜病源》、《女科醫案》。徐氏學識淵博,其著述頗為后世所重。...
- 傷寒論三注
本為基礎,加上他個人的見解,逐條予以注釋,因名“三注”。從對《傷寒論》的注釋和對仲景學術思想研究闡發的貢獻來說周氏遠遜于方、喻二家。在原文編次方面,較之方、喻亦有不少更動。亦為持錯簡重訂之力作。在六經病每篇前均論述該經脈環周之理,并認為六經乃指手足十二經脈,非單指足經而言,補充了朱肱的足六經說。作者強調傷寒病證應以風寒為重點,故將論中春溫夏熱、火劫、并病、合病、臟結、結胸、痞證、痙濕暍等另編于后...
- 云岐子保命集論類要
拼音:yúnqízǐbǎomìngjílùnlèiyào英文:《云岐子保命集論類要》為傷寒著作,又名《傷寒保命集》,二卷,金元·張璧撰。書中分述傷寒六經病證,傷寒主方,變方及其適應證。辨別傷寒與溫病,介紹傷寒癥候的刺法,傷寒雜證,傷寒傳變諸證和一些較常見的內科雜病的證治。辨別傷寒與溫病。此外并介紹婦人傷寒、某些婦產科及外科病證的證治。介紹傷寒癥候的刺法,傷寒雜證,傷寒傳變諸證和一些較常見的內科雜...
- 傷寒懸解
拼音:shānghánxuánjiě英文:《傷寒懸解》為傷寒著作。十四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黃元御撰。作者對王叔和整理《傷寒論》的編次頗多攻訐,并力圖“于破裂紛亂之中條分縷析,復其次第”。書中將《傷寒論》所載113方,分別六經病證,予以剖析貫穿,并注明本病、經病、腑病、臟病、壞病及傳腑、傳臟、入陽入陰等不同情況,加以歸納整理,使之條理化。但其中不乏主觀片面的觀點。現存十多種清刻本。...
- 傷寒準繩
《證治準繩》組成部分。又名《傷寒證治準繩》。8卷。明·王肯堂編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門辨證訣,鑒別外感、內傷之發熱,闡析傷寒及類傷寒一些癥候在因、證方面的不同點。卷1介紹傷寒總例;卷2~4列述六經病主要病證的方治;卷5~6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7為勞復、食復、瘥后諸病、四時傷寒、婦人和小兒傷寒等;卷8分析傷寒脈法及傷寒治療常用藥的藥性。本書引用前人學說頗多,臨床部分吸取后人不少治...
- 傷寒證治準繩
《證治準繩》組成部分。又名《傷寒證治準繩》。8卷。明·王肯堂編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門辨證訣,鑒別外感、內傷之發熱,闡析傷寒及類傷寒一些癥候在因、證方面的不同點。卷1介紹傷寒總例;卷2~4列述六經病主要病證的方治;卷5~6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7為勞復、食復、瘥后諸病、四時傷寒、婦人和小兒傷寒等;卷8分析傷寒脈法及傷寒治療常用藥的藥性。本書引用前人學說頗多,臨床部分吸取后人不少治...
- 傷寒保命集
拼音:shānghánbǎomìngjí英文:《傷寒保命集》為《云岐子保命集論類要》的別名。《云岐子保命集論類要》為書名。2卷。金元·張璧撰。書中分述傷寒六經病證,傷寒主方,變方及其適應證。辨別傷寒與溫病,介紹傷寒癥候的刺法,傷寒雜證,傷寒傳變諸證和一些較常見的內科雜病的證治。此外并介紹婦人傷寒、某些婦產科及外科病證的證治。主治明確,選方大多可取。末附小兒病證。后編入《濟生拔粹》中。...
- 傷寒兼證析義
拼音:shānghánjiānzhèngxīyì英文:《傷寒兼證析義》為傷寒著作。一卷。清·張倬撰。本書所稱傷寒兼證,不拘于六經病兼證范疇,包括傷寒兼雜病的多種情況。作者分析了中風、虛勞、內傷、宿食、頭風、瀉利、胎產等17種兼傷寒的病證,以問答方式,闡述這些傷寒兼證的病因、病理、證候及治法。后附經脈、奇經、運氣、方宜四篇。現有康熙刻本、日本刻本、《四庫全書》及《醫學大成》本。...
- 傷寒論讀
拼音:shānghánlùndú英文:《傷寒論讀》為傷寒著作。清·沈堯封撰于1765年。作者認為《傷寒論》中所論傷寒,亦即《難經》所述廣意傷寒的概念。據此分析六經病證,并辨太陽證傳經、病解和誤治,對于臨證識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證候有一定的啟發。末附脈法及《傷寒論》全部方劑。是研究《傷寒論》的參考讀物。后編入《三三醫書》中。現存乾隆年間刻本等。...
- 傷寒秘要
拼音:shānghánmìyào英文:《傷寒秘要》為傷寒著作。二卷。明·董玹纂定,胡正心參補。前有傷寒約論,次述六經病證,并分述傷寒諸癥以及與傷寒有關的證候、病證66則,末附治療方劑102首及備用效方19首。現有抄本和十竹齋刊《袖珍本醫書》。...
- 太陰病
陽,一理中而滿痛吐利諸癥悉平矣。”一說,太陰病有陰陽虛實之分。《傷寒貫珠集》卷六:“然太陰為病,不特傳經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傷寒如是,即雜病亦如是,但有屬陰屬陽,為盛為虛之分耳。”《傷寒醫訣串解》卷四:“太陰為濕土,純陰之臟也,從陰化者多,從陽化者少。病人太陰,何謂太陰之邪從陰化?《傷寒論》云:腹滿,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溫,時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湯主之,不愈宜四逆輩。病人太陰之邪從陽...
- 傷寒說意
拼音:shānghánshuōyì英文:《傷寒說意》為傷寒著作。十卷,卷首一卷。清·黃元御撰。《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元御既作《傷寒懸解》,謂論文簡奧,非讀者所能遽曉,后著此書,以開示初學之門徑。”本書除列述六經病證外,卷首對六經、六氣、營衛、風寒、傳經等均有專題論述,但其中摻雜了一些主觀臆斷的解釋。現存多種清刻本和《黃氏醫書八種》本。...
- 六經
拼音:liùjīng英文:sixchannels;sixgroupsofmeridians;sixmeridians;六經為三陰經和三陽經的合稱。指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的合稱。并按十二經脈走向分手六經和足六經。最早見《黃帝內經素問·熱論》。《傷寒論》以六經及其所屬臟腑的生理、病理、癥狀等為基礎,首創六經辨證,作為外感熱病辨證分型的綱領。《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六...
- 傷寒論新注
拼音:shānghánlùnxīnzhù英文:《傷寒論新注》為傷寒著作。附針灸治療法。承淡安注解,朱襄君參訂。承氏參考多種《傷寒論》注本及有關著作,對仲景原文采取提要、注解、小結的形式予以詳析,并對六經病證補充針灸療法。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試用中西匯通的理論注釋經義,書中的注解和方論雜有附會或不夠恰當的觀點。1956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現存1930年上海宏大善書局石印本,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
- 傷寒論集注
書原為其師張隱庵所注釋,稿未成而病逝,由高世栻重予編撰補訂成書。本書尊王叔和、張卿子兩家,刪去傷寒例。首列六經正文,次霍亂、陰陽易、瘥后勞復,次痙濕暍汗吐下后,末列辨脈平脈。匯節分章,力主維護舊論,并用運氣學說闡釋六經病機。書中選錄了前人的一些注疏,并有不少張、高二氏的見解。但有一些附會的解釋。清·徐赤集注:《傷寒論集注》為書名。清·徐赤集注。10卷。書成于1727年。徐氏選取成無己、龐安時、方...
- 少陰病
拼音:shàoyīnbìng英文:shaoyindisease少陰病為病名,為六經病之一。多因邪傳少陰,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所致。本病特征是脈微細,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陽等。《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注解傷寒論》卷六:“少陰為病,脈微細,為邪氣傳里深也。衛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邪傳少陰,則氣行于陰而不行于陽,故但欲寐。”《傷寒指掌》...
- 六經形證
拼音:liùjīngxíngzhèng英文:sixmeridiansyndromesinapoplexy;六經形證為證候名。出自《證治準繩》。指中風病風邪中于經脈出現的證候,如發熱、惡寒、頭痛、肢體酸痛、筋脈拘急等。臨床上作為與類中風病的區別,具中風癥狀,無六經形證者屬類中風,有六經形證者為真中風。...
- 三陰病
寒論》所記載的六經病之一。多因邪傳少陰,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所致。本病特征是脈微細,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陽等。《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注解傷寒論》卷六:“少陰為病,脈微細,為邪氣傳里深也。衛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邪傳少陰,則氣行于陰而不行于陽,故但欲寐。”《傷寒指掌》卷二:“少陰證,仲景以脈微細,但欲寐為主病。此指正氣之虛,非示邪...
- 六經辨證
強,身痛,腰痛,骨節煩疼,發熱,惡寒,此皆太陽經之見癥。如無汗而脈浮緊,此營衛俱強而表實也,用麻黃湯以發表,使營衛之邪,從皮毛而出,則諸癥自除矣;如脈浮而弱,汗自出者,此營強衛弱而表虛也,用桂枝湯以解肌,使營衛和,而邪自解矣。”《傷寒醫訣串解·太陽篇》:“太陽為寒水之經,主一身之表。何謂太陽經證?曰頭痛、項強、發熱、惡寒是也。……何謂太陽腑證?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
- 三陽病
強,身痛,腰痛,骨節煩疼,發熱,惡寒,此皆太陽經之見癥。如無汗而脈浮緊,此營衛俱強而表實也,用麻黃湯以發表,使營衛之邪,從皮毛而出,則諸癥自除矣;如脈浮而弱,汗自出者,此營強衛弱而表虛也,用桂枝湯以解肌,使營衛和,而邪自解矣。”《傷寒醫訣串解·太陽篇》:“太陽為寒水之經,主一身之表。何謂太陽經證?曰頭痛、項強、發熱、惡寒是也。……何謂太陽腑證?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
- 六經厥
拼音:liùjīngjué英文:syncopeofsixmeridians;概述:六經厥為病證名。太陽厥、陽明厥、少陽厥、太陰厥、少陰厥、厥陰厥之總稱,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經云,厥者逆也。有寒厥,有熱厥,有六經厥,有尸厥。……六經厥者,頭重,足弱,發為瞑仆,名太陽厥。妄言,走呼,腹滿,面赤,名陽明厥。暴聾,頰腫,脅胻拘痛,名少陽厥。腹脹,后閉,食為寒嘔,名太陰...
- 再傳
》:“何以謂發于陽者七日愈?請言其所以愈之故。如太陽病頭痛等證,至七日以上,應奇數而自愈者,以太陽之病自行其本經,已盡七日之數故也。若未愈,欲作再經者,陽明受之。宜針足陽明足三里穴以泄其邪。”參見六經病、傳經、過經:六經病為病名。指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經病證。《傷寒論》中把外感疾病在發展、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證候,依據所侵犯的經絡、臟腑病變部位,受邪輕重,邪正盛衰,...
- 太陽厥
拼音:tàiyángjué英文:taiyangsyncope;太陽厥為病證名,六經厥之一。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頭重,足弱,發為瞑仆,名太陽厥。……考其厥因,多以不勝乘其所勝,氣不得行,遂致于逆。”參見六經厥:六經厥為病證名。太陽厥、陽明厥、少陽厥、太陰厥、少陰厥、厥陰厥之總稱,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經云,厥者逆也。有寒...
- 太陰厥
拼音:tàiyīnjué英文:taiyinsyncope;太陰厥為病證名,六經厥之一。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腹脹,后閉,食為寒嘔,名太陰厥。……考其厥因,多以不勝乘其所勝,氣不得行,遂致于逆。”參見六經厥:六經厥為病證名。太陽厥、陽明厥、少陽厥、太陰厥、少陰厥、厥陰厥之總稱,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經云,厥者逆也。有寒厥,...
- 少陰厥
拼音:shàoyīnjué英文:shaoyinsyncope;少陰厥為病證名,六經厥之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口干,溺赤,腹滿,心痛,名少陰厥。……考其厥因,多以不勝乘其所勝,氣不得行,遂致于逆。”參六經厥、厥證:六經厥為病證名。太陽厥、陽明厥、少陽厥、太陰厥、少陰厥、厥陰厥之總稱,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經云,厥者逆也。有寒厥,有熱厥,有六經厥,有尸...
- 疫證治例
拼音:《yìzhèngzhìlì》《疫證治例》溫病著作。五卷。清·朱蘭臺撰。刊于1892年。書中記述疫病、六經治例、瘟病治例以及多種疫證、雜證等內容。并附若干醫案。還創制了蘆根方等有效方劑。作者論疫以張仲景六經為主,融會諸家學說,參以己見和經驗,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
- 同氣
拼音:tóngqì英文:integratedqi同氣指六淫之氣中于人,與人體的六經之氣相合者為同氣,如風入厥陰、寒入太陽等;不與六經之氣相合者為客氣。《黃帝內經素問·標本病傳論》:“人有客氣,有同氣。”...
- 陽明厥
拼音:yángmíngjué英文:yangmingsyncope概述:陽明厥為病證名。六經厥之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陽明厥則喘而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妄言,走呼,腹滿,面赤,名陽明厥……考其厥因,多以不勝乘其所勝,氣不得行,遂致于逆。”關于六經厥:六經厥為病證名。太陽厥、陽明厥、少陽厥、太陰厥、少陰厥、厥陰厥之總稱,出《黃帝內經素問·厥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敘厥論...
- 傷寒論翼
拼音:shānghánlùnyì英文:《傷寒論翼》為傷寒著作。二卷。清·柯琴撰于1674年。作者對前人編集、校注、整理《傷寒論》持有異議,認為“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六經中各有傷寒,非傷寒中獨有六經也”。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論傷寒大法、六經、合病以及風寒、溫暑、痙濕等證,并附平脈法;下卷綱領性地敘述六經分證。書末附制方大法,為《傷寒論》輔助讀物之一。現存康熙以來十多種清刻本,又見《傷寒...
- 傷寒蓄水證
便不利,少腹滿微熱,消渴,或水入則吐等。膀胱為太陽經之府,太陽病不解,邪熱隨經入府,膀胱氣化不行,與水相結,而成蓄水證。故用五苓散通陽化氣,利水解表。參見太陽病、太陽腑病:太陽病為病名。《傷寒論》六經病之一。太陽病包括經證和腑證。多由外感風寒所致。經病包括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腑病包括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尚論篇》卷一:“太陽病之總脈總證,統中風傷寒為言也。太陽,膀胱經,乃六經之首,主皮膚而統...
- 陽明腑病
。亦稱陽明經證。辨證論治:《傷寒辨證·六經證治》:“傳至陽明,則目痛、鼻干、不眠,宜升麻葛根湯。此證有在經在府之別。如目痛,鼻干,微惡寒,身熱,脈浮洪,病在經也。”陽明經病又有在標在本說。在標宜辛涼解肌,在本宜清熱保津。《傷寒全生集·足陽明經見證治例》:“其證目痛、鼻干、不眠、頭額痛、身微熱、惡寒,此是陽明經之標病,不拘日數多少,便宜解肌;如身熱,煩渴欲飲水,汗出惡熱者,此陽明經本病也,當清解邪...
- 六經提綱
拼音:liùjīngtígāng英文:differentiationofsixchannels六經提綱為傷寒病六經辨證的綱領。是從《傷寒論》條文中提出來的。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卷一:“仲景作論大法,六經各立病機一條,提揭一經綱領,必擇本經至當之脈癥而表章之。”六經提綱為: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2.“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4.“太陰之為病,...
- 六經皮部
陰、厥陰。張仲景《傷寒論》繼承這一理論,對分經辨證作了具體運用和發揮。后世注家已注意到《傷寒論》的六經不是指經絡一線,而是指的“部屬方位”。六經皮部的命名包含有氣機變化的深意,其中意義可結合六經病證的特點去理解,從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對比關系去分析。見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柯韻伯《傷寒論翼》更明確提出:“《皮部論》云,皮有分部……,此仲景創立六經部位之原”,并說:“仲景之六經是分六區,地面所...
- 古本康平傷寒論
6年(日本貞和2年)日人和氣朝臣覆錄丹波忠手抄的我國古卷子本。由于丹波氏抄錄于日本康平3年(1060年),故以“康平”為書名。本書較北宋本《傷寒論》為早,但篇次少于宋本。全書共12篇。包括傷寒例,六經病及霍亂,陰陽易,差后勞復等。在個別條文與文字方面也與宋本互有出入,特別是在宋本中的一些原文,本書中則多析為注文,而注文又有旁注、腳注、大字附注等形式,作為一種古傳本,在校勘、研究《傷寒論》方面有一...
- 半表半里證
脅者涌而上溢也。”由于邪離太陽之表,末入陽明之里,而在少陽經,是為半表半里。癥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神情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治宣和解少陽。參見少陽病:少陽病為病名。六經病之一。由邪熱在半表半里所致。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脈弦等。《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陽病不解,轉入...
- 少陽病
拼音:shàoyángbìng英文:shaoyangdisease少陽病為病名,六經病之一。出《傷寒論》。由邪熱在半表半里所致。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脈弦等。發病原因,或為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直中少陽;或為太陽之邪不解,內傳少陽。《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干嘔不能食...
- 但欲寐
語一、二句,與之以水則咽,不與則不思,此乃熱甚神昏,非欲寐也。”治宜溫經回陽,用四逆湯等方。參見:少陰病為六經病之一。多因邪傳少陰,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所致。本病特征是脈微細,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陽等。《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注解傷寒論》卷六:“少陰為病,脈微細,為邪氣傳里深也。衛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邪傳少陰,則氣行于陰而不行于...
- 邪郁少陽
間的病理變化。為傷寒病邪氣郁阻于少陽經的病機。少陽主半表半里,邪氣郁阻于少陽,既未入里,也不在表,因而出現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耳聾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食,脈弦等癥狀。參見少陽病:少陽病為六經病之一。由邪熱在半表半里所致。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嘿嘿不欲飲食,脈弦等。《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陽病不解,轉入...
- 嗜睡
語一、二句,與之以水則咽,不與則不思,此乃熱甚神昏,非欲寐也。”治宜溫經回陽,用四逆湯等方。參見:少陰病為六經病之一。多因邪傳少陰,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所致。本病特征是脈微細,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陽等。《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注解傷寒論》卷六:“少陰為病,脈微細,為邪氣傳里深也。衛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邪傳少陰,則氣行于陰而不行于...
- 陽病入陰
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之類,蓋言傳經之大概,非謂凡患傷寒者必皆如此也。”病邪輕重,正氣強弱,以及治療得當與否,是傳經與不傳經的重要因素。觀察疾病的傳經與否,決定于脈證有無變化。六經傳變,有循經傳、越經傳、表里傳、合病、并病、直中三陰等。關于陰陽交:陰陽交是指熱性病陽邪入于陰分,交結不解。主治:癥見出汗后仍發熱,狂言,不能食,脈躁疾,多屬重證。治療:臨床可根據患者有無陽明腑實證,而分別采用清法或下法。...
- 煩躁
出《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指心中煩熱郁悶之狀。煩多屬熱,亦有因于寒者。可見于外感、內傷多種病證。《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六經病多能見此。“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類證治裁·煩躁》:“傷寒熱在表而煩,宜散,桂枝湯。在里而煩,宜下,承氣湯。在半...
- 過經
過經不解”。如:“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為太陽過經而傳入少陽。又:“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為太陽過經而傳入陽明。過經指傷寒六經病證中,邪離本經,傳入他經。例如太陽病表證已經解除,而出現少陽經的證候,稱太陽病過經。傷寒初起,邪在太陽經而稱太陽病,其病程一般為六至七日。假如傷寒過了六七日,太陽病證已罷,則病邪已不在太陽經,稱為...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