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口周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系口周、鼻唇溝等處出現丘疹、丘皰疹、膿皰、紅斑、脫屑等損害,呈周期性發作,日光、飲酒、進熱食、寒冷刺激后皮損及癥狀加重。發生在眼眶周圍又稱為眶周皮炎。
口周皮炎發病不明,發病機制還不清楚。侵犯部位主要是“口罩區”,即口周、頦部及鼻側,為對稱分布于口周的丘疹、丘皰疹、膿皰、紅斑及鱗屑,口唇周圍有一狹窄皮膚帶不受侵犯,上下唇從不累及具有特征性,局部可有輕度瘙癢及燒灼感。治療應避免一切外源性刺激,口服四環素、米諾環素有效,甲硝唑對本病無效。
口周皮炎屬中醫“唇風”、“緊唇”、“瀋唇”范疇。特點為患處皮膚紅、腫、癢、有灼熱感或緊迫感,是肺火、熱毒熾盛的表現。發病原因多與個體體質及火熱毒邪侵襲有關,諸如陽光照射、喜食燥熱食物、激素外用不當等,最易損傷肺胃津氣,致火熱內生,久伏體內,復為陽光炎熱之氣直接侵犯肌膚而成。
4 疾病名稱
口周皮炎
5 英文名稱
perioral dermatitis
6 口周皮炎的別名
鼻唇溝皮炎;光感性皮脂溢出疹;酒渣鼻樣皮炎;口周酒渣鼻;口周脂溢性皮炎;口周綜合征
7 分類
皮膚科 > 皮膚腺疾病 > 皮脂腺病
8 ICD號
L71.0
9 流行病學
口周皮炎首先由Frumess和Lewis等在1957年描述,當時稱之為光感性皮脂溢出疹。1963年Kaufman稱為鼻唇溝皮炎,以后又陸續稱為酒渣鼻樣皮樣皮炎、口周酒渣鼻、口周脂溢性皮炎、口周綜合征等。1964年,Mihan和Ayres特別指出在口周有1圈正常皮膚,他們第1個稱本病為口周皮炎。本病好發于20~35歲之間的女性。
10 口周皮炎的病因
許多因素均可引起口周皮炎,最早認為日光照射引起,但未能證實;也有認為是唇膏、口香糖、苦味藥、酒精、飲料、化妝品以及含氟的牙膏與含氟的皮質激素有關,但均未有定論,此外也有人推測與蠕形螨有關。
11 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清楚。
12 口周皮炎的臨床表現
口周皮炎患者90%以上為女性,好發于20~35歲之間的女性。在口腔周圍出現1~2mm大小的丘疹、丘皰疹、膿皰、紅斑等,基底紅或融合成片,散在分布,有輕度鱗屑。好發于鼻唇溝、上唇、頦、鼻、額部。口唇周圍有一狹窄皮膚不受累,大多數損害對稱分布;早期為單側,約2周后,丘疹、膿皰消失,留有紅斑及脫屑,酷似脂溢性皮炎,逐漸消退;自覺瘙癢及燒灼感;病情可周期性發作。日光、飲酒、進熱食、寒冷等刺激等可加重。
13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無特異性。Ramelet等報告為真皮乳頭水腫,血管擴張,炎癥細胞浸潤,偶可見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組織象與酒渣鼻相似。
14 口周皮炎的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好發部位,口周有1圈正常皮膚,女性多見等可診斷。
15 鑒別診斷
口周皮炎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接觸性皮炎:有接觸史,皮損境界清楚,并有濕潤傾向。
16 口周皮炎的治療
1.停止使用含氟牙膏及含氟的皮質類固醇激素。避免一切外源性刺激。
2.四環素0.25g/次,2~4次/d,連用6周;若病情嚴重,0.25g/次,4次/d。用氧四環素、脫氧四環素以及米諾四環素,可產生同樣效果。用法可參考痤瘡。或用紅霉素。局部使用紅霉素軟膏或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軟膏。亦有人同時合并用氫化可的松霜有效;如查到蠕形螨,可外用過氧化苯甲酰洗劑。甲硝唑對本病無效。
3.中醫療法:中醫治療,除濕健脾、清熱解毒,方用健脾除濕湯、加減黃連解毒湯。炎癥明顯加銀花,口干加花粉、蘆根。局部可用10%金銀花煎水冷濕敷,或外用清涼軟膏。
17 預后
病情可周期性發作。
18 相關藥品
四環素、米諾環素、甲硝唑、氧、紅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口周皮炎相關藥物
- 醋酸氟輕可的松軟膏
】長期應用可引起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痤瘡,口周皮炎,毛囊炎,增加對感染的易感性;偶可引起變態反應...
- 醋酸氫化可的松軟膏
局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毛囊炎、口周皮炎以及繼發感染。【禁忌癥】1.禁用于感染性皮膚病...
- 倍他米松軟膏
局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毛囊炎、口周皮炎以及繼發感染。【禁忌】1.禁用于感染性皮膚病,...
- 醋酸氟輕松軟膏
膚萎縮及毛細血管擴張,發生痤瘡樣皮炎和毛囊炎,口周皮炎,增加對感染的易感染性等。偶可引起變態反應性接...
- 醋酸氫化可的松軟膏
局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毛囊炎、口周皮炎以及繼發感染。【禁忌】1.禁用于感染性皮膚病,...
- 更多口周皮炎相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