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2.1 先天性巨結腸
本病可能由于結腸壁內神經節細胞先天缺如或數目稀少所致,.但確切的發病機理仍在探討中。病變段多較短且多局限于直腸及乙狀結腸遠端,約20%左右病例病變段較長,少數病變段可很長并波及全部結腸。病變段功能障礙使其經常處于收縮狀態形成功能性梗阻,糞便停留在病變段以上腸管,引起后者代償性擴張及肌肉肥厚。臨床上新生兒多有反復發作的頑固性便秘、腹脹、嘔吐等病史,常在出生后二日內出現,灌腸或服藥后可暫時緩解,但不久又再發生。
X線檢查是診斷巨結腸的重要方法。在新生兒期可先攝腹部平片以排除其他先天性病變,當提示有巨結腸時才輔以鋇劑灌腸檢查。由于新生兒期結腸較冗長且腸袋不明顯,平片上不易區分結腸與小腸。常顯示有低位結腸梗阻,側位片常見充氣腸管終止在骶骨前方,直腸內一般都無氣體。鋇劑灌腸由于病變存在時間尚短,病變段以上腸管還未產生明顯的代償性擴張和肌肉肥厚,因此灌注過程中不能見到擴張區,這時觀察鋇劑排空的過程對診斷很有幫助。正常新生兒灌腸后容易排出鋇劑,若24或48小時后仍有大量鋇劑潴留在直腸、乙狀結腸內,結合病史當可作出巨結腸的診斷。
兒童由于癥狀典型,都作鋇劑灌腸以了解病變部位和長短。為避免引起水中毒,需用生理鹽水做清潔灌腸和調制鋇劑。并在透視下仔細尋找狹窄與擴張腸段交界區域。診斷明確后即需作清潔灌腸,促使鋇劑排出。X線表現:①狹窄段,多處于腸管遠端,為神經異常區,它表現不一,可為一長段腸管收縮狹窄,或為較短一小節狹窄,有的可有兩段相間隔的狹窄區,有的甚至看不到明顯狹窄區,但由于其上端見到明顯擴張腸管而顯示出相對腸管狹窄。有的病變區部位靠近肛門,不易顯示。②擴張段,處在腸管近段,腔大、肌肉肥厚,內中常可見橫行排列平行的粘膜皺褶。③移行段,大多數巨結腸狹窄段與擴張段分界明顯,但有的其間逐漸擴大呈圓錐形的移行段,這是由于狹窄段被潴留糞便擴張所致。④排便后常有大量鋇劑停留在病變以上的腸管內。
2.2 繼發性巨結腸
多出現在較年長兒童和老年人。病因甚多,可因排便習慣訓練不當、克汀病、肛門區手術后、骶椎病變、服過量安坦類藥物、結腸梗阻等引起,腸壁上并無神經節細胞缺少或缺如。其X線表現多為直腸以上腸管明顯擴大,糞便堆積,無狹窄段或移行段,結合病史當可作出診斷。
3 注意項
巨結腸一般都是先天形成的,肛門指檢時可出現大量氣體及稀便隨手指拔出而排出的癥狀。孩子出生48小時內,無胎便或僅排出少量胎便,出生2-3天內出現腸梗阻癥狀,嘔吐、腹脹、不排便。另外,長期腹脹、便秘可使患兒食欲下降,影響營養吸收,造成消瘦、貧血、發育遲緩。還會伴發小腸結腸炎,是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并發癥。患兒會出現腹脹嚴重、嘔吐、腹瀉,進一步產生脫水、酸中毒、高燒、血壓下降,嚴重時會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