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liáng mén
2 英文參考
Liángmén ST21[中國針灸學詞典]
liángmé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2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2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 梁門 | ||
漢語拼音 | Liangmen | ||
羅馬拼音 | Liangmen | ||
美國英譯名 | Beam Gate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ST20 | |
日本 | 20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E20 | |
富耶氏 | E20 | ||
德國 | M20 | ||
英國 | S20 | ||
美國 | St20 |
梁門為經穴名(Liángmén ST21)[1]。出《針灸甲乙經》。屬足陽明胃經[1]。梁通“粱”(即糧食),門指門戶,穴平臍上4寸,相當于飲食出入胃腑之門戶,故名梁門[1]。主治胃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癥,胃痙攣,潰瘍病,胃炎,嘔吐,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嘔吐,呃逆,納呆,完谷不化,腹中積滯,痰飲心痛,疝痛,脫肛,泄瀉,便溏,腸炎,痢疾,消化不良等。
4 出處
5 穴名解
梁通“粱”(即糧食),門指門戶,穴平臍上4寸,相當于飲食出入胃腑之門戶,故名梁門[1]。
梁,通粱。《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肥貴人高梁之疾也。”門,物之孔竅處為門。穴在承滿之下方,為糧谷下行之門戶。伏梁,病名,謂心下臍上藏有形如梁木之硬塊。《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謂伏梁正在心下。《難經·五十六難》謂心積伏梁,自臍上至心下。《難經·五十七難》曰:“心之積曰伏梁,起于臍下,大如臂,上至心下。”本穴治之有效。《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以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為伏梁。《奇病論》以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為伏梁。凡心陽失律,谷氣寒凝,橫脹塞滿,類似潛伏之橫梁者,可以取此,益陽氣以灼陰邪,消寒滯而開痞郁,故稱之“梁門”。即破橫亙之梁,而開通澈之門,亦以療效而得名也。此穴在中脘穴旁2寸,適在胃之中部,水谷由此而入胃之下部,其處猶如梁堰以障水谷之上逆,故喻以梁門。[2]
6 所屬部位
上腹[3]
7 梁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4][5]。
位于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處,仰臥取之[1]。
位于腹部臍上4寸旁開2寸處[6]。
《針灸甲乙經》云去任脈三寸。
梁門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梁門穴的位置
梁門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梁門穴的位置(肌肉)
8 取法
梁門位于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處。仰臥取之[1]。
仰臥位,當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中點,旁開中線2寸處取穴;或天樞上4寸,承滿下1寸處取穴[7]。
仰臥位,在臍上4寸,中脘穴(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快速取穴:仰臥,取肚臍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再水平旁開3橫指處即是[8]。
9 穴位解剖
梁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及鞘內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分布著第八肋間神經分支。皮膚由第7、8、9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內淺靜脈吻合豐富,形成網狀。深部動脈有靜脈伴行,并與淺靜脈有廣泛的交通。腹壁上動脈直接延續于胸廓內動脈,該動脈由胸腔,經膈肌附著部的胸肋三角至腹部,穿腹直肌鞘后層,繼行于鞘后層和腹直肌之間而下降,然后穿入肌質內,分支并與腹壁下動脈的分支吻合。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1]。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9]。
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胸腹壁靜脈分布;深層有肋閱神經、動脈和腹壁上動脈分布[9]。
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并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臂上動、靜脈分支通過[6]。
10 梁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梁門穴既屬于足陽明胃經穴,又位于胃脘部,故可治療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泄瀉等[7]。
梁門為治心下痞滿積聚之伏梁病的常用穴,既為五谷入胃之通路,且可消脹化食也[2]。
11 主治病癥
梁門穴主治胃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癥,胃痙攣,潰瘍病,胃炎,嘔吐,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嘔吐,呃逆,納呆,完谷不化,腹中積滯,痰飲心痛,疝痛,脫肛,泄瀉,便溏,腸炎,痢疾,消化不良等。
梁門穴主治胃痛、嘔吐、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溏薄[5]。
梁門主要用于治療脾胃、腸腑等疾患:如嘔吐、呃逆、胃痛、納呆、完谷不化、腹中積滯、痰飲心痛、疝痛、脫肛等[1]。
現代多用梁門治療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癥等[1]。
梁門主治胃痛,嘔吐,納呆,泄瀉,便溏;以及消化性潰瘍病,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6]。
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潰瘍病,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腸炎,痢疾,消化不良。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0.8~1.2寸[6][7],局部有酸脹感[7],或可伴胃部沉重感[7]。
直刺0.5~0.8寸[5],局部酸脹,并可出現胃部沉重感。
12.2 灸法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3 配伍
梁門配公孫、足三里、內關,有和胃降逆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脹,嘔吐。
梁門配胃俞、脾俞、腎俞、上巨虛,有溫腎健脾的作用,治便溏[7]。
14 特效按摩
用食指指腹按壓梁門,每次3~5分鐘,以有酸痛感為宜,可治胃痛、嘔吐和胃下垂[8]。
15 研究進展
15.1 治療胃潰瘍
電針梁門可以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黏膜的修復,促進潰瘍面的愈合,增強肌體免疫力[7]。
15.2 調整胃蠕動
針梁門可調整胃蠕動的幅度[1]。減小者使之增大;反之,則減弱[1]。
15.3 對白細胞吞噬能力的影響
電針家兔“足三里”“梁門”,可使白細胞吞噬能力和網狀內皮系統的吸收作用增強[1]。
15.4 對胃電的影響
針刺梁門對復合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的體表胃電均有不同程度的良性調節作用。也有報道顯示,針刺梁門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胃電幅值有抑制效應[7]。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梁門穴對腸功能障礙者有調整作用,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胃電幅值有抑制效應[2]。
15.5 對呼吸功能和代謝功能的影響
有實驗表明,針刺梁門穴可引起呼吸功能下降和代謝功能降低[2]。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腹中積氣結痛,梁門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梁門,主胸下積氣。
17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8.
- ^ [2]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3]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3.
-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8.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76.
-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 [9]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2.
古籍中的梁門
- 《神灸經綸》:[卷之三]身部證治
三陰交足三里上氣胸背滿痛肺俞肝俞云門乳根巨闕期門梁門內門尺澤脅肋脹痛膈俞章門陽陵泉邱墟諸氣膈痛上氣不...
- 《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九十一針灸門]足陽明胃經
在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關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太一...
- 《經穴匯解》:[卷之三]腹部第六
下一寸。灸之者挾巨闕兩邊。各二寸半。非。說既見。梁門(甲乙)承滿下一寸。(甲乙)對中脘(類經)孕婦禁...
- 《靈樞經脈翼》:[卷中]足陽明胃經歌
缺盆底氣戶庫房并屋翳膺窗當乳乳根停斜入不容承滿位梁門穴過關門通太乙滑門天樞同挾臍外陵下大巨水道歸來入...
-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骨度尺寸]胃經分寸歌
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不容巨闕旁二寸,一寸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乙滑內門,天樞臍旁二寸尋。樞下一寸外陵穴...
- 更多古籍中的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