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拼音
- 2 英文參考
- 3 中醫·咯血
- 3.1 咳血
- 3.1.1 咯血的癥狀
- 3.1.2 咳血的辨證治療
- 3.1.2.1 燥熱傷肺
- 3.1.2.2 肝火犯肺
- 3.1.2.3 陰虛肺熱
- 3.1.2.4 痰熱壅肺
- 3.1.2.5 氣虛血瘀
- 3.1.3 其他療法
- 3.1.4 咳血患者飲食禁忌
- 3.1.5 預防調護
- 3.1.6 關于血證
- 3.2 不咳嗽而咯出血
- 4 西醫·咯血
- 5 參考資料
- 附:
3 中醫·咯血
咯血(hemoptysis[1][2])為證名[3]。見《儒門事親·咯血衄血嗽血》。是指以咯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2]。
咯是指用力使東西從食道或氣管里出來;咳是呼吸器官受刺激而引起一種反射作用;嗽古代與咳同義。咯血(見《儒門事親·咯血衄血嗽血》)、咳血(見《嚴氏濟生方》)、嗽血(見《證治要訣·諸血門》)實際經常混談。
3.1 咳血
咳血為病名[3]。血證之一。又稱嗽血(見《癥因脈治·嗽血論》)[3]。《中醫藥學名詞》作咯血[1][2]。是指以咯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即患者咳嗽而出血,痰中帶血絲,或痰血相兼的表現[2]。血由肺而來,經氣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帶有血絲,或痰血相兼,或純血鮮紅,間夾泡沫,均稱為咳血[4]。咳血由肺絡受損所致[4]。因肺為嬌臟,又為臟腑之華蓋,喜潤惡燥,喜清惡濁,不耐寒熱,故邪氣犯肺,使肺失清肅則為咳嗽,損傷肺絡,血溢脈外,則為咳血[4]。
咳血來自肺臟者,多因外感風熱燥火,或木火刑金,陰虛火動,灼傷肺絡所致[3]。
《丹溪心法·咳血》說:“咳血者,嗽出痰內有血者。”
《癥因脈治·嗽血論》說:“咳血即嗽血。”
《醫林繩墨·血論》:“從嗽而來于肺者為咳血。”
《癥因脈治·吐血咳血總論》:“咽中胃管嘔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
《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內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熱壅于肺者易治,不過涼之而已,久嗽損于肺者難治,此已成勞也。”
《張氏醫通·諸血門》:“咳血者,因咳嗽而見血,或干咳,或痰中見紅絲血點一兩口,氣急喘促。此雖肺體自燥,亦為火逆,咳傷血膜,而血隨痰出也。……治宜六味丸加門冬、五味、清金壯水為主,略兼阿膠、貝母、百合、款冬、紫菀,潤肺止咳之劑。血止后胃虛少食,氣息不續者,劫勞散去半夏加紫菀茸及瓊玉膏調理之。咳血久而成勞,或勞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干頰赤,心沖潮熱,盜汗減食,異功散加阿膠,或四君子加黃芪、鱉甲、麥冬、五味。陰虛火動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烏賊骨、童便。”
咳血可見于西醫的支氣管擴張、肺炎、肺部結核、肺癌等疾病[3]。
3.1.1 咯血的癥狀
3.1.2 咳血的辨證治療
3.1.2.1 燥熱傷肺
咯血·燥熱傷肺證(hemoptysis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lung[1])是指燥熱傷肺,損傷肺絡,以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熱,舌紅少津,苔薄黃,脈數等為常見癥的咯血證候[5]。
3.1.2.1.1 癥狀
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熱,舌紅,少津,苔薄黃,脈數[4][6][5]。
3.1.2.1.2 證候分析
燥熱傷肺,肺失清肅,肺絡受損:感受風熱燥邪,損傷于肺,使肺失清肅,肺絡受損,故致喉癢咳嗽,痰中帶血。燥熱傷津,故口干鼻燥,舌紅少津,苔薄黃,脈數,為燥熱傷津之象。[4][6]
3.1.2.1.3 治法
3.1.2.1.4 方藥治療
可用桑杏湯[備注]桑杏湯(《溫病條辨》):桑葉、杏仁、沙參、浙貝母、豆豉、山梔、梨皮加減治療。方中以桑葉、梔子、淡豆豉清宣肺熱;沙參、梨皮養陰清熱;杏仁、貝母潤肺化痰止咳。可加白茅根、藕節、茜草、側柏葉涼血止血。兼有發熱、頭痛、咳嗽、咽痛、脈浮數等外感風熱的表證時,可酌加銀花、連翹、牛蒡子辛涼解表,清熱利咽。津傷較甚者,可加麥冬、玄參、天花粉養陰潤燥。[4]
咯血湯(陜西中醫學院驗方)處方:茜草、側柏葉、仙鶴草、旱蓮草、白及各100克,生地黃、牛膝各50克,花蕊石20克,阿膠、甘草各15克,三七末10克(沖)。水云南白藥,每次1克,每日3次。
紫地寧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兩藥亦適合以下各型咳清熱潤肺,寧絡止血。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或身熱。舌紅苔薄黃,煎兩次,藥液兌勻,分服,每日1劑。
姜氏支擴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處方:小薊草15~30克,白及15克,生蒲黃15克,參三七9克,蛤粉9克(包),阿膠(烊)9克。水煎服。主治支氣管擴張伴各類型出血者,尤宜治大出血者。
清肺止血湯(廣州中醫學院驗方)處方:生地黃30克,牡丹皮10克,仙鶴草12克,葦莖12克,魚腥草15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桔梗10克。水煎服。
3.1.2.1.5 飲食療法
咯血·燥熱傷肺證患者建議食用杏仁、梨、藕節、桑葉、蘿卜、薺菜、蠶豆等[6]。
1.蠶豆花茶(《中國食療大全》):蠶豆花10g,用沸水沖泡,代茶飲[6]。
2.杏仁粥(《食醫心鏡》):杏仁(去皮尖)15g,粳米100g。將粳米放入鍋內,加水煮至熟,再放入杏仁煮即可。每日1次,5天為1個療程。[6]
3.薺菜粥(《本草綱目》):鮮薺菜250洗凈切碎,粳米洗凈與薺菜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煮成粥。[6]
4.鮮藕雪梨汁:鮮藕節250克(洗凈去節),雪梨1~2個(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適用于各型咳血。
3.1.2.2 肝火犯肺
咯血·肝火犯肺證(hemoptysis with syndrome of liver fire invading lung[1])是指肝火犯肺,迫血妄行,以咳嗽陣作,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胸脅灼痛,煩躁易怒,頭脹頭暈,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等為常見癥的咯血證候[5]。
3.1.2.2.1 癥狀
咳嗽陣作,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4][6]。
3.1.2.2.2 證候分析
木火刑金,肺失清肅,肺絡受損:肝火上逆犯肺,使肺失清肅,肺絡受損,故咳嗽、咳血。肝之脈絡布于脅肋,肝火偏亢,脈絡壅滯,故胸脅脹痛。肝火上炎。故口苦,煩躁易怒。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為肝火偏亢之象。[4][6]
3.1.2.2.3 治法
清肝潤肺,和絡止血[3]。
3.1.2.2.4 方藥治療
可用瀉白散[備注]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合黛蛤散[備注]黛蛤散(驗方):青黛、海蛤殼治療。以桑白皮、地骨皮清瀉肺熱;海蛤殼、甘草清肺化痰;青黛清肝涼血。可酌加生地、旱蓮草、茅根、大小薊等涼血止血。肝火較甚,頭暈目赤,心煩易怒者,加丹皮、梔子、黃芩清肝瀉火。若咳血量較多,純血鮮紅,可用犀角地黃湯[365]加三七粉沖服,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4]
桑丹桔梗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桑葉、牡丹皮、知母、枇杷葉、黃芩、蟬蛻各9克,桑白皮、黛蛤散、當歸、桔梗各10克,鉤藤、地骨皮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3.1.2.2.5 飲食療法
咯血·肝火犯肺證患者建議食用玫瑰、杏仁、白茅根、桑白皮、鮮藕、梔子花、瓜蔞、佛手等[6]。
1.茅根藕節茶(《常用藥用食物》):藕節5根,白茅根30g洗凈,放鍋內加水煎煮,煮沸20分鐘后取汁倒入碗內,放入白糖。[6]
2.佛手粥(《百病飲食自療》):佛手15g,蘇梗15g,粳米30~60g。前兩味水煎取汁,粳米淘凈加水煮粥。待粥將熟時,兌入藥汁共煮至熟,入白糖調味溫服。早晚各一次。[6]
3.杏仁豆腐(《食療大全》):甜杏仁50g,用沸水浸泡,去衣洗凈,研末,取汁。瓊脂5g烊化,加白糖、杏仁汁燒沸后冷卻,即為杏仁豆腐。[6]
4.鮮藕雪梨汁:鮮藕節250克(洗凈去節),雪梨1~2個(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適用于各型咳血。
3.1.2.2.6 針灸治療
可酌選尺澤、孔最、魚際、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肝火犯肺加行間、勞宮。
3.1.2.3 陰虛肺熱
咯血·陰虛肺熱證(hemoptysis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lung heat[1])是指陰虛內熱,灼傷肺絡,以咳嗽痰少,痰中帶血或反復咳血,血色鮮紅,口干咽燥,顴紅,潮熱盜汗,舌紅,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咯血證候[5]。
3.1.2.3.1 癥狀
咳嗽痰少,痰中帶血或反復咳血,血色鮮紅,口干咽燥,顴紅,潮熱盜汗,舌質紅,脈細數[4][6]。
3.1.2.3.2 證候分析
虛火灼肺,肺失清肅,肺絡受損:陰虛肺熱,肺失清肅,故咳嗽痰少。火熱灼肺,損傷肺絡,故痰中帶血或反復咳血。陰虛津乏,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陰虛火旺,則顴紅、潮熱、盜汗。舌紅,脈細數為陰虛有熱之象。[4]
3.1.2.3.3 治法
3.1.2.3.4 方藥治療
可用百合固金丸[備注]百合固金丸(《醫方集解》引趙蕺庵方):生地黃、熟地黃、麥冬、貝母、百合、當歸、炒芍藥、甘草、玄參、桔梗加減治療。本方以百合、麥冬、玄參、生地、熟地滋陰清熱,養肺生津;當歸、白芍柔潤養血;貝母、甘草肅肺化痰止咳。方中之桔梗其性升提,于咳血不利,在此宜去。可加白芨、藕節、白茅根、茜草等止血,或合十灰散[備注]十灰散(《十藥神書》):大薊、小薊、側柏葉、荷葉、茜草根、山梔、茅根、大黃、丹皮、棕櫚皮涼血止血。反復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膠、三七養血止血。潮熱、顴紅者,加青蒿、鱉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虛熱。盜汗加糯稻根、浮小麥、五味子、牡蠣等收斂固澀。[4]
天門冬丸(方藥中等《實用中醫內科學》)處方:天門冬30克,甘草、茯苓、阿膠各15克,杏仁、貝母各2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次9克,每日3次。
姜氏支擴方(姜春華驗方)處方:野百合9克,蛤粉9克(包),百部9克,麥冬9克,天門冬9克,白及15克。水煎服。
三黃花蕊石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處方:大黃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降香12克,花蕊石12克。
3.1.2.3.5 飲食療法
咯血·陰虛肺熱證患者建議食用百合、麥冬、阿膠、當歸、白芍、豬肺等[6]。
1.生津茶(《中國食療大全》):青果5個打碎,黃梨1只去皮,鮮蘆根2根,與菊花10g,麥冬10g,鮮藕10片煎汁,代茶飲。[6]
2.百合粥(《本草綱目》):鮮百合50g,洗凈去皮,粳米洗凈,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煮半熟加入百合,再熬成粥。[6]
3.沙參心肺湯(《中國食療大全》):北沙參15g,玉竹15g洗凈,包紗布。豬心、肺洗凈,擠盡血水,與沙參、玉竹同煮,加入料酒、蔥,武火煮沸,文火熬熟。[6]
4.鮮藕雪梨汁:鮮藕節250克(洗凈去節),雪梨1~2個(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適用于各型咳血。
5.百合沙參玉竹燉水鴨:百合、北沙參、玉竹各30克,水鴨1只(去毛臟),加適量水共煲爛熟,加鹽調味分次服食。適用于陰虛肺熱之復發。
3.1.2.3.6 針灸治療
可酌選尺澤、孔最、魚際、肺俞、足三里、太溪等穴。陰虛火旺加百勞、然谷。
3.1.2.4 痰熱壅肺
咯血·痰熱壅肺證(hemoptysis with syndrome of phlegm-heat congesting lung[1])是指痰熱內壅,灼傷肺絡,以咯(咳)血量多,血色鮮紅或夾有黃痰,吐痰黃稠,胸悶胸痛,或咳吐膿血腥臭痰,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為常見癥的咯血證候[5]。
3.1.2.4.1 癥狀
咯(咳)血量多,血色鮮紅或夾有黃痰,吐痰黃稠,胸悶胸痛,或咳吐膿血腥臭痰,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5]。
3.1.2.4.2 飲食療法
1、鮮藕雪梨汁:鮮藕節250克(洗凈去節),雪梨1~2個(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適用于各型咳血。
3.1.2.5 氣虛血瘀
咯血·氣虛血瘀證(hemoptysis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1])是指氣虛血瘀,血行脈外,以反復咯(咳)血,血色淡紅或夾紫暗血塊,氣短胸悶,身倦乏力,少氣懶言,易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脈細澀等為常見癥的咯血證候[5]。
3.1.2.5.1 癥狀
反復咯(咳)血,血色淡紅或夾紫暗血塊,氣短胸悶,身倦乏力,少氣懶言,易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脈細澀[5]。
3.1.2.5.2 飲食療法
1、鮮藕雪梨汁:鮮藕節250克(洗凈去節),雪梨1~2個(去皮及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適用于各型咳血。
3.1.3 其他療法
3.1.3.1 耳針療法
取下屏尖、腦及出血相應部位和器官等,中等刺激。注意:針灸治療出血癥有一定療效,但須診明出血原因,予以針對性治療。出血嚴重者,應及時采用綜合療法急救。[7]
3.1.4 咳血患者飲食禁忌
咳血患者禁忌大寒大熱的食物,如蔥、蒜、辣椒、生魚蟹等,慎啤酒及各種冷飲[8]。
3.1.5 預防調護
咳血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暖,防止外邪犯肺,因咳嗽而引起出血。
3.1.6 關于血證
血證(blood disease[2]、blood syndrome[1])為病證名[9]。見清·唐容川著《血證論》。是出血性疾病的統稱[1][2]。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稱為血證[10]。如吐血、嘔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傷出血、婦科經帶胎產出血等[9]。其中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證為內科所常見。
血證可由外感、內傷的多種原因引起,而基本病機可以歸納為火熱薰灼及氣虛不攝兩大類。在火熱之中有實火、虛火之分,在氣虛之中有氣虛及氣損及陽之別。證候的虛實方面,由火熱亢盛所致者屬實證;由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所致者屬虛證。治療血證主要應掌握治火、治氣,治血三個基本原則。實火當清熱瀉火,虛火當滋陰降火;實證當清氣降氣,虛證當補氣益氣。各種血證應酌情配伍涼血止血、收斂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藥。[10]
詳見血證條。
3.2 不咳嗽而咯出血
《赤水玄珠》卷九:“咯血者,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鮮或紫者是也,又如細屑者亦是也。”
《張氏醫通·諸血門》:“咯血者,不嗽而喉中咯出小塊,或血點是也。其證最重,而勢甚微,常咯兩三日即止。蓋緣房勞傷腎,陰火載血而上。亦有兼痰而出者,腎虛水泛為痰也。”
3.2.1 咯血的病因
3.2.2 咯血的方藥治療
咯血治宜滋陰降火,選用沙參麥冬湯、六味地黃丸加牛膝,或合茜根散加減[3]。
若心經火旺,痰中帶血絲,治宜清心為主,佐以清肺化痰,可用導赤飲加黃連、丹皮、血余、蒲黃、天冬、寸冬、貝母、茯苓,或用太平丸等方(見《血證論》)[3]。
4 西醫·咯血
氣管、支氣管和肺組織出血,經口腔咯出稱為咯血(hemoptysis)[11]。支氣管,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全身疾病均可導致咯血[11]。咯血量可從痰中帶血到整口鮮血,因疾病不同而異。咯血量與病變嚴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痰中帶血常為肺結核、肺癌早期癥狀,整口咯血可見于肺部炎癥、肺梗死等疾病,大量咯血則多見于支氣管擴張癥、肺結核空洞、慢性肺膿腫。
大量咯血時要在保持氣道通暢的基礎上,及時吸氧并建立靜脈通道,經靜脈給予止血藥物,病情穩定后及時轉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治療[11]。
4.1 咯血的病因
咯血病因復雜。常見是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系統疾病引起,也可由炎癥、寄生蟲、腫瘤等多種原因引起。
4.2 咯血的臨床表現
大量咯血時血液自口、鼻涌出,常可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或嚴重失血危及生命,小量咯血有時僅痰中帶血。咯血當時,可在出血部位聽到濕性啰音,有些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可并杵狀指(趾),有些血液病患者有全身出血性傾向[11]。
1.咯血。
2.可有咳嗽、咳痰、胸痛。
4.肺部可聞及羅音。
4.3 咯血的診斷
4.3.1 典型臨床表現
大量咯血時血液自口、鼻涌出,常可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或嚴重失血危及生命,小量咯血有時僅痰中帶血。咯血當時,可在出血部位聽到濕性啰音,有些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可并杵狀指(趾),有些血液病患者有全身出血性傾向[11]。
4.3.2 輔助檢查
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計數等檢查有助于出血性疾病診斷;紅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測定有助于推斷出血程度,X線檢查對于出血部位、病因有一定的診斷價值[11]。
根據患者的病史,在排除口腔、鼻腔出血或上消化道的嘔血后,必要時結合輔助檢查,可以明確診斷[11]。
一次咯血在50ml以上,或24小時內咯血大于500ml者稱為大咯血[11]。
4.4 咯血的治療方法
4.4.1 大咯血的處理
大咯血時需保持呼吸道通暢; 迅速建立輸液通道,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 鎮靜; 應用止血藥; 輸新鮮血; 纖支鏡止血:局部用藥止血、氣囊導管止血、鐳射冷凍止血; 支氣管動脈栓塞術; 內科處理無效,則及早緊急手術; 治療原發病。
大量咯血時要在保持氣道通暢的基礎上,及時吸氧并建立靜脈通道,經靜脈給予止血藥物,病情穩定后及時轉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治療[11]。
4.4.2 對癥支持治療
精神緊張者可予鎮靜劑,地西泮2.5mg,一日3次口服[11]。
劇烈咳嗽者可在血咯出后,臨時給予復方甘草合劑10~20ml口服[11]。
大咯血者注意補充血容量,每日補液2000~2500ml[11]。
呼吸功能不全者,可應用呼吸興奮劑如尼可剎米0.375g、洛貝林20mg靜脈推注[11]。
4.4.3 止血治療
(1)小量咯血患者,選用一般止血藥,如:安絡血、止血敏、6-氨基已酸等。
少量咯血時可給予云南白藥膠囊0.5g,一日3次,口服[11]。
(2)大咯血患者,應首選垂體后葉素,若效果欠佳或有禁忌癥時,可選用酚妥拉明、普魯卡因等。
大咯血時,可積極給予以下止血藥物[11]:
1)垂體后葉素:垂體后葉素有收縮血管的作用,對大咯血有效[11]。
用法用量:將10單位垂體后葉索加入20~40ml生理鹽水或25%~50%葡萄糖液中,緩慢靜脈注射,一般在10~15分鐘注完。反復咯血者,可6~8小時重復一次。咯血稍停,可用該藥10~20單位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內緩慢滴注或10單位肌內注射,一日2次[11]。
2)酚妥拉明:酚妥拉明可擴張血管降低肺動脈壓、肺楔壓,減少回心血量,起到“內放血”的作用[11]。
用法用量: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g靜脈滴注,連用5~7天,大咯血患者可用5~10mg加入20ml 25%~50%葡萄糖液中緩慢靜推[11]。
酚妥拉明對垂體后葉素禁忌者尤為適用,用藥過程中注意監測血壓[11]。
3)普魯卡因:普魯卡因有擴張血管、降低肺循環壓力作用,對用垂體后葉素禁忌者選用[11]。
用法用量:首先需作皮膚試驗,劑量為150~30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內靜脈滴注或50mg加入25%葡萄糖液40ml內,緩慢靜脈注射,一日1~2次[11]。
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心力衰竭以及孕婦以及過去用藥后有嚴重反應者,均禁用垂體后葉素[11]。用藥速度過快時有惡心、嘔吐、頭暈、腹痛、腹瀉、便意等副作用,減慢給藥速度多可好轉[11]。
酚妥拉明對垂體后葉素禁忌者尤為適用,用藥過程中注意監測血壓[11]。
4.4.4 纖微支氣管內窺鏡局部用藥止血
纖微支氣管內窺鏡局部用藥止血,可用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凝血酶等。
4.4.5 療效評價
1.治愈:咯血止,癥狀、體征消失。
2.好轉:咯血明顯減少,癥狀、體征改善。
3.未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或加重。
5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9.
-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6-97.
-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6]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5-106.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5.
- ^ [8]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103.
- ^ [9]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
- ^ [10]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3-102.
- ^ [11]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8-79.
治療咯血的穴位
- 孔最
臂痛等。孔最穴主要治療胸肺疾患等:如咳嗽、氣喘、咳血、肺炎、支氣管炎、頭痛、熱病汗不出、失瘖、扁桃體...
- 陰池
再向拇指側橫量1寸處。左右計2穴。主治病癥:主治咳血、喉炎。刺灸法:一般直刺0.3~0.5寸。推拿穴...
- 頸百勞
寸,后正中線旁開1寸。主治頸項強痛,咳嗽,氣喘,咯血,百日咳,骨蒸潮熱,盜汗,瘰疬等。拼音:jǐng...
- 大鐘
腫痛,咽痛,氣喘,咳血,足跟痛,月經不調,咳嗽,咯血,癃閉,尿頻,遺尿,便秘,腰痛,現代又多用大鐘穴...
- 太鐘
腫痛,咽痛,氣喘,咳血,足跟痛,月經不調,咳嗽,咯血,癃閉,尿頻,遺尿,便秘,腰痛,現代又多用大鐘穴...
- 更多治療咯血的穴位
治療咯血的方劑
- 加味育陰止血湯
:育陰柔肝,清心肅肺。主陰虛陽亢,心火偏旺所致的咯血。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臨床應用:咯血李某...
- 豬胰片
方名:豬胰片組成:豬胰(切片)。主治:肺損嗽血、咯血,肺癰。用法用量:上煮熟,蘸苡仁末,空心服。如肺...
- 卷柏阿膠散
甘草(炙)1兩。制法:上為細散。功能主治:吐血,咯血。用法用量:每服2錢,糯米飲煎服。摘錄:《傳家秘...
- 二陳芎歸湯
錢。功能主治: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炎肺。咳嗽咯血,及血不榮肌肉,動則毛寒咳嗽。用法用量:加生姜,...
- 肺痿獨圣散
及2兩。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多年咳嗽,肺痿,咯血紅痰。用法用量:每服2錢,臨臥糯米湯送下;或用糯...
- 更多治療咯血的方劑
治療咯血的中成藥
- 白及糖漿
功能與主治:收斂,止血,補肺。用于久年咳嗽,肺痿咯血,肺結核,慢性氣管炎,百日咳,肺氣腫,久咳傷肺,...
- 白及顆粒
于肺結核,慢性氣管炎,百日咳,肺氣腫,久咳傷肺,咯血吐血。注意:肺胃有實火者忌用。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
- 小青龍沖劑
食生冷,慎寒涼。2.孕婦慎用。3.小青龍沖劑辛溫偏燥,對壯熱燥咳、咯血、肺癰等有熱癥表現者不宜使用。...
- 蛤蚧治癆丸
滋腎補肺,止咳抗嘮,用于肺癆,潮熱,盜汗,咳嗽,咯血。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規格:每...
- 二十五味竺黃散
于肺疼痛,肺膿瘍,重感冒遷延不愈,胸脅熱痛,久咳咯血等。主治胸腔的熱癥。用法與用量:一次1.2g,一...
- 更多治療咯血的中成藥
咯血相關藥物
- 醋硝香豆素片
胃腸道、泌尿道,也見尿血、齒齦出血、鼻衄、瘀斑和咯血等現象。偶爾出現頭暈、惡心、腹瀉、皮膚過敏,嚴重...
- 腎上腺色腙注射液
損傷及通透性增加所致的出血,如鼻衄、視網膜出血、咯血、胃腸出血、血尿、痔瘡及子宮出血等。也用于血小板...
- 西洛他唑片
毛細血管脆性增加性疾病、活動性消化性潰瘍、血尿、咯血、子宮功能性出血等或有其他出血傾向者)禁用。【注...
- 乙酰半胱氨酸噴霧劑
病人可引起惡心、嘔吐、流涕、胃炎等。3.偶可引起咯血。【禁忌】哮喘患者禁用。【注意事項】1.老年患者...
- 乙酰半胱氨酸顆粒
病人可引起惡心、嘔吐、流涕、胃炎等。3.偶可引起咯血。【禁忌】哮喘患者禁用。【注意事項】1.老年患者...
- 更多咯血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咯血
- 《普濟方》:[卷一百八十八諸血門]吐血(附論)
,漸漸加至二三匕白術散(出《醫方大成》)凡吐血、咯血、鼻衄,其得之多因積熱之甚,或飲食過飽,馳騁久則...
- 《普濟方》:[卷一百九十諸血門]唾血(附論)
(湯浸七次去滑各二兩)杏仁(三兩小麥五天門冬丸治咯血。天門冬(去心)青黛(曬干各四錢)生蒲黃油發灰(...
- 《醫學綱目》:[卷之十七·心小腸部諸見血門]咳唾血
肺熱有功。一法,紅花當歸煎湯下。)〔羅〕恩袍散治咯血吐血,及治煩躁。真生蒲黃薄荷(各一兩)上研勻細,...
- 《普濟方》:[卷二百三十二虛勞門]虛勞咳唾膿血(附論)
許。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蛤蚧散治勞嗽咯血膿。蛤蚧(酒浸炙)知母貝母鹿角膠甘草杏仁(去皮尖...
- 《血證論》:[卷二]咯血
。紫菀散。保和湯。皆善能滌除肺痰。補瀉兼到。另參咳血唾血門。可盡其治。《血證論》清唐容川公元1884...
- 更多古籍中的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