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六個器官的合成·六腑
六腑亦作六府[1]。為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個臟器的合稱,具有受納、傳化、排泄功能,生理特點是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2][1]。其作用主轉輸運化食物和水液[3]。《黃帝內經靈樞·本藏》:“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4.1 膽·六腑
膽為六腑之一[4]。又屬奇恒之腑[4]。與肝相為表里[4]。位附于肝[4]。其功能是主分泌和貯藏膽汁,助胃消化及主決斷[4]。足少陽膽經屬膽;足厥陰肝經絡膽[4]。其背俞為膽俞,募穴為日月,合穴為陽陵泉。[4]
4.2 胃·六腑
胃為六腑之一[4]。與脾相為表里[4]。又稱“水谷之海”(《黃帝內經靈樞·玉版》)和“五藏六腑之海”(《黃帝內經靈樞·五味》)[4]。其功能是主受納、腐熟水谷,精微物質通過脾的運化,輸布于五臟六腑,營養全身各個組織器官。足陽明胃經屬胃;足太陰脾經絡胃[4]。手太陰肺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厥陰肝經均聯系胃[4]。其背俞為胃俞,募穴為中脘,合穴為足三里[4]。
4.3 大腸·六腑
大腸為六腑之一[5]。與肺相表里[5]。《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其功能是主傳導消化物的糟粕,排出體外[5]。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手太陰肺經絡大腸[5]。其背俞為大腸俞,募穴為天樞,下合穴為上巨虛[5]。
4.4 小腸·六腑
小腸為六腑之一[6]。與心相為表里[6]。《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功能是主化物而分清別濁,精華部分由脾轉輸營養全身,糟粕歸大腸,無用的水液滲入膀胱[6]。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手少陰心經絡小腸[6]。其背俞為小腸俞,募穴為關元,下合穴為下巨虛[6]。
4.5 三焦·六腑
三焦為六腑之一[7]。與心包相表里[7]。又稱孤府[7]。分上焦、中焦、下焦[7]。其功能是主持諸氣,總司人體之氣化,為元氣和水谷運行的道路[7]。手少陽三焦經屬三焦;手厥陰心包經絡三焦[7]。其背俞為三焦俞,募穴為石門,下合穴為委陽[7]。
4.6 膀胱·六腑
膀胱為六腑之一[8]。與腎相為表里[8]。又名凈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8]。其功能主要是貯尿和排尿[8]。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足少陰腎經絡膀胱[8]。其背俞為膀胱俞,募穴為中極,合穴為委中[8]。
5 推拿部位名·六腑
①位于前臂屈側尺側邊,自肘至腕一線(《小兒按摩經》)[1]。
6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8.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9.
-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5.
-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9.
- ^ [6]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4.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
-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36.
古籍中的六腑
- 《古本難經闡注》:正文
一難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
-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卷中]病機第三
陰主內。)清陽實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濁陰歸六腑。(傳化五谷。)水為陰。火為陽。(人身之水火。)...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二內經要旨(上)]病能篇第三
,(或,當作均。)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愿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
- 《醫經原旨》:[卷一]臟象下第三
陰,陰者五臟也;咽主地氣,故濁氣自咽而注陽,陽者六腑也。)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
- 《難經古義》:卷之下
下焦之所治也。(一句總括)此節采摘素問十二官論中六腑之職掌。以設難。而其所主。專在清凈二字。何者。素...
- 更多古籍中的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