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疾病科屬
兒科
4 疾病概述
積滯(indigestion[1])為病證名[2]。是指因乳食內積,脾胃受損所致,以小兒腹脹腹痛,泄瀉或便秘,嘔吐,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
5 癥狀
宿食不消,停積而滯[2]。明·丁風《醫方集宜》:“積滯之病,面色萎黃,腹脹浮腫,多睡食少,大便滯澀,小水如油,或吐瀉酸臭,皆積之證也。”
6 病因病機
多由乳食哺養不節,過食生冷、甘肥、堅燥之物,脾胃不能消化,停滯胃腸[2]。外為風寒所傷,滯而成積[2]。積久不化,則可出現長期低熱不退;發熱時間不規則,或朝熱暮退,或夜重日輕,面黃消瘦;日久失治,則成虛羸[2]。
積滯又稱傷食、宿食,是小兒常見的慢性胃腸疾病。主要由于內傷乳食,停聚不化,氣滯不行所致。若遷延日久,可轉為疳證。常見于西醫慢性消化不良、輕度營養不良等疾病。
7 診斷要點
1、有飲食不節病史,以不思飲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大便不調為主要表現。
2、應注意與疳證相鑒別。疳證的病因及臨床表現與積滯有類同之處,但疳證的病程較長,消瘦較明顯,病情較重。
8 辨證分析
小兒“脾常不足”,腸胃嫩弱,若乳食不節,喂養不當,均可導致脾胃受傷,運化失職,升降失調,以致乳食停滯不消而成積滯。脾胃受傷,運化失健,則不思乳食;胃氣上逆,則嘔吐酸腐;氣滯不行,故見腹部脹滿;宿食不化,故見大便不調。辨證要分別乳滯、食滯之不同。乳滯者,可見嘔吐乳片,口中有乳酸味,不欲吮乳,腹滿腹痛,大便酸臭;傷食者,則嘔吐酸餿殘渣,腹部脹痛拒按,納呆厭食,大便臭穢。繼之尚須辨別證候的寒熱虛實。患兒肚熱腹脹,按之疼痛,夜煩口渴,大便臭穢,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厚膩,指紋紫滯,為實證熱證;腹冷而脹,喜按喜溫,面色I 白或萎黃,神疲乏力,不思飲食,大便溏薄,氣味腥酸,小便清長,唇舌淡白,苔白厚膩,脈象細弱,指紋淡滯,為虛證寒證;如果兩者兼有,為虛實夾雜證。總的治療原則,實者以消導為主,虛者則補消兼施。乳食積滯而脾胃不甚虛弱者,可用消食導滯法;積滯較重,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者,則用攻下積滯法;若積滯兼脾虛者,則用消中兼補法;而脾胃虛弱而有積滯者,則用補中兼消法。
9 辨證分型
9.1 積滯·脾虛夾積證
積滯·脾虛夾積證(indigestion with syndrome of malnutri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1])是指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因虛致積,以大便溏薄,日行2~3次,夾有乳片或食物殘渣,嘔吐酸腐,不思飲食,食則飽脹,脘腹脹滿,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唇色淡,形體消瘦,夜寐不安,舌淡紅,苔白膩,脈細而滑或指紋淡紅為常見癥的積滯證候[3]。
9.2 積滯·乳食積滯證
積滯·乳食積滯證(indigestion with syndrome of milk and food stagnation[1])是指乳食內積,氣機郁結,以腹部脹實,或時有疼痛,面黃肌瘦,煩躁多啼,夜臥不安,納呆,或嘔吐酸腐,小便短黃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有低熱,舌紅,苔膩,脈象滑數,指紋紫滯為常見癥的積滯證候[3]。
10 辨證論治
宜消積導滯以治標,補脾理氣以治本[2]。治標,積滯輕用保和丸加減,積滯重而大便秘結不通者,用小承氣湯攻下宿食;治本用異功散化裁[2]。
10.1 乳食壅積
10.1.1 證見
指紋紫滯。
10.1.2 治法
10.1.3 方藥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減處方:山楂10克,神曲10克,谷、麥芽各10克,陳皮6克,法半夏6克,茯苓10克,砂仁3克(后下),香附6克,布渣葉10克。水煎服,每消乳消食,導滯和中。夜臥不安,煩躁多啼,食欲不振,或嘔吐酸餿乳食,腹部脹實,或時有腹痛,大便酸臭或臭穢,或伴低熱。舌苔厚膩,脈象弦滑,日1劑。嘔吐者,加竹茹10克。腹痛者,加木香6克(后下),白芍10克。發熱者,加黃連6克、連翹10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6克(后下),積實10克、萊菔子10克。
2、中成藥
⑴
⑵減。
⑶山楂麥曲沖劑,口服,每次1/2~1包,每日3次。
3、單方驗方:藿香三仙湯(李成業等《百病實用秘驗方》)處方:藿香10克,陳皮6克,焦山楂15克,焦建曲15克,焦麥芽15克,萊菔子10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木香4克,姜半夏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10.2 脾虛夾積
10.2.1 證見
面色萎黃,困倦無力,夜睡不安,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滿喜按,嘔吐酸餿乳食,大便溏薄酸臭,唇舌色淡,舌苔白膩,脈沉細而滑,指紋青淡。
10.2.2 治法
10.2.3 方藥
1、 主方:健脾丸(汪昂《醫方集解》)加減處方:黨參12克,白術9克,茯苓12克,陳皮6克,麥芽10克,山楂10克,神曲6克,雞內金6克,枳實6克。水煎服,每日1劑。嘔吐者,加法半夏6克、丁香6克、生姜2片。腹痛者,加砂仁3克(后下),木香6克(后下)、干姜3克。寒甚者,合用理中湯。
2、 中成藥
⑴
⑵小兒健脾散,口服,1~3歲每次1/4瓶,3~5歲每次1/3瓶,5~小兒喜食片,口服,1~3歲每次2~3片,3~5歲每次3~5片,59歲每次半瓶,每日2~3次。歲以上酌量增加,每日3次。
3、 單方驗方:三仙四君湯(肖旭騰驗方)處方:黨參12克,白術9克,茯苓12克,藿香9克,陳皮6克,柴胡6克,雞內金9克,麥芽15克,山楂15克,神曲10克,獨腳金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健脾助運,消補兼施。保和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小兒香橘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周歲以內小兒用量酌
10.3 其他療法
1、 外治法神曲、麥芽、山楂各10克,萊菔子、雞內金各6克,各藥烘干后共研為細末,加入淀粉1~3克,用開水調成糊膏,紗布包裹,于晚上敷貼神闕穴,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為一個療程。積滯甚者,加陳皮6克、酒大黃6克。惡心嘔吐者,加法半夏、藿香、枳殼各6克。脾胃虛弱者,加黨參、山藥、白術各10克。
3、捏脊療法部位從長強至大椎穴。方法:以兩手指背橫壓在長強穴部位,向大椎穴推進,同時以兩手拇指與食指合力,將皮膚肌肉捏起,交替向上,直到大椎,作為1次。連續推捏6次。在推捏第5、6次時,醫者用隱力將患兒腰部肌肉提起,每次提5下。捏完后再以兩拇指從命門向腎俞左右推壓3下。每天1~2次。捏脊具有理脾胃、消疳積、疏通經絡之功效。
4、飲食療法
⑴雞胗粉粥:雞內金6克,干桔皮3克,砂仁1.5克,粳米30克,白糖適量。將前3味藥打成細粉,調入粳米所熬成的粥內,加適量白糖,分次服之。
⑵消食散:谷芽、麥芽、山楂、白術、枳殼、檳榔各等份,共研為細末,以紅糖開水或紅糖米湯沖服,每次服1.5克,每日2次。
11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31.
-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治療積滯的穴位
- 梁門
不振,大便溏薄,嘔吐,呃逆,納呆,完谷不化,腹中積滯,痰飲心痛,疝痛,脫肛,泄瀉,便溏,腸炎,痢疾,...
- 裂結窬
俞配天樞,為俞募配穴法,有培土健中,消積滯的作用,主治胃腸積滯,腸鳴腹瀉。大腸俞配腎俞、關元,治直...
- 大腸俞
俞配天樞,為俞募配穴法,有培土健中,消積滯的作用,主治胃腸積滯,腸鳴腹瀉。大腸俞配腎俞、關元,治直...
- 大白
的功效。用于絳蟲病、蛔蟲病、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檳榔生品力峻,常...
- 關元俞
要方》:治消渴,小便數。《針灸大成》:婦人瘕聚諸積。《太平圣惠方》:理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
- 更多治療積滯的穴位
治療積滯的方劑
- 肉桂三棱散
組成:三棱、木香、神曲、陳皮、半夏、肉桂。主治:積滯者,脾氣虛弱,乳食入胃,不能運化,積滯日久,再為...
- 消平散
:消積,法風,豁痰,寬胸,快氣。主治:痘瘡,停食積滯而腹痛,或積滯腹中有塊而作痛。用法用量:凡有停食...
- 化氣散
臺烏、香附。功能主治:驅食積,疏壅氣,消宿食,導積滯,化氣。主諸食積并宿食不消。用法用量:水煎服。摘...
- 和氣四七湯
、厚樸、陳皮、紫蘇子。功能主治:外感休息痢,氣凝積滯,脈澀滯者。用法用量:紅積多,加山楂肉;白積多,...
- 桂丸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小綠豆大。功能主治:養血,去積滯。主產后痢疾,寒積,崩中漏下。年久冷積,諸藥不效...
- 更多治療積滯的方劑
治療積滯的中成藥
- 挨積圓
疼。此藥不用大黃、汞粉之類,并是性溫之藥,常服消積滯,進乳食,退黃長肌。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圓至六十圓,...
- 寬胸舒氣化滯丸
化滯。用于肝胃不和,氣郁結滯引起,兩脅脹滿,呃逆積滯,胃脘刺痛,積聚痞塊,大便秘結。用法與用量:口服...
- 藥制橄欖鹽
能與主治:消積開胃,化痰降氣,止吐解渴。用于飲食積滯,腹滿噎酸,痰涎氣逆,嘔吐口渴。用法與用量:開水...
- 珍珠消積丸
附錄ⅠA)。功能與主治:化痰熱,消積滯。用于小兒咳喘熱痰,腹脹疳積。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一歲2粒,...
- 消水導滯丸
8頁)。功能與主治:通腑利水,消食化滯。用于腸胃積滯,宿食難消,蓄水腹脹。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6g...
- 更多治療積滯的中成藥
積滯相關藥物
- 開胃山楂丸
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健脾胃,助消化。用于飲食積滯,脘腹脹滿,食后疼痛,消化不良。【用法與用量】口...
- 養脾散
消食。用于脾胃虛弱、水土不服引起的消化不良,飲食積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腹瀉,食欲不振,面黃肌瘦。...
- 舒氣丸
藥藥品。【功能主治】消氣破滯,理氣止痛。用于胃腸積滯,胸悶脘痛,脘腹脹痛,嘔惡便秘。【用法與用量】口...
- 九制大黃丸
藥藥品。【功能主治】通便潤燥,消食化滯。用于胃腸積滯,口渴不休,停食停水,胸熱心煩,大便燥結,小便赤...
- 小兒化滯散
滯散漢語拼音:【成份】【性狀】【作用類別】本品為積滯類非處方藥藥品。【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消食化滯。...
- 更多積滯相關藥物
古籍中的積滯
- 《普濟方》:[卷一百六十九積聚門]積聚
三錢)上用巴個燒餅燒干。木香丸(出圣濟總錄)治冷積滯氣。心胸痞悶。令氣上攻。臟腑疼痛。木香桂(去粗皮...
- 《醫述》:[卷九·雜證匯參]痢
之。但病有虛實,治有先后。若病氣暴至,元氣壯實,積滯膠固者,宜下之;病久氣脫,腸胃虛滑者,宜溫之澀之...
- 《普濟方》:[卷一百七十二積聚門]積聚宿食不消(附論)
風毒熱。陳米飲調下。神效感應丸治常服。消宿食。除積滯。不動臟腑。黑角沉(磨)木香檀香全丁香陳皮青皮黃...
- 《雜病廣要》:[臟腑類]滯下
因飲食停滯于腸胃所由致,倘不先以巴豆等藥,以推其積滯,逐其邪穢,鮮有不致精神危困、久而羸弱者。余嘗鑒...
- 《普濟方》:[卷一百六十八積聚門]積聚(附論)
傳信適用方)治酒食過度。胸膈膨滿。口吐清水。一切積滯。雞心檳榔(一兩切作細塊)白豆蔻(取仁一兩)縮砂...
- 更多古籍中的積滯