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詞條:理筋 (最后修訂于2009/1/6 15:40:23)[共56字]
摘要:理筋推拿手法名。見《中醫正骨經驗概述》。用手指順著筋脈緩緩地進行按壓推移,反復多次。有舒理筋脈、暢通氣血等作用。......
>>>查看全文
相關文獻:
- 師瑞華主任醫師臀部3線理筋法治療腰腿痛的經驗
師瑞華主任醫師是北京按摩醫院知名專家,北京市知名中醫專家。師老從醫50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師老獨創的臀部3線理筋法治療腰腿痛,操作簡便、效果理想,是臨床上治療腰腿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由于師老總結和提煉臀部3線理筋法的年代比較早,當時現代科學研究水平尚不發達.對一些腰腿痛疾病的認識也不夠深入,故師老的臀部3線理筋法全部由實踐中總結而來。而今現代醫學知識越來越發達,很多腰腿痛疾病的病理變
- 杜氏理筋手法配合推罐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硬結或條索狀物明顯縮小;有效:疼痛和活動功能較前有所改善,勞累后癥狀如前,但稍加休息后復感減輕,硬結或條索狀物無明顯變化;無效:經治療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者。 3.2療效評定結果 3.2.1統計處理方法所有試驗數據均規范錄入電腦,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其進行計算、分析。具體方法為:性別、發病部位、臨床療效采用χ2檢驗;年齡、病程、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或t′檢驗(方差不
- 理筋
理筋 推拿手法名。見《中醫正骨經驗概述》。用手指順著筋脈緩緩地進行按壓推移,反復多次。有舒理筋脈、暢通氣血等作用。作者:
- “靳三針”療法結合靳氏理筋術治療小兒腦癱運動功能障礙56例臨床觀察
變化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成為小兒麻痹癥控制后的主要致殘疾患,是舉世公認的難治之癥[1],屬于祖國醫學“手足拘攣”、“痿癥”、“五遲五軟”的范疇。筆者在靳瑞教授指導下,以其親創之“靳三針”療法和靳氏理筋術,對56例小兒腦癱運動功能障礙患兒進行了臨床觀察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1.1臨床資料56例觀察對象中,男32例,女24例;年齡最大者8歲,最小者1歲,平均年齡4.5歲。痙
- 理筋手法
理筋手法 骨傷科外治法。該法可用于因扭挫傷所致的筋絡扭曲及翻轉攣縮等癥之治療。具有舒筋活絡,通經活血之功效。其基本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揉法、捏法、推法、拿法、提法、抖法、彈法等。詳見各條。作者:
- 韋以宗教授治療椎管狹窄癥臨床經驗介紹
的狹窄,而不是骨性的椎管狹窄癥。因此,這種狹窄是“動態的(椎體關節的活動狀態)而不是靜態的(不是骨性的),這也是臨床上病人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病因病理。 治療方法 1.重視理筋,認為筋柔才能骨正 韋教授認為,做推拿者重視“筋,行正骨者重視“骨。脊柱勞損病不是突發的外傷,而是長期的單側某肌群損傷導致脊柱骨關節錯位。骨折復位要求對位對線,所謂對線指恢
- 《華佗神方》:[卷二·華佗臨癥神方]二○○五·華佗治矢鏃入骨要訣
刮骨,肉,骨,理筋,補筋。按《襄陽府志》∶關羽鎮襄陽,與曹仁相拒,中流矢,矢鏃入骨。先生為之刮骨去毒,出血理筋,創果愈。蓋即本此二語,而見之于實事也。若治毒不敢刮,必致毒瓦斯蔓延;見筋不敢理,必致筋肉短縮,其害無窮。凡為醫者,宜熟悉此二語,勿見筋骨而膽怯,只求刮理得法,自不難立見奇效,而病家亦不得以須受刮理,而遽增惶駭也。(孫思邈注)《華佗神方》漢華佗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 《本草從新》:[卷三草部]續斷
補肝腎、理筋骨。苦辛微溫。補肝腎。通血脈。理筋骨。主勞傷。暖子宮。縮小便。止遺泄。破瘀血。治腰痛胎漏。(懷妊瀝血。)崩帶腸風血痢。(平胃散一兩、用續斷二錢半、每服二錢、米飲下、治時痢甚效。)癰痔腫毒。又主金瘡折跌。(以功命名。)止痛生肌。女科外科。需為上劑。(補而不滯、行而不泄、取用宏多。)川產良。狀如雞腳。皮黃皺節。節斷者真。(草茅根、形似續斷、誤服令人筋軟。)去向里硬筋。酒浸。地黃為使。惡雷丸
- 《本草備要》:[草部]續斷
補肝腎,理筋骨苦溫補腎、辛溫補肝。能宣通血脈而理筋骨。主傷中,補不足(《經疏》曰∶味甘故然)暖子宮,縮小便,破瘀血。治腰痛胎漏(懷妊瀝血),崩帶遺精,腸風血痢(《是齋方》∶平胃散一兩,川續斷二錢半,每服二錢,米飲下,治時痢亦驗),癰痔腫毒。又主金瘡折跌(以功命名),止痛生肌。女科外科,需為上劑。川產良。狀如雞腳,皮黃皺節節斷者真。去向里硬筋,酒浸用。地黃為使。《本草備要》清·公元1644-191
- 運用中醫整體觀念治療軟組織損傷
1周。均為急性軟組織損傷病例。1.2治療方法1.2.1手法所用手法治療多用掐法,如果損傷的組織較深或面積較大時可用重手法,理筋手法。用拇指指尖并攏食、中、無名指指端垂直而持久地點壓治療部位5~10min,如果因為損傷組織較深,指力量不足或疼痛范圍較大,可佐以拇指加壓式點壓。理筋法用拇指在損傷處細心觸摸,再予理順壓平。同時使損傷部位作適當的主動式理筋活動。1.2.2針刺治療(1)左右對應選穴,病在左
- 中醫整脊學8法精要
中醫整脊經過兩千多年臨床積累,在中醫辨證思維指導下,結合現代醫學科學,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脊柱運動力學理論。現代中醫整脊以理筋、調曲、練功為三大治療原則,運用手法、針灸、內外用藥和功能鍛練四大療法防治脊柱勞損病。同時,根據辨證論治法則,實施醫患合作、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1.醫患合作 練功是整脊治療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
- 郭秋紅:石氏傷科的學術精髓
認為從人的生理而言,氣運乎血、氣行則血行,而傷后既成血瘀之病變,若血瘀不去、則氣亦無以行。故一般損傷之證雖然多屬氣滯、血瘀兼而為病,但其在治療上應該以活血化瘀為先,同時施于理氣,尤其如骨折、脫臼、傷筋等外傷類。至于一般內傷,其治療多“以氣為主”,施于順氣行氣、佐以活血通絡。先生認為“以氣為主”是氣血兼顧之常法,“以血為先”是氣血兼顧之變法,其間如出現臟腑功能失和者,則相應而協調,其要是在流通氣血
- 改良旋轉復位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法,術者雙手置患者腰部患椎處,叉手握緊(囑患者張口呼吸待呼氣未)用力將患者腰部緩緩上抬拱腰過伸位持續1min。⑦辨證加減:伴坐骨神經痛或下肢酸麻脹痛者,循三陽經及痛點拿揉彈撥按壓5~6次;伴下肢“吊筋感”者,行直腿抬高扳法。[page]2治療結果2.1療效標準痊愈:腰腿痛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癥狀消失,勞累后腰部仍有酸痛感;有效:癥狀緩解,久坐或工作過久酸脹不適;無效:癥狀無好轉。2.2治療結果經
- 《得配本草》:[卷三草部]川續斷
地黃為之使。惡雷丸。苦、辛,微溫、微澀。入足厥陰經氣分。通血脈,理筋骨,疏肝氣,利關節。一切崩漏,金瘡折跌,癰毒血痢等癥,惟此治之,則血氣流暢而自療。配杜仲,治漏胎。佐人參,扶脾氣。去梗、筋,酒浸炒。入血崩金瘡藥,生用。草茅根形相似,誤服令人筋軟。初痢勿用。(疏而兼補。)怒氣郁者禁用。(性溫。)《得配本草》清嚴西亭公元1644-1911年
- 常用推拿手法接觸面及意義
人謂“揉以和之”,既表明了揉法在操作時的柔和,也反映了其功能上的調和性質。這使揉法成了臨床上醫患都很喜歡的推拿方法。4推法如圖4,推為單方向的直線運動。從該定義出發,推法主要用于兩種情況。第一種用于理筋,因為筋在人體的分布一般是線性的。而筋傷是筋的位置、形態與結構的異常改變[3];推拿治療筋傷的原理與整復的標志也被譽為“理順撫平”。要改變其異常的位置和形態,要使其回復原有的線性,即理順與撫平,推法
- 膝頂法整復第四胸肋關節錯位
。X線攝片無明顯病灶部位,診斷主要以患側肺俞穴處疼痛和壓痛明顯為主癥,此癥常被誤診為頸椎病、落枕、胸部岔氣而久治不愈。2治療 患者端坐獨凳上,目視前方,雙手下垂,全身自然放松,醫者站立身后,作點穴理筋彈撥手法,先點按天柱、風池、肩井、肺俞、天宗穴各1~2min,繼用理筋手法順其斜方肌、崗上肌、骶棘肌行循方向,用拇指偏鋒彈撥推理數遍,掌翻扌袞法數遍,使肌肉放松,再囑患者雙手指交叉,掌心向前放于枕后
- 關節僵硬舒筋理筋效果好
近段時間,不少患者因骨折后關節僵硬,到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骨科門診就診,經舒筋理筋治療,配合中藥外敷內服后,療效十分滿意。 家住粵北的霍先生,橈骨下段骨折后在當地醫院治療兩個月,拆除石膏后手指、腕關節僵硬,手腕腫痛明顯,基本不能做腕、指屈伸活動,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霍先生慕名到佛山市中醫院就診,骨科門診醫生接診后給予中藥外敷內服,康復治療師給予關節松解及指導患者主動功能鍛煉,一周后霍先生
- 劉克忠理傷手法概述
02 劉克忠教授是第二屆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師承教育導師,在手法治療骨傷科疾病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特色。筆者自1997年起師從劉教授臨證學習,受益匪淺。本文僅就劉教授理傷手法作一簡要概述。 1 手法作用機理 1.1 整復移位,正骨理筋 各種骨折、脫位(包括無移位的裂縫骨折或關節半脫位、不易查出的細微移位——骨錯縫)、筋扭傷、挫傷、“筋出槽”等,均可通過手法使之回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或功能位。使因
- 內外合治治療急性腰扭傷
1劑,依前法服用。第2天患者特來告之:腰部無疼痛,功能活動恢復。為鞏固療效,續以中藥1劑內服,1周后電話隨訪,諸癥全無,已恢復正常工作。 討論 急性腰扭傷中醫稱為“閃腰岔氣,由于肌肉筋膜的撕裂傷而使氣滯血瘀,瘀血閉阻不通,則產生腫脹疼痛。上述方法中,針刺委中、承山為治療腰扭傷的常用方法。而手法的治療,更能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痙攣,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配以補益肝
- 綜合療法治療陳舊性踝關節扭傷
加重,晨起輕、午后重。背伸、跖屈及內外翻活動都有 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功能受限。行走時間較長,下樓或下坡時踝關節疼痛加重。 1.3治療方法 1.3.1手法理筋(1)患者取仰臥位,醫者立于患者前側。一手托握住踝部,另一手拇指徐徐按揉患處來回順筋數處,使僵硬、腫脹得到放松。(2)繼用一手握持患足跟部,另一手握住患足前掌部,以足跟為圓心作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旋轉10次。(3)同上法,再將足部恢復至正中直
- 手法治療頸椎小關節錯位107例體會
其中呈酸脹痛者31例,呈銳痛者76例。查體C4~7段棘突旁壓痛者101例,壓頸試驗陽性者88例。X線檢查示頸椎向健側側彎者26例,棘突偏離中軸線者9例,頸椎生理弧度變直者41例,椎體前后緣骨質增生者5例。 1.3治療方法1.3.1捏拿理筋患者取低位正坐,醫者站于患者身后,先行拿穴療法,選患側風池和肩井穴,拇指置于穴位上,食指和中指置于與拇指相對應處,逐漸用力作揉捏動作,手法由輕柔漸加強至患者能
- 提彈法
提彈法 理筋手法之一。亦稱提筋法、彈筋法、撥絡法、彈筋撥絡法。包括提法和彈法。其方法步驟:用手或拇食指將患者傷部或其鄰近部位的肌腱或肌肉提起,迅速放開,并用手指彈撥筋肉。該法適用于軟組織損傷,如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肱二頭肌、三角肌、背闊肌、背伸肌群、腰肌及跟腱等部位的扭挫傷及勞損。通常較短的肌腱用提法,較長的肌腱則提彈法并施。作者:
- 振腹療法的傳承創新及其學術特色
1手法源流振腹療法是上世紀80年代,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的臧福科教授(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創立的一套以調理臟腑病為主的推拿手法。臧教授師從宮廷理筋術傳人劉壽山(1904年一1980年),在學術上繼承了其對中醫筋傷中“筋以柔韌為常,在施治過程中必須順其生理,以柔治剛,切不可盲目粗暴,強拉硬扳的獨到見解;結合宮廷理筋術技法上“輕、柔、透、巧的核心思想。同時,臧教授主張從整
- 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治療
走等運動時,足部來不及協調位置,容易造成內翻跖屈位著地,使外側韌帶遭受超過生理限度的強大張力,發生損傷。根據損傷程度可分為:韌帶扭傷和韌帶斷裂兩類[1,2]。 2治療方法 (1)牽引,對抗牽引踝關節,治療時維持踝關節90°背伸和輕度外翻位。(2)點壓止血,在損傷韌帶處點壓止血,力度由輕到重。(3)向心方向推壓按摩,理筋,將錯位韌帶復位。(4)被動活動踝關節,解除嵌頓。(5)外用藥,將:紅花20
- 《本草分經》:[原例(次序略經更定)足厥陰肝]續斷
苦辛微溫,補肝腎通血脈,理筋骨暖子宮,縮小便止遺泄,破瘀血治金瘡折跌,補而不滯,行而不泄。《本草分經》清姚瀾公元1644-1911年
- 中西醫結合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1次,3周為1個療程。 2.2拇指松解法術者注射完畢后用創可貼覆蓋針眼,注射后5min術者用掌法放松患者腰部,然后用拇指順肌纖維方向切割3~5min再沿附著點橫行彈撥點按數次,以患者感酸脹為度,再理筋收功,放松腰部肌肉改為仰臥位被動屈髖屈膝10次,該手法1周2次,共3周。 2.3中藥內服以獨活寄生湯加減川斷、全蝎、菟絲子、蜈蚣、制川草烏等每日1劑,連服3周。 3結果 3.1療效標準治愈:腰
- 頸椎小關節紊亂如何治療?
(1)推拿:采用理筋手法,即患者取坐位,術者站立其身后,一手扶患者額部,另一手用拇指點壓痛點,繼而在患側肩背部作由上而下的按摩,反復4~5次,并囑其作低頭、旋轉頭部等活動。然后,術者用左手托住患者頭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頜,兩手同時用力慢慢向上提牽,并在提牽下使頭頸后仰,或左右旋轉活動3~4次,最后用輕柔手法,作局部按摩3~5分鐘。本法可舒筋活血,松解頸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 (2)針灸:選取風
- 正骨綜合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42例報告
拿點穴法: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術者站于一側,用一手掌根或雙手掌重疊按揉腰部,由上而下,左右交替,以患側為主,持續3~5min,然后用拇指指腹點按患側腎俞、大腸俞、環跳、委中及承山等穴。(2)正骨分筋理筋法:在腰棘突旁,L3橫突、臀上肌、梨狀肌處往往可觸及條索狀物或硬結,用拇指指腹或肘部在條索狀物處行分筋理筋法,先分筋后理筋,手法由輕到重,然后由重到輕,持續約5~10min。最后在病變腰椎棘突壓痛
- 《本草乘雅半偈》:[第九帙]鉤藤
鉤,色【】曰∶藤棘如鉤,中虛而通,離明之象,借形以指事也。經云∶夏脈如鉤,南方火也。,或支別絡屬,交循舛錯,致十二驚癇為寒熱病者,咸可通之整之,仍轉如環之無端耳。更能以法廣之釋之,功力真無盡藏,若僅療小兒,是系小子,失丈夫矣。(置酒甕中,以氣吸之,涓涓不斷者,俗名過山龍。不獨能通十二經氣,并行十二經水矣。廣之以及支別絡屬,肉理筋膜,為用真無盡藏。)《本草乘雅半偈》明盧之頤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害利》:[肝部藥隊〔補肝次將〕]川續斷
〔害〕禁與苦寒藥同用,以治血病,及與大辛熱藥用于胎前。另有一種草茅根,形如續斷,誤服令人筋軟,惡雷丸。〔利〕味苦辛微溫,補肝腎,通血脈,理筋骨,主勞傷,暖子宮,縮小便,止遺泄,破瘀血,腰痛、胎漏、崩帶、腸風、血痢痔毒,又主金瘡折跌,止痛生肌,癰腫宜收,胎產莫缺。地黃為使。〔修治〕川產良,狀如雞腳,皮黃皺節,節斷者真。七八月采根,去向里硬筋,酒浸伏時,焙干入藥。《本草害利》清凌奐公元1644-191
- 《馮氏錦囊秘錄》:[雜癥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卷四十四果部]栗
栗煮食,滯氣戀膈,生食發氣生蟲,曬干食之,下氣補益,專走腎經,堪治腎病。健腰足助力,濃腸胃耐饑,生嚼涂筋骨碎疼痛,消腫祛瘀血神效。中風水氣切忌沾口,小兒多食令齒不生。栗榍系內三顆者,劈開取中一粒,敷瘰腫散血,理筋骨風止痛,毛殼燒灰,敷療腫毒火丹,赤殼煮汁飲,止反胃消渴,樹曰皮煮濃,三沙虱溪毒。主治(痘疹合參)痘中煮熟少食則補益乃可,多食則窒滯不宜,且宜于灌漿時食之。《馮氏錦囊秘錄》清代馮楚瞻公元
- 《本草蒙筌》:[卷之七果部]栗
生收沙藏,新鮮常在。蒸熟食滯氣戀膈,生者食發氣生蟲。曝干食之,下氣補益。小兒多食,令齒不生。專走腎經,堪治腎病。健腰足助力,濃腸胃耐饑。生嚼涂筋骨碎痛,(折傷斷者。)消腫去瘀血神效。患風水氣,切忌沾唇。栗榍系內三顆者為然,劈開取中一粒子才是。敷瘰腫散血,理筋骨風止疼。毛殼療腫毒火丹,燒灰敷;赤殼止反胃消渴,煮汁飲。研近肉薄皮和蜜涂面冷急縮亦奇。樹白皮煮濃,主沙虱溪毒。數種小者,亦附其名。真栗江湖多
- 鎮定
鎮定 推拿手法名。見《中醫正骨經驗概述》。在使用分筋或理筋等手法結束名,保持手法的短暫靜止狀態,以鞏固和加強其展筋定痛等作用的手法。操作方法有兩種:一是用手指和手掌靜壓在患處片刻。一是用手握住患部肢體的遠端,將患部固定在有利于恢復的姿勢,停留片刻。作者:
- 背部手法理脅加艾灸治療損傷性腹脹
,最長為7天。1.2治療方法1.2.1輕揉腹部患者平臥床上,術者雙手沿臍周輕輕揉摩10余次,摳胃脘(劍突下)數次,感腹部柔軟為度。1.2.2理順脅部術者雙手食、中、無名、小指屈,順脅間隙由背側向腹側理筋數10次,以肌膚微熱為度。1.2.3脊旁點穴術者兩拇指指尖在患者背部肋椎關節處順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處有關穴位微施點壓手法使之得氣,并在脊旁兩側橫撥理筋。1.2.4背部拍振患者俯臥床上,雙手置于頭項,
- 中西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
,每側各用8-12kg重量作牽引,先輕后重逐漸增加,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每天牽引2次,每次約50分鐘。此法簡、便、效、廉,最常用,適用于初次發作或反復發作的急性期患者,特別適用于農村廣大患者。 3、理筋推拿 俯臥推拿法:對癥狀較輕,脊柱側彎下重,直腿抬高可達50°者,適宜采用推拿手法,患者俯臥,術者在患者的腰腿痛處依次作按壓、揉摩、拿捏、提腿扳動等手法治療。斜搬伸腿法:適用于個別癥狀嚴重
- 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骨性關節炎
例見關節間隙變窄,21例伴骨質疏松,19例有膝內翻畸形,8例有關節內游離體。其中雙膝關節4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國風濕協會(ACR)2000年提出的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1.2治療方法1.2.1推拿理筋適當的拔伸牽引、扌袞、揉、捏、搓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然后作屈伸,轉膝關節,手法由輕到重,循序漸進,以病人能忍受為準,部分急性發作,炎癥較重、疼痛較劇烈的病人,則早期不宜手法推拿,可先予口
- “大回環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36例
環手法的主要步驟“大回環手法”是一系列以腰部回旋運動為主要特征的手法,整套手法分3個步驟:(1)動搖突出椎間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2)令突出的椎間盤移位,以期回納復位或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刺激;(3)理筋舒筋。具體操作及作用機制簡單介紹如下。3.2.1基礎松解手法其目的是使突出的椎間盤髓核與周圍組織分離,為其回納或改變其與受壓神經根的關系做準備。患者平臥位腰椎牽引(可用電動牽引)、側臥斜扳旋腰、俯臥
- 封閉加手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99例
次后疼痛消失,略有局部酸困感,次周復施前手法和封閉法治療,屈肘功能正常,諸癥痊愈。5體會肱骨外上髁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它與局部肘關節用力過度,以及慢性損傷有關。病程長久,傷及氣血,氣血虛虧,致使筋脈損傷,得不到氣血濡養,加之感受風寒濕之邪氣深伏經絡,使氣血凝滯,血不養筋,經絡不通,產生肌肉痙攣,出現疼痛,屬祖國醫學“肘部傷筋”、“肘癆”之范疇。封閉療法加手法綜合施治,可消除局部之瘀結疼痛,溫
- 《本草易讀》:[本草易讀卷四]續斷九十
酒浸焙用。地黃為使,惡雷丸。辛,苦,微溫,無毒。理筋骨折傷,治崩中漏下。破瘀血而止腰痛,暖子宮而縮小便。漏胎遺精之疾,腸風血痢之。為胎產要劑,亦外科良藥。所在山谷皆有。苗干四梭似苧麻,葉兩兩相對。四月開花似益母花,根如大薊。自漢以后,皆以大薊為續斷,相承久矣。又曰色赤而瘦,折之有煙塵起者為良,川產者為勝。血痢不愈,為末二錢,入平胃散兩,水煎服。(驗方第一。)產后諸疾血運,心悶煩熱,氣欲絕,心頭硬,
- 推拿治療頸椎病血壓異常的療效觀察
部,然后雙手用力通過患者雙肩前部向后拉,同時,醫者用胸部向前頂住患者的胸背部,常聽到“咯”的一聲或幾聲,手法告畢。 1.2.3理筋手法該法用于肌痙攣或軟組織粘連者,多作為輔助手法,常用的有:(1)定位點按法:按解剖位置或阿是穴,局部點按,以局部稍充血為度。(2)分筋理筋法:用拇指在局部沿與肌纖維垂直或一致的方向撥按推壓。上述手法1~2天1次,5~10次為1個療程,一般1~2個療程。 2結果
- 一說兩論,為中醫整脊術撐腰
醫整脊手法調整椎曲的原理時強調,胸曲和骶曲的形成源于胚胎發育的自然位置,頸曲和腰曲則是嬰兒出生后從坐到站立行走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頸曲和腰曲的形成是人體發育進化的肌肉動力所決定的。中醫整脊很重視“理筋”,即要恢復椎曲的正常生理曲度,首先要恢復肌肉動力,這就是中醫“正骨先理筋,筋柔骨正,骨正曲還”的科學性所在。平行四邊形輪廓應力平衡理論“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是兩千年前中醫經典著作《靈摳·厥病
- 韋以宗治療脊柱側彎經驗
一般不影響功能和外觀;但超過25度以上,就可導致胸廓、肩胛骨高低不對稱;超過40度,可影響心肺功能。由于這種病變是隨年齡發育(身高發育)而不斷擴大側彎度的,因此及早發現,及早調治,是最好的辦法。 理筋、調曲、練功為治療原則 理筋主要包括藥熨頸背、胸背、腰背,針灸,捏脊療法配合推拿按摩。藥熨療法,指用熱材料(藥物或熱敷料、熱水袋等)敷貼患處,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新陳代謝,緩解痙攣和疼痛的
- 《證類本草》:[卷第二十三上品]栗
研,和蜜涂面,展皺。又,殼,煮汁飲之,止反胃,消渴。今所食生栗,可于熱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不得通熱,熱則擁氣。生即發氣。故火煨殺其木氣耳。陳士良云∶栗有數種,其性一類,三顆一球。其中者,栗榍也,理筋骨風痛。日華子云∶栗榍,生食,破冷癖,日生吃七個。又生嚼,可出箭頭,亦惡刺,并敷瘰、腫毒痛。樹皮煎汁,治沙虱,溪毒。殼煮治瀉血。圖經曰∶栗,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山陰,今處處有之,而兗州、宣州者最勝
- 落枕中醫診療技術
法手法治療有很好的效果。因按摩可很快緩解肌肉痙攣,消除疼痛,往往經治療一次,癥狀即減輕大半,如配合藥物等治療,則療效更佳。1.揉推摩法:患者端坐,術者站于患者背后。緩慢轉動頭頸,在頸項部找到痛點或痛筋后,用拇指或小魚際在患部作揉、推、摩,平穩施壓,使痙攣的肌肉得到緩解,疼痛減輕,再找出新痛點用同法操作,如此反復,至活動基本正常,痛點消失為止。2.伸筋療法:運動醫學研究說明,拉緊痙攣的肌肉使之伸展
- 牽引下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體會
[摘要]目的觀察牽引下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方法采用頸椎牽引下手法捏筋正脊。結果16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2~3周內86.9%治愈,優良率為96.64%。結論牽引下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顯著。 [關鍵詞]牽引;手法;神經根型頸椎病 Tacticsoftreatingtheneuralroottypecervicaldisease WANGShu-kuan. HospitalofH
- 如何實施頸椎定點旋轉復位法?
牽引,適當右旋,以左拇指端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向左側推動,可聽到響聲或偏歪棘突復位時的移動感。 復位完畢后,頭部置于中立位,再次進行檢查,如未復位,可重復上述動作。如偏歪棘突已復位,可適當行按揉及理筋等手法處理項背軟組織。 治療后病人要休息數日,避免伏案工作。頸椎不穩定的病人要采用頸圍加以外固定,維持體位。 對于項背肌僵硬或疼痛較重病例,可于治療前口服肌松弛或消炎鎮痛藥物,并進行理療或熱敷,
- 中國骨傷治療彩色圖譜
次:第一次印刷紙張:出版日期:2002-6-1頁數:508頁版次:第一版附件:圖,彩照內容提要:本書是一部大型的、綜合性的骨傷科治療手法圖譜,為國內40多位專家集體創作。詳細介紹了接骨、上骱、復位、理筋、理傷之手法的操作規范及要領,以及各部位(關節)的練功術式等內容。全書共有圖1450余幅,文字約20萬字,是一部以圖為主、文字為輔的大型骨傷治療作者:http://www.dangdang.com/
- 失枕手法
失枕手法 醫療技術名。理筋手法之一種。其法令患者正坐,術者站立于患者背后,一手扶患者頭頂,另一手拇、中指點按天樞、風池、風府等穴位,并順諸穴部位自上而下按摩多次,再用拿法、捏法、提彈頸后部及肩背諸肌腱各數次。次以雙手拇指于枕骨關節,余指在頜下部、雙前臂下壓患者雙肩,用力邊搖晃邊提順及邊旋轉頭部多次,再一手托枕后部,一手托下頜部向前、向左、向右輕緩旋轉,最后一次加大旋轉幅度,常可聽到響聲。該法之施
- 推法如何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在一定方向上推移的一種手法。根據手形不同,可分為指推法、掌推法等,根據動作方式可分為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 在對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主要用掌平推或旋推法,沿脊柱兩側操作,能疏通經絡,理筋活血,祛風散寒,緩解肌肉痙攣,一般均在手法治療的開始或結束時應用。對肌肉豐厚或持久,感覺遲鈍的患者,可用刺激較強的肘平推法。 操作推法時用力要穩,速度要緩,一般還需在施術部位涂抹按摩乳等潤滑劑,以
- 奇穴針刺與推拿相結合治療落枕15例報告
m,酌情配上白穴或承漿穴。進針后捻轉毫針,得氣后囑患者活動頸部并做前屈、后伸,側屈及左右旋轉活動,每10min行針1次,邊行針邊活動頭頸,留針30min。在行針間隙于頸肩部施術—、按、拿、揉、彈撥及理筋整復手法,對頸肩部軟組織進行推拿治療,加強療效。對合并頸椎小關節錯縫者,應在充分應用放松手法后進行定旋轉扳法來整復頸部紊亂的小關節。 2典型病例 患者,女,33歲,干部。初診日期2004年10月
- 頭皮針刺配合按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的影響
其獨到之處,是臨床上常用的康復方法。按摩法是以經絡系統理論為指導,通過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以達疏通氣血之功。從傳統的中醫理論看,按摩可以平衡陰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滑利關節,理筋正骨;從現代醫學理論看,按摩可以伸展處于縮短狀態的癱瘓肌肉,降低肌肉張力及興奮性,松弛關節周圍各種纖維組織,防止關節攣縮畸形的發生;還可通過神經系統反射性的調節身體功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加快新陳
- >>點此搜索更多相關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