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拼音
lián chuāng
2 英文參考
chronic ulcer of shank[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hronic shank ulce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ecthyma[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臁瘡(chronic shank ulcer)為病名[1]。見《瘡瘍經驗全書》卷六。又名裙邊瘡(《瘍醫大全》卷二十五)、爛腿(《外科全生集》卷一)、褲口毒。俗稱老爛腿。是指發生于小腿下1/3內外臁處的慢性潰瘍[2]。多繼發于惡脈(下肢靜脈曲張)和丹毒等病。其臨床特點是多發于小腿中下1/3交界處前內外側,潰瘍發生前患部長期皮膚瘀斑、粗糙,潰爛后瘡口經久不愈或雖已經收口,每易因局部損傷而復發。
內臁瘡(medial shank ulcer)是指發生于小腿內側的臁瘡[2]。
外臁瘡(lateral shank ulcer)是指發生于小腿外側的臁瘡[2]。
臁瘡相當于西醫的慢性下肢潰瘍[2]。
4 臁瘡的病因病機
臁瘡多由濕熱下注,瘀血凝滯經絡所致[1]。局部常有破損或濕疹等病史[1]。
臁瘡多因久立或負重遠行,過度勞累,耗傷氣血,中氣下陷,以致下肢氣血運行不暢,或形成惡脈氣血瘀滯于肌膚,肌膚失養,復因損傷(蚊蟲叮咬,濕瘡,碰傷等),濕熱之邪乘虛而入,發為瘡瘍,肌膚潰爛,經久不愈。
5 臁瘡的癥狀
臁瘡生于小腿臁骨(脛骨)部位,初起癢痛紅腫,破流脂水,甚則腐爛,皮肉灰暗、久不收口[1]。
臁瘡發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處的皮膚和肌肉間,經久不易收口,既斂又每因碰撞而復發[3]。
6 臁瘡的診斷
6.1 典型臨床表現
臁瘡好發于小腿中下1/3交界處(踝骨上9cm)之內外側,患者多有下肢惡脈(靜脈曲張)、慢性丹毒等病史,或久站久立工作史。多發于中老年人。
依據發病過程,其臨床表現可分三期。
潰瘍前期:小腿下段輕度腫脹,內臁或外臁處皮膚青紫瘀斑或紅褐色,漸至皮膚粗糙,脫屑,色素沉著,苔蘚樣變,輕微瘙癢。
潰瘍期:皮膚破潰、糜爛、滲液,若合并感染則滲流膿液,潰瘍周圍皮膚紅腫壞死,當潰瘍到一定程度,潰瘍邊界漸穩定,潰瘍大小固定,周圍皮膚紅仲消退。有色素沉著,日久瘡口凹陷,邊緣形如缸口,創面肉色灰白,滲流惡臭膿水,瘡面容易出血,病程較長,潰瘍深度可達脛骨骨膜。
潰瘍愈合期:若潰瘍周圍皮膚黑褐、粗糙苔蘚樣變逐步改善,瘡面干凈,出現鮮紅色,則潰瘍可逐漸愈合,形成疤痕。但周圍皮膚仍干燥,粗糙,脫屑,色素沉著,青筋顯露,如遇損傷仍會復發。
6.2 輔助檢查
潰瘍合并急性感染時,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可增高。瘡面分泌物培養和藥敏試驗有助于正確選用抗生素。
7 需要與臁瘡相鑒別的疾病
7.1 小腿結核性潰瘍
小腿結核性潰瘍患者多有其他部位的結核病史,皮損初起為紅褐色丘疹,中央壞死,潰瘍較深,呈潛行性,潰瘍邊緣呈鋸齒狀,潰瘍內流出稀薄膿液,周圍皮色紫暗,長期難愈。瘡面分泌物涂片檢查結核桿菌陽性,亦可培養出結核桿菌,有助于鑒別。
7.2 小腿癌性潰瘍
小腿癌性潰瘍可為原發性皮膚癌,可由臁瘡經久不愈,惡變而來。瘡口狀如火山,邊緣卷起,不規則,質硬,呈淺灰白色,潰瘍面易出血。潰瘍面活體組織切片病理檢查有助于診斷。
8 臁瘡的治療
臁瘡治宜清熱利濕,和營解毒[1]。用萆薢化毒湯;久不愈者,宜補養氣血,和營解毒[1]。宜服桂枝加當歸湯或十全大補湯[1]。用金黃膏摻九一丹外貼[1]。久不收口者,用夾紙膏加纏縛法,或用細白砂糖撤滿[1]。膠布牢貼[1]。
8.1 辨證治療
8.1.1 氣滯血瘀
臁瘡·氣虛血瘀證(chronic shank ulcer with pattern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虛血瘀,以潰爛經年,腐肉已脫,起白色厚邊,瘡面肉色蒼白,四周膚色黯黑,板滯木硬,舌質淡暗,舌苔白膩,脈細澀為常見癥的臁瘡證候[2]。
8.1.1.1 癥狀
局部瘙癢不適,皮膚褐色紅斑,粗糙,繼而紫暗腫脹,或青筋顯露,狀如蚯蚓,或有皮膚破損,有少許滲液;舌邊有瘀點,苔薄黃或白,脈弦澀。
8.1.1.2 辨證分析
久站遠行,氣血瘀滯,或氣血不足,氣虛無力行血,氣血瘀滯,肌膚失養,則皮膚褐色,粗糙;氣血瘀滯日久,則青筋顯露,狀如蚯蚓,紫暗腫脹;肌膚失養,則皮膚易于破損,瘙癢不適;舌邊有瘀點、脈弦澀乃氣血瘀滯之象。
8.1.1.3 治法
理氣活血。
8.1.1.4 方藥治療
血府逐瘀湯加減。
8.1.2 濕熱下注
臁瘡·濕熱下注證(chronic shank ulcer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濕熱下注,以瘡面色暗,或上附膿苔,膿水浸淫,穢臭難聞,四周漫腫灼熱,伴有濕疹,痛癢時作,甚有惡寒發熱,舌苔黃膩,脈數為常見癥的臁瘡證候[2]。
8.1.2.1 癥狀
瘡面色暗或上附膿苔,膿水浸淫,穢臭難聞,四周漫腫灼熱,或伴濕瘡癢痛相兼;甚者惡寒發熱;舌邊有瘀斑,苔黃膩,脈細數。
8.1.2.2 辨證分析
本有局部氣血瘀滯,復因破損,濕熱毒邪入侵,日久熱勝肉腐,則瘡面膿水浸淫,穢臭難聞;濕熱為患則漫腫灼熱,或發濕瘡,癢痛相兼;嚴重者正邪交爭,則惡寒發熱;舌邊有瘀斑為氣血瘀滯所致;苔黃膩、脈細數為濕熱為患之象。
8.1.2.3 治法
清熱利濕,和營消腫。
8.1.2.4 方藥治療
8.1.3 脾虛濕盛
臁瘡·脾虛濕困證(chronic shank ulce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虛濕困,以瘡面色暗,黃水浸淫,患肢浮腫,納差,腹脹,便溏,面色萎黃,舌質淡,舌苔白膩,脈沉無力為常見癥的臁瘡證候[2]。
8.1.3.1 癥狀
病程日久,瘡面色暗,有少許滲液,患肢浮腫;食納欠佳,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膩,脈沉無力。
8.1.3.2 辨證分析
病程日久,濕邪久戀,損傷脾胃,脾氣虧虛,運化無力,濕邪內生,則瘡面色暗,少許滲液;脾虛濕困,則患肢浮腫;脾虛運化無力,則食納欠佳,腹脹便溏;脾虛則氣血化生乏源,故面色少華;舌淡苔膩、脈沉無力為脾虛濕困之象。
8.1.3.3 治法
8.1.3.4 方藥治療
8.2 外治法
8.2.1 敷藥療法
瘡面膿液腐肉較多時,宜用紅油膏,或九一丹油膏外敷;若瘡面膿水已盡,新肉難生時,宜用生肌白玉膏或象皮生肌散油紗條外敷,若瘡周有濕瘡者,瘡周可外敷青黛膏。每日換藥一次。
8.2.2 浸洗療法
局部紅腫,滲液較多時,宜先用馬齒莧60s,黃柏30g,敗醬草30g,公英30g,煎水外洗濕敷,再用其他療法。
8.2.3 縛扎療法
用藥同浸洗療法,每次換藥后再用寬彈力繃帶纏縛整個小腿。
8.2.4 膠布粘貼法
將膠布剪成寬為2cm、長為超過潰瘍直徑兩邊各3cm之的膠布若干條。先用等滲鹽水清洗患部,膠布粘貼從潰瘍上3cm開始,第二條膠布寬度的一半貼在第一條膠布上,另一半貼在瘡面上,如疊瓦狀將瘡面封住,直至超過瘡面下緣2cm為止。注意,包扎時須將瘡面邊緣稍用力向中間固定,瘡面滲出少時每3—5天更換貼一次,瘡面滲出較多時1一2天更換一次。對伴有濕瘡和對膠布過敏者不宜使用本法。使用本法時,須至瘡面完全愈合后方能停止,否則瘡面又會擴大。
8.3 手術治療
下肢靜脈曲張者,可行下肢靜脈高位結扎加分段剝離術。
9 臁瘡患者日常保健
1.患下肢惡脈(靜脈曲張)者,宜盡早治療,注意保護患肢,避免破損,如抓傷碰破、蚊蟲叮咬等,宜穿彈力襪。
2.宜抬高患肢,減少走動以利靜脈回流,減少水腫,促使潰瘍早日愈合。
3.局部慎用腐蝕性強的藥物,以免損傷筋骨。
10 參考資料
-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8.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治療臁瘡的方劑
- 臁瘡隔紙膏
chuānggézhǐgāo《文堂集驗方》卷四:臁瘡隔紙膏:處方:松香1兩(火上化開,傾入水中,取起...
- 治臁瘡膏
治臁瘡膏組成:百草霜不拘多少,黃蠟1小塊。主治:臁瘡。用法用量:先以醋水洗凈,貼上,以片帛裹之。制備...
- 臁瘡收口方
ngshōukǒufāng《外科方外奇方》卷四:臁瘡收口方:處方:象皮7錢,血竭2錢,龍骨5錢,冰片...
- 瑩珠膏
用。功能主治:祛腐,定痛,生肌。治潰瘍,楊梅瘡,臁瘡,下疳。用法用量:凡用先將甘草、苦參各9克,水煎...
- 杏霜丹
,取霜)5錢,輕粉5分,黃柏(炒末)1錢。主治:臁瘡,經年累月不愈者。用法用量:將豬脊髓捶和勻。先將...
- 更多治療臁瘡的方劑
治療臁瘡的中成藥
- 九圣散
解毒消腫,燥濕止癢。用于濕毒瘀阻肌膚所致的濕瘡、臁瘡、黃水瘡,癥見皮膚濕爛、潰瘍、滲出膿水。用法與用...
- 紫云膏
油4兩。主治:瘰疬及一切頑瘡潰爛久不愈,并杖瘡、臁瘡、小兒頭瘡。用法用量:攤油紙貼之,或搽涂患處。制...
- 紅玉膏
功能主治:年氏《集驗良方》卷六方之紅玉膏主治濕爛臁瘡,足上惡瘡,諸般瘡毒風濕,臭氣難聞,楊梅結毒,及...
- 白及膏
8兩。功效:收斂生肌。主治:燒、燙傷,下肢潰瘍,臁瘡。用法用量:外敷患處的清潔瘡面。制備方法:以上藥...
- 萬應錠
,牙痛;小兒痘疹、驚風;婦人月經不調;無名腫毒,臁瘡,手瘡。用法用量:大人4-5分,小兒2-3分,俱...
- 更多治療臁瘡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臁瘡
-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瘡部
周時一換。如不收口。用生肌散摻之。凡一切遠年近時爛腿。十日之內。包好。永不再發。又方雞子黃(二十個)...
- 《瘍醫大全》:[卷二十五腓部]瘡門主方
。裙邊瘡(《啟玄》)大楓子(一百粒)川椒輕粉(各一錢)枯礬(五分)研細,以真地瀝青調搽。瘡數年爛腿(...
- 《瘍醫大全》:[卷二十五腓部]瘡門主論
手瘡,實非也。又曰∶裙邊瘡,即褲口風瘡。又曰∶褲口毒,生踝骨之上者是也。《明醫集》云∶一女子患瘡,...
- 《續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三(外科)]瘡
(附爛腿)薛立齋治一婦人,患瘡,因步履勞動,復惡寒發熱,倦怠懶食,而瘡出血。此元氣虛,而不能攝血歸經...
- 《急救廣生集》:[卷七·瘍科]瘡
上。絕骨穴,以三陰交穴相對。(《刺灸心法》)數年爛腿將白蘆甘石醋七次,研極細,麻油調敷,日換,自愈。...
- 更多古籍中的臁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