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kǒu yān
2 英文參考
oral part of pharynx[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oropharynx[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pars oralis pharyngi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pharynx oralis[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口咽又稱咽腔口部(oropharynx),位于腭帆游離緣與會厭上緣平面之間,向前經咽峽與口腔相通,上續鼻咽部,下通喉咽部[1][2]。
4 舌會厭正中襞
咽腔口部的前壁主要為舌根后部,此處有一呈矢狀位的黏膜皺襞稱舌會厭正中襞(median glossoepiglottic fold),連于舌根后部正中與會厭之間[1]。
5 會厭谷
舌會厭正中襞兩側的深窩稱會厭谷(epiglottic vallecula),為異物易停留處[1]。
6 腭扁桃體
咽腔口部的側壁上有腭扁桃體[1]。
腭扁桃體(palatine tonsil)位于咽腔口部部側壁的扁桃體窩內,是淋巴上皮器官,具有防御功能[1]。腭扁桃體呈橢圓形,其內側面朝向咽腔,表面覆以黏膜,并有許多深陷的小凹稱扁桃體小窩(tonsillar fossulae),細菌易在此存留繁殖,成為感染病灶[1]。腭扁桃體的外側面及前、后面均被結締組織形成的扁桃體囊包繞[1]。此外,扁桃體窩上份未被腭扁桃體充滿的空間稱扁桃體上窩(supratonsillar fossa),異物常易停留于此處[1]。
咽后上方的咽扁桃體、兩側的咽鼓管扁桃體、腭扁桃體和下方的舌扁桃體,共同構成咽淋巴環,對消化道和呼吸道具有防御功能[1]。
7 關于咽
咽(pharynx)是消化管上端擴大的部分,是消化管與呼吸道的共同通道[3]。咽呈上寬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長約12cm[3]。咽位于鼻腔、口腔和喉腔之后[2]。在第1~6頸椎前方,上端起于顱底,下端約在第6頸椎下緣或環狀軟骨的高度續于食管[3]。咽的前壁不完整,自上向下有通向鼻腔、口腔和喉腔的開口;后壁平坦,借疏松結締組織連于上位6個頸椎體前面的椎前筋膜[3]。咽的兩側壁與頸部大血管和甲狀腺側葉等相毗鄰[3]。
咽是消化管從口腔到食管的必經之路,也是呼吸道中聯系鼻腔與喉腔的要道[2]。因此,咽是消化和呼吸共用的器官[2]。
詳見咽條。
8 參考資料
- ^ [1] 柏樹令,應大君主編.系統解剖學.—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07.
- ^ [2] 邱樹華、劉國隆主編.解剖生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62.
- ^ [3] 柏樹令,應大君主編.系統解剖學.—8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