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最易感的是牛類,最初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反芻緩慢或停止,不喜飲水,閉口呆立,開口時大量流涎。病畜口腔粘膜,齒齦、唇部、舌部及趾間等發生水泡或糜爛。豬也易感,羊、山羊、駱駝、象等均有發病報告,人亦可感染。主要是人與動物接觸而發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唇、牙齦、頰部、舌的邊緣、手足顏面等處的黏膜、皮膚先出現紅點、繼生水皰,水皰破裂后成潰瘍、結痂后痊愈,時伴有發熱、頭痛、四肢痛、眩暈、嘔吐、腹瀉等。一般預后較好。
體檢時注意口、唇、舌、口腔粘膜及咽部有無水皰或水皰破潰形成的淺表潰瘍;注意四肢遠端或其他體表部位有無圓形或橢圓形、直徑數mm大小、散在水皰;破潰后干癟的結痂或斑丘疹。
當誤食含有口蹄疫病毒的肉品、奶品或接觸了口蹄疫病畜及其被污染的毛皮等,會感染上口蹄疫病毒。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感染,經過2-18天的潛伏期會突然發病,呈現發燒、口腔干熱、皮膚出現水泡,同時伴有頭痛、惡心、嘔吐或腹瀉。患者一般經4-7天的治療可痊愈,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會并發心肌炎,從而危及生命。
4 疾病名稱
口蹄疫
5 英文名稱
foot and mouth disease
6 口蹄疫的別名
7 分類
2.感染內科 > 病毒性感染
8 ICD號
B33.8
9 流行病學
口蹄疫能侵害33種以上動物,以貓、蹄獸最易感,口蹄疫流行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易擴散,它可以通過牲畜、車輛、人員、鳥類甚至空氣多種途徑傳播。牛群今天有兩頭發病,明后天就會有大多群全群發病,波及村、縣、全國,對其的傳染有人做過這樣的比喻。如果一個人用1天時間,從南美的農場到美國的得克薩斯州的農場,口蹄疫就可能在1天內暴發,甚至一陣大風可以將病毒傳播至幾十公里以外,由于病牛水皰液、涎滴在地上,污染土壤,隨汽車輪子攜帶的口蹄疫病毒1天可以擴散到1000km以外的地區。病毒的乳制品、畜產品、乳油、毛皮等如通過空運則1天之內可傳播至萬里以外。2001年在英國暴發流行,共發生1603病例,屠宰130萬頭牲畜。
口蹄疫有極強的傳染性,老疫區發病率為50%,新疫區牲畜發病可達100%。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于浙江、廣州、北京、福建、長春、承德等報道過少數病例。
9.1 傳染源
傳染源主要為病畜。發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病狀出現后頭幾天,排毒量最多,毒力最強,病牛排出的病毒以舌面皰瘡最多。
9.2 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以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傳播為主。直接接觸是病畜與健畜群牧等之間的感染或飼養員、畜醫、擠奶員接觸了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
間接接觸是通過污染的土壤、空氣氣味、吸入含病毒的塵埃等感染,主要表現為呼吸道、消化道癥狀,無明顯嚴格季節性,它可以發生在任何月份,但由于地區、自然條件不同,發生季節也不同(如牧區秋末冬季為主,而農業區季節性不明顯)。
9.3 易感性
易感性與人的職業有密切關系,多見牧區飼養員、畜醫、乳制品加工者、屠宰場工作人員等易感,也可食用病畜乳產品等引起感染。
易感動物的免疫狀態則對流行的情勢起重要作用,由于曾經患病的動物被新成長的后裔所替代,在數率上又形成一個有易感性畜群,從而構成新的流行。流行周期性大約每隔3~5年1次。
10 口蹄疫的病因
口蹄疫是柯薩奇A組病毒所致,有人認為與O型病毒、C型病毒有關,均屬小RNA病毒。由于人直接與患病家畜接觸或通過擠奶時,病毒通過微小傷口進入人體而發病,偶而通過牛奶、牛油等食品感染發病。人與人之間一般不易互相傳染。
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屬于小RNA病毒科口瘡病毒屬(aphovirus genus),外形呈球形,正20面體對稱,直徑30nm,無囊膜,分子量為6.9×106,完整的病毒為單鏈RNA,基因長度為8.5kb,完整病毒顆粒核酸占30%,蛋白質占70%。結構基本明了,由5UTR、3UTR和ORF組成,其中ORF內含VP1結構基因,VP2、VP3非結構基因和起始密碼號和終止密碼子等。VP1與病毒的免疫原性有關,也是病毒主要抗原所在位點。
病毒多型,有7個血清型,65個亞型,其7個血型為A、O、C,南非SATⅠ、SATⅡ、SATⅢ、亞洲Ⅰ型,以O型為常見。A型又分為32個亞型,O型11個亞型,C型5個,南非Ⅱ型3個,亞洲Ⅰ型3個亞型,最近報道口蹄疫亞型已增加到70個以上,各型無交叉免疫現象。
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很強,自然條件下,含毒組織和受污染的廢料其傳染性可達數月,高溫和陽光對病毒有殺滅作用,酸、堿對病毒有較強的殺滅作用,1%~2%氫氧化鈉溶液,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有效,酚、乙醇、氯仿無效,該病毒對熱敏感,60℃ 30min滅活,80~100℃立即滅活。
11 發病機制
組織病理:皮膚粘膜深層有限局性水皰,在其鄰近的細胞中有細胞核內包涵體。
病畜經損傷皮膚和消化道黏膜感染人體繁殖并擴散附近細胞,在皮膚上形成水皰,然后病毒進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癥和皮膚、器官組織病變和相應癥狀,胃和大小腸黏膜可見出血性炎癥。另外,具有診斷意義是部分病毒有心肌病變,心包膜有彌散性及點狀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黃色斑點或條紋,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紋,故稱虎斑心。
12 口蹄疫的臨床表現
各種動物感染口蹄疫的潛伏期不完全一樣。牛的潛伏期為2~4天,最長達1周;豬的潛伏期為1~2天;羊的潛伏期為7天左右。
12.1 潛伏期
人的潛伏期為2~6天,人體發病過程和易感動物十分相似,表現為體溫升高,口腔發熱、口干、口腔黏膜潮紅,出現水皰。手足部位的皮膚亦出現水皰。
12.2 前驅期
病狀不明顯,常表現為全身不適、疲乏、伴有口腔、舌咽局部充血和頸淋巴結腫大。常為輕微頭痛、不適及發熱。
12.3 發疹期
病毒侵入處出現原發皰疹,體溫可達39℃伴頭痛、惡心、嘔吐、腹瀉,少數可至低血壓、心肌炎等。在指端皮褶和指掌面有蜇刺感和燒灼感,發生水皰的先兆為指掌部。有時口腔黏膜也可發生水皰,口腔內形成的水皰則凸出而飽滿,周圍有充血區,初發時水皰液澄清而呈微黃色,原發性水皰消退后5天內還會出現繼發性水皰。足部、掌跖部,因皮膚較厚,發生的水皰平坦。口腔水皰影響飲食吞咽。
12.4 恢復期
高熱數天后進入此期多數患者如能及時對癥治療,常可在2周內完全康復,無后遺癥,嬰幼兒和體弱兒童和老年患者,可有嚴重的嘔吐、腹瀉、心肌炎、循環紊亂和繼發感染。如不及時治療可招致嚴重的后果。
13 口蹄疫的并發癥
口蹄疫可并發心肌炎和繼發感染。
14 實驗室檢查
14.1 血象
14.2 血清學試驗
ELISA是目前檢測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較為常用的診斷方法,其與補結試驗、中和試驗及間接血凝抑制、免疫擴散沉淀試驗相比較、具有靈敏、快速、價廉等優點。
15 輔助檢查
分子生物學技術:RT-PCR是最常用的特異性核酸診斷方法。其他如核酸雜交、DNA重組技術、核酸序列分析、核苷酸指紋分析等,對口蹄疫有診斷和科研價值。
16 口蹄疫的診斷
結合流行病史及當地動物發病情況和接觸史及患者發病特征,作出疑似診斷,確診需依據病毒分離和血清學證據。
17 鑒別診斷
應注意口蹄疫與柯薩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引起的水皰作鑒別診斷。
與手足口病的鑒別:手、足、口病好發于學齡前兒童,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水皰不易破潰,水皰周圍有紅暈,呈珠白色,全身癥狀輕,預后良好。
18 口蹄疫的治療
口蹄疫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以對癥治療為主。如降溫、給予營養制劑,口腔局部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糜爛面可涂1%~2%明礬或碘酊甘油(碘7g、碘化鉀5g、乙醇100ml、溶合后加入甘油10ml)或口腔局部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1%高錳酸鉀溶液漱口。手、足患部涂以各種抗生素軟膏如青霉素、氯霉素、鏈霉素等治療水皰爛斑效果較好,可以防止繼發性細菌感染。
19 預后
口蹄疫一般預后較好。
20 口蹄疫的預防
為預防口蹄疫的發生或流行,可在流行區每年夏秋季對牛、羊、豬、駱駝、鹿注射口蹄疫疫苗,一旦發現疫情,應立即封鎖疫區,對已確診患有口蹄疫的動物要及時進行宰殺,并對動物尸體進行徹底焚燒或深埋,以防止疫情蔓延。人在疫區或接觸病畜時應采取個人預防措施,如戴口罩或防毒面具,保護呼吸道,防止由空氣傳染,同時盡量避免接觸病畜患處和污染物。
加強管理和檢疫,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疾病,當有疑似口蹄疫發生時應及時上報,同時嚴格實施局部封鎖、隔離、消毒和治療綜合措施,凡與病畜有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應注意。
21 相關藥品
氧、甲醛溶液、高錳酸鉀、碘酊、甘油、碘化鉀、過氧化氫、過氧化氫溶液、青霉素、氯霉素、鏈霉素
口蹄疫相關藥物
- 胸腺肽腸溶膠囊
干擾現象出現。(2)本品與干擾素合用,對于改善免疫機能有協同作用。【藥物過量】目前尚無任何關于人體...
- 胸腺肽腸溶片
干擾現象出現。(2)本品與干擾素合用,對于改善免疫機能有協同作用。【藥物過量】目前尚無任何關于人體...
- 脾氨肽口服液
敏性鼻炎之免疫功能調節的輔助治療。【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日一支或遵醫囑。【不良反應】【禁忌】【注意...
- 白芍總苷膠囊
藥代動力學】【適應癥】類風濕關節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6g(2粒),一日2~3次,或遵醫囑...
- 醋酸可的松片
休克、腦水腫、腎病綜合征、高鈣血癥。【用法用量】口服。治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成人一般每日劑量25...
- 更多口蹄疫相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