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3 概述
厥陽:1.孤陽上越;2.經穴別名。
4 孤陽上越·厥陽
厥陽指孤陽上越。《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并證》:“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曰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5 經穴別名·厥陽
穴位 | 飛揚 | ||
漢語拼音 | Feiyang | ||
羅馬拼音 | Feiyang | ||
美國英譯名 | Flying and Expanding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BL58 | |
日本 | 58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V58 | |
富耶氏 | V58 | ||
德國 | B58 | ||
英國 | B58 | ||
美國 | BI58 |
飛揚為經穴名(Fēiyáng BL58)[2]。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即飛陽[3]。別名厥陽[3]。屬足太陽膀胱經。飛揚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2][4]。飛即飛翔,揚通陽,為陰之對,外為陽,此穴在小腿外側,本經絡脈從此處飛離而絡入足少陰經,故名飛揚[2]。飛揚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鼻衄,頸項強,腰腿痛,膝脛無力,月嵩腸酸痛,足痿,歷節痛風,足趾不得屈伸,寒瘧,血痔,癲狂,鼻塞,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頸項痛,腰膝疫痛,癲癇,腳氣,現代多用飛揚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痔瘡,眩暈等。
5.1 飛揚的別名
厥陽(《針灸甲乙經》),飛陽(《醫學入門》),厥陰[5],厥揚[5]。
5.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
5.3 穴名解
飛即飛翔,揚通陽,為陰之對,外為陽,此穴在小腿外側,本經絡脈從此處飛離而絡入足少陰經,故名飛揚[2]。
飛,《說文》:“飛,鳥翥也,象形,凡飛之屬皆從飛。”并有迅速之義。揚,有飛舉之義。《說文》:“揚,飛舉也。”飛和揚都有騰起之意,飛又有意外之意。飛揚,是飛舉揚起,斜行別出,脫離正軌之意。為步行不穩、經脈別出及魂夢顛倒之象。足太陽膀胱經之氣,自委陽而下,所過委中穴位,深如淵澗,合陽、承筋如由巔至麓,承山則山下之夾谷也。委中、承山俱為陰象,迨至本穴則由承山橫過腿外側,亦由陰分轉陽分也,突然躍起,狀若騰飛,猶出潛飛躍之勢,故名“飛揚”。飛揚為足太陽之絡穴,脈行至此脫離正軌,斜絡足少陰,溝通司人身矯捷的陰蹺與陽蹺,功可祛風健腰,助膝行走。楊上善曰:“此太陽絡,別走少陰經,迅疾如飛,故曰飛陽也。”[5]
5.4 特異性
飛揚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絡穴。
5.5 所屬部位
小腿部[6]
5.6 飛揚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飛揚穴在小腿后面,當外踝后,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4]。
飛揚穴位于小腿后區,昆侖(BL60)直上7寸,腓腸肌外下緣與跟腱移行處,正坐或側臥取穴。[2]
飛揚穴位于小腿后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七寸,當腓骨后緣處;或于承山斜下外開約1寸處取穴[3]。另說“外踝上九寸”(《針灸資生經》);“在昆侖上五寸五分”(《針灸集成》) 。
飛揚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5.7 飛揚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當昆侖上7寸處取穴。
飛揚穴位于小腿后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七寸,當腓骨后緣處;或于承山斜下外開約1寸處取穴[3]。
飛揚穴位于小腿后區,昆侖(BL60)直上7寸,腓腸肌外下緣與跟腱移行處,正坐或側臥取穴[2]。
5.8 飛揚穴穴位解剖
飛揚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后肌。分布著腓腸外側皮神經。皮膚由腓總神經的分支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外側部,經外踝后下方,至小腿后面中線上行,與腓腸神經伴行。
5.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2]。
5.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支和小隱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腓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3]。
5.9 飛揚穴的功效與作用
飛揚穴系膀胱經絡穴,別走腎經,有舒筋活絡之功、寧心安魂之效,其所治癥,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氣逆,以及神不守舍,主治癲狂恍惚,魂魄揚飛[5]。《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論》:“飛揚之脈,令人腰痛…”
5.10 飛揚穴主治病證
飛揚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鼻衄,頸項強,腰腿痛,膝脛無力,月嵩腸酸痛,足痿,歷節痛風,足趾不得屈伸,寒瘧,血痔,癲狂,鼻塞,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頸項痛,腰膝疫痛,癲癇,腳氣,現代多用飛揚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痔瘡,眩暈等。
飛揚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鼻衄、頸項強、腰腿痛、膝脛無力、月嵩腸酸痛、足痿、歷節痛風、足趾不得屈伸、寒瘧、血痔、癲狂等[2]。
飛揚穴主治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癲狂[8]。
飛揚穴主治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7]。
飛揚穴主治頭痛,目眩,鼻衄,頸項痛,腰膝疫痛,癲癇,痔疾,腳氣等[3]。
現代多用飛揚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癲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2]。
風濕性關節炎,痔瘡,膀胱炎,癲癇,眩暈等。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1~1.5寸[7][8][3][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5.,局部有酸麻重脹感向下放散[7]。
5.11.2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5.12 飛揚穴的配伍
飛揚配太溪,為原絡配穴法,有清利頭目,滋陰養血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鼻衄。
飛揚配環跳、腎俞、三陰交、足三里,治腰腿痛、下肢痿痹[7]。
5.13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針灸甲乙經》:下部寒、熱病汗不出、體重、逆氣頭眩痛,飛揚主之。痙、反折,飛揚主之。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癲狂疾、體痛,飛揚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主目眩,逆氣鼽衄。
《醫宗金鑒》:主步履艱難。
5.14 飛揚穴研究進展
5.14.1 對腎泌尿功能的影響
針刺飛揚、涌泉、太溪對輸尿管功能有雙向調整作用,對尿路結石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飛揚穴能增強腎的泌尿功能[5]。
5.14.2 對血鈣代謝的影響
現代研究證明,針刺飛揚穴可使血鈣增加[5]。
5.14.3 治療小兒脫肛
針刺飛揚、長強治療小兒脫肛15例,飛揚直刺0.2寸捻轉補法,長強斜刺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15寸,捻轉補法,不留針,另取百會、大腸俞、足三里、艾灸5~10 min,每日針1次、灸2次,10 d為一療程,經治療1~2個療程后,痊愈13例,好轉2例。
5.14.4 治療腰椎后關節紊亂癥
以按壓療法治療腰椎后關節紊亂45例,患者俯臥伸直下肢,醫者以雙手拇指輕輕按壓雙側承山,然后再下移至飛揚穴,令患者放松雙下肢,趁其不備,兩手用力按壓腰部3~5 s,此時患者腰部肌肉立即呈痙攣性收縮,醫者隨之松開雙手,讓患者下床站立做腰部左右旋轉動作各10次即可。結果:痊愈21例(按壓1次腰痛癥狀完全消失),好轉15例,無效9例。
6 參考資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6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5.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7.
-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5]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 [6]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0.
-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56-257.
-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86.
治療厥陽的穴位
- 厥陽
,故稱厥陽。”經穴別名·厥陽:厥陽為經穴別名,即飛揚。出《針灸甲乙經》。飛揚為經穴名(Fēiyáng...
- 厥陰
L58)。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即飛陽。別名厥陽。屬足太陽膀胱經。飛揚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飛即...
- 飛揚
L58)。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即飛陽。別名厥陽。屬足太陽膀胱經。飛揚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飛即...
- 厥陰俞
也,手厥陰出自胸中,足厥陰下起大敦上至巔頂。陰極陽生,如心陽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氣上沖者,皆可選用。...
- 飛陽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針灸甲乙經》作飛揚,別名厥陽。飛揚為經穴名(FēiyángBL58)。出《黃...
- 更多治療厥陽的穴位
治療厥陽的方劑
- 和中啟關散
3分,天花粉1錢5分。功能主治:調其營衛。主五志厥陽之火太盛,不能營于陰,遏抑于心胞之內,心液外亡,...
- 黃連啟心湯
3克桂枝1克半夏1.5克柴胡1克功能主治:治五志厥陽之火太盛,遏抑于心包之內,致患關格,吐逆不得飲食...
- 桃花丹
仁破瘀血以潤胃燥,炒黑不傷好血,代赭石鎮逆氣以平厥陽,醋煅引之入肝;醋煮大黃以搜滌其血。瘀血消化,則...
- 資液救焚湯
末),生犀汁(研)3分,生姜汁2茶匙。主治:五志厥陽之火而成之關格。用法用量:上除四汁及阿膠,余八物...
- 引寐湯
茯神3錢。主治:肝血虧虛有火,神氣不安,臥則魂夢飛揚,聞聲則驚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閉目者。用法用量:水...
- 更多治療厥陽的方劑
治療厥陽的中成藥
- 四逆散
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肢厥逆,脈弦。2.肝脾不和證。癥見脅肋脹悶,脘腹疼痛...
- 靈源萬應茶
5g鬼針草400g白扁豆5g白芍5g積雪草50g飛揚草80g紅豆?姜制)2.5g一點紅25g枳實(麩...
- 薯蕷丸
兩。主治:因驚恐所致病久不愈,乃致神不內守,魂魄飛揚。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后、臨臥金銀薄荷...
- 橘核丸
通通利血脈而利濕散結,共為佐藥。各藥合用,可直達厥陰肝經,共奏行氣血,祛寒濕,止疼痛,軟堅散結之功各...
- 瀉青丸
臥。此方名曰瀉青,瀉肝膽也。龍膽草味苦而厚。故入厥陰而瀉肝;少陽火實者,頭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陽火...
- 更多治療厥陽的中成藥
厥陽相關藥物
- 松花散
】1.本品為外用粉劑,不可內服。2.藥粉輕飄,易飛揚,使用時應注意避免飛入眼內。3.不適用皮膚干燥、...
- 桂附理中丸
用于腎陽衰弱,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四肢厥冷。【用法與用量】用姜湯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
- 維生素B6片
【藥品名稱】通用名:維生素B6片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VitaminB6Tablets漢語拼音:W...
- 復方氨酚烷胺膠囊
本品同用時,可增強中樞神經的興奮,嚴重者可引起驚厥或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藥物過量】超量服用應嚴密...
- 維生素D2膠丸
、皮質激素或降鈣素,甚至作血液透析,并應避免曝曬陽光,直至血鈣濃度降至正常時才改變治療方案。【規格...
- 更多厥陽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厥陽
-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卷一]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故主短氣而極也。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注】陰陽偕行,順也;陰...
- 《醫宗金鑒》:[卷二]藏府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氣而極也。@@@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注】陰陽偕行,順也;陰...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五]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凡此十二盛者。乃氣淫于臟。有余于內。故瀉之立已。厥氣客于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于肺。則夢飛揚。見金...
- 《臨證指南醫案》:[卷二]吐血
。肉消肌爍氣沖咳嗽嘔吐失血是肝腎內損下元不主納氣厥陽上冒所致非肺咳矣。當交夏氣升血溢。姑以鎮納。望其...
- 《金匱要略淺注》:[卷一]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中分出寒熱也。是亦望乎一隅而三反之。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陰陽偕行者。順也。)此為有...
- 更多古籍中的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