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口齒科為古代醫學分科名,是治療口腔牙齒疾病的醫學專科[1] 。唐代分九科,內有耳目口齒科(見《舊唐書》)[2]。元代分十三科,口齒科才獨立成科(見《元史》)[2]。元代《世醫得效方》卷十七便設有口齒兼咽喉科[2]。十三科為我國古代醫學分科情況[3]。元、明的太醫院都將醫學分為十三科[3]。元代十三科為:大方脈、雜醫、小方脈、風、產、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針灸、祝由、禁[3]。明代十三科為: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口齒、咽喉、傷寒、接骨、金鏃、按摩、祝由[3]。1571年,明代的十三科改作十一科,增設了痘疹科,改瘡瘍為外科,接骨為正骨,去金鏃、祝由與按摩等科[3]。
4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8.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
古籍中的口齒科
- 《幼科折衷》:記錄十四科
五為婦人胎產科,六為針灸科,七為眼科,八為咽喉口齒科,九為瘡瘍科(即是外科),十為正骨科,十一為金...
- 《冷廬醫話》:[卷一]醫范
大方脈,曰婦人,曰傷寒,曰瘡瘍,曰針灸,曰眼,曰口齒,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鏃,曰按摩,曰祝由。今按...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三翼醫通考(下)]醫道
方脈科,次婦人胎產科,次針灸科,次眼科,次咽喉口齒科,次瘡瘍科,(即今之外科。)次正骨科,次金鏃科...
- 《世醫得效方》:江西官醫提舉司牒太醫院書
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略附各科,...
-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四十三痰飲門]病機
錦斑,用盡風藥而無效。或齒頰似痛而痛無定所,累謁齒科,未能奏功。或噫氣吞酸,鼻聞焦臭,喉間豆腥,心煩...
- 更多古籍中的口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